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正常猫、部分去背根猫及针刺部分去背根猫的L6手术侧背根节(DRG)表达的时空变化,以了解IGF-Ⅰ与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的关系.方法 25只成年健康雄猫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备用根术后7 d组与14 d组(动物行单侧部分去背根手术,即切除一侧L1~L5、L7~S2背根节,保留L6为备用根)、针刺备用根术后7 d组与14 d组(动物行单侧部分去背根术后针刺L6脊神经外周支配区内的两组穴位).动物于术后7 d、14 d分别处死,取各组(手术侧)L6背根节,-20 ℃恒冷箱切片,片厚20 μm,用兔抗IGF-Ⅰ(1∶200)抗体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观察、计数并比较各组背根节IGF-Ⅰ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含量及时空变化.结果针刺备用根7 d组,DRG IGF-Ⅰ阳性神经元数较术后7 d组明显增加( P <0.05),但仍低于正常水平;针刺14 d,DRG阳性神经元比术后14 d亦增多( P <0.01),且恢复至正常水平.与针刺7 d组比较,DRG IGF-Ⅰ阳性神经元在针刺14 d时明显增多( P <0.05).结论针刺可增加针刺侧DRG内IGF-Ⅰ阳性中小神经元数.提示针刺后IGF-Ⅰ在背根节的表达变化可能与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在正常猫、部分去背根猫及针刺部分去背根猫的L6手术侧背根节(DRG)表达的时空变化,以了解IGF-与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的关系。方法25只成年健康雄猫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备用根术后7d组与14d组(动物行单侧部分去背根手术,即切除一侧L1~L5、L7~S2背根节,保留L6为备用根)、针刺备用根术后7d组与14d组(动物行单侧部分去背根术后针刺L6脊神经外周支配区内的两组穴位)。动物于术后7d、14d分别处死,取各组(手术侧)L6背根节,-20℃恒冷箱切片,片厚20μm,用兔抗IGF-(1∶200)抗体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观察、计数并比较各组背根节IGF-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含量及时空变化。结果针刺备用根7d组,DRGIGF-阳性神经元数较术后7d组明显增加(P<0.05),但仍低于正常水平;针刺14d,DRG阳性神经元比术后14d亦增多(P<0.01),且恢复至正常水平。与针刺7d组比较,DRGIGF-阳性神经元在针刺14d时明显增多(P<0.05)。结论针刺可增加针刺侧DRG内IGF-阳性中小神经元数。提示针刺后IGF-在背根节的表达变化可能与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部分去背根是否促进BDNF、NT-3和GDNF在初级感觉神经元顺行转运。方法将5只成年猫行单侧部分背根切断术,切除一侧的L1~L5,L7~S2背根神经节(DRG),保留同侧L6DRG为备用根,在L6背根距DRG1cm处捆绑双侧背根。术后3d取两侧L6背根制作20μm厚冰冻切片,分别用BDNF、NT-3、GDNF抗血清按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观察实验侧和对照侧捆绑背根部位的近DRG端和近脊髓端各因子的免疫反应强度。结果对照侧捆绑处两端NT-3、GDNF的免疫反应强度均为弱阳性反应,BDNF捆绑处近DRG端的免疫反应( )较近脊髓端者强( )。实验侧捆绑处近DRG端。BDNF、NT-3和GDNF的免疫反应( )较捆绑处近脊髓端强,且较对照组近DRG强。结论部分去背根动物背根近DRG端BDNF、NT-3和GDNF的免疫反应强度增加可能提示部分去背根可促进BDNF、NT-3、GDNF从备用背根节神经元顺行转运进入脊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部分背根切除和针刺及内源性c-Fos和c-Jun对体外培养备用背根节(DRG)的作用.方法 制备备用根猫模型;采用针刺备用根猫模型、细胞培养以及在部分培养液中加入抗c-Fos/c-Jun抗体的方法,将实验分为针刺组、抗c-Fos抗体组、抗c-Jun抗体组及备用DRG组;并用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抗体行免疫细胞化学ABC法染色进行神经元鉴定.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可见95%以上的细胞为NSE阳性反应的细胞,且为典型的体外培养的DRG神经元.体外培养备用根组、抗c-Fos抗体组、抗c-Jun抗体组神经元突起的平均长度均比针刺组短(P<0.05);抗c-Fos/c-Jun抗体组均比备用根组长(P<0.05).结论 针刺可促进体外培养DRG神经元的突起生长作用;内源性c-Fos、c-Jun可能对体外培养DRG神经元突起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正常猫、部分去背根猫及针刺部分去背根猫的L6手术侧背根节(DRG)表达的时空变化,以了解IGF—I与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的关系。方法25只成年健康雄猫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备用根术后7d组与14d组(动物行单侧部分去背根手术,即切除一侧L1~L5、L7~S2背根节,保留L6为备用根)、针刺备用根术后7d组与14d组(动物行单侧部分去背根术后针刺L6脊神经外周支配区内的两组穴位)。动物于术后7d、14d分别处死,取各组(手术侧)L。背根节,-20℃恒冷箱切片,片厚20μm,用兔抗IGF—I(1:200)抗体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观察、计数并比较各组背根节IGF—I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含量及时空变化。结果针刺备用根7d组,DRGIGF—I阳性神经元数较术后7d组明显增加(P〈0.05),但仍低于正常水平;针刺14d,DRG阳性神经元比术后14d亦增多(P〈0.01),且恢复至正常水平。与针刺7d组比较,DRGIGF—I阳性神经元在针刺14d时明显增多(P〈0.05)。结论针刺可增加针刺侧DRG内IGF—I阳性中小神经元数。提示针刺后IGF—I在背根节的表达变化可能与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NT-4在针刺部分去背根猫的L6背根节(手术侧和非手术侧)和脊髓表达的时空变化,以了解NT-4与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的关系。方法 25只成年健康雄猫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备用根术(动物行单侧部分去背根手术,即切除一侧L1-L5、L7-S2背根节,保留L6为备用根)后7d组与14d组、针刺备用根术(动物行单侧部分去背根术后针刺)后7d组与14d组。动物处死后,取L6背根节及L3、L5、L6节段脊髓,用兔抗NT-4(1:200)抗体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观察、计数并比较各组背根节、脊髓实验侧Ⅱ板层(L3、L5、L6)和背核(L3)中NT-4的分布及含量。结果 针刺备用根7d组,针刺侧DRG内NT-4阳性神经元数较正常组和术后7d组减少(P<0.05),较相应非针刺侧多(P<0.05);针刺14d组,针刺侧DRG阳性神经元数比针刺7d组术后14d和同组非针刺侧增高(P<0.05),且恢复至正常水平。针刺7d,针刺侧脊髓L6Ⅱ板层NT-4阳性神经元数较术后7d组及正常组增加(P<0.01)。针刺14d时,L5、L6Ⅱ板层阳性神经元数较正常组及术后14d组相应节段均增加(P<0.01)。针刺后L3背核NT-4阳性神经元数无明显变化(P>0.05)。L5Ⅱ板层NT-4阳性神经元在针刺后14d时比针刺后7d时增多(P<0.05)。结论 以上结果提示NT-4与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有关;针刺备用背根对非针刺侧DRG NT-4的表达亦有影响,提示非针刺侧背根节NT-4亦可能参与了脊髓可塑性和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  相似文献   

7.
针刺对部分背根切断备用背根节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对部分背根切除备用背根节(DRG)生长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猫1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备用根模型组及针刺备用根模型7d组(摘除双侧L1~L5,L7~S2DRG,保留L6DRG为备用背根,其中针刺一侧备用根支配区的两组穴位即为针刺组,非针刺侧为备用根模型组),每组5只。两组动物在无菌条件下取出双侧L6DRG进行体外培养。分别于1、3、5、7d250倍光镜下随机测量20个视野的细胞突起长度。用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对神经元进行鉴定。结果培养的DRG细胞经抗NSE抗体行免疫细胞化学ABC法染色,可见95%以上呈NSE阳性反应,且为典型的体外培养的DRG神经元。在相应时间段正常组DRG神经元的神经突起长度小于备用根组(P<0.05)、备用根组小于针刺组(P<0.05)。结论部分背根切断可致备用DRG神经元突起再生活性增强,针刺备用根所支配的穴位后可进一步促进备用DRG神经元的突起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部分背根切断后不同时相备用背根节(DRG)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成纤维细胞神经生长因子(FGF-2)的表达变化。方法 15只猫分正常组、单侧部分背根切断7d及14d组,每组5只。分别于术后7d、14d处死动物,取正常组一侧、模型组手术侧L6DRG,用兔抗GDNF、FGF-2抗体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计数DRG内两因子阳性总细胞及阳性大、中小细胞的数量。结果 GDNF在正常猫DRG大、中小细胞均有分布;去部分背根后,两时相备用DRG GDNF阳性神经元总数均有下降且呈进行性递减。DRG阳性中小细胞数亦为术后两时相进行性下降,DRG阳性大神经元术后两时相均较正常组显著减少,但术后14d与术后7d组无显著性差异。FGF-2在脊髓DRG大、中小细胞亦有分布;去部分背根后7d,FGF-2阳性神经元总数下降,14d时又恢复至正常,中小细胞亦表现为先减少后上升的趋势,而大细胞则术后两时相与正常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去部分背根手术可致备用DRG中GDNF阳性神经元总数进行性下降,FGF-2表现为术后7d下降,14d时恢复。  相似文献   

9.
部分背根切断及针刺促进备用背根节c-jun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部分背根切断术及针刺对背根节(DRG)c-jun表达的影响。方法 针成年雄猫15只,分假手术组,手术组和术后针刺组,每组5只。手术组动物行单侧备用根术,术后针刺组动物经单侧备用根术后,针刺后肢手术侧L6脊神经分布区中的两组穴位,足三里和悬中:伏兔和三阴交,每天一次,每次30min,连续针刺7d,通过免疫组化ABC法,用c-jun特异抗体(1:1000,Santa Cruz)对切片进行染色,DAB呈色。观察并测量DRG中c-jun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数量及反应强度。结果 在假手术组DRG中,只有部分神经元染色。手术组c-jun阳性神经元的数值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多(P<0.05),其免疫反应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上升(P<0.05)。术后针刺组较手术组的c-jun免疫反应强度增强,而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部分背根切断后备用DRG神经元中c-jun的表达增加,针刺促使c-jun的表达进一步上调。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备用背根节(DRG)的表达变化情况,对20 只成年雄性家猫(其中15只行单侧L6备用根手术后分别存活3、6、12天)L6 DRG行BDN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正常猫L6 DRG神经元以胞体直径32μm和44μm为分界划分出大中小三类;②正常L6 DRG内有50.87%的神经元呈BDNF阳性反应,备用根手术侧其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反应增强,以术后6天变化最显著(76.7%).正常及术后BDNF阳性神经元均以小神经元为主.去部分背根后备用L6 DRG神经元BDNF表达的增多、增强可能参与促进其神经元 ( 尤其是小神经元)中枢支在脊髓背角的侧支出芽,并可能参与营救一些失去部分神经支配的背角神经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神经营养因子-3(NT-3)在成年猫脊髓损伤后电刺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猫25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左侧脊神经根去传入手术组(手术组,保留L6脊神经节)、手术+电刺激组(电刺激组)、手术+电刺激+NT-3抗体封闭组(抗体封闭组),2个月后对相应脊髓节段和保留脊神经节进行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形态学示踪及免疫组化、酶组化染色观察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各组脊神经节感觉性神经元中枢投射轴突终末集中分布在脊髓后角Ⅲ、Ⅳ、Ⅴ板层内侧,但电刺激组终末出芽标记点密度高于手术组,而抗体封闭组终末再生出芽能力相比电刺激组显著降低.结论 电刺激可能通过上调NT-3的表达促进损伤脊髓和感觉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修复,来参与脊髓可塑性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损伤坐骨神经周围注射可乐定对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是否对已经形成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Sham组:只分离皮肤、肌肉,不结扎坐骨神经;Sal组:形成CCI后注射生理盐水组;Clo组:形成CCI后注射可乐定组;Clo+Yo组:形成CCI后注射可乐定和育亨宾组。在注射药物3 d后急性处死动物,取患侧脊髓L4、L5、L6背根神经节采取全自动化学发光法检测TNF-α和IL-6浓度。结果:术后从7 d开始CCI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TNF-α和IL-6浓度有明显增高。损伤坐骨神经周围注射可乐定能明显抑制CCI引起的脊髓背根神经节TNF-α和IL-6的表达(P〈0.01)。结论:损伤的坐骨神经周围注射可乐定可以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频电针干预早期神经痛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type 1,TRPV1)磷酸化与痛敏相关神经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与P物质(substance P,SP)的抑制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与电针组,每组8只。模型组采用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的方法制作大鼠神经痛模型。电针组采用2 Hz电针治疗,选取患侧"足三里"、"昆仑"穴,连续3d。检测D1、D3大鼠术侧后足缩腿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D3 L5 DRG p-TRPV1、CGRP、SP水平。[结果]SNL模型大鼠早期即出现自发性疼痛,PWT显著下降(P〈0.001),L5 DRG p-TRPV1水平升高(P〈0.001),CGRP水平升高(P〈0.05),SP水平下降(P〈0.05)。SNL假手术组大鼠PWT没有显著变化。2 Hz电针能提高SNL模型大鼠的PWT(P〈0.001),降低L5 DRG p-TRPV1水平(P〈0.05)与CGRP水平(P〈0.01),对SP水平没有显著影响。[结论]早期神经痛与DRG p-TRPV1、CGRP水平升高有关。低频电针能下调DRG p-TRPV1与CGRP水平,改善早期神经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损伤模型中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p75NTR免疫产物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单纯坐骨神经损伤、单纯脊髓背索损伤以及合并损伤(脊髓背索损伤前1周损伤坐骨神经)模型,动物被随机分成正常组、单纯坐骨神经损伤组、单纯脊髓损伤组、合并损伤组。从脊髓损伤处嘴侧5mm处注入快蓝(fastblue,FB)以逆行标记DRG中感觉神经元,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模型中p75NTR在背根节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阳性产物,并结合FB逆行示踪观察FB阳性神经元中p75NTR的表达。结果:单纯坐骨神经损伤组背根节中胶质细胞源性p75NTR免疫阳性产物较正常组增加,神经元中p75NTR阳性产物较正常组低;单纯脊髓损伤组胶质细胞源性p75NTR免疫阳性产物较单纯坐骨神经损伤组和合并损伤组明显降低;坐骨神经损伤合并脊髓损伤组p75NTR的表达与单纯坐骨神经损伤组相似,在胶质细胞内上调,在神经元内降低,大多数FB标记的感觉神经元p75NTR表达呈阴性,但被p75NTR免疫阳性胶质细胞围绕。结论:不同损伤模型DRG中,p75NTR阳性产物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具有明显差异,胶质细胞源性p75NTR可能参与了脊髓损伤后上行传导束的再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过表达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慢病毒载体对慢性缩窄性神经损伤(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采用结扎大鼠坐骨神经制备CCI模型.CCI造模成功后第7天鞘内注射GDNF过表达慢病毒载体.CCI造模前及造模后第3、5、7、14、21天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并于术后第21天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法测定脊髓GDNF表达.结果 Western免疫印迹显示CCI组GDNF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少(P<0.05);鞘内注射GDNF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后,脊髓GDNF表达上调,且CCI大鼠机械痛敏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上调脊髓GDNF表达可减轻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人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电针刺激治疗脊髓损伤过程中对于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所有大鼠均为脊髓横断损伤。脊髓损伤(SCI)组,干细胞移植(UCBSC)组,干细胞移植+电针刺激(UCBSC+EA)组,每组均为12只。UCBSC、UCBSC+EA组在损伤处注射脐血干细胞,SCI组以等量PBS缓冲液代替,UCBSC+EA组每天固定时间取损伤处上、下部位的"大椎""命门"进行电针刺激。各组均在损伤后的7天、14天和28天于损伤处取材,观察神经元细胞的形态、数量及IGF-1表达。结果常规HE组织学检查发现横断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变性、减少,并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细胞体肥大。免疫组化显示,损伤后IGF-1表达均上调,UCBSC、UCBSC+EA两组表达进一步上调,IGF-1的表达在前14天显著上调,14天后表达放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单纯的人脐带血移植(UCBSC)相比较,UCBSC+EA更能促进IGF-1的表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电泳结果显示UCBSC+EA组,IGF-1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CBSC+EA在大鼠脊髓损伤处可更有效分泌神经营养因子IGF-1,弥补脊髓损伤后维持神经元细胞生存所匮乏的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细胞存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NP)中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TTX-R钠离子通道特征的变化,以探讨此疾病引起痛觉过敏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8只SD大鼠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诱导制作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DNP组),取L56DRG,贴壁消化法行神经元培养,电生理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离子通道电流;8只同月龄大鼠为正常对照。结果: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小直径DRG神经元TTX-R INa电流密度较对照组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激活曲线向超极化移动3.9 mV(P<0.05),DNP组具有重复放电的神经元的比率增加。结论: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小直径DRG神经元TTX-R钠通道电流的变化是痛觉过敏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樊元胜  叶蜀新 《四川医学》2009,30(2):164-166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MP)和胶质细胞源神经生长因子(GDNF)联合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的治疗作用,探讨治疗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案。方法将大鼠脊髓损伤后,分为单纯脊髓损伤组(A组)、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B组)、胶质细胞源神经生长因子组(C组)、甲基强的松龙(MP)和胶质细胞源神经生长因子(GDNF)组(D组),损伤后1、4、7、14、21d对脊髓损伤区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TUNEL)(免疫组化法)以及活性氧表达的测定(流式细胞仪),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P和GDNF联合治疗显著减轻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继发损伤的发生。促进了脊髓运动神经轴索的再生和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P〈0.05)。结论MP联合GDNF治疗脊髓损伤,对损伤后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治疗脊髓损伤的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方对腰神经根压迫损伤大鼠背根节神经细胞凋亡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弥可保组和益气化瘀方组,每组10只。造模各组用自制胶块压迫于大鼠右侧L;神经根背根节处,假手术组仅切开皮肤和椎旁肌。造模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益气化瘀方组大鼠给予益气化瘀方煎剂灌胃,弥可保组大鼠肌肉注射弥可保。于造模10d后取右侧受压神经根,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分光光度法结合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受压迫神经根caspase-3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神经根组织caspase-3mRNA表达变化。结果:腰神经根受压迫后背根节的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增加,模型组大鼠神经细胞的凋亡指数高于假手术组(P〈0.01);益气化瘀方和弥可保可减少背根节神经细胞的凋亡,两组大鼠神经细胞的凋亡指数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神经根组织caspase-3活性和mRNA表达明显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益气化瘀方和弥可保可降低造模后大鼠神经根组织caspase-3活性及其mRNA表达,二者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神经根压迫可导致受压神经根组织caspsae-3的过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增加。益气化瘀方可抑制神经根组织caspase-3的过表达,减轻背根节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