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的日、周和季节律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时间规律及其机制,为AMI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856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以胸痛出现的时间为发病时间,统计其发病的日、周和季时间分布,计算相应时段发病数及其占总发病数百分比,用X2检验对组间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日发病高峰出现在6:01~12:00,周发病高峰出现在周一,季发病高峰出现在冬季,并与各自相应的其他时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MI发病具有日、周和季节律特征,应依据其时间节律特征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中的变化。方法:根据AMI的发作时间,将入选的89例AMI患者分为3组,A组(n=31,胸痛的时间<6h),B组(n=36,胸痛的时间6-12h),C组(n=22,胸痛的时间>12h),入选患者测定其血CRP,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计数(WBC),血脂等水平,结果:AMI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血脂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MI患者CRP,FIB,WBC与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MI中期患者CRP的阳性率高于早期和晚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与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溶栓疗法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大进展,静脉内溶栓简便易行,是AMI早期再灌注的主要措施,能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提高生存率,溶栓治疗适宜在心梗发病12小时之内进行,6小时之内效果较好。但缺乏典型缺血性胸痛是造成AMI患者院外时间拖延超过12小时,丧失最佳治疗时间的主要原因。我院自2001年5月—2003年12月共救治无痛性心肌梗死2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近年MicroRNAs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类新生物标记物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对MicroRNA-126(miR-126)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表达进行了检测。方法:本研究纳入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36例,正常对照组患者34例。在心肌梗死症状发作后的不同时间段:AMI患者入院时(T0),AMI发病8 h(T8),AMI发病12 h(T12),AMI发病24 h(T24),AMI后第7天采集血液样本并应用实时定量PCR法对全血中miR-126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浆肌钙蛋白I(plasma troponin I,cTnI)的表达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血中miR-126的表达水平在T0、T8、T12、T24时间点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MI后第7天时其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早期全血miR-126与cTnI的显示了相同的升高趋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全血miR-126在T0、T8、T12、T24时间点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57,0.863,0.827,0.789(P值均<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早期miR-126在AMI早期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与cTnI相同的时间窗,但拥有更早的达峰时间。这提示检测全血miR-126可能作为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BN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的动态变化及其对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24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测定血浆BNP浓度,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1例于症状发作后2、4、6、24 h测定血浆BNP浓度。结果:UA组及AMI各时间点BNP水平均明显高于SA组(P0.01);且随着症状发作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高(P0.01)。AMI患者症状发作4、6 h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和0.898。结论:AMI患者发病2 h血浆BNP就开始增高,且增高的水平与发病时间长短明显相关;血浆BNP用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有非常好的诊断功能。  相似文献   

6.
贾文剑 《中原医刊》2006,33(2):31-31
目的掌握我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和死亡时间分布,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和死亡的时间分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和死亡高峰在11~3月,月内高峰期在13~19日,时辰高峰期为6~10点。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冬季发病和死亡高的原因考虑为天气寒冷,血管收缩,人体活动量小,血液浓缩,血小板凝集性增加等;每月13~19日的高峰可能为月亮的引力对人体的影响所致;每日6~10点的高峰可能为:①清晨醒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体力和脑力负荷量增加;②血压峰值的影响;③夜前服药血药浓度以降至治疗水平以下等综合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7.
李抒玮 《右江医学》2011,39(2):154-15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低血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9例发病于12 h内的AMI患者,测定其血钾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低血钾的发生率为23.2%。低血钾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时间、梗死部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及时补钾,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85例70岁以上AMI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为≤2h、2~4h、4~6h、6~12h和12~24h 5组。结果:5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4.6%、76.9%、68.8%、45.6%和50%,前3组与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死率分别为0、2.6%、12.5%、18.2%和16.7%;开始溶栓至血管再通所需时间与发病至溶栓时间呈正相关(P〈0.05),发病2h内为35~80mim,6~12h则为90~155min。结论:70岁以上AMI患者发病6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但对于发病时间6~12h和12~24h的患者溶栓治疗仍有较好的效果,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时间特点,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方法:对108例确诊为AMI的发病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0至10:00时及19:00至24:00时是AMI的发病高峰。结论:AMI多发生于清晨5:00至10:00时及夜间19:00至24:00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设置急诊绿色通道以来,我科对124例AMI的诊断与治疗情况,观察其是否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得到治疗。结果124例患者中,在发病后2h内得到及时治疗29例,2~6h得到及时治疗者75例,6~12h得到及时治疗者,〉12h者4例,死亡7例。结论AMI患者在急诊绿色通道实施救治可减少心肌梗死患者在诊断、治疗过程中时间的浪费,使之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我科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发病在6-12小时内,确认的AMI病人28例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结果:经治疗及护理28例病人均取得较好疗效,有效率100%。结论:静脉溶栓及细致护理是治疗AMI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苏强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0):757-757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溶栓是否会提高抢救成功率、增加并发症及病死率,是临床医生非常关心的问题。现就3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与普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比较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普通急性心肌梗死170例,年龄37~70岁,平均54岁,溶栓前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实验室检查均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发病到溶栓的时间:≤6h 160例,〉6h且≤12h 10例。  相似文献   

13.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9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不同时段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对本院9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溶栓距发病的时间分为A组(1h~)、B组(3h~)和C组(6~12h),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三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7.57%、69.82%和23.04%。结论:争取时间,尽量在6小时以内溶栓,对发病6~12小时仍有适应证者,也应积极溶栓。  相似文献   

14.
马丽娟  董春亚 《吉林医学》2012,33(23):5143-514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规律。方法:按性别对2003年~2010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进行圆形分布分析。结果:男女性发病高峰月份分别为11月份和1月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发病高峰为10时06分和20时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女性)的护理时间应因人制宜、因时制宜。  相似文献   

15.
肖杰 《大家健康》2016,(6):233-23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发后出现心律失常的具体时间和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院患者有AMI 的56例患者,分别对每例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探究,分析心肌梗死病发后出现心律失常的时间特性以及护理对策。结果:经研究,56例患者入院后第一天内出现心律失常的例数最多,占83.93%;此外,7~18点出现心律失常的例数较多,18点后至次日6点的例数较少。结论:AMI后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具有规律性,护理人员要按各个时间段的病症变化情况实施对症护理,以增强护理成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12小时的疗效。方法:尿激酶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30分钟内静脉滴入。结果:24例AMI患者总再通率为65.25%,比较≤2小时与2—6小时、6~12小时溶栓再通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是一种治疗ANI安全、有效、积极的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我们现在慢慢步入老年国家,一些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率也在国内不断增多,从90年代到至今医院每年收入住院的AMI病例数成几倍增长,主要为中老年男性为多,死亡率高。因此如何早发现早诊断是治疗AMI患者的关键。方法:采用德国罗氏生产的全自动化电化学发光仪对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2小时内的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NT-proB-NP)与肌钙蛋白T( TNT)浓度进行检测,2小时内出检测结果后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 患者肌钙蛋白T( TNT)与NT-proBNP 检测结果增高的程度能较准确的反映梗死的范围及其高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是否成功,是对早期AMI的诊断及治疗有较重要价值。结论:本研究分析用德国罗氏生产的电化学发光法可2小时内可快速测定NT-proBNP 与肌钙蛋白T( TNT)水平可以为 AMI患者及早发现,并加强住院前的就地处理,开始介入治疗以挽救濒死的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高血压对其发病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1 006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AMI病例,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合并高血压组及未合并高血压组。将1 d以6 h及2 h为单位分为4、12个时间段,分别比较两组在各个时间段的发病例数及组间差异。结果 倾向评分匹配(PSM)后两组在0:00—5:59、6:00—11:59、12:00—17:59和18:00—23:59这4个时间段发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45、0.035、0.016);将时间以2 h为单位进一步细分为12个时间段后,合并高血压组发病时间的清晨高峰为10:00—11:59(P=0.004),且在凌晨2:00—3:59时出现了另一个高峰(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AMI合并高血压较未合并高血压相比,清晨时间段(6:00—11:59)发病的风险增加(OR,1.440;95%CI,1.089~1.904;P=0.011)。结论 高血压影响AMI的发病昼夜节律及发病高峰时间,并且是AMI在清晨高峰时间段(6:00—11:59)发病的危险因...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时间延误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患者严重的急性心脏事件,易发生心脏骤停、致命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其预后往往不良。近年来在我国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AMI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者如在2—4分钟内复苏,可有半数存活,超过6分钟存活率仅为4%;然而AMI患者从发病至到达医院得到救治的时间平均为2—7h。因此在第一时间内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的救治是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措施,应分秒必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测定血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Ⅰ(cTnI)以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生化分析仪及诊断试剂盒,检测了78例AMI患者发病后2~24h各时段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AMI后4h内患者血清中cTnI及CK—MB开始升高,6hAST、LDH也开始升高,至12~24h各项指标均达高峰。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TnI及心肌酶谱对AMI的早期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