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母乳性黄疸1960年由Arias及Gartner首先报告,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无其他原因以血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欧美发病为O.5%~2.6%,日本10%~15%,近年来国内由于对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BMJ)认识提高,加以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开展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率明显上升,随之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正>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又称母乳喂养性黄疸,是指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最初3~5d由于摄入母乳量不足,胎粪排出延迟,使得肠肝循环增加,导致其胆红素水平高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甚至达到需要干预的标准;母乳喂养性黄疸常有生理性体重下降  相似文献   

3.
林瑞春  冯斌 《重庆医学》1996,25(5):280-280
母乳喂养不足可引起新生儿黄疸,主要原因是母乳喂养次数减少引起新生儿胎便减少,胎粪中胆红素经肠道吸收增加所致。然而临床上亦有较多母乳喂养不足性黄疸新生儿,其胎便次数并不减少,此时以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已不能完全解释母乳不足性黄疸的机理,因此,推测可能有其它因素参与此黄疸的发生。本文在母乳喂养不足性黄疸新生儿中,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同时,观察了血清IgA水平,通过两指标的相关关系,试图分析母乳不足性黄疸与新生儿IgA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母乳性黄疸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BMJ)于1960年由Arias及Gartner等首先报告,随着认识的提高,诊断逐年增多,由于黄疸诊断技术的发展与提高,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不仅居高不下,且有增高趋势,但发病因素随年代不同而有所变迁。由70年代以感染因素为主转化为目前以围产因素为主,在感染已被逐渐控制的今日,围产因素逐渐突出,成为高胆红素血症的首位发病因素,应引起重视。随着母乳喂养的大力推广和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提高,母乳性黄疸发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已成为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母乳性黄疸是指发生在健康母乳喂养儿中(多  相似文献   

5.
思密达、妈咪爱联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母乳性黄疸 (BMJ)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新近研究认为 ,BMJ是由于母乳中Β -葡萄糖醛酸苷酶 (β -GD)活性过高 ,或由于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而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1] 。我们自 1998年以来应用思密达 (博福 -益普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妈咪爱 (韩美药品工业株式会社制造 )联合治疗BMJ 4 2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选择条件为 :①全部患儿均为单纯母乳喂养儿 ;②皮肤黄染出现时间为 4~ 7d ,并逐渐加深持续不退 >2周 ;③黄疸轻、中度为多 ,重度少见 ,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④患儿一般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6.
吴惠兰 《中国热带医学》2007,7(6):913-913,936
目的初步探讨母乳性黄疸(BMJ)患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IBI)值与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之间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方法对50例BMJ患儿采用重氮2,4二氯苯胺比色法测定IBI值,采用循环酶法测定TBA水平。结果血清中TBA水平越高,IBI值越高,TBA水平降低,IBI值下降,IBI值与TBA值水平呈正相关,母乳性黄疸的疗效与血清TBA水平有关系。结论TBA肠肝循环增加,是引起母乳性黄疸的原因之一,而且TBA的水平影响BMJ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母乳性黄疸患儿胆红素与胆汁酸水平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幼萍 《华夏医学》2005,18(3):411-412
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BMJ)患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IBI)值与血清胆汁酸(TBA)水平之间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方法:对40例BMJ患儿采用重氮2,4二氯苯胺比色法测定IBI值,采用酶法测定TBA水平。结果:血清中TBA水平越高,IBI值越高,TBA水平降低,IBI值下降,IBI值与TBA值水平呈正相关。结论:TBA肠肝循环增加,是引起母乳性黄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张嵘  王新华 《新疆医学》2004,34(3):126-127
母乳喂养可致黄疸称母乳性黄疸(BMJ),最近认为与患儿胆红素代谢肝肠循环增加有关。本文通过40例BMJ患儿治疗前后(停喂母乳,同时口服思密达3天)检测血清未结合胆红素(IBI)值、血清胆汁酸(TBA)水平,并将IBI与TBA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40例晚发母乳性黄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秀英  张秀华  王海荣 《北京医学》2007,29(10):606-606,609
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BMJ)由美国Arias及Gartner等于1960年首先报道,其主要特点为新生儿母乳喂养后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出现黄疸.  相似文献   

10.
母乳性黄疸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洁灵 《广西医学》2003,25(8):1436-1439
母乳性黄疸 ( breast milk jaumdice,BMJ)自 2 0世纪 60年代报告以来 ,随着认识的提高 ,诊断逐年增多 ,国外报道在发生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患儿中 ,母乳喂养且未发现致病因素的占 80 % (1) ;近年来由于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性黄疸发生率亦有逐年增加趋势 ,已成为高胆的重要原因 (2 ) ,母乳性黄疸是指发生在健康母乳喂养儿中 (多为足月儿 )的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 ,而其它方面正常 ,可分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种类型 ,其发生率欧美国家为0 .5 %~ 2 .6% ,日本为 1 0 .0 %~ 1 5 .0 % ,我国北京报告为 2 0 %~ 30 % (3 ) 。1 病…  相似文献   

11.
汤明旭  ;王凤东 《医学综述》2014,(16):2968-2970
随着母乳喂养日益受到重视,母乳喂养得到普遍的推广,母乳性黄疸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甚至跃居为新生儿黄疸的首要原因。虽然患儿大多预后良好,但严重者亦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由于人们对母乳喂养产生的错误认识,引起临床医师及社会的重视。该文对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诊治及预防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母乳性黄疸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对母乳性黄疸的认识,以期早诊断和治疗。方法: 72例确诊为母乳性黄疸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221 μmol/L者70例,其中总胆红素>342 μmol/L者22例,在光疗及茵栀黄、思密达中西医结合退黄治疗的基础上,暂停母乳48~72 h。总胆红素221~342 μmol/L者48例,在光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西医结合退黄治疗,继续母乳喂养。结果: 58例(80.6%)患儿在3天内血清胆红素水平降至原来水平的50%。结论: 母乳性黄疸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及时干预可加速黄疸消退,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喂养方式干扰母乳性黄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英伟  郝冰  刘红 《医学综述》2011,17(7):1108-1109
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家庭治疗的最佳方法。方法选自我科2006年11月至2009年2月经门诊符合母乳黄疸的患儿6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继续喂养经过处理的母乳3 d,对照组停止母乳喂养3 d,改为人工喂养。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经皮胆红素值、治疗后每日经皮胆红素下降值、胆红素恢复到正常值的天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继续喂养经过处理的母乳胆红素值下降到理想水平,又保证了患儿母乳喂养的优点,是一种简便、安全、易行、家长及小儿易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宋青 《海南医学》2010,21(6):38-39
目的通过测定母乳性黄疸患儿血清Cys C、β2-MG的含量,探讨母乳性黄疸对肾脏滤过功能的影响。方法CysC采用ELISA法测定,β2-MG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对40例母乳性黄疸患儿(按血清胆红素水平分为A组:胆红素〈12.9mg/all;B组:胆红素≥12.9mg/d1)和30例正常健康儿(对照组:C组)血清中Cys C和β2-MG的含量与血肌酐(血Cr)、血尿素氮(BUN)进行比较。结果A组与C组Cys C、β2-MG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B组与A组Cys C、β2-MG的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黄疸消褪,血CysC、β2-MG水平明显下降,血CysC与β2-MG水平呈正相关(r=0.582,P〈0.05);所有母乳性黄疸患儿血Cr、BUN全部正常,三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母乳性黄疽患儿血清胆红素≥12.9mg/dl时,可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血CysC与β2-MG水平可早期敏感地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游泳与抚触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足月分娩的正常新生儿 2 6 0例 ,其中 110例在新生儿娩出 2 4h内开始给予游泳与抚触作为研究组 ,另外 15 0例作为对照组不予游泳与抚触。观察 2组第 1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研究组第 1次排便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较对照组提前 (P <0 .0 5 ) ,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新生儿游泳与抚触能加速胎便排出 ,使胎便转黄时间提前 ,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 ,降低黄疸发生率 ,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母乳中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对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63例生后6d内的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血中及其母亲乳汁中的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和生长抑素(SS)浓度进行测定,并与39例生后6d内的正常新生儿进行对照。结果:母乳性黄疸患儿血中及其母亲乳汁中MTL、GAS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01);患儿血中SS水平(47.5±18.6)ng/L虽低于正常对照组(51.4±22.8)ng/L,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患儿母亲乳汁中SS水平(31.9±11.7)ng/L则高于正常对照组(28.9±9.7)ng/L,但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母乳中MTL、GAS偏低,外源性胃肠激素的摄入减少可能是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血中MTL、GAS水平偏低及发生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四磨汤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37例给予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d)口服,3次/d。观察组39例予双歧三联活菌片每次1片口服,3次/d。四磨汤口服液每次5ml,口服,3次/d。二组均不停喂母乳,亦不加用其他治疗黄疸的药物和方法。用药后3,5d,经皮胆红素仪监测血清胆红素值。结果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P<0.01)。二组患儿治疗3,5d后血清总胆红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3,t=6.712,P均<0 01)。结论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四磨汤治疗母乳性黄疸优于酶诱导剂。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的相关因素,及对其并发症急性胆红素脑病临床分析和换血治疗的疗效。方法统计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 08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回顾性分析各病例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检查化验结果数据。结果在1 082例高胆红素血症中,最主要是由于早发母乳性黄疸30.3%、晚发母乳性黄疸25.1%和感染因素占17.4%。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的病因中,感染性黄疸易导致急性胆红素脑病(42.4%),其次是溶血性及其他因素性(均24.2%),母乳性黄疸不易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对符合换血疗法的23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治疗前后TSB及B/A值为(582.3±220.5)μmol/L,(294.6±82.1)μmol/L;(9.61±2.69)×10-3,(5.32±1.31)×1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中,母乳性黄疸占主要部分,其次是感染性黄疸。换血疗法能迅速降低间接胆红素和减低间接胆红素对脑组织的损伤,可作为急性胆红素脑病和高胆红素血症的首选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胡大伟 《四川医学》2011,32(7):1111-1112
目的观察思连康联合茵栀黄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156例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8例,采用苯巴比妥药物治疗;治疗组78例,给予思连康联合茵栀黄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在胆红素下降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思连康联合茵栀黄治疗母乳性黄疸疗效快,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21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莉 《安徽医学》2007,28(5):425-427
目的对216例高胆红素血症进行回顾性发病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216例患儿进行血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肝功能(SGPT+A/G)检查,并选择性做血培养,病灶分泌物培养和Torch抗体等检查。结果216例高胆中,母乳性黄疸75例,多因素混和55例,围产因素43例,感染因素27例,原因不明13例。治愈204例,未愈12例。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胆红素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非感染性黄疸中,母乳性黄疸已排居首位。对具有高胆红素血症致病因素的新生儿进行早期血清胆红素监测、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