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000例高血压患者用药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某院1000例高血压患者门诊处方,了解高血压病人常用降压药物的种类和降压治疗方案,评估它们是否符合国际高血压治疗指南。方法抽查2004年8~12月某院心内科专科1000例高血压病人门诊处方,详细地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门诊高血压病人常用降压药物为:钙拮抗剂(CCB)38.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24.8%、β受体阻滞剂(β-Blocker)18.3%、利尿剂12.0%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6.3%。其中CCB、利尿剂以国产为主,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以进口居多。在1000例病人中,采用一种降压药物占60.6%,联合应用2种或2种以上降压药物占39.4%。结论门诊高血压病人降压药物应用种类及降压治疗方案基本符合2003年美国和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但也存在利尿剂应用偏少及可能存在降压药物用量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计海龙 《吉林医学》2014,(14):97-98
目的:调查社区门诊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应用情况,以指导规范用药。方法:对35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关病史资料收集和问卷调查,分析患者的用药名称、类型,联合用药及血压控制率等问题。结果:在356例高血压患者中,297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83.43%),其中125例单用非复方制剂(42.09%),93例患者两种药物联合使用(31.31%),16例患者三种药物联合使用(5.39%),采用复方制剂63例(21.21%)。服用钙离子拮抗剂(CCB)179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105例;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79例,β-受体阻滞剂40例;利尿剂13例。联合使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血压的总控制率明显高于单一用药。结论:社区门诊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选择仍以单一和廉价药物为主,高血压控制率较低,规范社区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针对合并其他疾病的高血压患者采用联合用药方式,可有效控制高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刘向红  张英俊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4):1772-1774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合理选择。方法根据患者的全程药学监护,分析1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结果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联合用于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不仅很好地控制了血压,而且延缓了肾病的发展。结论对于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应首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ARB,在此基础上可联合CCB或利尿剂,三联用药疗效也较好。  相似文献   

4.
付远清  莫逢伟 《吉林医学》2011,(19):3952-3953
目的:分析本院门诊抗高血压药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使用限定日剂量(DDD)、药物利用指数(DUI)等方法,随机对2011年1~3月份1 442张治疗高血压的处方中抗高血压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β-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在单类用药频度上分别占前4位,联合用药以二联用药为主。结论:单药治疗以钙离子拮抗剂为主,大部分联合用药比较合理,但也存在个别重复用药的现象,钙离子拮抗剂在高血压治疗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彩云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5):2003-200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s)、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均有利于降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脑卒中的发生率,但也要建立在血压良好控制的基础之上。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最重要的是要达标,即<130/80mmHg,常需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物,而最常用的联合治疗方案是ACEI或ARBs加小剂量的利尿剂和(或)长效的CCB。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种降压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对左心室重塑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MHD患者87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长效钙离子阻滞剂组(CCB,苯磺酸氨氯地平)20例、CCB+β受体阻滞剂组(CCB+β-RB,倍他乐克)22例、CCB+血管紧张素阻滞剂组(CCB+ACEI,洛汀新)23例、CCB+联合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组(CCB+ARB,伊贝沙坦)22例分别口服12个月,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0,6,12个月,左房收缩期内径(LAD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LVM)及其指数(LVMI)。结果 12个月时,CCB+β-RB组、CCB+ACEI组、CCB+ARB组的LVM、LVMI较实验开始时(0个月)有显著性降低(P<0.05或P<0.01)且CCB+ACEI组、CCB+ARB组的LVM、LVMI比CCB+β-RB组有显著性降低(P<0.05),并且CCB+ACEI组、CCB+ARB组6个月时已经有统计学差异(P<0.01);CCB+ACEI组、CCB+ARB组的LVEDD、LVDS、IVST、LPVWT较实验开始时有显著性降低(P<0.05或P<0.01),EF和FS较实验开始时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开始时CCB+ACEI组、CCB+ARB组的LVH发生率分别为86.95%和86.36%,12个月结束时为56.52%和54.54%,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苯磺酸氨氯地平对左心室重塑无效果,联合ACEI或ARB比联合β-RB更有效的改善MHD患者左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成都社区抗高血压药物使用现状及血压控制概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抽取6个社区、18岁以上居民共计5022人,对个体采用问诊、查体及填写统一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结果高血压患者规律治疗率为44. 49%,使用抗高血压药物87. 03%为指南推荐药物,各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B)、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D))使用率分别为9. 25%、15. 02%、8. 70%、73. 12%和4. 03%。联合用药率为45. 28%,ACEI/ARB+CCB、ACEI/ARB+D、CCB+B、新型复方制剂等优选联合方案分别占20. 34%、1. 20%、7. 01%和11. 97%。治疗控制率为41. 31%,单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CCB、利尿剂的患者血压控制率无统计学差异(P=0. 235); ACEI/ARB+CCB、ACEI/ARB+D、CCB+B联合方案及新型复方制剂患者血压控制率无统计学差异(P=0. 3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 346)、老年(OR=0. 595)、血脂异常(OR=0. 735)为血压控制率影响因素(P<0. 05)。结论成都社区抗高血压药物使用总体遵循指南规范,联合用药率、新型复方制剂和指南推荐的优选联合方案使用现状有改善。但在优选长效制剂、合理联合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仍需加强合理用药指导和个体化高血压管理。  相似文献   

8.
<正>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很高,严格控制血压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强化降压可使此类患者获得较大的益处,降压目标值是小于130/80 mmHg;糖尿病患者控制血压常常需要2种或2种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与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其次为钙离子拮抗剂(CCB),联合治疗首选其次为利尿剂。  相似文献   

9.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血压发病趋势日益严峻,全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病率达18.8%.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可归纳为六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β-receptor blockers,β-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ngiotensn receptor blockers,ARB)、钙离子拮抗剂(calcium channal blockers CCB)和α受体阻滞剂。现将近年来主要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分析抗高血压药物门诊处方的使用情况. 方法:将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我院抗高血压药物门诊处方198张进行观察,统计分析药物的使用品种、数量以及频度等指标情况. 结果:经过分析发现,抗高血压药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降压药物种类分别为钙离子拮抗剂(CCB),占比51.5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占比43.5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占比30.81%;按单品降压药物适应频率排序发现,前三位分别为氨氯地平(30.30%)、缬沙坦(29.80%)、贝那普利(30.81%);抗压药物联合应用处方共111张,占比56.06%,明显高于单独用药,P<0.05. 结论:通过分析抗高血压药物门诊处方的使用情况发现,我院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