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康复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2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收治的90例ACI患者作为ACI组,另取90例无脑血管疾病的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Lp-PLA2、RDW-CV、NLR,并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分组比较;按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采用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p-PLA2、RDW-CV、NLR与ACI患者预后结局的关系。结果 ACI组Lp-PLA2、RDW-CV、NLR高于对照组(P <0.05)。NIHSS评分≤15分ACI患者Lp-PLA2、RDW-CV、NLR低于NIHSS评分> 15分ACI患者(P <0.05)。预后良好组Lp-PLA2、RDW-CV、NLR低于预后不良组(P <0.05)。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高[O^R=1.790(95% CI:1.101,2.910)]、梗死病灶大[O^R=1.745(95% CI:1.084,2.810)]、入院时GCS评分低[O^R=0.608(95% CI:0.375,0.986)]、Lp-PLA2升高[O^R=1.677(95% CI:1.068,2.632)]、RDW-CV升高[O^R=1.737(95% CI:1.148,2.626)]、NLR升高[O^R=1.642(95% CI:1.034,2.608)]是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ACI患者血清Lp-PLA2、RDW-CV、NLR水平较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升高,并且与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患者不良预后结局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急性期老年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血管斑块稳定性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老年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给予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2周总有效率;治疗前与治疗2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血流动力学、血管斑块稳定性、Hcy和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和NIHSS评分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峰流速、平均流速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稳定斑块比例高于治疗前(P <0.05)。治疗前,两组稳定斑块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稳定斑块比例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Hcy、hs-CRP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急性期老年患者疗效良好,且可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斑块稳定性,降低血清Hcy、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对急性脑梗死(ACI)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神经功能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4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检测NLR、PLR、MPV水平,采取尿激酶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并于治疗1周后参考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良好组和损伤组。分析影响ACI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转归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PLR、MPV对ACI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转归的预测效能。结果 103例ACI患者治疗1周后,NIHSS评分≤ 6分患者81例(78.64%),NIHSS评分> 6分患者22例(21.36%)。损伤组年龄、高血压占比、NLR、PLR、MPV水平高于良好组(P <0.05)。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3.494(95% CI:1.194,10.222)]、高血压[O^R=3.155(95% CI:1.078,9.231)]、NLR升高[O^R=4.076(95% CI:1.393,11.924)]、PLR升高[O^R=3.971(95% CI:1.357,11.618)]、MPV升高[O^R=3.655(95% CI:1.249,10.692)]是ACI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PLR、MPV单一及联合预测ACI溶栓后神经功能转归的敏感性分别为84.09%、75.00%、79.55%和81.82%,特异性分别为61.73%、70.37%、71.75%和76.54%,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2、0.749、0.737和0.819。结论 NLR、PLR、MPV可用于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的转归结局,且预测效能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膝骨关节炎伴膝关节周围韧带钙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0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膝骨关节炎伴膝关节周围韧带钙化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采取膝关节周围钙化点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第2次治疗后、第3次治疗后、第4次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4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同时应用三维彩超评估膝关节周围韧带的钙化吸收情况,并统计治疗结束4周后的患者满意度。结果 不同时间点VAS评分、两组VAS评分、两组VA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下降(P <0.05),第3次治疗后、第4次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4周,观察组VAS评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 <0.05)。不同时间点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两组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两组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升高(P <0.05),且第2次治疗后,观察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提高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 <0.05)。不同时间点的膝关节周围钙化韧带最大横径、两组膝关节周围钙化韧带最大横径、两组膝关节周围钙化韧带最大横径的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膝关节周围钙化韧带最大横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2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周围钙化韧带横径较治疗前缩小(P <0.05),对照组患者膝关节周围钙化韧带横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膝骨关节炎伴膝关节周围韧带钙化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可促进韧带钙化灶吸收,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联合血清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对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7月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11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82例)与预后不良组(32例)。比较两组及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ASPECTS评分及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分析ASPECTS评分及血清D-二聚体、Hcy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采用Spearman法评价ASPECTS评分与血清D-二聚体、Hcy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ASPECTS评分及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对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意识障碍、ASPECTS评分、D-二聚体、Hcy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大面积梗死患者ASPECTS评分低于非大面积梗死患者(P <0.05),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高于非大面积梗死患者(P <0.05);NIHSS评分> 10分患者ASPECTS评分低于NIHSS评分≤10分患者(P <0.05),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高于NIHSS评分≤10分患者(P <0.05);有意识障碍患者ASPECTS评分低于无意识障碍患者(P <0.05),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高于无意识障碍患者(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O^R=4.850(95% CI:1.831,12.824)]、NIHSS评分[O^R=5.546(95% CI:2.139,14.376)]、ASPECTS评分[O^R=0.567(95% CI:0.424,0.756)]、D-二聚体[O^R=21.802(95% CI:3.915,121.384)]、Hcy[O^R=1.454(95% CI:1.167,1.811)]是影响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SPECTS评分与血清D-二聚体、Hcy呈负相关(rs =-0.718和-0.758,均P =0.000);ASPECTS评分、D-二聚体、Hcy联合预测预后的敏感性为75.00%(95% CI:0.563,0.879),特异性为89.02%(95% CI:0.797,0.946)。结论 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ASPECTS评分、血清D-二聚体、血清Hcy是影响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变化与ASPECTS评分关系密切,三者联合对预后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完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持  王小强  刘秋婉  群森  吴君仓 《安徽医学》2017,38(10):1337-1339
目的 探究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动脉硬化斑块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动脉硬化斑块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斑块面积、数量、斑块性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NIHSS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分值(IMT)降低,斑块面积、斑块数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15.2±2.04)cm3 VS (20.8±3.1)cm3,(1.52±0.57)个VS (1.71±0.5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稳定性斑块比率(29.4%)高于对照组(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G、TC、LDL-C、HDL-C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8.2%)高于对照组(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动脉硬化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过氧化还原蛋白1(PRDX1)、Sestrin2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2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依据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另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健康群众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并分析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较对照组高(P <0.05);轻度组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低于中度组,中度组低于重度组(P <0.05);预后良好组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低于预后不佳组(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 =0.647和0.842,均P <0.05),与mRS评分呈正相关(r =0.717和0.805,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RDX1[R=3.765(95% CI:1.369,7.206),P <0.05]、Sestrin2[R=2.748(95% CI:0.853,6.071),P <0.05]、合并高血压[R=2.063(95% CI:0.824,4.976),P <0.05]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异常升高,且与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检测血清PRDX1、Sestrin2及是否合并高血压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法在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流程中的实践情况及其对患者到院至用药时间(DN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6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2018年6月—2019年4月的65例PDCA循环法管理前阶段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5月—2019年12月的102例PDCA循环法管理后阶段患者作为实验组。分析两组患者DNT及临床各环节用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发病至来诊时间较对照组高(P <0.05)。实验组各环节用时及DNT较对照组低(P <0.05)。对照组DNT≤ 60 min患者15例(23.1%),实验组DNT≤ 60 min患者76例(74.5%)。实验组有64例患者(62.7%)静脉溶栓后NIHSS评分下降≥ 4分或NIHSS评分为0分,较对照组21例(32.3%)明显上升。结论 PDCA循环法可有效改进静脉溶栓院内诊疗流程,显著缩短临床各环节用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脑蛋白质病变程度与血浆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Netrin-1)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治疗的PD患者100例(PD组)。另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Netrin-1水平,分析不同脑白质病变程度PD患者血浆Netrin-1、H-Y分级、UPDRS-Ⅲ评分和MMSE评分。结果 PD组血浆Netrin-1低于对照组(P <0.05)。PD组H-Y分级、UPDRS-Ⅲ评分和MMSE评分中重度患者高于正常或轻度患者(P <0.05)。中重度PD患者H-Y分级、UPDRS-Ⅲ评分高于正常或轻度患者(P <0.05),血浆Netrin-1、MMSE评分低于正常或轻度患者(P <0.05)。血浆Netrin-1水平与脑白质病变程度(rs =-0.574、P =0.003)、UPDRS-Ⅲ评分(r =-0.379,P =0.012)呈负相关,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 =0.377,P =0.010),与H-Y分级无相关性(r =0.110,P =0.223)。血浆Netrin-1水平诊断中重度脑白质病变的截断值为123.67 ng/L,ROC曲线下面积为0.856(95% CI:0.785,0.92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60%(95% CI:0.725,0.892)和78.40%(95% CI:0.703,0.885)。结论 PD患者血浆Netrin-1水平明显降低,与患者脑白质病变程度呈负相关,在诊断脑白质病变程度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SOMATOM Force双源CT颅脑灌注联合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线粒体衍生肽(MOTS-c)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9年5月—2020年8月治疗的疑似ACI患者102例。所有患者接受SOMATOM Force双源CT检查及颅脑灌注成像。采用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I的因素;采用Pearson法分析MOTS-c、sdLDL-C与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dLDL-C、MOTS-c、SOMATOM Force双源CT颅脑灌注诊断ACI的临床价值。结果 102例患者经脑部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ACI 78例(ACI组),无ACI 24例(无ACI组)。ACI组患者的CBV、CBF、MOTS-c低于无ACI组,MTT、TTP、sdLDL-C高于无ACI组(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OTS-c与CBV(r =0.435,P =0.000)、CBF(r =0.457,P =0.000)呈正相关,与MTT(r =-0.523,P =0.000)、TTP(r =-0.422,P =0.000)呈负相关,sdLDL-C与CBV(r =-0.427,P =0.000)、CBF(r =-0.443,P =0.000)呈负相关,与MTT(r =0.486,P =0.000)、TTP(r =0.414,P =0.000)呈正相关。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BV[O^R=0.352(95% CI:0.145,0.858)]、CBF[O^R=0.397(95% CI:0.194,0.816)]、MOTS-c[O^R=0.456(95% CI:0.255,0.815)]为ACI的保护因素(P <0.05),MTT[O^R=2.022(95% CI:1.392,3.075)]、TTP[O^R=1.931(95% CI:1.085,3.436)]及sdLDL-C[O^R=2.416(95% CI:1.085,5.513)]为ACI的危险因素(P <0.05)。MOTS-c、sdLDL-C、SOMATOM Force双源CT颅脑灌注及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1.8%、83.3%、79.5%和85.9%,特异性分别为83.3%、83.3%、70.8%和87.5%。MOTS-c、sdLDL-C、SOMATOM Force双源CT颅脑灌注诊断ACI曲线下面积为0.818(95% CI:0.705,0.932)、0.788(95% CI:0.670,0.907)、0.804(95% CI:0.712,0.896),均低于联合诊断的0.877(95% CI:0.779,0.973)(P <0.05)。结论 sdLDL-C、MOTS-c在ACI患者中异常表达,与SOMATOM Force双源CT颅脑灌注参数有相关性,联合检测ACI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115例ICD的血管造影及临床资料。结果发现64例69支血管闭塞,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别为28支和27支。血管狭窄75例133处,以颈内动脉最常见。其它尚有血管迂曲扩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大多数患者依据血管造影和有关临床资料可诊断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提示脑血管造影在ICD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大脑氧供取决于相对稳定和充足的脑血流,以此来维持正常的脑功能。在围术期进行脑血流监测可以防止缺血性或高灌注性脑损伤,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很多监测脑血流方法,各有优势以及局限性,尚无一种完美的监测手段。本文就目前围术期一些常用以及新出现的成人脑血流监测方法,结合其出现的时间、原理、临床应用进展以及相应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青年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经脑CT确诊的33例39岁以下青年脑出血,占脑出血病例的15%,出血多位于脑叶。青年脑出血有以下特点:(1) 头痛、呕吐、抽搐、颈强等症出现率高;(2) 昏迷、共同偏视、偏瘫、一侧病理征、高血压等症出现率低;(3) 在病因方面,青年脑出血主要由脑血管畸形引起(4) 对所有病例均应争取做脑CT及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脑血管畸形应行外科手术。青年脑出血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术后早期脑缺血性并发症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开颅术后发生脑缺血症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1例颅内动脉瘤,根据术后是否发生缺血性并发症分组,对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病史、入院Hunt-Hess分级、发病Fisher分级等11个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以上因素与术后发生脑缺血并发症的相关危险性。结果术后2周不可逆性脑缺血的发生率为14.1%(41/291),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术中动脉瘤处理方式复杂、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者发生脑缺血的危险系数分别为1.998、2.501和3.419(P<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高血压病史、术中动脉瘤处理方式、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可作为术后早期脑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脑室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存在及其影响.方法 选取CVS患者176例,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抗痉挛组,所有患者按照脑室出血诊疗指南治疗,抗痉挛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痉挛治疗.所有患者第5~7、10、14天做经颅多普勒(TCD)检查了解脑血流情况,计算血管痉挛指数,第5、14天所有患者做MRI灌注成像测定脑血容量判断有无脑缺血,并评估CVS及其影响.结果 脑室出血后,所有患者均存在脑血管痉挛,随着时间推移,痉挛指数不断增大,提示痉挛加重.抗痉挛组各时间段痉挛指数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抗痉挛组灌注参数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后发现,抗痉挛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脑室出血后,通过抗血管痉挛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血液稀释对局部脑缺血大鼠脑血流及脑梗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中度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ANHD)对大鼠局部脑缺血模型的脑血流和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将Wistar脑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n =8)和ANHD组 (n =8) ,于缺血前和缺血 1 2 0min内 ,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测定缺血周边皮质的局部脑血流 (LCBF)变化 ,缺血后 2 4h测定脑梗死面积。结果显示 2组在脑缺血后LCBF均显著下降 (P <0 .0 1 )。ANHD组下降的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 .0 1 ) ,并且缺血 2 4h后的脑梗死面积也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提示中度ANHD可增加大鼠局部脑缺血模型的缺血周边区的LCBF ,缩小脑梗死面积 ,在脑缺血情况下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中神经降压素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向红  李志超  贾斌 《医学争鸣》2004,25(7):650-652
目的:观察神经降压素(NT)在脑血管病(CVD)发生、发展中的变化,为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和预后寻找有效指标.方法:用放免测定方法动态观察159例CVD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浆中NT含量.结果:脑出血(CH)患者急性期血浆NT水平峰值为(63.37±27.54)ng/L,与对照组(46.75±5.15)ng/L比较有显著升高(P<0.05);CH患者30d后血浆中N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但脑梗死(CI)患者急性期血浆NT水平峰值为(38.69±11.73)ng/L,明显低于对照组NT(46.75±5.15)ng/L水平,发病10d后血浆中N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T在CVD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动态观察血浆中NT含量的变化对于判断CVD的变化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抗心磷脂抗体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测定45例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的含量。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IgG型抗心磷脂抗体增高率比正常人明显增多(P<0.05),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IgG和IgM型抗心磷脂抗体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5)。结论抗心磷脂抗体增高应警惕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对115例脑血管疾病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Ig)、补体C_3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中的67例急性期脑血管病病人脑脊液Ig,补体C_3,白蛋白、IgG指数进行检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了脑动脉硬化期、TIA期、急性发作期、恢复期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体液免疫指标随着病情的加重有升高的趋势.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有体液免疫反应增强和血脑屏障破坏(BBB),后者还有CIC的形成增多.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动态观察发现其临床前期、急性期及恢复期体液免疫变化持续存在.提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原理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内皮素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临床确诊的69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脑出血31例,脑梗塞38例)的急性或与恢复期血浆内皮素的含量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脑出血、脑梗塞患者其血浆中内皮素的含量在急性期内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大面积脑梗塞与脑出血破入脑室者增高更明显。提示血浆内皮素的升高与病情轻重以及病灶大小、病变部位密切相关,说明内皮素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