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患者结膜囊细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方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398例398眼结膜囊取材进行细菌培养,并观察培养阳性的细菌对临床常见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细菌培养阳性113眼,阳性率为28.4%。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细菌主要由革兰阳性(G )菌构成(92.9%),其中G 球菌占87.6%,G 杆菌占5.3%。而革兰阴性(G-)杆菌占7.1%。G 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72.6%),其次微球菌占7.1%,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2%。大多数菌株对氧氟沙星、妥布霉素、万古霉素、利福平及左氧氟沙星敏感性较好,耐药性<10%。结论表皮葡萄球菌是超声乳化术前患者结膜囊存在的最常见菌。术前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可选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利福平及左氧氟沙星。  相似文献   

2.
白内障手术结膜囊及房水细菌培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中结膜囊、房水污染与眼内炎的关系。方法 对 74例 80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结膜囊及房水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16 0份细菌培养标本中 ,细菌培养阳性者 18株 ,平均培养阳性率为 11.3%。房水为 8株 ,检出率为 10 .0 % ;结膜囊为 10株 ,检出率为 12 .5 %。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 (11 18) ,其中 3眼结膜囊及房水检出同一菌株。检出阳性的 15眼无 1例发展成眼内炎。结论 白内障摘除术后前房有少量细菌 ,虽不致发生眼内炎 ,但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为患者实施白内障手术前用左氧氟沙星滴眼与进行结膜囊冲洗对杀灭结膜囊内细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贵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00例(100眼)拟行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每例患者的结膜囊中采集3次标本,观察在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前、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后、术前冲洗结膜囊后其结膜囊中细菌的分布情况、其术后恢复的情况、住院时间及发生眼内炎症的情况。结果:在患者入院后第一天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前、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后、术前冲洗结膜囊后对其进行3次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其所感染的细菌中占比最高的细菌均为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34.00%、18.00%、12.00%)。对为本组患者进行细菌培养获得的所有菌株进行分离培养并进行药敏实验的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最强(77.1%),对氯霉素的敏感性最低(10.77%)。经治疗后,本组患者的病情均被治愈,其平均住院时间为3.25±1.5d,无1例患者发生眼内炎症。结论:在为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为其用左氧氟沙星滴眼与进行结膜囊冲洗能够有效杀灭其结膜囊内的细菌,降低其术后眼内炎症的发病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 0 .3%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对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细菌的抗菌效果。方法 :将白内障 6 0例、6 0眼随机分为 0 .3%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组 (实验组 )和 0 .2 5 %氯霉素滴眼液组 (对照组 ) ,未用药前均先对结膜囊行细菌培养 ,应用 0 .3%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 0 .2 5 %氯霉素滴眼液 3d后 ,再行结膜囊细菌培养 ,观察结膜囊内的细菌变化。结果 :未用药前实验组 14例细菌培养阳性 ,对照组 12例细菌培养阳性 ;用药后实验组 2例阳性 ,对照组 9例阳性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0 .3%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是白内障术前清洁结膜囊 ,预防眼内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白内障围手术期结膜囊菌群的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方法 选取264例白内障患者,分别在患者入院后、手术消毒前、手术消毒后、手术结束后四个时间点取样,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比较不同时期的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结果。结果 入院后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手术消毒前、手术消毒后及手术结束后;入院后结膜囊细菌培养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阳性球菌对头孢西丁、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敏感性较高。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是结膜囊最常见的细菌,术前应常规应用抗生素点眼,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等来预防术后感染性眼内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江门地区50岁以上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结膜囊带菌状况,分析细菌构成和对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选择2016年6-10月在本院住院的50岁以上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07例1414眼,在结膜囊无菌化准备前,采集结膜囊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送检1414份标本中,有菌生长106眼(7.5%),其中91眼(6.4%)有细菌生长,15眼(1.1%)有真菌生长。不同性别、眼别、年龄,结膜囊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份、不同居住地的结膜囊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标本中各菌种的构成比为,G~+球菌75.5%(80/106),G~+杆菌7.5%(8/106),G-~杆菌1.9%(2/106),G~-球菌0.9%(1/106),真菌14.2%(15/106)。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大多数G~+球菌对克林霉素、妥布霉素、万古霉素敏感,对林可霉素和诺氟沙星耐药。整体而言,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结论:江门地区50岁以上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结膜囊可能带有病原菌,并以G~+球菌为主。大多数细菌对万古霉素和耐药的左氧氟沙星敏感。  相似文献   

7.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感染现状及耐药性.方法 采用美国MicroScan全自动细菌分析仪鉴定细菌种类,并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论 2006~2007年共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70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74株,检出率为64.4%.所有的分离株对万古霉素都敏感;MRSA对 红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复方磺胺、利福平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4.8%、71.8%、67.8%、85.1%、15.5%和48.9%.结论MRSA的分离率显著增高,耐药性严重,临床细菌室应高度重视MRSA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王著玲 《中外医疗》2016,(22):119-121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和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手术前结膜囊细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方法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整群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在该院手术的白内障患者178例(200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老年性白内障89例(100只眼)和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89例(100只眼),对术前患者结膜囊取材进行细菌培养,并观察培养阳性的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性白内障和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8%和48%,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老年性白内障(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革兰氏阳性球菌占总检出菌的65%,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列第三位,微球菌属检出率最低。大多数菌株对氧氟沙星、妥布霉素、万古霉素、新霉素敏感性较好,对妥布霉素、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1%和9%,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球菌对庆大霉素、红霉素、青霉素耐药性下降。结论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是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降低和避免感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白内障术前使用两种抗生素滴眼液和三种结膜囊冲洗液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白内障手术患者146例201眼随机分为2组,A组100眼术前滴左氧氟沙星,Ⅱ组101眼术前滴妥布霉素。每组又分为3组,A组用生理盐水,B组用庆大霉素,C组用聚乙烯毗咯烷酮碘(PVP-I),均行结膜囊冲洗。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冲洗后、术后第1天采集结膜囊标本,术毕取前房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Ⅰ、Ⅱ组用药前后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56.0%和33.0%、56.4%和3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中3组结膜囊冲洗前后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4.4%和12.5%、29.4%和8.8%、35.3%和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组效果优于A、B组;Ⅱ组中3组结膜囊冲洗前后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7.5%和15.6%、32.4%和8.8%、35.3%和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效果优于A、B组。3组冲洗液均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白内障术前使用左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清洁结膜囊效果均好,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和PVP-I均可用于白内障术前结膜囊冲洗,但PVP-I的效果优于其它两种。Back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病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和耐药情况.方法 MRS鉴定采用琼脂筛选法,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扩散法.结果 165例前列腺液共检出92株葡萄球菌,金葡菌、表葡菌、腐葡菌分别占25.0%、72.8%、2.2%,其MRS检出率分别为39.1%、55.2%、50.0%.表葡菌多见于病程≥6月组,占83.6%;金葡菌多见于病程< 6月组,占60.9%.病程≥6月组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葡菌(MRSE)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病程<6月组(P<0.01).MRSA、MRSE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率和多重耐药性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甲氧西林敏感表葡菌(MSSE).结论前列腺液MRS的检出率较高,表明其耐药程度十分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细菌分布,为感染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35例(135眼),随机分为3组,每组45例,术前分别滴用3种抗菌滴眼液(0.5%左氧氟沙星、0.3%左氧氟沙星、0.3%妥布霉素).各组再随机分为滴药1 d组30例和3 d组15例,所有患者术前15 min均采用2.5%聚维酬碘消毒液(PVI)洗眼.在各项处理措施前后行结膜囊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6.7%,其中G+球菌占87%;3种滴眼液滴眼后,细菌清除率:1 d组分别为72.7%、72.7%和61.1%(P=0.667),3 d组分别为70.0%、70.0%和55.5%(P=0.75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VI洗眼后细菌清除率:1 d组分别上升至86.4%、77.3%和88.9%(P=0.564),3 d组分别上升至90.0%、80.0%和66.7%(P=0.749),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C结果 显示:G+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4.8%、74.1%(P=0.000);G-杆菌分别为94.4%、83.3%(P=0.289).结论 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细菌以G+球菌为主,术前1 d滴眼和3 d滴眼的抗菌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球菌和G-杆菌对左氧氟沙星均有较高敏感性.聚维碘酮清洗结膜囊可提高细菌清除率.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palpebral margin cleaning and antibiotic eye drops in inhibiting bacterial growth in the palpebral margin and conjunctival sacs before cataract extraction.MethodsIn this study, 61 patients (97 eyes) with age-related cataract who underwent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group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palpebral margin cleaning with cotton pads and levofloxacin eye drops was given for three days before the surgery. In the control group, levofloxacin eye drops alone were applied for three consecutive days. Bacteria samples from the conjunctival sac and eyelid margins were cultivated and identified before and three days after taking antimicrobial measures, respectively.Results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positive rates of the two bacteria samples were 100% (50/50) and 40% (20/50) before and 10% (5/50) and 0% (0/50) after the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ositive rates of the two bacteria samples were 97.9% (46/47) and 29.8% (14/47) before and 40.4% (19/47) and 10.6% (5/47)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positive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fore taking antimicrobial measures (P = 0.485 and 0.395), while they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fter taking antimicrobial measures (P = 0.001 and 0.024).ConclusionCombined application of eyelid and palpebral margin cleaning with cotton pads and antibiotic eye drops before cataract extraction imparted excellent antibacterial effect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0.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手术治疗的400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前应用0.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3 min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对照组应用妥布霉素、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观察两组冲洗前后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对眼表的毒副作用及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眼表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无眼内炎发生,对照组发生2例眼内炎。结论应用0.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可明显降低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且对眼表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替代妥布霉素用于老年性白内障术前结膜囊冲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结膜囊菌群分布,探讨白内障围术期用药及用药途径与眼内感染的相关性,为防治白内障术后感染、规范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2年7月佛山市顺德区桂洲医院眼科收治的白内障患者205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单纯结膜囊用药组(A组)和结膜囊用药联合全身用药组(B组),术前均进行结膜囊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A组给予眼部局部敏感抗菌素滴眼液。B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全身应用抗生素,比较两种用药方式术后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共205例(眼),术后观察2~4d,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跟内感染。结论尽管白内障术前患者结膜囊内大多存在致病性细菌和条件致病菌,但通常只需通过眼部局部敏感药物使用,即可达到预防术后眼内感染的效果,从而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耐用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不同标本类型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敏性,并了解本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耐药情况。 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接收的均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皮肤分泌物、痰液、引流物、血液和尿液标本共405例,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比较MSSA和MRSA的检出率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 结果 不同标本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标本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的敏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0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检出108株MRSA (26.67%);痰液的MRSA检出率最高(58.33%),皮肤分泌物的MRSA检出率最低(15.07%);不同标本的MRSA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SA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显著高于MRS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不同标本类型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的药敏性和MRSA检出率,临床治疗中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病原学检测方法的阳性率,为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山东省眼科研究所住院治疗的临床诊断为感染性眼内炎的患者319例,对普通肉汤增菌和双相血培养瓶两种细菌分离培养方法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统计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319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眼外伤(230例,72.10%)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从手术中采集的眼内标本中培养出的细菌占43.57%(139/319),真菌占18.22%(49/269).2000-2002年间使用普通营养增菌肉汤培养细菌,阳性率为29.00% (29/100);2003-2010年间使用双相血培养瓶培养细菌,阳性率为50.23%(110/219).两种培养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8,P<0.01).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为81.82%;真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和酮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05、35.07、3.00和2.42 μg/ml.结论 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眼外伤,细菌是导致眼内炎的主要病原体,采用双相血培养瓶可以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高,真菌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