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脾结核罕见,容易误诊,临床表现为食欲下降、消瘦、腹痛、发热等。影像学无特异性,CT表现为脾内低密度灶,常难以与脾淋巴瘤或转移瘤鉴别。现报道2例脾脏结核,并讨论其CT诊断价值。例1:男,36岁,低热、消瘦、乏力1个月,白细胞5.5×109/L,中性0.70,淋巴细胞0.28。血沉24mm/小时。X线胸片正常。既往健康,无结核病史。体检无异常发现。腹部B超报告:脾内多发性占位病变伴腹腔淋巴结肿大。上腹部CT表现:脾脏多发性低密度病灶,边缘不清,呈圆形及椭圆形,CT值30~50HU,大小不等,最大者4…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艾滋病(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腹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原学证实的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腹部CT表现。结果 11例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腹部CT示腹部淋巴结肿大6例(54.5%,6/11);肝脾肿大6例(54.5%,6/11);肝内胆管扩张1例(9.1%,1/11);腹水2例(18.2%,2/11);2例(18.2%,2/11)腹部CT影像未见异常。结论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腹部CT常见表现为腹部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肿大淋巴结中央坏死及环形强化少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9例脾结核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9例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表现为左上腹痛8例(占88.9%),盗汗6例(占66.7%),消瘦5例(占55.6%),腰背痛5例(占55.6%),发热7例(占77.8%),发热病程为4~6个月,平均3个月.6例胸片提示肺结核.9例B超提示脾大,CT检查提示脾肿大及脾内多发低密度灶.8例手术治疗,术后均予正规的抗结核治疗,另1例予保守治疗.经随访全部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脾结核主要临床表现为左上腹痛、发热及盗汗;脾切除为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脾结核1例     
杜玮  黄文杰  陈小容 《广东医学》2006,27(10):1465-1465
患者,男,20岁,因体检时胸片发现左侧胸腔积液,腹部B超示脾脏占位性病变于2005年10月29日入院.自诉无咳嗽咳痰、发热盗汗、乏力等不适,体重减轻1 kg,否认结核家族病史.体查:生命体征平稳,左下肺呼吸音低,右肺正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腹部B超见脾内回声不均匀,内可见多个低回声光团,最大约20mm×20mm,边界欠清,形态规则内部回声欠均匀,提示脾脏实性占位性病变.腹部CT见脾脏内多发大小不等圆形低密度影,最大者约为1.5 cm×1.5 cm,边缘模糊,平扫时CT值约37.1 Hu,增强扫描动脉期内见病灶边缘强化,部分呈环状强化,CT值约为51 Hu,门脉期CT为56.8 Hu,延迟期病灶未见进一步强化,与正常脾脏组织相比为低密度,边缘清晰,考虑脾脏肿瘤性病变,左侧胸膜不均匀增厚,建议活检确诊,不除外结核可能.入院后血沉28mm/h,PPD皮试(++),腹部B超未见明显胸腔积液,提示胸膜增厚,于11月3日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胸膜活检术,病理结果未见肿瘤.11月10日在腹腔镜下行脾切除术,术程顺利,术后病理结果:脾脏干酪性结核,脾组织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并瘀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对脾脏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或经抗结核治疗取得明显疗效而确诊的12例脾结核的CT表现。结果 (1)粟粒型脾结核2例,CT表现为脾脏弥漫性肿大,伴有多发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2)结节型脾结核5例,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或混杂密度结节灶,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3)脓肿型脾结核3例,CT表现为多个干酪性结节灶相互融合,液化坏死形成较大的囊性病变,边缘轻度强化,周围可伴有卫星灶。(4)纤维钙化型:2例,表现为脾脏内散在点状钙化灶。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例,呈环形强化;其它脏器结核9例。结论脾结核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对脾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脾结核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结核为一种少见的腹内脏器官结核 ,我院和重庆西南医院从 1985年 6月至 1998年 1月共收治脾结核 6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例病人中 ,男、女各 3例 ,年龄 18~ 54岁 ,平均年龄 31.0岁 ,其中 30岁以下的 4例 ,占 66.7%。1 .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中食欲下降 5例 ,体重下降 5例 ,腹痛 3例 ,均为上腹部间歇性隐痛 ,无加重及缓解方式 ,皮肤巩膜进行性黄染 2例 ,发热 2例 ( 1例为间歇性高热 ,1例午后中等度发热 ) ,肝肿大 3例 ,脾肿大 2例。1 .3 辅助检查   6例患者中 ,血沉增快 4例 ,贫血 3例 ,Hb在 56~ 98g …  相似文献   

7.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18岁,农民.因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4月余,于1992年7月8日入院.入院前4 月,因到青海打工时受凉后出现高热,午后明显.体温达40℃,伴畏寒,间有寒颤及大汗,无明显周期性发作.感上腹胀,发现左上腹部出现包块.曾在当地就医.疑为伤寒,肺外结核等,经用氟哌酸、复方新诺明等,按结核及青霉素治疗30天,症状无级解,仍持续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回川后先在成都几所医院住院治疗,历时3月余。经B超、同位素肝扫描,发现肝脾进行性肿大,骨髓检查呈增生性贫血,未见奇生虫。经按发热持诊,贫血原因待查,腺功亢…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4岁,因"间断腹痛伴发热11个月,加重5天"于2008年10月入院.腹痛以下腹部为甚,呈间断性绞痛,无呕吐、腹泻、黑便等症状;腹痛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9℃,伴有寒战、盗汗;自发病以来体重下降约5 kg.既往有血吸虫病史30余年.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正常,轻度贫血(98 g/L);尿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血、尿淀粉酶轻度升高;血沉增快(107 mm/h);肿瘤标志物CEA、CA19-9均在正常范围内;HBsAg、结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均阴性.大肠气钡双重造影示直、结肠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腹部CT增强示胰腺体尾部占位,波及胃壁,脾脏肿大,腹膜后无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或抗结核治疗治愈而确诊的7例脾结核的CT表现。结果平扫6例表现为肿大的脾脏内单发或多发性圆形、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不一,边界欠清,其中1例多发低密度灶内散布多发小点状钙化灶,4例肝门、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少数有融合。1例表现为脾内多发花环状钙化影及肝内多发点状钙化影。增强扫描肝、脾等脏器内病变无强化或边缘轻度环状强化。4例腹腔肿大淋巴结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而中央无强化。结论脾结核CT表现呈多样化,但有一定特征性,伴有钙化的脾内低密度灶,应考虑该病可能,尤其是合并脾外腹内结核特别是特征性淋巴结结核对脾结核的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宋虎元  王青庭  吴涛 《医学争鸣》2002,23(22):2059-2059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性 ,6 8岁 ,以左上腹胀痛 11m o,加重2 mo来我院就诊 . 8m o前曾因腹痛、腹胀、腹泻 (稀水样便 )反复发作 3mo住院治疗 .住院时患者有低热 (午后 )、盗汗、乏力、消瘦等 .血沉 1h 35 mm.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 . CT检查示 :腹水、脾脏内有低密度影 .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 ,经抽腹水、抗结核等治疗好转出院 ,对脾脏内低密度影未重视 .出院后抗结核治疗 5 mo(乙胺丁醇、雷米封、利福平、链霉素等 ) ,2 mo前患者感左侧腰痛 ,左上腹胀痛加重 ,经 B超及 CT检查提示脾结核在结核病院强化治疗 2 mo未见疗效 ,遂来我院就诊 .查体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CT诊断价值及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脾结核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活动型脾结核17例,其中,粟粒状病灶5例、结节状病灶9例、冷脓肿形成3例,非活动型脾结核3例。15例患者脾脏增大,CT平扫:钙化病灶为高密度,其余病灶均为低密度,病灶常多发,边界多清晰;CT增强扫描:病灶多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边缘廓清,冷脓肿边缘可见环状强化。20例均伴有脾外结核。结论 CT对脾结核的诊断及分型有较高的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脾结核的CT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脾结核的CT表现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1例脾结核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 9例CT表现为脾内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密度灶,8例伴有脾门,胰周及邻近大血管周围多数低密度结节影,少数有融合,增强扫描脾,胰,肝及肾等脏器内病变无强化,腹腔淋巴结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而中央无强化,仅1例表现为肝,脾,腹腔多发钙化影,1例肝,脾内多发钙化,结论 脾结核通常不是孤立性病变,是全身结核的一部分,脾脏病灶,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不被强化的低密度区,钙化,肝脾肿大等,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但是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发现脾外结核的证据常能确立诊断。  相似文献   

13.
脑内非肿瘤性占位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并分析脑内非肿瘤性占位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收集临床确诊并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脑脓肿、脑内/脑膜结核、肺吸虫、脑囊虫和弓形体病例49例,对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脑脓肿单发病灶11例,多发病灶9例,平扫多呈等或稍低密度的环状影,增强后呈明显的环状强化,强化环可呈单环、多环或多环相连征;脑内结核性肉芽肿19例,平扫结核性肉芽肿的环壁不易判断,增强后的强化环多呈小环征,脑水肿明显,9例脑膜结核合并有脑积水和腔隙性脑梗死;5例肺吸虫表现为脑实质内斑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区,呈轻~中度强化,脑脊液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脑实质型囊虫病2例,表现为脑内多发病灶,平扫见点状钙化和低密度区,增强后呈小环状强化,可见"印戒征",另一例为脑膜型,增强后沿蛛网膜下腔多发的结节状和小环状强化;2例弓形体感染均为婴儿,表现为脑室扩大,沿侧脑室壁呈多发的斑点状钙化,脑实质发育差.结论非肿瘤性肉芽肿影像学检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应结合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脑脊液的免疫学试验和其它的实验室检查资料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脾结核在超声造影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中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两种影像学方法在脾结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3月我院门诊部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26例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病例患者的超声造影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比较,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脾结核患者经超声造影检查有低回声型、混合回声型及强回声型,超声造影表现基本相同,无增强型为其最常见超声造影表现;CT平扫脾脏内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稍低密度影,边缘不清,而CT增强扫描边缘及内部分隔明显不强化,与周围脾脏相较呈明显低密度影,类似囊性病灶征象及钙化灶征象是脾结核相对典型的表现,超声造影与CT对脾结核患者诊断准确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和CT对脾结核诊断均具有特异性,两种诊断方法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19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淋巴瘤的CT与MRI表现,并与病理资料对照研究。结果 19例患者单发11例,多发8例,共发现32个病灶,多发病灶常呈区域性分布。病灶常位于脑表浅部位和近中线部位。CT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等或稍高密度;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数呈等或稍低信号,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其中26个较均匀,6个病灶有小囊状或裂隙状无强化区,病灶形态呈"握拳样"或"团块样",水肿和占位效应程度不一。病理上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病理形态基础决定脑淋巴瘤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认真分析病灶部位、分布、形态、数目、密度、信号及强化等影像表现,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有利于临床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宋其海  赵瑞峰  孙静波 《医学综述》2010,16(15):2391-2392
目的分析肝脏等密度病变的CT表现,重点探讨其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64例肝脏等密度病变患者,其中肝腺瘤32例、局灶结节增生5例、肝母细胞瘤1例、肝细胞癌26例。所有患者均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大部分肝脏等密度病变经CT增强扫描后,根据其病灶的各自特点,有不同的强化表现。结论 CT增强扫描,对肝脏等密度病变疾病的诊断具有特征性,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冯晓强  华国铭  夏从羊 《吉林医学》2010,(35):6459-6460
目的:分析总结多层螺旋CT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脊柱结核38例,全部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部分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脊柱结核CT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20例可见死骨形成;26例椎间盘受累,椎间隙变窄、消失;18例可见椎旁冷脓肿;3例见附件破坏。结论:与常规X线检查相比,多层螺旋CT在病变早期就可以清晰地显示骨质破坏细节、死骨、钙化、脓肿及椎间盘的改变及对病变的范围、邻近组织受累情况亦能清楚显示,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术后疗效观察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发性脾脏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多发脾占位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表现,原发性肿瘤13例,转移瘤19例。结果恶性肿瘤CT常表现为实质性或囊实性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原发性肿瘤呈实质部分明显或中度以上强化,转移瘤以边缘强化为主;MR表现:淋巴瘤结节于T1、T2大多均呈等信号,有时可表现为他低信号;增强后早期为低信号结节,延迟呈等信号。转移瘤T2WI极少数呈低信号。良性肿瘤以血管瘤和脉管瘤常见,CT多表现为低密度或囊性病变,增强后均匀强化或边缘呈晕状强化,血管瘤具特征性延迟强化。MR明显优于CT和动态增强CT,增强T2WI具有典型的“白炽灯”征。脉管瘤MR显示病变内含低信号分隔影,T1、他均呈高信号,增强无强化或部分边缘强化。结论认识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表现,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或非肿瘤性病变。  相似文献   

19.
金春  朱敏 《医学研究杂志》2011,40(9):149-150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1例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中,有发热症状者16例(76.2%),热程3天~1年不等,2周~3个月占81.3%。有腹胀、腹痛症状为12例(57.1%),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者18例(85.7%),以停经为症状1例。脾切除术后病理确诊2例,浅表淋巴结活检术后组织病理确诊2例,痰抗酸染色阳性确诊4例,胸腰椎手术病灶清除脓肿病理确诊2例,肠镜活检病理确诊1例,骨髓活检病理确诊1例。还有9例是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明确。21例患者中19例接受正规抗结核保守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好转,血沉恢复正常。2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但经前期治疗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结论脾结核以长程发热为突出表现,误诊率高,诊断可结合其他脏器(如肺脏、淋巴结)病变明确。早期发现及系统性抗结核治疗可避免行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