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压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压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的影响。方法同时测定554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和24h尿白蛋白排泄,根据糖尿病病程、血压和尿白蛋白排泄进行分组评价。结果①伴高血压患者总白蛋白尿(微量+大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或001);②与正常白蛋白尿患者相比,微量和大量白蛋白尿患者高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高血压明显加速糖尿病患者肾脏病的发生,长期血压正常或正常低值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57例分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UAE)正常组14例,微量白蛋白尿(亚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组21例,临床蛋白尿22例。结果:57例中53例存在尿β2-MG和α1-MG浓度升高,占93%,其中14例UAE正常组患者尿β2-MG、α1-M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0例(P<0.05~001)。表明糖尿病肾损害除肾小球病变外,还较普遍存在小管功能的损害。临床蛋白尿组尿β2-MG低于微量蛋白尿组.而β2-MG和α1-MG重吸收率与微量蛋白尿组相似。经治疗后尿电MG、a;-MG有所下降,但均未恢复正常,示糖尿病所致肾小管功能损害改善经侵,可逆性差。  相似文献   

3.
将148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不同分为大量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3组,每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维持原治疗基础上口服胰激肽释放酶(TPK),共8周;对照组不用TPK及其它对尿蛋白有影响的药物,测定服药前后UAE的变化。结果:大量白蛋白尿组及微量白蛋白尿组8周后UAE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正常白蛋白尿组8周后治疗组UAE无明显变化,对照组UAE有所上升(P<0.05)。提示TPK能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的排泄,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血清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权晓娟  王妮  姜素珍  张水利  张莹 《医学争鸣》2007,28(24):2267-2268
目的:观察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2型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的变化.方法:测定40例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白蛋白尿期[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0μg/min];42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期(20μg/min〈UAER〈200μg/min);36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大量白蛋白尿期(UAER〉200μg/min)的血清CRP含量,并与4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CRP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2型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CRP值高于正常对照组,也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均为P〈0.05).2型糖尿病肾病大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CRP值高于正常对照组,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也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均为P〈0.05).结论:血清CRP在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中有不同程度升高,且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RP水平随尿白蛋白增加而升高.血清CRP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L-FABP)与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选择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依据尿蛋白/肌酐比(ACR)和血清肌酐水平分为正常蛋白尿组(45例),微量蛋白尿组(36例),临床白蛋白尿组(30例),肾功能衰竭组(21例),以6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测定尿L-FABP含量,同时检测血肌酐(Scr)、尿肌酐、肝功能、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bA1c)、白蛋白(Alb)、24 h尿蛋白量、尿白蛋白等指标。结果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尿L-FABP水平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P <0.01),亚组分析显示正常白蛋白组尿L-FABP水平高于健康组( P<0.05),微量白蛋白组尿L-FABP水平高于正常白蛋白组( P <0.01),临床白蛋白组尿L-FABP水平高于微量白蛋白组( P<0.01),肾功能衰竭组尿L-FABP水平高于临床白蛋白组( P <0.01);尿L-FABP水平与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eGFR )呈负相关( r =-0.812, P <0.01),尿L-FABP水平与Scr呈正相关( r =0.901, P <0.01),与HbA1c无关( P >0.05)。结论尿L-FABP水平不但可以更早预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还可以监测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12DM)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方法测定160例T2DM患者(12DM组)及100例正常人(对照组)的CRP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并根据有无微量白蛋白尿将T2DM组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84例)及微量白蛋白尿组(76例),分析比较各组间CRP水平。结果T2DM组CRP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微量白蛋白尿组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5)。结论CRP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其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将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微量白蛋白尿组(<25 mg/L)2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25~200 mg/L)38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 >200 mg/L)44例,另选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均进行CysC及Hcy的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微量白蛋白尿组与大量白蛋白尿组血清CysC及Hcy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两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 血清CysC及Hcy联合检测有助于及时、准确地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CI)与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11年1月住院且随访资料完成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327例.根据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ACR<30 mg/g,184例)、微量白蛋白尿组(ACR=30~299 mg/g,143例).经头颅CT或MRI诊断SCI.以正常蛋白尿组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出现大量白蛋白尿(ACR≥300mg/g)为一级终点.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一级终点累计发生情况.Cox风险模型分析一级终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平均随访39个月后,32例正常蛋白尿组患者和39例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达到一级终点.并发SCI患者一级终点达到率明显高于未并发SCI患者(P<0.05).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并发SCI患者到达一级终点的风险比为2.19(P <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SCI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的肾脏病变早期诊治方法。方法 按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将213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分为三组,即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三组之间及对照组进行比较,用t检验。结果 大量白蛋白尿组的血压明显高于一、二组及对照组P<0.05,正常白蛋白尿组的GFR高于对照组P<0.05,大量白蛋白尿组的GFR低于第一、二组及对照组P<0.05,BUN及Cr高于第一、二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 糖尿病早期,存在肾小球高滤过,可能与糖代谢紊乱有关。临床蛋白尿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尿总蛋白升高,此期建立正常的血糖水平,似乎已不能使肾脏病变进展逆转。因此,对糖尿病肾病应强调重在预防及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上海真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白蛋白尿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防治工作提供方向和方法。方法:检测真如社区糖尿病门诊建档的824名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肌酐并计算尿ACR,同时收集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体质量指数(BMI)、血肌酐(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基本情况,通过简化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在824名糖尿病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患病率分别为24.15%和3.03%。按年龄分组,白蛋白尿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异常白蛋白尿组的GFR〈60ml/(min·1.73m-2)的比例较之正常白蛋白尿组显著升高(23.2%:9.5%,P〈0.05)。按性别分层,在男性患者中,HbA1c、Cr、病程、收缩压和舒张压是影响尿ACR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bA1c、Cr及收缩压是影响女性尿A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与HbA1C、血压等可控因素相关,在男性患者中亦与糖尿病病程相关。对于社区糖尿病医务工作者来说,要严格控制患者的血糖和血压,并要早期开展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工作,真正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尿白蛋白排泄量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组59例及正常对照组21例,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量将糖尿病组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2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19例)与临床蛋白尿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结果 微量白蛋白尿组与临床蛋白尿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蛋白尿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及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正常白蛋白尿组与对照组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组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尿白蛋白排泄量增加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可溶性P-选择素可能是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尿白蛋白排泄量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铁蛋白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组59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量将糖尿病组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2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19例与临床蛋白尿组(PR组)20例。应用ELISA法测定各组的血清铁蛋白水平。结朵: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临床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铁蛋白水平与TC、LDL、FBG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铁蛋白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升高,并且随尿蛋白排泄率的增加而逐渐升高,铁蛋白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64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根据尿微量蛋白水平分为A,B两组,A组(34例)为尿微量蛋白增高组,B组(30例)为尿微量蛋白正常组,另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C组,三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三组肾皮质及肾段动脉、叶间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流速(Vmin)和阻力指数(RI)。结果:A组肾皮质厚度明显大于B组及C组(P均<0.01),但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肾动脉RI明显高于B组及C组(P<0.01);B组RI明显高于C组(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肾脏及其血流的检测,可用于判断预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14.
血压对II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压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的影响。方法 同时测定554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和24h尿白蛋白排泄,根据糖尿病病程、血压和尿白蛋白排泄进行分组评价。结果 ①伴高血压患者总白蛋白尿(微量+大量白蛋白尿)和大鼠白蛋白尿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或0.01);②与正常白蛋白尿患者相比,微量和大量白蛋白尿患者高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 高血压明显加速糖尿病患者肾脏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叶间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检测,并联合实验室敏感指标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 A G酶),评价该技术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4 h尿蛋白定量及尿NAG酶为判断标准,将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无早期肾损害组(n=17)及早期肾损害组(n=15),另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进行双肾叶间动脉频谱多普勒的测量,获取收缩期最高流速(PSV )、舒张期末流速(EDV )、阻力指数(RI)。结果无早期肾损害组与对照组比较,PSV、EDV、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肾损害组与对照组、无早期肾损害组比较,EDV减低,RI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间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尿NAG酶,可敏感地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 DN)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值( ACR)分为3组,分别是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同时对3组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量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血尿酸( UA)、同型半胱氨酸( Hcy)、超敏C反应蛋白(CRP)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中糖尿病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被纳入回归方程,是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欠佳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肾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患糖耐量低减(IGT)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一氧化氮(NO)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IGT微量白蛋白尿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各30例,分别测定TNF-α和NO含量。结果:IGT微量蛋白组TNF-α和NO含量较正常白蛋白尿组显升高(P<0.05)。结论TNF-α和NO共同参与IGT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在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意义.方法 对150例住院的Ⅱ型糖尿病患者(T2DM),根据眼底情况分为正常眼底组(NR),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BDR)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对所有患者均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ACR);根据ACR的值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微量白蛋白尿组(MAU),大量白蛋白尿组(CAU).结果 15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有125倒(83.3%)合并不同程度的DR,且其严重程度与病程呈正相关;ACR在30~300mg/g之间,有90.2%患者发生DR,ACR> 300mg/g,DR的发生率为100%.结论 Ⅱ型糖尿病患者DR发生与蛋白尿水平和病程密切相关,尿微量白蛋白可成为预测DR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和尿t-PA及PAI-1浓度的变化,了解它们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37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正常白蛋白尿组(DM)17例,微量白蛋白尿组(DN)20例。另取正常键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分别检测3组的血浆和尿液t—PA及PAI-1浓度。结果尿液中t-PA浓度在正常白蛋白尿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尿液中t-PA浓度较血浆浓度更能反映中糖尿病的肾脏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20.
许丽娃  崔晓红 《中国热带医学》2007,7(5):747-747,75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 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有无并发CHD分为糖尿病并CHD组(36例)和糖尿病不并CHD组(70例),分析比较两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再依微量白蛋白尿含量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48例)和非白蛋白尿组(58例),比较两组CHD的发生率。结果 糖尿病并CHD组微量白蛋白尿含量明显高于不并CHD组[(58±31)mg/L和(21±13)mg/L,P〈0.01];微量白蛋白尿组并发CH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白蛋白尿组(41.46%和18.07%,P=0.01)。结论 检测微量白蛋白尿是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CHD发病率的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