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4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开展血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常规监测,进行ABO及Rh血型鉴定、TORCH血清学抗体、抗人球蛋白试验、血培养、胸片,部分行头颅CT、肝胆B超等检查。本组治疗均为综合措施,包括光疗、酶诱导剂等。结果:145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病因中,前三位分别为围生因素54例(37.2%),感染因素性黄疸29例(26.9%)和母乳性黄疸25例(15.9%)。治愈97例,好转46例。结论:对具有高胆红素血症致病因素的新生儿进行早期血清胆红素监测,早期诊断和干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病因.方法 对200例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例中,母乳性黄疸73例,多因素混和50例,围产因素42例,感染因素23例,原因不明10例.治愈189例,未愈11例.结论 在非感染性黄疸中,母乳性黄疸已排居首位.对具有高胆红素血症致病因素的新生儿及早寻找病因、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不同原因所致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382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末梢血胆红素监测。结果:围产因素占228%、新生儿溶血占178%、感染因素占194%、母乳性黄疸占144%、不明原因者占215%、其它原因占42%。结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出现最早,峰值最高,重度黄疸的比例最大;围产因素次之,感染因素所致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多为早期感染,病程较短,与治疗是否及时、感染程度有关;母乳性黄疸出现黄疸最晚,病程最长;不明原因组黄疸的特点与生理性黄疸有一定的相似,认为可能包括部分“生理性”黄疸。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评估高胆红素血症时脑功能状态,指导早期干预.方法分别对不同病因(溶血、感染、母乳性黄疸)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和正常新生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出院后随访,并与本实验室相应年龄组正常儿童的BAEP值相比较.结果由溶血和感染因素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BAEP变化明显;母乳性黄疸所致高胆红素血症BAEP无变化.结论早期新生儿因溶血、感染所致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听力损害,应及早干预,并注意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病因.方法:对30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发病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0例患者中,感染因素130例,围产因素65例,母乳性黄疸40例,早产因素40例,溶血因素18例,代谢性疾病7例.治愈288例,未愈12例.结论:感染因素仍居首位,在非感染性黄疸中,母乳因素及早产因素均增加.但因患黄疸的早产儿死亡率下降.对具有高胆红素血症致病因素的新生儿及早寻找病因、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为进行相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因素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100例中非感染因素所致黄疸占70例,非感染性黄疸占发病率70%,包括因溶血致黄疸10例,围产因素致黄疸45例,母乳性黄疸10例,不明原因5例;感染因素致黄疸30例,占黄疸发病率30%,感染因素包括新生儿脐炎、肺炎、脓疱疹、败血症、肝炎综合征。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由多种因素所致,资料所示围产因素致黄疸为主,故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孕期、产时并发症的发生是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对有高危因素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需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7.
张淑丽 《大家健康》2013,(16):161-162
目的:对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临场治疗特点进行了分析。方法:对收治的89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结果:89例病例中,早期新生儿的首要病因为溶血因素,其次为合并胆红素脑病、围产因素、母乳性黄疸、感染、原因不明。结论:早期新生儿中,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较高,首要的高危因素为新生儿溶血病,易造成患儿后遗症及神经系统损伤,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应早期监测新生儿黄疸,有效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86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玲  高英  张晓春 《宁夏医学杂志》1999,21(10):627-627
对收住的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86 例进行病因分析。早期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65 例,由围产因素引起者占首位(50 .77 % ) ,其次为感染(29 .2 % ) 、溶血(9 .23 % ) 、早发性母乳性黄疸(7 .69 % ) 和其它;晚期新生儿高是接胆红素血症21 例,感染引起者占47 .6 % ,晚发性母乳性黄疸47 .6 % ,其它占4 .8 %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一月至2013年一月五年期间来我院就诊并最终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275例患者(研究组)和在此期间未出现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275例新生儿(对比组)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两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数据对比分析显示在出生年龄、出生体重、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新生儿肝炎、胆道闭锁、酸中毒、先天性疾病、母乳性黄疸等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母乳性黄疸、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新生儿肝炎和围生期病变是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危险因素多种样,较为常见的是母乳性黄疸、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围产期及感染性病变,把握本病临床常见危险因素,利于早期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同时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12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进行分析 ,为探讨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 1 2 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病因分析。结果 早期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91例 ,围生因素引起占首位 50 .6 % ;其次为感染占 2 8.6 % ;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占 7.7% ;溶血 8.8% ;其它占 4 .4%。晚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2 9例 ,其中感染引起占 51 .8% ,晚发性母乳性黄疸 41 .4% ,其它占 6 .9%。结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复杂 ,应及早诊断 ,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的相关因素,及对其并发症急性胆红素脑病临床分析和换血治疗的疗效。方法统计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 08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回顾性分析各病例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检查化验结果数据。结果在1 082例高胆红素血症中,最主要是由于早发母乳性黄疸30.3%、晚发母乳性黄疸25.1%和感染因素占17.4%。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的病因中,感染性黄疸易导致急性胆红素脑病(42.4%),其次是溶血性及其他因素性(均24.2%),母乳性黄疸不易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对符合换血疗法的23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治疗前后TSB及B/A值为(582.3±220.5)μmol/L,(294.6±82.1)μmol/L;(9.61±2.69)×10-3,(5.32±1.31)×1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中,母乳性黄疸占主要部分,其次是感染性黄疸。换血疗法能迅速降低间接胆红素和减低间接胆红素对脑组织的损伤,可作为急性胆红素脑病和高胆红素血症的首选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早期检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胆汁酸含量,了解其血清胆汁酸谱的特征,探讨胆汁酸谱预测母乳性黄疸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2月在玉环市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正常新生儿320例,依据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经皮胆红素水平低于75百分位的新生儿,在出生72 h采集足底血样标本,晾干后密封冷藏包装备检和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新生儿分为母乳性黄疸组(36例)与正常新生儿组(48例),以UPLC-MS/MS方法检测备检标本的15种胆汁酸浓度。 结果 母乳性黄疸组与正常新生儿组血胆汁酸谱有一定差异,2组的甘氨石胆酸水平、甘氨石胆酸/熊脱氧胆酸比值、熊脱氧胆酸/总熊脱氧胆酸比值分别为(0.41±0.31)nmol/L和(0.58±0.39)nmol/L、0.11±0.19和0.30±0.51、0.28±0.23和0.19±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乳性黄疸组和正常新生儿组胆酸、脱氧胆酸、石胆酸、鹅脱氧胆酸、熊脱氧胆酸、甘氨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甘氨熊脱氧胆酸、牛磺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牛磺石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牛磺熊脱氧胆酸、总胆汁酸和胆酸/鹅脱氧胆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UPLC-MS/MS方法可以敏感地发现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在高胆红素血症出现前血胆汁酸谱的变化特点,有助于早期预测高胆红素血症及其病因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芳  孙波 《华中医学杂志》2009,33(4):204-205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治疗方法和早期干预措施。方法对12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别为:母乳性黄疸50例(40.9%),感染33例(27.1%),ABO溶血23例(18.9%),围生因素12例(9.8%),不明原因4例(3.3%);共治愈101例(82.8%),好转15例(12.3%),未愈6例(4.9%)。结论合理进行母乳喂养,减少围生期感染,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英 《安徽医学》2003,24(1):34-35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症的可能病因和治疗。方法 对 2 72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经皮测胆红素(TCB)、血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肝功能 (SGPT +白 /球 )的常规监测。选择性监测ABO溶血三项 (直接抗人球蛋白、游离、释放试验 )及RH溶血三项 (抗E、抗D)三项试验 ;选择性进行血培养、病灶分泌物培养 ;选择性ToRch抗体测试。本组治疗均为综合措施 ,包括光疗、酶诱导剂、茵栀黄、静脉使用血浆和丙种球蛋白 ,并根据病因及黄疸程度选择组合。结果  2 7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症的可能病因中 ,母乳性黄疸 115例 (4 2 .2 %) ,围产因素 67例 (2 4.7%) ,新生儿溶血症 48例 (17.6%) ,新生儿败血症 2 9例 (10 .6%)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13例 (4 .7%)。治愈 2 0 9例 (76.8%) ,好转5 0例 (18.4%) ,未愈 11例 (4 .0 %) ,死亡 2例 (0 .8%)。结论 对具有高胆红素血症致病因素的新生儿进行早期血清胆红素的监测 ,早期诊断和干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孙雨  周炳文 《医学综述》2013,19(11):1963-1966
母乳性黄疸(BMJ)是指其他方面健康的纯母乳喂养婴儿出现迁延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识别母乳中能抑制肝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或促进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的某种成分上。到目前为止,BMJ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比较公认的机制是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学说。近年来,遗传因素在BMJ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备受关注,认为母乳喂养可能作为选择性基因型的一种环境修饰因子,有导致明显新生儿黄疸发生的潜在倾向。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左君 《中外医疗》2011,30(2):12-12,14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为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复杂,包括围产因素(33.3%)、感染因素(23.8%)、母乳性黄疸(17.5%)、非感染因素(11.1%)、其它原因不明者(9.5%)、ABO溶血病(4.8%)。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298±45)μmol/L,治疗后为(228±60)μmol/L,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强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诊断,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尽可能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相似文献   

17.
王宋青 《海南医学》2010,21(6):38-39
目的通过测定母乳性黄疸患儿血清Cys C、β2-MG的含量,探讨母乳性黄疸对肾脏滤过功能的影响。方法CysC采用ELISA法测定,β2-MG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对40例母乳性黄疸患儿(按血清胆红素水平分为A组:胆红素〈12.9mg/all;B组:胆红素≥12.9mg/d1)和30例正常健康儿(对照组:C组)血清中Cys C和β2-MG的含量与血肌酐(血Cr)、血尿素氮(BUN)进行比较。结果A组与C组Cys C、β2-MG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B组与A组Cys C、β2-MG的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黄疸消褪,血CysC、β2-MG水平明显下降,血CysC与β2-MG水平呈正相关(r=0.582,P〈0.05);所有母乳性黄疸患儿血Cr、BUN全部正常,三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母乳性黄疽患儿血清胆红素≥12.9mg/dl时,可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血CysC与β2-MG水平可早期敏感地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四磨汤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37例给予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d)口服,3次/d。观察组39例予双歧三联活菌片每次1片口服,3次/d。四磨汤口服液每次5ml,口服,3次/d。二组均不停喂母乳,亦不加用其他治疗黄疸的药物和方法。用药后3,5d,经皮胆红素仪监测血清胆红素值。结果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P<0.01)。二组患儿治疗3,5d后血清总胆红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3,t=6.712,P均<0 01)。结论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四磨汤治疗母乳性黄疸优于酶诱导剂。  相似文献   

19.
罗刚群  周敏  刘凌  李秋菊 《西部医学》2014,26(10):1318-1319
目的 探讨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因,为早期有效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66例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黄疸出现的时间在出生后7天内发生占83.7%,且黄疸程度较重,仅8例(4.8%)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值12~15mg/dl,其余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均>15mg/dl,其中>20mg/dl达47.9%.黄疸的主要病因为母乳性黄疸占35.6%,其次感染因素占29.5%.其他因素尚有围产期因素如窒息、头皮血肿及ABO血型不合性溶血等.治疗转归:治愈157例(94.6%),好转9例(5.4%).结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早期积极给予蓝光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构成,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6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母乳性黄疸91例(35%),感染65例(25%),ABO溶血55例(21.2%),围产因素29例(11.2%),混合因素11例(4.1%),不明原因9例(3.5%)。结论合理进行母乳喂养,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孕期、产时及产后感染的发生,进行产前血型鉴定是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