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艾灸抗炎免疫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对艾灸抗炎免疫作用的相关实验研究系统地进行总结,艾灸抗炎免疫作用的机制为:增强与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纠正炎症时自由基代谢的紊乱,调整神经递质NE、5-HT、NO的失衡,促进内环境稳定。实验结果提示,外周交感神经参与艾灸对免疫的调节,灸疗的部分作用是通过肾上腺皮质系统发挥的,海马可能是久疗信息中枢整合的重要环节,松果体可能是艾灸抗炎免疫作用的一个高们调节点。  相似文献   

2.
艾灸对关节炎大鼠抗炎消肿作用及细胞因子、自由基影响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目的:观察艾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抗炎消肿的作用,探讨灸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制。方法: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用特制小艾条悬灸。炎症肿胀度用跖围表示,采用放射免疫法和生化法测定血清中细胞因子(INF、IL-1、IL-2)和自由基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艾灸足三里、肾俞穴能消肿散瘀、减小跖围、预防或减轻大鼠多发性关节炎;能降低TNF、IL-1和NO含量,提高IL-2水平。除IL-1外,与模型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显(P<0.05)。两腧穴的治疗作用差异不大,与雷公藤多苷的治疗效果相近。非穴组艾灸作用不明显。结论:艾灸足三里、肾俞穴有抗炎消肿作用,其机制与灸疗降低促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纠正机体免疫紊乱及调整自由基代谢失衡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艾灸对血瘀证活血化瘀作用的研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艾灸活血化瘀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建立“寒凝、热毒、气虚、血虚”等4种血瘀证大鼠模型,分别观察灸治“肾俞”穴对其血液流变性、自由基代谢、免疫功能和微循环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艾灸能改善模型的血液流变性与微循环、调节血管舒缩活动、纠正自由基代谢紊乱、提高免疫功能、保护胸腺和抑制其细胞凋亡、调整体液及神经递质水平、促进内环境的稳定,起到祛风散寒、解毒化瘀、培元扶正、行气活血的作用。结论:艾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古代医家认为灸法有引邪外出,引热外出,引热下移,除瘀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并可助气而补阳,使阳生而阴长.《说文解字》说;“灸,灼也,从火音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灸法,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一般认为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散瘀、通风解表、温中补虚、回阳固脱、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防病保健的作用,用于治疗寒证、虚证、阴证.而热证施灸,是指用灸法治疗中医八纲辨证中病性属热的证候.包括外感热病、内伤热病以及外科痈疽疮疡等多种疾病中所出现的热性病证.自《伤寒论》以来,却有热证忌灸之说.但对热证宜灸还是禁灸,还是一个长期颇具争议的问题.而近年来的大量报道表明,灸治热证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同时现代医学研究为其作用机制提供了很多的客观依据.据国内最新研究和大量实验报道证明,灸能退热、抗休克、改善微循环、防止肾功能损害,并有抗病毒和纠正流行性出血热引起的体液因素紊乱等作用.艾灸可调整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并可显著提高白细胞数.又被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所证实,所以热证可灸论被广泛接受,近人用灸法治疗肺结核;灯火灸治疗腮腺炎;直接灸角孙、内关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直接灸治疗高血压痛;灸涌泉治支气管扩张咯血等,都是灸治热证的例证.综上所述,灸治热证既符合中医的反佐法的治疗原则,因此灸法不仅可以用于阴盛阳虚的寒证,也可用于实热证及虚热证,只要辨证准确,手法得当,壮数足剂,常可收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艾灸活血化瘀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艾灸活血化瘀作用的机制.方法:应用风寒湿环境及持续低温受冻的方法,复制基本符合中医病因病机的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观察艾灸大鼠"肾俞"穴对其血液流变、氧自由基、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细胞因子和中枢神经递质含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灸治能改善模型大鼠的一般血瘀症状;降低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RI)、红细胞比容(Ht);提高血清和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减少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内皮素(ET)含量,提升一氧化氮(NO)含量,使ET/NO下降;使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减少,白介素-2(IL-2)增多;减少中枢去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的含量.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灸疗有显著的活血化瘀作用,其作用途径与改善血液循环状态,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稳定内环境等多方面作用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灸延缓衰老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老龄小鼠模型,采用放免和生化等实验技术,观察灸治“肾俞”穴对其自由基代谢、免疫功能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结果:艾灸能提高老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的SOD 活性、降低MDA 水平,改善自由基代谢;能提高胸腺指数、增强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免疫功能;提高脑内5HT、5HIAA、NE、DA 的含量,调整神经递质水平。上述指标中,艾灸组测值均高于老龄组,差异显著( P < 0 .01) 。结论:艾灸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其作用机理与抗氧化、提高免疫力及改善神经内分泌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灸法对肿瘤相关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方法:对近12a来文献中关于灸法对免疫器官的作用、灸法对免疫细胞的作用、灸法对细胞因子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艾灸是中医学中公认的扶正之法,通过对机体的良性刺激来激活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从而促进免疫系统的自我调节。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所具有的监视及清除非己成分的功能在肿瘤的发病中被无能状态所代替,一方面表现为免疫系统自身的异常导致的对肿瘤无法识别清除;另一方面肿瘤发生后又会产生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物质。结论:艾灸调节肿瘤状态下的免疫机制,有助于肿瘤的临床治疗,艾灸能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热证禁灸说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伤寒论》的误解,张仲景只是针对"火法"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火逆"、"火劫"的危害,以提醒后人需谨慎用灸,并不代表着这些病证就在禁灸之列;热证施灸是指针对临床中医辨证病性属热的各科病证用艾灸治疗的方法,这些病证包括实热证、虚热证等外感、内伤及外科疮疡痈疽等病证。认为施用灸法只要辨证准确、取穴精确、灸时恰当、灸量适当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并不必拘泥于"热证禁灸"或"热证可灸"之说。  相似文献   

9.
艾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10年来灸法的应用与研究在医疗实践中取得了重要成就。既往大量研究工作是围绕艾灸的基本作用展开的.包括艾灸对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免疫作用和促进组织修复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灸疗的作用是温热作用、药物作用与腧穴的特殊作用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艾灸治疗可调整机体各系统脏器的功能。对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均有调节作用。艾灸的抗炎免疫作用是其抗感染、抗病毒、抗肿瘤、抗超敏反应及延缓衰老作用的基础,而且这种免疫调节作用具有整体性和双向性的特点。现就近几年来艾灸对机体细胞和分子的免疫调节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艾灸肾俞延缓衰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目的:探讨艾灸延缓衰老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老龄小鼠模型,采用免疫和生化等实验技术,观察灸治“肾俞”穴对其自由基代谢,免疫功能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结果:艾灸能提高老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的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改善自由基代谢,能提高胸腺指数,增强脾淋巴细胞增反应和免疫功能;提高脑内5-HT,5-HIAA,NE,DA的含量,调整神经递质水平。上述指标中,艾灸组测值均高于老龄组,差异显著(P〉  相似文献   

11.
《黄帝明堂灸经》的灸疗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黄帝明堂灸经》的灸疗特色,包括取穴有度、施灸有序、头面四肢少灸、倡导化脓灸、艾灸保健、热证可灸等。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近年来灸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从艾灸、壮医药线点灸、热敏灸、棉花灸等方面阐述了灸法对痤疮的临床疗效,以期扩大灸法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并为“热证可灸”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3.
论“热证忌灸”与“热证可灸”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归纳历代医家医著关于"热证忌灸"与"熟证可灸"的机理论述及临证经验,结合现代临床实际,指出"热证忌灸"理论的片面性与"熟证施灸"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系统说明热证用灸应当支持相关理论,以疏通经络为目的,合理选择灸材、操作方法而"辨热施灸".  相似文献   

14.
不同灸法对“阳虚”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小鼠在病理状态下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的情况。选用昆明种雄性小鼠27只,分3组:即免疫抑制对照组;免疫抑制施化脓灸组;免疫抑制施非脓灸组。酯酶染色淋巴结脆阳性率、PHA诱发小鼠体内淋转率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化脓灸与非化脓灸均能提高虚证机体的免疫功能,为今后临床上艾灸的应用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5.
艾灸在治疗胃黏膜损伤性疾病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暴露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1治疗机制研究尚不完善。艾灸胃相关穴位可促进胃黏膜保护因子及抗凋亡蛋白的含量增加,抑制损伤因子及凋亡蛋白的产生,从而防治胃黏膜损伤。体液、内分泌、免疫等也是艾灸发挥作用的途径之一,其如何共同协作形成网络系统,发挥巨大疗效机制尚不完善,有待深度观察与研究。2关于艾灸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机制尚在细胞因子、蛋白层面,鲜有关于基因改变方面的研究,今后可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为治疗胃黏膜损伤性疾病提供新思路与新途径。3在灸量方面,虽有不少学者对其有所研究,提出影响艾灸量效关系因素,却无治疗有效病症的最佳灸量标准。今后临床中可进行关于不同人群、何种灸量可达到某种治疗效果方面的研究,从而总结出治疗不同病因造成胃黏膜损伤的最佳灸疗方案。4灸法方面,虽然方法众多,与其他疗法比较疗效确切,对各种灸法之间的比较很少,不同灸法之间疗效特异性不显著,不利于各种灸法之间灸效的判断及临床应用的选择,因而今后在研究中可针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3种灸法(温和灸、直接灸和隔姜灸)对实验性RA模型的抗炎效应,比较研究不同灸法对实验性RA家兔关节滑膜组织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RA模型组、温和灸组、直接灸组、隔姜灸组,8只动物/组。注射FCA造模后第7 d开始分别用温和灸、直接灸、隔姜灸3种不同方法施灸家兔"足三里"、"肾俞"2穴,两侧交替进行,治疗1次/d,6 d为1疗程,共计3个疗程。于造模前、造模后7 d及治疗后7、14、21 d测量各组家兔双后肢膝关节周长,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滑膜组织HSP70的含量。结果:温和灸、直接灸和隔姜灸均能明显降低家兔左右膝关节周长(P0.01),隔姜灸作用优于温和灸和直接灸(P0.05);与对照组比较,RA模型组关节滑膜组织HSP70积分光密度值增高(P0.05);与RA模型组比较,各艾灸组滑膜组织HSP70积分光密度值显著增加(P0.01),隔姜灸组较温和灸组、直接灸组增加更为明显(P0.05)。结论:不同灸法对实验性RA均有良好的抗炎效应,以隔姜灸作用更为突出;不同灸法均可诱导实验性RA家兔关节滑膜组织HSP70大量表达,以隔姜灸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抗炎中药有抗炎、改善血液循环及免疫调解功能,这与抑制炎性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有关;对炎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有双向调解作用;显著抑制由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或未经LPS诱导的人巨噬细胞(MΦ)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具有稳定溶酶解,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及减少肿瘤坏死因子(TNF)释放的作用,尚可通过影响内钙离子浓度,减少细胞因子的分泌合成达到抗炎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二芳基取代-1,2,4-三唑类化合物Ⅱ3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二甲苯诱导小鼠耳肿胀,醋酸致毛细血管通透性,角又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来研究化合物Ⅱ3的抗炎作用;小鼠巨噬细胞培养初步探讨化合物Ⅱ的抗炎机制.结果:化合物Ⅱ3显著抑制耳肿胀,醋酸对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以及减轻不同时间点大鼠足跖肿胀度,抑制炎性组织中PGE2的生成,增强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抑制巨噬细胞羟自由基(·OH)的分泌,降低总NOS及iNOS以及增强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结论:化合物Ⅱ3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并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GE2的生成,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抑制羟自由基的分泌、降低总NOS和iNOS及增强CAT的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19.
热证施灸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证可灸与热证禁灸的争论由来已久,存在此争论的根据原因在于对灸法的作用机理认识不同。热证禁灸始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书中反复提出“火逆”、“火劫”等危害的告诫,把灸法作用等同于火法效果,即单纯温热刺激,认为热病用灸是以火济火。热证用灸,当以东晋葛洪为代表,认为灸法虚实寒热,无所不宜。  相似文献   

20.
艾灸对实验性炎症大鼠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为探讨艾灸抗炎免疫作用与自由基代谢的关系,实验观察艾灸肾俞穴对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症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影响。结果;各艾灸组SOD活性较对照组升高,MDA含量较对照组降低,并接近正常组水平。其中亚急性和慢性炎症及艾灸组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