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匹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匹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观察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的面积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连续治疗6个月后的TC、TG、LDL-C和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的面积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匹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能够干预并降低血脂水平,显著改善颈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减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使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致残率和致塞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和单纯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血脂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患者,TC、TG、LDL-C、HDL-C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hs-CRP、TNF-α、IL-6、MMP-9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显著提高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明显,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厚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HDL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TC、TG、LDL水平均降低,HDL水平升高,且实验组TC、TG、LDL低于对照组,HDL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斑块面积及斑块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斑块面积及斑块厚度均降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态,增强斑块稳定性,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 方法 入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122例,入院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2例,A组)和常规治疗组(60例,B组).在常规降压,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共20周,观察治疗前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24±0.13)比治疗后(0.98±0.19)]mm,P均<0.05.降低TC,TG,LDL- C水平(P<0.05),升高LDL-C水平.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5.
罗秀忠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147-14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97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根据病情需要适当应用降血压、降血糖及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血脂异常者采用饮食控制或服用非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组5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1次/d,普罗布考250mg,2次/d。同时根据需要予以其他正规降压、抗血小板、降糖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以及TC、TG、LDL—C和HDL-C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组对颈动脉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TC、TG、HDL—C及LDL-C的改善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可有效消退狭窄性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6.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2):133-135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异常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睡前顿服瑞舒伐他汀10 mg;观察组患者睡前顿服瑞舒伐他汀10 mg,同时服用银杏叶片,每次2片,每日3次;2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采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和斑块总积分;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总积分及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总积分及TC、TG、LDL-C水平均降低(P<0.05),HDL-C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总积分及TC、TG、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片能更好地逆转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缩小颈动脉IMT值、斑块总积分及斑块面积,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7.
周静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1):43-43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氟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结果观察组CRP、TC、TG、LDL、HDL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影响。方法 按筛选标准选取我院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3例,分他汀组88例和对照组115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及饮食控制,他汀组在同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口服瑞舒伐他汀片每日10mg,随访8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TC、TG、LDL-C)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指标的变化。结果 他汀组应用瑞舒伐他汀8个月,较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血脂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能有效降低TC、LCL—C水平,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稳定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但为新药,安全性需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比较两种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过往72例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配为每组36例,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形式。观察组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40mg+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20 mg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治疗,对两组患者连续的治疗6个月。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三酰甘油(TG)、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舒张压(DBP)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对比SBP、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之后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TC、HDL-C、TG、LDL-C水平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TC、HDL-C、TG水平较低,HDL-C水平较高,因此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分级较为优异(P0.05),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40mg托伐他汀治疗护理进行的干预,对于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情况有很大的延缓作用,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血脂代谢,优于20mg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降低患者血压,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蒋美媛  庞明  陈敏  严红  余艳  黎华 《广西医学》2013,(6):672-674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内膜斑块的作用。方法将96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普罗布考组,每组32例,共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IMT、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结果治疗6个月后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ox-LDL、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颈动脉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明显减少,并且效果好于阿托伐他汀组及普罗布考组(P<0.01)。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蕾  李辉  王丽 《疑难病杂志》2014,(6):579-58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石)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将134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天1次;对照组64例,仅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天1次。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测定2组患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I-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TNF-α、IL-1、IL-6水平及IMT、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TC、TG、LDL-C、HDL-C、TNF-α、IL-1、IL-6、IMT、斑块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对照组TG、TC、TNF-α、IL-1、IL-6均下降(P<0.05),而LDL-C、HDL-C、IMT及斑块面积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TG、TC、LDL-C、TNF-α、IL-1、IL-6均下降,IMT及斑块面积均缩小,HIDL-C升高(P<0.05)。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G、TC、LDL-C及TNF-α、IL-1、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IMT、斑块面积显著减小(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匹伐他汀钙对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I(MCP-1)的影响.方法 选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26例,平均年龄(62.6±2.8)岁,随机分为A组(匹伐他汀钙2 mg组)和B组(匹伐他汀钙1 mg组),每组63例,治疗6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液常规生化指标及MCP-1.结果 治疗前后对比,两组患者MCP-1、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水平降低(P<0.05),TC和LDL-C A组比B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e)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A组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较高剂量匹伐他汀钙能更好地降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MCP-1水平,发挥其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氟伐他汀胶囊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胶囊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18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氟伐他汀(来适可,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40 mg,1次/d,晚餐时或晚餐后口服,同时给予阿司匹林100 mg...  相似文献   

14.
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莉  张鸿举  丁少娟 《当代医学》2010,16(36):140-141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65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一日10mg,每晚1次,治疗6个月,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及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及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瑞舒伐他汀治疗后6个月,患者TC、TG、LDL-C、CRP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瑞舒伐他汀通过降低血脂、降低hs-CRP水平,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与通心络胶囊联用对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顿服;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3次/d。对照组单独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顿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治疗12周后留取血标本作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等血脂分析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定,并通过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治疗12周后,TC、TG、LDL—C水OF均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HDL—C均升高(P〈0.05),但治疗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5);hs-CRP、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颈动脉IMT均变薄(P〈0.05),但治疗组明显变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通心络胶囊具有调脂及较强抗炎、抗动脉硬化作用,可逆转或延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性患者进行降脂治疗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为临床上需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硬化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选取在我科进行治疗的血液透析的患者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透析等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降血脂类药物(氟伐他汀钠)40 mg/d,治疗12个月后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变化及各血液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斑块面积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进行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减小、CIMT厚度减小;对照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和CIMT厚度进行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颈总动脉斑块面积和CIMT厚度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减小、CIMT厚度明显减小,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高血切黏度、低血切黏度均不同程度的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后升高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仅尿素氮呈降低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TC、TG、LDL-C、高血切黏度、低血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尿素氮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性患者进行降脂治疗后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CIMT厚度明显减小,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好转,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2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斑块组及非斑块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腰围、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 258例T2DM患者中共检出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86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达33.3%。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SBP、2 h BG、HbA1c、ISI、TG、LDL-C等因素均具有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SBP、2 h BG、ISI、TG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SBP、2 h BG、ISI、TG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控制及预防,防止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高君丽 《当代医学》2014,(18):112-113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宝钛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80例确诊的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同期检查的76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2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2组患者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TC/HDL-C)比值、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进行比较,并对影响颈动脉粥样板块及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TC/HDL-C比值、LDL-C(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部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对预测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意义,多种危险因素影响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益肾活血解毒汤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益肾活血解毒汤;服药前后做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斑块体积和性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所减轻,TC、TG、hs-CRP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益肾活血解毒汤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氟伐他汀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芳  王春梅 《疑难病杂志》2004,3(3):140-141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对 5 5例颈动脉斑块的老年患者给予氟伐他汀 (来适可 ) 2 0mg,每日 1次 ,治疗 6个月 ,观察其对患者血脂各项指标 (TC、TG、LDL C、HDL C)的影响 ,并通过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内径、血流阻力、血流速度及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 氟伐他汀治疗 6个月后 ,TC、LDL C均下降 ,HDL C升高 (P <0 .0 5 ) ,而TG无明显变化。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减小 ,颈动脉内径增加 ,阻力指数减小 ,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或P <0 .0 1) ,而血流速度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氟伐他汀对老年人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有稳定和消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