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七氟烷预处理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肺组织中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5只,采用开胸夹闭左肺门建立IRI模型,将75只大鼠编号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七氟烷预处理组(SEVO),LY294002组(LY)及七氟烷预处理+LY294002组(PI3K抑制剂)(SEVO+LY),各15只.缺血1h,再灌注120 min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出肺组织,检测大鼠肺组织湿/干重比(W/D),Western blot法测定肺组织Beclin-1、LC3Ⅱ/Ⅰ、P62及p-PI3K表达.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肺组织发生严重水肿(P<0.05),且肺组织细胞自噬水平增加,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Ⅰ、P62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SEVO组肺水肿明显减轻(P<0.05),Beclin-1、LC3Ⅱ/Ⅰ、P62蛋白表达下调,而p-PI3K表达增加(P<0.05),LY组与I/R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EVO组比较,SEVO+ LY组中肺水肿明显加重,Beclin-1、LC3Ⅱ/Ⅰ、P62蛋白表达上调而p-PI3K表达下调(P<0.05).结论 七氟烷预处理通过激活PI3K信号转导通路,恢复LIRI期间细胞自噬流,减少自噬性细胞死亡从而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噬在缺血预处理减轻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雄性SD大鼠28只,8周龄,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i=7):假手术组(S组)、肢体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IPR组)、自噬抑制剂处理组(3-MA组)。采用夹闭双侧股动脉缺血4 h后恢复灌注4 h的方法建立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股动脉夹闭前30 min实施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循环3次后建立肢体缺血预处理模型;3-MA组于缺血预处理前30 min腹腔注射3-甲基腺嘌呤1.5 ml/kg。再灌注4 h后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电镜下观察自噬小体形成情况和病理学结果,采用HE染色和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LC3-Ⅱ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与S组相比,IR组、IPR组、3-MA组心肌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升高,LC3-Ⅱ/LC3-Ⅰ表达上调(P<0.05);与IR组相比,IPR组细胞凋亡降低、LC3-Ⅱ/LC3-Ⅰ表达下调(P<0.05);与IPR组相比,3-MA组细胞凋亡比例升高、LC3-Ⅱ/LC3-Ⅰ表达下调(P<0.05)。 结论 自噬参与了肢体缺血预处理减轻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噬参与脑缺血预处理神经保护机制的影响。 方法 使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10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缺血预处理组(C组),缺血再灌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组(D组),缺血预处理+3-MA组(E组)。D、E组大鼠侧脑室注射3-MA(7.5 μg),其余3组大鼠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各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自噬系统表达水平及神经元凋亡情况。 结果 A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均为0;C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小于B组;D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大于B组,小于C组;E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大于C组,小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A组数量多,形态完整;其余4组数量少,形态破坏,细胞核破裂、固缩,其中最为严重的是B组和C组,D组和E组神经元数量较B组和C组增多,细胞水肿及细胞核损伤减轻。A组Beclin-1、LC3-Ⅱ及TUNEL染色阳性细胞表达少见;4组Beclin-1、LC3-Ⅱ及TUNEL染色阳性细胞表达多。C组Beclin-1、LC3-Ⅱ阳性细胞数大于B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小于B组;D组Beclin-1、LC3-Ⅱ阳性细胞数及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小于B组和C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大于B组和C组;E组Beclin-1、LC3-Ⅱ阳性细胞数小于C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小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缺血预处理后细胞自噬能力加强,抑制神经元凋亡,使缺血再灌注后的颅内神经元受到保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胡黄连苷Ⅱ能否通过增强自噬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引起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轻肾损伤。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n=10):假手术组(Sham)、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RIRI组)、胡黄连苷Ⅱ处理组以及胡黄连苷Ⅱ+3-甲基腺嘌呤(3-MA)处理组,再灌注24 h后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评估肾功能,HE染色观察肾组织损伤程度,Western Blot分析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RTPCR检测各组大鼠TNF-α、IL-6水平评估炎症反应程度,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评估氧化应激。结果:与RIRI组相比,在胡黄连苷Ⅱ处理组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和Beclin-1表达较RIRI组显著增加,大鼠血清Cr和BUN均显著下降以及肾组织损伤明显减轻;联用3-MA处理后LC3Ⅱ/LC3Ⅰ和Beclin-1水平较胡黄连苷Ⅱ处理组降低,Cr和BUN均显著升高以及肾组织损伤明显加重。此外,在胡黄连苷Ⅱ处理组TNF-α、IL-6水平较RIRI明显下降,而在加用3-MA处理后TNF-α、IL-6水平较胡黄连苷Ⅱ处理组显著升高。另外,与RIRI组相比,胡黄连苷Ⅱ处理后SOD明显升高,MDA明显下降;而联合3-MA处理后SOD明显下降,MDA明显升高。结论:胡黄连苷Ⅱ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减轻肾功能和肾组织的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自噬。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噬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CD-1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t-MCAO)模型组,模型组分别在6、12、24和48h处死小鼠取脑,用Western blot半定量检测再灌注后缺血侧/左侧皮层,海马和纹状体中LC3Ⅱ蛋白的表达变化;随后将小鼠随机分为3-methyladenine(3-MA)(2、10、50mM)组和盐水对照组,两组都用线拴法建立t-MCAO模型,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的3-MA对缺血再灌注后24h的LC3Ⅱ蛋白的表达影响,并用TTC染色观察3-MA(10mM)组和PBS对照组缺血再灌注后24h的梗死体积。 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侧的LC3Ⅱ蛋白表达升高,在海马和皮层区,与假手术组相比24h升高最为明显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MA(10mM)时可明显下调自噬,并且与盐水对照组相比能显著减少梗死体积(P<0.001)和水肿程度(P<0.01)。结论 自噬的下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预处理治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电针预处理并缺血再灌注组(EA+I/R组),脑纹状体感染AAV-VC(空载体病毒)后再给予电针预处理并缺血再灌注组(AAV-VC+EA+I/R组)和脑纹状体感染AAV-Beclin1(过表达Be-clin1病毒)后再给予电针预处理并缺血再灌注组(AAV-Beclin1+EA+I/R组),每组15只大鼠。对各组大鼠脑中动脉梗死(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术后1、2、3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在MCAO术后7 d处死大鼠,TTC染色以测定脑梗死体积;TUNEL染色法检测脑细胞凋亡状况;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分子LC3-Ⅰ、LC3-Ⅱ、AMPK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共沉淀检测Beclin1与Vps34的相互作用。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脑梗死体积与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增加(均P<0.05)。机制研究显示缺血再灌注后LC3-Ⅱ/LC3-Ⅰ比值增加(P<0.05),且自噬调控蛋白AMPK与Beclin1上调表达(均P<0.05),Beclin1与Vps34复合物形成增多;与此同时,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增加。给予电针预处理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均P<0.05)。而在电针预处理之前对自噬关键蛋白Beclin1进行脑内过表达可以逆转电针预处理对缺血脑损伤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AMPK-Beclin1/Vps34通路减少自噬,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噬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54只CD-1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6只,缺血再灌注组24只,盐水对照组9只和3-MA组15只。缺血再灌注组再分为6、12、24和48h组,每组6只。采用线拴法建立t-MCAO模型。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小鼠不给药,盐水对照组小鼠给予5μL生理盐水;3-MA组小鼠麻醉后置于立体定位架,术前30min用Hamilton注射器于左侧侧脑室定位后分别注射5μL浓度为2、10、50mM的3-MA。采用Western blot半定量检测再灌注后缺血侧/左侧皮层、海马和纹状体LC3Ⅱ蛋白表达变化,TTC染色观察3-MA(10mM)组和对照组缺血再灌注后24h脑梗死体积及水肿率。结果缺血再灌注组6、12、24、48h皮层、海马和纹状体LC3Ⅱ/LC3Ⅰ蛋白表达均有升高趋势,其中皮层和海马区LC3Ⅱ/LC3Ⅰ蛋白表达于24h升高最为明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缺血再灌注组各个时间点纹状体区LC3Ⅱ/LC3Ⅰ蛋白表达量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盐水对照组比较,3-MA(10mM)组小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26.72±1.53)mm~3对(51.80±2.85)mm~3,P0.001],水肿率明显降低[(7.82±0.75)%对(16.55±4.47)%,P0.01]。结论自噬的下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HDAC6在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α-微管蛋白和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夹闭肾动脉建立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小鼠血清肌酐、尿素氮,用HE染色观测肾脏形态学,用Western blot法和qPCR法检测HDAC6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变化。建立小鼠肾小管上皮缺氧复氧模型,用Western blot法检测α-微管蛋白和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用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在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小鼠肾脏组织中HDAC6含量增加(P<0.05)。在细胞缺氧复氧加HDAC6选择性抑制剂tubastatin A (TA)组,细胞活力增强,细胞凋亡减少(P<0.05)。肾小管细胞缺氧复氧后, α-微管蛋白乙酰化水平降低,肾小管细胞缺氧复氧加TA组,α-微管蛋白乙酰化水平升高。肾小管细胞缺氧复氧后,自噬相关基因 LC3、ATG7、Beclin-1表达增加,自噬激活,加TA组LC-3、ATG7、Beclin-1表达较单纯缺氧复氧组增多,自噬增强(P<0.05)。结论 HDAC6抑制剂可通过激活自噬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后不同间隔时间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自噬的影响。方法参照Zea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n=10)、缺血再灌注组(I/R组,n=10)、缺血预处理组(IPC组,n=30),缺血预处理组再按缺血预处理后不同间隔时间分为1 d、3 d、5d 3个亚组,每组10只。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I、LC3-II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细胞中自噬和溶酶体的激活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与Sham组比较,I/R组及IPC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P<0.01),IPC组症状评分低于I/R组(P<0.05)。(2)脑梗死体积:与Sham组比较,I/R组及IPC组均有不同程度梗死灶(P<0.01);IPC组脑梗死灶体积明显低于I/R组(P<0.01),3 d亚组梗死体积少于1 d、5 d亚组(P<0.01)。(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Sham组比较,I/R组及IPC组BECLIN 1及LC3-II阳性表达增多(P<0.01),IPC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I/R组(P<0.01),IPC 3 d亚组阳性表达低于1 d、5 d亚组(P<0.01)。(4)脑组织超微病理形态改变:Sham组细胞正常;I/R组及IPC组可见数量不等、处于不同时期的自噬体和或自噬溶酶体,线粒体肿胀,膜破裂,可见空泡,各级溶酶体显著增多,可见变形次级溶酶体,高尔基体分裂;IPC组自噬体及各级溶酶体数量较I/R组减少,各IPC亚组间自噬体及各级溶酶体数量无可见变化。结论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下调自噬水平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预处理3 d优于1 d、5 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Met)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Met预处理组[造模前3周腹腔注射Met 100 mg/(kg·d)],TTC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改变,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Beclin-1、LC3-Ⅱ/LC3-Ⅰ、p62等自噬相关蛋白以及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p-AMPK(Thr172)、转录因子EB(TFEB)相关通路蛋白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脑组织病理损伤严重,脑梗死体积增高(P<0.00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Met预处理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减少(P<0.01),脑组织病理损伤减轻。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LC3-Ⅱ/LC3-Ⅰ和Beclin-1蛋白水平表达减少(P<0.05),p62蛋白表达增多(P<0.00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Met预处理组大鼠Beclin-1、LC3-Ⅱ/LC3-Ⅰ蛋白表达均增多(P<0.05),p62蛋白表达减少(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  相似文献   

11.
心脏缺血预处理与后处理可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缺血预处理可提高心肌缺血耐受能力、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内皮细胞功能、降低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和重症监护室驻留时间,心脏缺血后处理可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并促进左心室收缩功能恢复。文章对心脏缺血预处理与后处理的临床作用、主要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呈逐年上升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神经科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缺血后处理因其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已成为国内外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热点。该文就缺血后处理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发现、机制、发展和应用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和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nor ischemic stroke, MIS)的低血钾的差异的原因及意义。方法 选取发病24h内就诊的67例TIA和228例MIS患者,对血钾值及其他各类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IS组和TIA组间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超敏肌钙蛋白、CK-MB、pro-BNP、白细胞、血钾、血氯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血钾(OR: 4.328,95%CI: 1.012~18.504)和颈动脉斑块(OR: 11.372,95%CI: 3.461~37.371)与MIS显著相关;且发病3h内就诊的MIS组患者低血钾发生率(33.3%)明显高于TIA组(0%)(P<0.05)。结论 发病早期,MIS相比TIA发生低血钾的风险更高,考虑发病早期的低血钾有助于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脑梗死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TIA组和N-TIA组,将2组人群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Modified Edinburgh-Scandinavia Stroke Scale,MESSS)评分进行比较;同时观察TIA组患者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其发作与后继脑梗死间隔时间等因素对脑梗死体积和MESSS的影响。结果先发TIA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和MESSS评分均显著低于N-TIA组(P<0.05)。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等因素均对脑梗死体积和MESSS评分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先发TIA有可能对后继脑梗死患者的脑细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特定的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其与脑梗死特定的间隔时间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阿米洛利同系物(ethylisopropyl-amiloride,EIPA)和心肌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对心肌细胞保护效果的关系。方法:取心电图正常的2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I/R),EIPA(缺血前给EIPA)和IPC组(缺血5min,再灌注5min,重复3次)。然后3组均持续阻断冠状动脉30min,再灌注120min,观察心肌梗死面积(infarct size,IS),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IS在EIPA组IPC组与I/R组比减少,分别减少51.82%和54.19%,EIPA组和IPC组CKMB显著低于I/R组(P<0.01)。而EIPA组和IPC组之间无差异。在缺血前给予EIPA和缺血预处理,可使缺血及再灌注期间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P<0.01)。结论:缺血前给予EIPA对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与缺血预处理具有类似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C)对缺血性脑卒中(CVA)患者血清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其 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就诊于该院的缺血性CVA 患者200 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 例。 实验组采用远隔缺血后适应疗法12 个月,对照组不进行特殊处理。实验前后分别采集两组静脉血,对其血清 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水平[ 高密度脂蛋白(HDL)和总胆固醇(TC)]、血小板聚集率(PAR)及缺 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清生化指标水平比较无差异(P >0.05),均表现为 血清Hcy、TC、PAR 及IMA 水平较正常值升高,HDL 较正常值下降。治疗后两组血清Hcy、TC、PAR 及 IMA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较治疗前下降,HDL 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 <0.05),且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远隔缺血后适应 疗法能有效降低缺血性CVA 患者病情的危险程度,对其预后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鼠实验性脑缺血耐受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及缺血耐受模型,探讨该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预缺血+再缺血(IP+MCAO)组:预缺血10min后分别于再灌注1、3、7、14、21d后给予2h大脑中动脉阻塞,然后再灌注22h后处死;假手术+再缺血(SS+MCAO)组:假手术代替预缺血,在假手术后按前述不同时间点给予2h大脑中动脉阻塞,然后再灌注22h后处死;假手术对照(SS+SS)组:两次均为假手术。模型建立后通过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IP+MCAO组预缺血后3、7d神经功能评分与SS+MCAO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4.025、2.683,P〈0.05);IP+MCAO组预缺血后1、3、7d脑梗死体积与SS+MCAO组比较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意义(t=8.940~10.554,P〈0.05)。结论线栓法制备脑缺血耐受模型切实可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异丙酚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异丙酚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蒙古沙土鼠6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24 h预处理假手术组(B),缺血损伤组(C),异丙酚预处理12 h组(D)、24 h组(E)、48 h组(F).B、C、D、E和F组中再分为术后即刻处死组和术后7 d处死组,共11组.24 h预处理假手术组术前24 h、异丙酚预处理组于脑缺血前12、24、48 h各组分别予异丙酚100 mg/kg腹腔注射.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AD)、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并观察7 d后处死组沙土鼠的行为学变化.结果: 异丙酚预处理各组的MDA的含量低于缺血损伤组(P<0.05);SOD、GSH-px的活性高于缺血损伤组(P<0.05),而CGRP的含量24 h、48 h预处理组明显高于缺血组(P<0.05);脑组织超微结构显示异丙酚预处理组出现轻微病变,缺血组病变严重;7 d后处死组与术后即刻处死组比较,神经元超微结构病变无明显加重.结论: 缺血前12~48 h异丙酚预处理可不同程度上对沙土鼠的脑缺血 - 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形态学的角度观察家兔双后肢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双后肢缺血预处理(IPC)及肝脏缺血预处理(IPC)组家兔肝脏细胞及细胞器形态学的变化,并与正常组及单纯肝脏缺血再灌注(I/R)组进行比较,结果:双后肢IPC及肝脏IPC组肝细胞在光镜下形态结构未见明显变化,电镜观察见细胞及各种细胞器的膜结构完好,线粒体嵴稍模糊,而I/R组光镜下可见肝细胞膜部分破坏,线粒体内膜破裂,线粒体嵴大量减少,有的线粒体髓样变性,有的内膜模糊不清,粗面内质网脱颗粒,结论:双后肢IPC与肝脏IPC具有同样的对抗I/R损伤,保护肝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缺血后处理对急性缺血再灌注心肌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通过体内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较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对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生化指标的影响。②方法24只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con)组:结扎冠状动脉40min,再灌注180min。缺血预处理(pre-con)组:3次短暂结扎冠状动脉(闭塞5min,再灌注10min,循环3次),其余同对照组。缺血后处理(post-con)组:结扎冠状动脉40min,再通30s,结扎30s,重复3次,再灌注180min。3组均在缺血及再灌注同时行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再灌注末抽血离心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实验结束,速取心脏处理测定梗死面积。③结果和对照组相比,pre-con和post-con组再灌注各个时间点肌酸磷酸激酶(CPK)均降低(F=40.13~91.26,q=5.52~18.67,P<0.05、0.01);pre-con和post-con组坏死面积占总面积之比均小于对照组(F=62.36,q=13.44、13.90,P<0.01);post-con组血清中SOD的含量高于对照组,MDA的含量低于对照组(F=17.00、40.75,q=3.46、12.76,P<0.01)。④结论缺血后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具有相似的缺血心肌保护作用,缺血后处理的机制部分可能是通过减少自由基损伤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