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青年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经临床确诊的 2 3~ 5 0岁中青年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 1 39例 ( 1 48髋 )施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 ,假体均采用进口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假体。对所有随访病例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 Harris评分 ;比较术后不同时期的 X线表现 ,评价假体有无松动、下沉以及假体与骨组织的愈合情况。结果 :1 31例 ( 1 39髋 )获得 0 .5~ 7年随访 ,平均 4.2年。术前 Harris评分平均 45分 ,术后平均 93分 ,优良率 94%。X线随访结果良好 ,假体与骨质紧密结合 ,未见松动、下沉。结论 :对中青年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施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生活、工作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Zweymüller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44髋)各类髋关节疾病患者均采用Zweymüller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假体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随访1.6~5.2年,平均3.2年。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3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7分,初期优良率达到90%以上。2例出现早期并发症,1例术后3周脱位,经闭合复位成功,1例术后1周脱位再次手术复位成功。X线片显示髋臼和股骨柄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和感染征象,周围骨质向内长入。结论:Zweymüller非骨水泥全髋人工关节假体稳定性好,适用于多种髋关节疾患。  相似文献   

3.
雷寿斌  李月华  吴仁春  吴哲  吴金桥 《吉林医学》2011,32(28):5960-5961
目的: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的选择及术中、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水泥组14例,非骨水泥组22例),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假体翻修率、死亡等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相较骨水泥组,非骨水泥组并发症发生率、假体翻修率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般对于年龄大、活动量少、骨质差的患者使用骨水泥型假体,相反则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42例人工全髂关节置换翻修术前资料的系统回顾性研究。评价采取不同固定方法的假体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对行髋关节置换的42例实行了全髋翻修术,并对全部病例进行了术前X线评价及术中假体松动情况调查,并做X检验,判断不同假体固定方式对假体寿命的影响。结果:早、中期假体松动主要为非骨水泥型假体。骨水泥固定的假体与非骨水泥固定的假体远期均存在很高的松动下沉率,以骨水泥臼的松动为多数。髋臼侧骨溶解发生率以I区为高,股骨柄侧骨溶解发生率以股骨近端为最高。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生物性固定初期并不十分牢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固定假体松动主要发生的远期,并且以髋侧骨水泥松动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及最佳对策。方法:对我科在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治疗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中,脱位距手术时间最短1天。最长20天,平均10天,脱位假体类型。非骨水泥型假体4例,骨水泥型假体2例。脱位原因,髋臼假体角度不良4例,骨水泥技术不良1例。运送不当1例,脱位后治疗方法,徒手复位后髋“人”字石膏固定1例,下肢皮牵引1例,切开髋臼翻修4例,随访6个月-7年,平均3.5年。根据疼痛,生活能力,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及X线片特征,进行功能评价,优良率83.33%。结论:最佳对策是正确安放髋臼假体的位置和角度,采用现代骨水泥技术和运送病人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溶解发生的特点,对照术前X线评估与术中发现,以利寻求更精确的骨溶解评估方法.方法:对6例非骨水泥全髋关节髋臼骨溶解及松动患者进行翻修手术.通过对术前X线的评估,初步了解非骨水泥髋臼骨溶解的部位和范围,并对由骨溶解造成的髋臼骨缺损进行Paprosky分型.术中明确骨缺损的真正大小和范围.并与术前放射学评估对比.结果:术前1例X线无髋臼骨缺损,术中发现为Paprosky Ⅰ型缺损,术前3例Ⅰ型缺损实际为Ⅱ型缺损,2例Ⅱ型缺损实为Ⅲ型缺损.3例Ⅱ型缺损进行了颗粒打压植骨非骨水泥臼固定,2例Ⅲ型缺损进行了颗粒打压植骨加强杯骨水泥臼固定,另外1例术前放射学评估无骨缺损的病例因聚乙烯臼磨损,在原来的金属臼内重新固定了1个骨水泥臼.6例患者经术后1年随访,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Harris评分平均为87分.结论:非骨水泥全髋关节术后,髋臼周围骨溶解,术前普通的放射学检查不能充分了解骨缺损的实际大小和范围,应该采用更精确的放射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ink Lubinus Classic骨水泥固定股骨假体在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2009年11月由同一治疗小组施行的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1例(56髋),对Link Lubinus Classic骨水泥固定股骨假体生存率、Harris髋关节评分、步态、大腿痛等方面进行评估。放射学资料完整者46例(49髋),对假体放射学松动率、骨水泥鞘分级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51例(56髋)术后获随访平均36.4个月,假体生存率为96%;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后最近1次随访Harris评分为平均95分,优42髋,良6髋,中1髋,差2髋,优良率为94%;2例为中度跛行,5例为轻度跛行,44例无跛行,无1例出现大腿痛;46例(49髋)中,无1例出现股骨假体的放射学松动。根据Barack骨水泥鞘分级标准对双髋正位X线片进行分析,A级40髋,B级6髋,C1级2髋,C2级1髋。结论Link Lubinus Classic骨水泥固定股骨假体在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近期随访效果良好,长期效果尚需要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相关因素以及髋臼有重度骨缺损的人工髋关节翻修技术。方法 :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临床评价标准 ( JOA标准 ) ,对 5例髋臼有重度骨缺损而实施的人工髋关节翻修患者进行调查 ,通过 X线片对比观察末次调查时与手术时的假体位置。结果 :翻修中可见骨水泥与骨床间均有不同厚度的界膜组织形成。 5例 ( 5个关节 )翻修手术近期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人工假体的晚期松动与界膜组织形成有关 ;人工髋关节翻修要根据髋臼和股骨骨床的结构与力学强度来决定  相似文献   

9.
3种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不同种类假体骨换对老年人股骨颈骨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 1988- 0 1对 5 0 9例 60岁以上老年股颈骨折分别采用单极股骨头 ,双极股骨头及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  5 0 9例术后 2~ 4周均恢复行走活动 ,死亡 2例。 4 0 2例获 1 5~ 7年随访 ,满意率 (6~ 2 4级 ) ,单极头 90 6% ,双极头 96 77% ,全髋95 %。 4 0 2例X线片检查 ,髋臼完好 2 60例 ,髋臼外缘增生 92例 ,髋臼磨损人工股骨头中心脱位 1例。由于外伤髋臼脱落 1例 ,假体柄下沉 >2mm8例 ,假体透光区 >2mm4 0例。结论 本组资料表明 3种类型假体置换无明显差异。因此对于高龄及活动量不大不强求全髋关节置换 ,人工股骨头尤其双极头也可望达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1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8年8月~2004年3月采用进口Zweymueller非骨水泥全髋关节假体对17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及髋臼骨缺损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10年6月我院髋臼骨缺损患者29例(29个髋关节)行翻修术,采用打压颗粒植骨、髋臼假体置换重建髋臼骨缺损后进行假体固定。应用Harris评分标准及髋正位片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行髋关节置换翻修术的主要原因为无菌性假体松动。本研究29例患者到随访结束时均无明显骨吸收及假体位置变化。经Harris评分显示,术前患者平均得分为(37.5±7.9)分,末次随访时平均得分为(91.3±8.3)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无菌性假体松动是人工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而打压颗粒植骨联合髋臼假体置换能合理、有效地重建缺损的髋臼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5月收治的30例(32髋)ANFH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侧均采用生物假体,股侧采用骨水泥型和生物型各16髋,采用Harri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32例患者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骨水泥型组与生物型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Harris评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ANFH的有效手段,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假体近期疗效相当,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假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体颗粒状松质骨打压植骨联合骨小梁金属髋臼杯在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5月,我院42例骨质疏松性患者应用自体颗粒状松质骨打压植骨联合骨小梁金属髋臼杯进行了THA。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Conn影像学评价标准观察骨长人情况,Delee-Charnley三区法测量臼杯与移植骨间的界面宽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5.4±12.7)分,到随访结束时提高到平均(78.6±6.9)分;所有患者影像学x线表现稳定,植入骨生长良好,假体位置良好,髋臼假体周围未见透亮影;2例患者术后大腿远端有轻度疼痛,无翻修手术病例。结论骨质疏松患者行自体颗粒状松质骨打压植骨联合骨小梁金属髋臼杯的THA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支撑螺钉结合骨水泥填充重建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47侧重度胫骨平台结构性骨缺损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常规胫骨平台截骨,截骨后根据骨缺损面积,拧入2~3枚支撑螺钉,加压填充骨水泥,安置胫骨骨水泥假体。术后加强膝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并定期随访疗效。结果31例患者术后随访1—5年,平均2.8年,术后疼痛完全消失,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均良好。膝关节KSS评分87~95分,平均92.4分,较术前显著改善(t=6.41,P〈0.01)。术后末次随访复查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和感染征象,未见骨水泥填充区出现界面透亮区及支撑螺钉松动、移位等并发症。结论支撑螺钉结合骨水泥填充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较大范围骨缺损的问题,并且近期疗效满意,是老年患者的理想选择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全髋关节翻修术后随访病例进行分析,探讨髋臼侧翻修时处理各类型骨缺损的方法选择及其早期疗效。方法:对46例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缺损的患者进行翻修,观察术后随访X线片上的髋臼假体及周围骨质变化情况,并对髋关节行Harris功能评定和VAS评分。结果:4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83个月,平均随访41.8个月,髋关节Hariss评分平均由全髋关节翻修术前的(53.15±11.41)分(29~67分)提高至翻修术后12月的(91.23±3.43)(83~98分)(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平均由全髋关节翻修术前的(7.8±1.1)分(5~10分)减低至翻修术后12月的(1.2±1.2)分(0~3分)(P〈0.05)。结论:全髋关节翻修术中,根据不同的翻修原因给予不同的植骨方式和选择适当的假体类型,可有效恢复髋关节周围骨量,重建髋关节的稳定性,改善髋关节的功能,近期随访疗效均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假体松动的原因、诊治及预防。方法:收集分析3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假体松动患者的临床资料,35例患者均有患侧髋部及腹股沟区疼痛,部分病例出现大腿前方及膝部疼痛;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3 cm的连续透光影,或假体发生移位,手术中发现假臼、假体柄移位。4例患者的假臼用手指轻轻取出,假体周围软组织呈现浅黑色。清除浅黑色组织,取出假体,清除骨水泥,重新安装新的人工全髋。结果:35例假体松动患者,经全髋翻修术后,疼痛消失,恢复功能,效果良好。结论:THA术后假体松动与患者自身原因、假体的选择和手术技术操作有密切关系,早期翻修手术要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上缘及后上缘骨赘处理与否对术后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随访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8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髋臼处理与否,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及行X线检查,对关节功能评分、骨化性肌炎发生率、髋臼骨折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Harri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骨化性肌炎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无明显骨折发生,对照组1例出现缺损骨折。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建议处理髋臼外侧缘及后上缘骨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成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自体骨结构性移植重建髋臼的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10年5月手术治疗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Crowe Ⅱ、Ⅲ型患者21例(24髋),男3例(3髋),女18例(21髋),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自体股骨头植骨重建髋臼,随访指标为Harris评分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Harris评分统计分析显示,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骨愈合,无移植骨的吸收。结论 自体骨结构性植骨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中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骨水泥厚度影响股骨假体周围应力分布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水泥层的应力分布状况,分析不同厚度的骨水泥层应力分布变化。方法采用复合梁基本理论来构建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前后假体周围骨水泥应力分布的解析理论模型,将假体周围股骨分成等距的11个断层,每个断层分成前、后、内、外四个象限,分别计算每个象限的解析解,并将骨水泥厚度的变化范围设置为0~4mm,厚度每变化0.1mm就进行取值计算,最终绘图。同样选择假体近半段和远半段的中央层面(即离开股骨头中心55mm的层面和105mm的层面)作为代表层面进行分析,以反映应力的分布情况。结果除了远半段圆形截面骨水泥厚度>1.5mm时后侧区骨水泥应力出现轻度下降外,其余各区域水泥应力均随骨水泥厚度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加,但增加的速率不断下降。结论股骨内径确定时,厚层骨水泥较薄层骨水泥产生的应力更高,骨水泥裂隙的数量、增长速度和应力的大小呈正相关。厚层骨水泥假体出现相对高的裂隙增长速度主要原因系厚层骨水泥本身应力水平较高,而薄层骨水泥本身由于厚度基数不足造成全层骨水泥裂隙的出现更早,可能和假体的无菌性松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循环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中循环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回顾近11年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575例病例资料,分析术中发生循环功能衰竭的3例患的一般情况,麻醉实施,以及出现循环功能衰竭时的血液动力学反应、抢救措施等。结果:术中发生循环功能衰竭的3例患均为高龄女性,且合并有较严重心血管疾病。2例为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例为髋臼发育不良,3例均以第三代骨水泥技术作骨水泥技术作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使用骨水泥时出现低血压,氧饱和度迅速下降及心律减慢、经输血、输液,用多巴胺维持血压等抢救措施,患血压渐恢复,生命体征稳定,结论:循环功能衰竭以及其发展所致的猝死是人工关节置换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与骨水泥的应用,骨床准备时加压导致的空气、脂肪和骨髋组织的栓塞有关,仔细手术操作,术中严密监测,及时调整循环功能是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