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对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黏附功能及JWA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 atRA)作用BMSC后,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和血管黏附分子-1(vascular adhesion molecule-1, VCAM-1)的表达,检测共培养条件下BMSC细胞对Jurkat细胞的黏附率及Jurkat细胞生长曲线变化,RT-PCR方法检测BMSC JWA mRNA表达变化.结果 atRA作用后,BMSC表面ICAM-1、VCAM-1蛋白表达增加,BMSC对Jurkat细胞的黏附能力增强,并可促进Jurkat细胞增殖,BMSC内JWA-mRNA表达增强.结论 atRA可增强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功能,并上调JWA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2.
王改琴  吴宏 《医学争鸣》2009,30(1):53-56
目的:研究当归多糖(APS)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生长、粘附分子ICAM-1和VCAM-1表达及其对骨髓单个核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APS对小鼠BMSCs消化时间的影响;MTT法检测APS对小鼠BMSCs增殖及对骨髓单个核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APS对BM—SCs表面ICAM-1和V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100,200mg/LAPS使BMSCs达80%贴壁后消化时间明显缩短(P〈0.05);50,100mg/LAPS组BMSCs增殖能力较对照组增强(P〈0.05);200,300mg/LAPS能使BMSCs表面ICAM-1表达降低,而50,100,200,300mg/LAPS均可使VCAM-1表达降低(P〈0.05);体内注射APS后BMSCs表面ICAM-1和VCAM-1表达均降低(P〈0.05);100,200,300mg/LAPS使小鼠BM.SCs对单个核细胞黏附率减弱(P〈0.05).结论:APS能促进小鼠BMSCs增殖,降低其表面黏附分子ICAM-1和VCAM-1的表达,进而使小鼠BMSCs达80%贴壁后消化时间明显缩短,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黏附率减弱.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黄芪注射液对内皮细胞增殖及分泌黏附分子VCAM-1和E-selectin的影响,探讨黄芪注射液对造血调控的机理。方法:(1).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电子显微镜技术鉴定内皮细胞;(2).将HUVEC与黄芪注射液不同剂量(0μg/mL、4μg/mL、40μg/mL、400μg/mL和4000μg/mL)一起培养,用MTT法检测内皮细胞增殖;以流式细胞分析术测定内皮细胞增殖周期;以TNF作为阳性对照,用ELISA法对黏附分子VCAM-1和E-selectin进行测定。结果:(1)成功的建立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体外模型;用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为阳性、电镜检测到W-P小体,证实培养细胞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2)内皮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促生长效应(Time:P<0.05;Concentration:P<0.05)。(3)细胞周期检测显示实验组内皮细胞周期各时相的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与黄芪组比较有明显的不同(P<0.05)。S期和G 2/M期细胞显著增多(P<0.05),而G 0/G 1期细胞相对比例减少(P<0.05)。(4)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可自然分泌VCAM-1。各个浓度的黄芪注射液与TNF一样均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分泌VCAM-1的作用,其中400μg/mL的黄芪注射液浓度是促进内皮细胞分泌VCAM-1的最佳浓度(P<0.05),而且黄芪注射液具有协同TNF的作用(P<0.05)。(5)内皮细胞体外培养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未检测到E-se-lectin.黄芪注射液刺激内皮细胞也未检测到E-selectin.内皮细胞在TNF刺激活化后表达E-selectin.黄芪注射液能促进TNF活化的内皮细胞分泌E-selectin(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黄芪的补气生血途径之一可能是通过直接刺激内皮细胞增殖和分泌造血生长因子和黏附分子,从而间接发挥造血调控作用的;黄芪可能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归巢,并为开发黄芪用于辅助治疗血液病及肿瘤放、化疗后骨髓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炎性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黏附分子表达及对其向心肌梗死区归巢的作用。方法采用全骨髓直接贴壁法获取大鼠原代BMMSCs,体外培养至第3代用于以下实验:①将培养的BMMSCs用浓度为10μg/L的IL-1β刺激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l(ICAM-1)的表达率;②开胸结扎雄性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于心肌梗死后24 h,经尾静脉输注经Brdu标记、10μg/L IL-1β预刺激的BMMSCs;输注BMMSCs 24 h后取心肌组织,做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组织中的BMMSCs数目。以上实验以设不加IL-1β刺激作空白对照组,另在刺激组加抗VCAM-1单克隆抗体作为实验对照。结果生理状态下,大鼠BMMSCs表面黏附分子ICAM-1表达较高,而VCAM-1表达较低;而IL-1β刺激后,黏附分子VCAM-1表达升高;浓度为10μg/L的IL-1β刺激BMMSCs,输注到大鼠体内,心肌梗死区组织的BMMSCs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及IL-1β+抗VCAM-1单克隆抗体组。结论炎性因子IL-1β能够增强大鼠BMMSCs表面VCAM-1的表达,但对大鼠BMMSCs表面ICAM-1的表达无影响;其可以有效促进BMMSCs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提高BMMSCs向心肌梗死区域迁移,其机制可能与BMMSCs表面VCAM-1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黄芪注射液对内皮细胞增殖及分泌黏附分子 VCAM-1 和 E-selectin 的影响,探讨黄芪注 射液对造血调控的机理。 方法: (1). 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电子显微镜 技术鉴定内皮细胞;(2). 将 HUVEC 与黄芪注射液不同剂量(0滋g / mL、4滋g / mL、40滋g / mL、400滋g / mL 和 4000滋g / mL)一起培养,用 MTT 法检测内皮细胞增殖;以流式细胞分析术测定内皮细胞增殖周期;以 TNF 作为阳性对照, 用 ELISA 法对黏附分子 VCAM-1 和 E-selectin 进行测定。 结果: (1)成功的建立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体外模 型;用峪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为阳性、电镜检测到 W-P 小体,证实培养细胞为人脐静脉内皮细 胞。 (2)内皮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促生长效应(Time:P<0. 05;Concentration:P< 0. 05)。 (3)细胞周期检测显示实验组内皮细胞周期各时相的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与黄芪组比较有明显 的不同(P<0. 05)。 S 期和 G 2 / M 期细胞显著增多(P<0. 05),而 G 0 / G 1 期细胞相对比例减少(P<0. 05)。 (4) 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可自然分泌 VCAM-1。 各个浓度的黄芪注射液与 TNF 一样均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分泌 VCAM-1 的作用,其中400滋g / mL 的黄芪注射液浓度是促进内皮细胞分泌 VCAM-1 的最佳浓度(P<0. 05),而且 黄芪注射液具有协同 TNF 的作用(P<0. 05)。 (5)内皮细胞体外培养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未检测到 E- selectin. 黄芪注射液刺激内皮细胞也未检测到 E-selectin. 内皮细胞在 TNF 刺激活化后表达 E-selectin. 黄芪注射 液能促进 TNF 活化的内皮细胞分泌 E-selectin(P<0. 05)。 结论: 本研究提示,黄芪的补气生血途径之一可能是 通过直接刺激内皮细胞增殖和分泌造血生长因子和黏附分子,从而间接发挥造血调控作用的;黄芪可能促进造 血干祖细胞的归巢,并为开发黄芪用于辅助治疗血液病及肿瘤放、化疗后骨髓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炎性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黏附分子表达及对其向心肌梗死区归巢的作用.方法 采用全骨髓直接贴壁法获取大鼠原代BMMSCs,体外培养至第3代用于以下实验:①将培养的BMMSCs用浓度为10 μg/L的IL-1β刺激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l(ICAM-1)的表达率;②开胸结扎雄性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于心肌梗死后24 h,经尾静脉输注经Brdu标记、10 μg/L IL-1β预刺激的BMMSCs;输注BMMSCs 24 h后取心肌组织,做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组织中的BMMSCs数目.以上实验以设不加IL-1β刺激作空白对照组,另在刺激组加抗VCAM-1单克隆抗体作为实验对照.结果 生理状态下,大鼠BMMSCs表面黏附分子ICAM-1表达较高,而VCAM-1表达较低;而IL-1β刺激后,黏附分子VCAM-1表达升高;浓度为10 μg/L的IL-1β刺激BMMSCs,输注到大鼠体内,心肌梗死区组织的BMMSCs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及IL-1β+抗VCAM-1单克隆抗体组.结论 炎性因子IL-1β能够增强大鼠BMMSCs表面VCAM-1的表达,但对大鼠BMMSCs表面ICAM-1的表达无影响;其可以有效促进BMMSCs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提高BMMSCs向心肌梗死区域迁移,其机制可能与BMMSCs表面VCAM-1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的治疗作用,关注对血清中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P-选择素(P-selectin)的影响。方法:选择148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共74例,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共7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抽取静脉血,应用ELISA法检测VCAM-1、ICAM-1和P-selectin的表达。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后NIHSS评分的变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清中VCAM-1、ICAM-1和P-selectin的变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的疗效明显,能更有效地下调血清中VCAM-1、ICAM-1和P-selectin的含量,临床中可以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恒磁场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泌与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与人单核细胞株THP1黏附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第3代的HUVECs,实验分为6组:对照组、AngⅡ(1×10-6mol/L)组及AngⅡ 不同磁感应强度(1Gs,5Gs,10Gs,20Gs)的恒磁场组.各组细胞于单纯培养或磁场作用24h后收集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培养液中ICAM-1,VCAM-1的分泌量,免疫细胞化学检测ICAM-1,VCAM-1的蛋白表达,计数法观察HUVECs与THP-1的黏附率.结果:AngⅡ1×10-6mol/L使HUVECs的ICAM-1和VCAM-1分泌及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vs对照组),而1,5,10和20Gs恒磁场组细胞ICAM-1的分泌和表达量显著低于AngⅡ组(P<0.05).AngⅡ1×10-6mol/L使HUVECs与THP-1的黏附率显著增加(P<0.05vs对照组),而1,5,10和20Gs恒磁场组HUVECs与THP-1的黏附率显著低于AngⅡ组(P<0.05).结论:恒磁场可拮抗AngⅡ的作用,抑制HUVECs的ICAM-1和VCAM-1分泌与表达及与HUVECs单核细胞的黏附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冲剂对再生障碍性贫血(从)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及骨髓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给小鼠按15ms/kg体重剂量腹腔注射马利兰,每周1次,连续5周,诱发骨髓损伤、造血功能障碍后,予补肾活血冲剂灌胃3个月进行干预,观察其骨髓结构变化、体外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骨髓单个核细胞CD49d、CD49c的表达水平、骨髓基质细胞VCAM-1的表达。结果马利兰诱发的小鼠骨髓损伤符合从的病理变化。补肾活血冲剂能促进骨髓造血微环境结构恢复,提高造血组织容量百分率及骨髓单个核细胞CD49d、CD49c及骨髓基质细胞VCAM-1的表达水平。结论补肾活血冲剂能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及提高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府逐瘀汤对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两种方法观察血府逐瘀汤不同剂量(高、中、低)对血瘀证(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ICAM-1、VCAM-1、PECAM-1、iNOS高表达,血府逐瘀汤能减少造模动物ICAM-1、VCAM-1、PECAM-1、iNOS的表达,而且随着药物剂量的减少,各分子表达呈递增趋势,具有量效关系。结论:血府逐瘀汤能降低血瘀证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且量效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功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表达的变化.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肾病模型组,每组12只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以血糖≥16.7mmol/L作为成模标准.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肌酐和尿素氮,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肾脏TIMP-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血糖、肌酐、尿素氮和肾脏TIMP-1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TIMP-1表达增高可能是导致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系膜扩张、系膜基质增生、间质纤维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黄曲霉毒素 B_1(AFB_1) 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十分密切,黄曲霉毒素 M_1(AFM_1) 是机体摄入 AFB_1后产生的主要代谢产物之一。我们对广西肝癌高发区30名1~12个月龄的婴儿进行尿中 AFM_1的检测,以了解肝癌高发区婴儿尿中 AFM_1的含量及排出水平。结果:肝癌高发区婴儿尿中 AFM_1的检出率为73. 33%;肝癌高发区婴儿从尿中排出的AFM_1是相对低发区婴儿的4. 65倍(P<0. 005) ;女性婴儿从尿中排出的 AFM_1是男性婴儿的4. 72倍(P<0. 005) 。  相似文献   

13.
ICAM-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气道炎症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制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大鼠模型 ,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 - 1(ICAM - 1)在COPD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两次气管内注入脂多糖 (LPS)和反复烟熏的方法制作COPD大鼠模型 (B组 )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CAM - 1在COPD大鼠支气管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大鼠模型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改变基本符合人类COPD的特点 ;模型组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及支气管肺组织微小血管内皮细胞ICAM - 1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A组 ) (P <0 .0 1) ,且与支气管肺泡灌洗夜 (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成显著正相关 (分别为 :r=0 .76 ,P <0 .0 1;r=0 .6 5 ,P <0 .0 5 )。结论 :ICAM - 1可能参与了COPD气道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nesfatin-1对脑干孤束核葡萄糖敏感神经元电活动影响,探讨其抑制摄食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电流钳下,记录nesfatin-1对孤束核葡萄糖敏感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在孤束核中共记录到30个神经元,给予葡萄糖(5mmol/L)灌流后,有18个(60.0%)对葡萄糖有反应,其中13个放电频率升高(G-EXC,t=2.509,P<0.05),5个放电频率下降(G-INH,t=12.79,P<0.01),其余12个无反应。在13个G-EXC神经元,灌流nesfatin-1(10nmol/L)后12个放电频率增加(t=3.346,P<0.01),1个无反应。在5个G-INH神经元,灌流nesfatin-1(10nmol/L)后4个放电频率减少(t=11.877,P<0.01),1个无反应。结论 nesfatin-1能够调制孤束核葡萄糖敏感神经元的兴奋性,这可能是nesfatin-1作用于孤束核抑制摄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LYVE-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胃癌组织癌内、癌周淋巴管生成机制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随访的53例胃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存档蜡块,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YVE-1和nm23在53例胃癌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D)计数;分析nm23表达与LYVE-1阳性MLD、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在胃癌组织中,癌周LYVE-1阳性MLD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1);并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及癌内组织(P〈0.01);后两者MLD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癌内LYVE-1阳性MLD在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癌周淋巴管生成可能促进了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癌周淋巴管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鹤超  庞晓静 《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26(3):248-250,F0002
目的:探讨何首乌饮对衰老大鼠肾脏TGF-β1和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D-半乳糖腹腔注射法建立大鼠衰老模型,并给予何首乌饮连续灌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肾脏TGF-β1和TIMP-1的表达.结果:何首乌饮组大鼠肾脏TGF-β1和TIMP-1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5).结论:何首乌饮能改善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具有延缓肾脏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yclinD1、P16在儿童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LSABC法,并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染色的积分吸光度(IOD)检测84例获随访的儿童髓母细胞瘤中的CyclinD1、P16的表达,后者按术后生存周期3、5、10年分为A、B、C三组.结果:①正常小脑组织中CyclinD1表达较低,A、B、C三组中表达为5 43、3.98和1.02,各组间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正常小脑组织中P16显现高表达,而A、B、C三组中表达为0.22、1.19和2.85,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3)CyclinD1与P16的表达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s=0.7398,P<0.01).结论:CyclinD1与P16在儿童髓母细胞瘤预后中,两者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反映了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caveolin-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aveolin-1(窖蛋白-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10例大肠正常粘膜、27例腺瘤和78例大肠癌组织中caveolin-1的表达。结果:caveolin-1在正常大肠粘膜、腺瘤及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59.3%和134.6%,两两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0.01)。caveolin-1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分期均密切相关(P〈0.05,0.01),而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caveolin-1参与了大肠正常粘膜-腺瘤-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可能成为判断大肠癌进展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淋巴管生成因子在甲状腺肿瘤中的变化规律以及与转移的相关性,为此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甲状腺肿瘤病理石蜡切片135例,亚急性甲状腺炎13例,腺瘤48例,乳头状癌38例,髓样癌10例,滤泡状癌27例,未分化癌12例,其中有淋巴结转移20例.运用免疫组化检测各标本LYVE-1的表达水平,分析对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之间LYVE-1的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LYVE-1所标记的甲状腺恶性肿瘤中淋巴管的密度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在甲状腺癌中,有淋巴结转移者淋巴管的密度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在各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组织中,乳头状癌组织中淋巴管的密度为11.4±8.6,髓样癌组织中淋巴管的密度为4.2±2.4,未分化癌组织中淋巴管的密度为8.8±1.8,乳头状癌与髓样癌相比较t=2.6020,P=0.0124,乳头状癌与未分化癌相比较t=2.6227,P=0.0117,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①在甲状腺肿瘤中LYVE-1表达是恶性肿瘤较良性肿瘤高,恶性肿瘤中表达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乳头状癌、未分化癌、滤泡状癌及髓样癌,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较无转移的肿瘤表达升高.②LYVE-1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病变中KiSS-1的表达,探讨该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150例子宫内膜标本中KiSS-1的表达情况,其中单纯性增生30例,复杂性增生及伴不典型增生70例,子宫内膜癌30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作对照.通过分析KiSS-1在各组病例中的表达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