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10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EMR),观察组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少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灶直径比较对照组小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横向切缘阴性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灶切除更彻底,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食管黏膜下肿瘤包括起源于黏膜下层、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的肿瘤,有平滑肌瘤、脂肪瘤、间质瘤、施万细胞瘤(神经鞘瘤)、颗粒细胞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多为良性,但间质瘤、施万细胞瘤(神经鞘瘤)、颗粒细胞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潜在恶性,需密切随访或手术切除。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挖除术及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在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 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 例上消化道SMTs中,位于食管10例,胃40例。术前内镜下超声小探头诊断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18例。其中30 例行EMR,20例行ESD。病灶均完整切除,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均符合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效果、安全性和并发症等。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人38例(共39个病灶),内镜下用圈套器剥离肿瘤顶部的黏膜,暴露出部分肿瘤,用钩刀、针刀或绝缘刀分离肿瘤的周围组织,再从肿瘤的底部分离。结果 38例病人(39个病灶)全部一次性切除成功,切除率为100%,手术时间为20-125min,手术中及手术后无出血、穿孔、食管狭窄等并发症。病理结果:平滑肌瘤30例、脂肪瘤5例及间质瘤3例。手术后3个月复查内镜均无复发。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治疗上消道黏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避免外科手术带来的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EGC)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在日本和韩国等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早期的数据证明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并发症较少且具有很好的疗效,之后更易于操作、安全性更高的EMR-L和EMR-C也相继出现,但上述改良仍存在无法整块切除大面积病变的问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弥补了上述不足,能整块切除面积较大的病变,标本的病理分期更为准确。然而它的并发症仍多于标准EMR,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为了避免外科手术带来的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EGC)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在日本和韩国等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早期的数据证明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并发症较少且具有很好的疗效,之后更易于操作、安全性更高的EMR-L和EMR-C也相继出现,但上述改良仍存在无法整块切除大面积病变的问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弥补了上述不足,能整块切除面积较大的病变,标本的病理分期更为准确.然而它的并发症仍多于标准EMR,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挖除术(ESE)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37例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并超声内镜(EUS)检查诊断为消化道SMT的患者,分别采用ESD(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来源)或ESE(固有肌层来源)的方法切除,观察病变完整切除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定期内镜随访。结果3例固有肌层来源肿瘤ESE治疗失败,1例因大出血转外科手术,2例因向腔外突出圈套器切除,其余34例(91.9%)均经ESD或ESE切除。4例发生穿孔,2例迟发性出血,均经内镜治疗后保守成功。平均随访13.8个月,无肿瘤残留及复发。术前EUS对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4.6%(35/37),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仅为78.4%(29/37)。结论EUS对消化道SMT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但定性诊断准确率不高。在EUS指导下,采用ESD或ESE的方法多可将肿瘤一次性完整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治疗策略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9年3月期间行超声内镜检查患者163例,分析超声内镜治疗策略与实际治疗的一致率,比较超声内镜检查与术后病理检查的差异。结果:超声内镜检查确诊163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直径范围为0.5~7.0cm;超声内镜检查后3例予以随访观察处理,其余160均优先接受内镜下治疗。其中,肿物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隧道技术(DETT)切除的成功率分别为100.0%、95.6%、75.0%。失败的5例患者进一步转外科手术治疗并获得成功,失败原因均与肿物较大(>3cm)有关。超声内镜的定位准确率和定性准确率与术前病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际治疗与超声内镜治疗策略的一致率为96.9%。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治疗策略的选择有价值,这与其良好的定位准确率和定性准确率有关。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和黏膜下病变患者68例.ESD手术时间50~ 160 min.病变直径1.0~5.5 cm,病变部位于食管53例,胃12例,十二指肠1例,结肠2例.所有病例均无大量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2例发生术后食管狭窄予扩张治疗.ESD术后随访1~16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部位、来源层次、大小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的各个环节如何影响STER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镜中心行STER治疗的31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31例上消化道SMTs中,29例(93.5%)完成肿瘤切除,失败的2例均为胃部肿瘤。完成切除的29例患者食管与胃黏膜下肿瘤隧道建立时间分别为(13.76±9.70) min、(32.00±27.35) min, P=0.045;黏膜层与固有肌层SMTs的肿瘤切除时间分别为(17.50±9.06) min、(36.24±15.68) min, P=0.004;肿瘤最大径<2.0 cm与≥2.0 cm的SMTs切除时间分别为(25.78±12.13) min、(39.73±19.23) min, P=0.023。31例STER患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并发症共6例(19.4%),均为胃部肿瘤,肿瘤均来源于固有肌层。结论 上消化道SMTs的部位、来源层次及肿瘤大小可影响STER的不同手术阶段耗用时间,亦是影响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逐渐成为一种切除消化道癌前病变与早癌的一种标准微创治疗手段。使用黏膜下注射让黏膜隆起便于切除,有效的黏膜下注射可以减少EMR/ESD的并发症。随着癌前病变与早癌检出率的升高,用于EMR/ESD的技术也在不段完善和提高。现从EMR/ESD的发展对一些新型的黏膜下注射材料进行归纳与阐述,以便寻找理想的黏膜下注射材料。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医学》2017,(4):332-333
目的对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普宁华侨医院从2014-03—2016-05间收治的直肠类癌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2组,甲组与乙组各30例患者,甲组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乙组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甲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与创面直径均要显著少于乙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耗时更少,手术创面更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 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5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5例病变均位于黏膜下层),应用TT刀、HOOK刀、IT刀等工具进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先用1∶10000肾上腺素加美蓝在黏膜下注射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再对肿瘤进行钝性分离,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为6~18mm,平均8mm,15例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26~61min(平均41min)。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本组ESD病例未见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SM T )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10月该院消化科应用ESE治疗的32例十二指肠SM 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及内镜复查。结果 ESE平均时间70 min ,切除病变平均直径1.5 cm。术中3例患者出血量大,4例患者出现穿孔,术中出血、穿孔均保守治愈。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2例,行急诊内镜止血成功,术后无穿孔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囊肿1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6例,十二指肠异位胰腺5例,十二指肠脂肪瘤4例,十二指肠类癌3例,十二指肠平滑肌瘤2例。随访患者十二指肠SM T 未见复发。结论ESE是治疗以腔内生长为主的十二指肠SM T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周海华  袁帅  石胜利  沈洁  徐建平 《海南医学》2016,(10):1662-166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消化道巨大息肉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复发率、出血率和穿孔率。结果 ESD组整块切除率为90.0%(27/30),复发率为0(0/30),出血率为76.7%(23/30),穿孔率为3.3%(1/30);EMR组整块切除率为13.3%(4/30),复发率为36.7%(11/30),出血率为33.3%(10/30),穿孔率为6.7%(2/30);经统计学分析显示,ESD组的整块切除率和出血率高于EMR组,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孔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在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方面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陈祝勇 《医学综述》2014,20(20):3818-3819
目的探究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经内镜下治疗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将泰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5例消化道癌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对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5例患者病变部分全部被切除,其中采用EMR切除病灶总计10例、采用ESD分片切除总计3例、采用ESD完整切除病灶总计12例。EMR手术时间33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2个月随访,随访复发率为0%。结论对于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ESD与EMR治疗能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复发率较低,而且对于病理评估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电子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结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 ESE)及外科手术在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常规电子内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病变行EUS检查患者118例共120处病灶。将EUS拟诊诊断与内镜下手术及外科手术术后病理结果(包括病理类型、起源)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其符合率。结果 黏膜层病变术后病理与EUS拟诊符合率为100%(16/16),分层诊断准确率为93.75%(15/16);黏膜下病变术后病理与EUS拟诊符合率为88.5%(92/104),分层诊断准确率为97.1%(101/104);本研究中,所有病变术后病理与EUS拟诊的总体符合率为90%(108/120),总体分层诊断准确率为96.7%(116/120)。结论 EUS能准确地显示食管各层结构、判断肿瘤的起源,较准确地估计肿瘤的性质。对于食管肿瘤治疗方式的选择、扩大内镜下手术治疗适应证、指导外科手术治疗,均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应在治疗前常规应用。对黏膜下病变,提倡在EUS的指导下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3年11月间常规普通内镜发现的24例消化道SMT(食管7例,胃13例,直肠4例),先进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及起源,再进行ESD治疗,获取术后病理及详细记录相关资料,评价ESD治疗SMT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4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1例病变因起源于固有肌层,辅以尼龙绳套扎,未能获取术后病理。切除病变直径0.5~2.0 cm,平均1.2 cm;手术时间30~105 min,平均55 min。1例胃底病变术中出现穿孔,经金属钛夹夹闭创面及保守治疗痊愈。所有病例术中少量出血应用氩离子凝固术及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未发生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病例。所有ESD剥离的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及切缘干净,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既可以完整切除病变,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明确病变性质。但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因并发穿孔、出血概率大应慎行ES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