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Inovio制药公司宣布其多中心寨卡病毒DNA疫苗(GLS-5700)Ⅰ期临床试验已接种首位受试者。该试验是开放的剂量范围研究,共入选4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评价用该公司专用的皮内DNA递药装置给予疫苗后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临床前实验在大小动物模型上进行,该合成疫苗能诱导出强效的抗体和T细胞反应。寨卡病毒由蚊叮咬传播,近2年疾病迅速蔓延,2016年6月已有65个国家和地区报道了感染病例。寨卡病毒感染最常见症状是发热、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该病毒还与严重的出生缺陷有关,孕妇会分娩小头畸形儿,即小头症。寨卡病毒也与格林-巴利综合征有关,可引起四肢肌肉无力,严重者可出现瘫痪和呼吸困难症状。目前尚无有效疫苗用于该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寨卡病毒为一种虫媒传播病毒,于1947年首次被人们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低热、关节痛或结膜炎.但该病毒也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小头畸形、吉兰-巴雷综合征、睾丸损伤及眼部病变等.世界卫生组织于2016年11月宣布,将寨卡病毒疫情视为需要采取紧急行动的持续挑战.目前尚无针对寨卡病毒感染的特效药物上市,临床上主要采取休息、补液等对症治疗.疫苗为预防寨卡病毒感染及复燃的重要手段,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3.
寨卡病毒(ZIK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一员,是一种以蚊虫为主要传播媒介的RNA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性传播等途径传播。寨卡病毒感染人体后一般引起较轻的临床症状,但也可引起吉兰-巴雷综合征和新生儿小头畸形。目前还没有针对性的疫苗和药物可用于寨卡病毒病的防治,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合适的实验模型用于寨卡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和防治措施的研发。本文主要对目前研究已构建的寨卡病毒感染动物模型进行综合整理,对比这些模型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寨卡病毒感染、致病机制及疫苗和药物的制备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寨卡病毒目前是世界上最紧急的病毒之一,属于黄病毒科病毒,主要依靠蚊媒传播。感染后症状与登革热类似,有自限性。成人感染病毒可能出现吉兰-巴雷综合征,孕早期妇女感染可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寨卡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毒分离培养、核酸检测和血清免疫学检测,临床多采用核酸检测和血清免疫学检测结合的方式。寨卡病毒的防治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药物,临床上多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普通人群,防蚊灭蚊是最经济且有效的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寨卡病毒最初是1947年在乌干达寨卡森林的一只恒河猴中发现的。该病毒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一员,被归类于“火炬病原体”,主要由伊蚊传播给人类。由于感染症状轻微,寨卡病毒开始很少被了解,2015年在巴西爆发以后,人们才意识到寨卡病毒的传播和疾病严重后果。寨卡病毒在母亲怀孕期间传染给胎儿,导致胎儿的小头畸形。小头畸形是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第一个先天性异常。小头畸形是一种严重的疾病,胎儿大脑发育异常导致头部小于正常尺寸,通常伴随着认知和生理延迟。小头畸形是神经系统畸形的重要标志,也是未来残疾的预测指标。然而,寨卡病毒垂直传播的机制仍然很大程度上未知。寨卡病毒感染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可疑联系是一个紧迫的全球健康问题。除了小头畸形,寨卡病毒也可引起格林-巴利等其他疾病。但是,目前并没有寨卡病毒疫苗,现在的治疗指南基于有限的证据,大部分是对症治疗,但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寨卡病毒疫苗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发现与人类出生缺陷有关的重大传染病,世卫组织发出了全球性的警报,宣布了这个引起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综述描述了目前对寨卡病毒感染的起源、流行、传播,胎儿小头畸形,寨卡病毒与小头畸形和其他疾病的关系,以及寨卡病毒的治疗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消息:美国FDA已批准在美国进行预防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Ⅱ预防疫苗的Ⅰ期临床试验。该疫苗是在昆士兰大学研制的。由药品制造商Merck公司进行的试验将应用以病毒样颗粒为基础的疫苗预防HPV感染,HPV感染是生殖器疣和子宫颈癌的病因。该疫苗是由昆士兰大学的免疫学和癌症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7.
阿斯特拉药业公司宣布DNA疫苗ASP0892获FDA快通道审批资格,用于缓解严重的花生过敏反应.该药是应用LAMP-Vax平台生成的新DNA疫苗.Ⅰ期临床试验评价其对花生过敏的免疫反应、耐受性和安全性.花生过敏是威胁生命的致命性过敏,微量暴露即可引起过敏反应.目前尚无批准的有效预防药物,只有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应对意外发生的病例.LAMP-Vax平台是突破性技术,用于多种疾病疫苗研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寨卡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传播,叮咬人体后可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导致以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先天性寨卡病毒综合征,其中以小头畸形最为常见。本文就寨卡病毒对胎儿发育影响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2015年1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关于寨卡病毒的全球警告。寨卡病毒是一种新兴的蚊媒传播性疾病,主要在非洲、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流行。寨卡病毒感染可引起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并可引起导致吉兰-巴雷综合征。最近在南美洲发生的疫情提示寨卡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畸形相关,已经引起了公共卫生领域全球性的关注,本文对寨卡病毒生物学特性、流行现状、潜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探讨有效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0.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感染可造成宿主神经系统损伤,与胎儿头小畸形和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发生相关.有许多针对包括ZIKV在内的黄病毒疫苗与抗病毒药物正处于研发阶段.本文总结了辅助ZIKV感染的宿主因子研究现状,有助于揭示ZIKV的感染机制.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人员首次应用从环形DNA袢研制的一种疫苗预防灵长目的大剂量HIV感染。专家认为本项工作将恢复人们用DNA疫苗抗HIV的兴趣,DNA疫苗制备方便,且适于对付不同的病毒株。大约在5年前,科学家已证实,注射含病毒基因的DNA袢的小鼠可预防日后被活病毒感染。其作用机制是因为该DNA将动物的自身细胞作为产生病毒蛋白的工厂,极象其病毒  相似文献   

12.
寨卡(ZIKA)病毒感染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尤其是与之相关的吉兰-巴雷综合征和小头畸形。诊断寨卡病毒感染主要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影像学检查可提高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诊断的准确率。然而,目前尚无针对寨卡病毒感染的特效药物及疫苗。因寨卡病毒感染与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寨卡病毒的流行特征、神经系统并发症、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感染可造成宿主神经系统损伤,与胎儿头小畸形和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发生相关。有许多针对包括ZIKV在内的黄病毒疫苗与抗病毒药物正处于研发阶段。本文总结了辅助ZIKV感染的宿主因子研究现状,有助于揭示ZIKV的感染机制。  相似文献   

14.
寨卡病毒为有包膜的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成员,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寨卡森林的恒河猴中发现,此后主要在非洲、美洲、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散发流行.2015年起,寨卡病毒病疫情在中南美洲(主要是巴西)快速扩散,该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并与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有关.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PCR检测病毒RNA和检测血清中的中和抗体IgM.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主要的预防措施是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防止蚊虫的叮咬.本文从流行病学、生物学、致病机制与检测方法等方面综述了寨卡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这种新发病原体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全世界已经有超过二千万人死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是由Montagnier在1983年发现的。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有两条单链RNA组成,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转录成前病毒双链DNA。HIV主要通过使CD4T细胞衰竭来破坏免疫系统。当CD4 T细胞降至全血200个/mm^-3时,免疫系统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并且会伴随机会性感染如结核杆菌、隐孢子虫等。本文概述了由于HIV感染引起的复杂、多面性的免疫反应,并重点介绍了CD4 T细胞衰竭的机制。Th1和Th2辅助细胞的平衡改变也与疾病的进展有关。为了控制此疾病,研究者设计了多种疫苗,并且有些疫苗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寨卡病毒检测方法。方法根据代表性亚洲型、非洲型寨卡病毒株NS5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ZK-1F/R、ZK-2F/R;利用PCR、Real-time PCR方法对引物特异性、灵敏度、可重复性进行评价和优化;利用寨卡病毒感染细胞对本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PCR结果表明两对引物的特异性良好,其Real-time PCR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103copies/μL和1.0×101copies/μL,扩增效率分别为0.68和0.90,说明引物ZK-2F/R的综合效果优于ZK-1F/R,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建立基于引物ZK-2F/R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含有寨卡病毒PRVABC59株和MR766株的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分别为9.0×104copies/μL、8.5×104copies/μL。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检测寨卡病毒的方法,可用于临床患者ZIKV感染的检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17.
寨卡病毒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Zika virus-associated Guillain-Barré syndrome,ZIKV-GB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疾病,是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感染并发的神经后遗症之一.虽然ZIKV-GBS的临床表现多遵循GBS的经典表现,但由于病原体不同导致其致病机制、病情严重程度及结局与经典型GBS存在较大差异.随着ZIKV在世界范围内的暴发流行,ZIKV-GBS的发病率也急剧增加.目前仍缺乏针对ZIKV的治疗性(抗病毒药)或预防性(疫苗)干预措施.因此,进一步了解ZIKV及ZIKV-GBS对于预防和治疗ZIKV-GBS至关重要.本文就ZIKV结构特点、ZIKV-GBS临床特点、动物模型研究及致病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提供新的见解和认知,同时为ZIKV-GBS的治疗和干预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氯喹对寨卡病毒在vero细胞上感染复制的抑制效果,寻找一种可预防和治疗寨卡病毒感染的药物。方法寨卡病毒分别感染用不同浓度(0、5、10和20μmol/L)的氯喹预处理的对数生长期vero细胞,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免疫荧光、免疫印迹分析等方法检测氯喹对寨卡病毒基因表达和复制的抑制作用。结果显微镜观察发现,与无寨卡病毒感染的细胞相比,分别加入5、10和20μmol/L的氯喹处理寨卡病毒感染的vero细胞72 h后发现,细胞脱落、死亡等现象逐渐消失,寨卡病毒的致细胞病变效应明显减弱。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感染复数(MOI)=1的寨卡病毒感染vero细胞48 h后,几乎所有细胞都被染成红色,显示E抗原阳性,随着氯喹浓度的增加,荧光强度逐渐减弱,当加入20μmol/L的氯喹后,荧光基本消失了,氯喹很好地抑制了寨卡病毒E蛋白的表达,且这种抑制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免疫印迹法检测显示,用MOI=1的寨卡病毒感染vero细胞48 h后,在细胞中能够检测到NS5蛋白的表达,而随着氯喹加入浓度的增加,寨卡病毒NS5蛋白的表达逐渐降低,特别是当氯喹的浓度达到20μmol/L后,抑制效果更明显。qRT-PCR结果显示,5μmol/L的氯喹即可抑制上清中病毒产量的90%(P0.01)。结论氯喹能够抑制寨卡病毒在vero细胞中的感染和复制,表明氯喹可作为一种治疗寨卡病毒感染的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制一种快速检测寨卡病毒(ZIKV)NS1抗原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以胶体金标记的抗寨卡病毒NS1单克隆抗体为特异性识别及信号产生的探针,抗寨卡病毒NS1单抗和羊抗鼠多克隆抗体IgG分别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以制备金标免疫层析试纸条。通过肉眼对检测线上条带进行判断、读取灰度值比等方式对试纸条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检测逐级稀释的寨卡病毒NS1抗原标准品,考察该试纸条的灵敏度。进一步通过检测分别感染了寨卡病毒、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日本脑炎病毒的细胞上清及血清样品,评价该试纸条检测的特异性。考察存储温度及放置时间对试纸条检测寨卡病毒NS1样品的影响,评价该试纸条的稳定性。结果所研制的试纸条在寨卡病毒NS1抗原标准品浓度为100 ng/mL时能够有效检测寨卡病毒培养上清,并与感染了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以及日本脑炎病毒的细胞上清及血清样品均无交叉反应。此外,室温(22~25℃)或4℃储存条件下存放时间为36周的试纸条检测效果未受影响。结论本研究研制的金标免疫层析试纸条特异性好、稳定性高,快速、简便,该方法在即时检测、大样本疾病初筛等应用领域具备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20.
黄病毒属所引起的病毒病迄今仍无特效的治疗方案,亟需发展新型疫苗用于预防。其中,登革四价嵌合疫苗虽成功上市,但因安全性等问题,现已被限制使用。乙脑、寨卡的嵌合疫苗还在积极研制中。本研究综述了现阶段三种病毒的流行趋势及其嵌合疫苗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