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检查的影像特征以及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来源于小肠5例,小肠网膜3例,胃3例。9例恶性CT平扫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形、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多不均匀呈混杂密度影,肿块内可见坏死、液化及囊变。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中度不均匀性强化,肿块坏死、液化、囊变区未见强化。9例恶性肿块直径>5cm,本组病例中最大个直径约18.3cm。2例良性肿块直径均<3.2cm,均匀强化,边界清楚。结论:螺旋CT检查明显提高了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准确率,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明确肿瘤是否腹腔内组织器官或腹膜后转移及治疗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李玉民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3):1666-166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2例临床表现及CT表现(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和生长方式、增强特点等)。结果:12例胃肠道间质瘤均为单发,7例恶性,5例为良性。发生于胃部的8例,小肠的2例,结肠的1例,小网膜的1例。肿瘤直径在2.8 cm~13.6 cm,平均直径为7.6 cm,8例呈圆形或类圆形,5例呈不规则或分叶状,边缘较清楚,2例有肝转移。结论:良性胃肠道间质瘤大多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瘤体较小、圆形、边缘较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呈均匀性强化。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瘤体较大、分叶、中心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后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等征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16排螺旋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后并经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16排螺旋CT表现。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9例,小肠5例,直肠2例,肠系膜1例;其中恶性17例,潜在恶性5例,良性5例。恶性呈类圆形或分叶状,直径〉5 cm,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潜在恶性瘤体较均匀;良性瘤体呈类圆形,直径〈5 cm,边界清,密度尚均匀,增强后呈均匀强化。结论 16排螺旋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尹俊  欧阳晓明  欧阳清春 《吉林医学》2011,32(22):4524-4525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胃间质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11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体6例,胃底5例;7例为恶性,4例为良性;肿块直径<5 cm 5例,5~10 cm 5例,>10 cm 1例;向腔内生长4例,向腔外生长6例,向腔内外生长1例;CT平扫为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肿块轻中度至明显强化或其内有不增强的坏死液化区。结论:CT检查对胃间质瘤诊断有较高价值,并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的CT表现。结果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瘤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多数延迟强化,邻近胃壁正常。20例胃间质瘤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5例,良性6例;肿块最大径〉5c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向腔内外生长,浸润周围组织多见于恶性间质瘤。结论 CT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及良恶性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42例的病变部位胃部20例、小肠21例、肠系膜1例.良性病变18例,CT检出16例,平扫表现为类圆形均匀软组织密度影,直径2~6 cm,平均3.8 cm,增强扫描较均匀强化;CT未检出的2例直径均<1 cm.恶性病变21例,CT均检出,平扫多表现为较大的不规则或分叶状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不均可见囊变坏死,直径4~30 cm,平均10.1 cm,增强扫描不规则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潜在恶性3例,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较均匀,直径4~8 cm,平均5.6 cm,增强扫描较均匀强化.结果 说明CT能较准确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大小,对诊断有明确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S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提高该病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8例胃间质瘤的CT及临床资料,并相互进行对比。结果 28例胃间质瘤中,良性或低度恶性18例,恶性10例。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腔外或腔内外突出,良性或低度恶性者直径多<5 cm,恶性者直径常>5 cm。平扫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增强后良性或低度恶性者多呈轻中度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者内见斑点状低密度灶;恶性者实性部分多明显强化,中心见大片低密度坏死。多平面重组可清楚显示肿块与胃壁及周围结构的关系。CT仿真内窥镜能立体地显示瘤体形态、大小及表面情况。免疫组化示26例CD117阳性,21例CD34阳性。结论胃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有助于其定位、定性诊断,可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2例GIST中7例发生于胃部,3例发生于小肠,1例发生于直肠,1例发生于腹膜;7例恶性,5例良性;直径>5cm者8例,<5cm者4例;呈类圆形生长的5例,不规则形生长的7例;9例边缘较清,3例边缘不清。结论:良性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基本表现为与胃肠道关系密切的较小的软组织肿块,呈类圆形,边缘清晰,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呈中度或明显均匀性强化;恶性间质瘤表现为较大的软组织肿块,呈不规则形,边缘不清,瘤体内出现液化坏死,增强后呈不均匀性强化,可有周围侵犯和远处转移等征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胃肠道造影(GI)及CT检查。结果:16例均行胃肠道造影及CT检查,恶性14例,良性2例;肿瘤以向腔外生长为主(10例),类圆形或椭圆形居多(11例),绝大多数境界清楚(13例);良性瘤体平均大小3.1cm×4.4cm,平扫时密度均匀,增强后轻-中度均匀强化,CT值净平均增21Hu;恶性瘤体平均大小7.7cm×6.3cm,密度不均匀(11例),瘤中间坏死多见,增强后明显到显著强化,CT值平均净增加57Hu。3例恶性瘤体旁见成簌状或线状排列血管影,2例侵犯周围组织,1例肝脏转移。胃肠道造影主要表现为局部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肠腔偏侧性狭窄,肿块黏膜面溃疡,病变段与正常肠壁分界清楚。结论:小肠间质瘤有一定的影像学检查特点,GI及CT检查能确定小肠间质瘤的存在,CT能估计病变的良、恶性,对治疗起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29例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其中胃间质瘤9例,小肠间质瘤13例,结肠间质瘤4例,直肠间质瘤3例。肿瘤直径最小2 cm,最大22 cm。15例呈圆形或椭圆形;14例呈不规则分叶状。良性11例,恶性18例。钡餐造影显示:5例显示黏膜变平、撑开或移位,6例表现为充盈缺损,2例表现为外压性改变。CT表现: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均实者5例,囊变并有坏死者8例,有钙化的2例。增强扫描肿块均有显著强化,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15例。。结论:多种影像手段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及其病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螺旋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病理明确诊断的81例GIST临床及CT等影像学资料.结果 81例中,良性24例,恶性57例.肿瘤大小0.5~17.0 cm,平均6.8 cm.病灶位于胃50例,小肠22例,直肠结肠6例,肠系膜3例,4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良性GIST螺旋CT显示一般小于2 cm、密度均匀、边缘无分叶、界限清楚、均匀强化;若大于5 cm、腔外不规则或长分叶状肿块、界限不清、明显的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则多为恶性.结论 CT是胃肠道间质肿瘤定位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消化道偏侧性狭窄伴溃疡、不规则腔外肿块、多灶性低密度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等征象对恶性GIST定性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长卿 《中外医疗》2012,31(12):174-175
目的 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肿瘤平扫呈等密度者3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3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个小囊状坏死者7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5例.15例GISTs中,良性4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2例,肿块直径>5cm,边界多不清楚,12例肿块内均有坏死,2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s良恶性的判断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常州市肿瘤医院就诊的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0例进行多排螺旋CT诊断,并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经多排螺旋CT检测,胃肠道间质肿瘤中良性18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8例;强化均匀21例、强化非均匀9例。结论多排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高,且判断良、恶性较准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照病理结果,对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多排螺旋CT资料,对照病理结果,评价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32例肿瘤均表现为单发肿块,其中良性者5例,潜在恶性者10例,恶性者17例。良性者肿块大多小于5cm,恶性者大多大于5Cm:增强后扫描良性者强化多较均匀,境界清晰,潜在恶性及恶性者多强化不均,边界不清,可有邻近脏器肿瘤侵犯。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最终确诊仍依赖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s)的螺旋CT征象与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回顾性分析其在CT扫描中的特征。术前均行平扫、增强双期扫描。结果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14例,小肠5例,十二指肠3例,直肠2例,食管、肠系膜、腹膜后各1例。肿块多呈类圆形或浅分叶状,良性5例,直径在3~5 cm,增强强化均匀;交界性5例,直径在4~7 cm,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恶性17例,肿块直径均〉5 cm,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域。螺旋CT对该组病灶的定位准确度为93%,定性为78%。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良恶性判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结果 49例GIST中,发生于胃28,小肠16例,大肠4例,网膜1例。良性21例,恶性28例。肿瘤生长方式有外生性生长和内外混合性生长,类圆形或椭圆形40例,不规则分叶状9例。良性肿瘤以小于5cm为主(20/21),恶性肿瘤多超过或等于5cm(28/28)。良性肿瘤以均匀强化为主(17/21),恶性肿瘤以不均匀强化为主(22/28)。结论 CT对胃肠道间质瘤定位、定性诊断及病情判断和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附15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方法。方法: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胃镜检查4例,B超检查15例,CT检查14例,小肠造影3例。结呆:15例GIST中良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11例。术中均未发现肿大淋巴结,病理检查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结论:GIST术前诊断需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忠毅 《当代医学》2010,16(9):14-15
目的分析4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诊断。方法回顾分析45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45例QIST中,恶性26例,良性19例。发生于胃28例(良性17例,恶性11例),小肠13例(良性2例,恶性11例),结肠2例(恶性2例),肠系膜2例(恶性2例)。肿块直径大于5cm的23例(恶性20例,良性3例),肿块直径小于5cm有22例(恶性6例,良性16例)。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者19例(良性17例,恶性2例);周边实质明显强化,中央坏死无强化者20例(恶性20例),不均匀强化5例(良性1例,恶性4例),1例未见明显强化(良性1例)。有16例瘤内和瘤旁见有线状或成簇状排列的小血管影(恶性16例)。肿块边缘清晰24例(良性19例,恶性5例)。肿块边缘不清21例(均为恶性)。17例发现转移,其中CT发现转移有13例,肝转移9例,肠系膜转移伴腹水3例,后腹膜转移1例,有4例肠系膜转移CT未能发现,未见明显淋巴结转移。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术前定性诊断较正确,但有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