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PLT)3项参数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测定23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与156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与28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组与肝炎肝硬化患者组PLT均低于对照组,且肝炎肝硬化患者组PLT较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组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组与肝炎肝硬化患者组MPV和PDW均高于对照组,且肝炎肝硬化患者组MPV和PDW较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组高。结论联合检测与动态观察PLT、MPV和PDW等血小板参数有助于判断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受损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ADA)水平。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DA及各项肝功能指标。结果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重型肝炎患者血清ADA升高比例分别为55%、43.8%、87.9%及70%,肝炎后肝硬化组显著高于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P分别为0.008、0.000)。肝炎后肝硬化组ADA血清水平亦显著高于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P均为0.003)。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DA与门冬氨酸转氨酶、球蛋白、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214、0.376、0.424、0.306),与白蛋白、胆碱脂酶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405、-0.351)。结论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血清ADA升高主要反映肝脏储备合成功能逐渐降低,而不能很好反映肝细胞受损及胆汁淤积。  相似文献   

3.
杨明 《重庆医学》2006,35(20):1877-1879
目的探讨青年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肝癌早期诊断的相关因子。方法对300例年龄在18~40岁的青年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进行病史调查、辅助检查和相对危险度的比较分析。结果肝癌组的男女之比3.76:1,肝癌和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肝硬化的分别为72%、63%。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肝癌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6.78和2.27。肝癌患者AFP阳性率为68.36%,〉400ng/ml者占44.89%。HBV感染标记随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展呈递减关系。结论男性青年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是肝癌的高危人群;肝炎的病程与反复发作及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家族肝癌及其他肿瘤史在青年肝癌的发生中相对危险度较高,AFP阳性对早期诊断肝癌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是一种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炎后肝硬化最为常见,患者后期并发症较多,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十分痛苦。中医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疗效肯定,本文将从中成药、中医辨证辨病治疗、中医药免疫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106例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分析10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106例患者中急性肝炎10例(9.4%)、慢性肝炎22例(20.8%)、重型肝炎38例(35.8%)、肝炎肝硬化36例(33.9%),其中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合并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较高,二者总发病率占69.7%;98例为水肿型胰腺炎(92.5%),8例为出血坏死型胰腺炎(7.5%)、其中6例为重型肝炎。结论:不同临床分期的乙型病毒性肝炎均可并发急性胰腺炎,其中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发病率较高;临床以水肿型多见;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易误诊、漏诊,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时要反复查血、尿淀粉酶,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氨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各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氨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法测定24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病人(急性肝炎25例、慢性轻度40例、慢性中度40例、慢性重度42例、重型肝炎62例、肝炎肝硬化31例)的血氨含量.结果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临床类型的肝炎患者;重肝并肝昏迷患者血氨含量明显高于无肝昏迷的重肝患者血氨含量;肝硬化患者中,门脉内径≥14mm者血氨含量明显高于门脉内径<14mm者;口服乳果糖治疗2周后能显著降低重肝患者血氨水平.结论血氨增高在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血氨监测对重肝及肝硬化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发生率。方法 测定108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结果 病毒性肝炎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是普通人群的两倍左右,肝硬化、重型肝炎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更大。结论 肝炎患者需普查空腹血糖,如血糖升高须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RP和补体C3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玉萍  许亚辉  孙婷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5):4816-4817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补体C3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散射比浊法测定17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RP和补体C3水平,同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各组CRP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肝硬化测得值显著高于各组,高低顺序依次为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补体C3值急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呈上升趋势,其他各组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重度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纽值最低,高低顺序依次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情越重,差异越大。结论:检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RP、C3含量,有助于发现和了解肝内炎症活动及肝细胞受损的程度,对肝炎患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顸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病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 ,同一病因可发展为不同病理类型的肝硬化 ,而同一病理类型的肝硬化又可由多种病因演变而成。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最为常见 ,北美、西欧则以酒精性肝硬化多见。1 感染性疾病1 1 病毒性肝炎 :目前 ,根据病原学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 ,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一般不发展为肝硬化。乙型肝炎患者约 1 0 %~ 2 0 %呈慢性经过 ,丙型肝炎约68%~ 80 %呈慢性过程。国外研究报道 ,肝硬化患者抗 -HCV阳性率为 70 %~ 80 % ,我国HBsAg阴性肝硬化患者抗 -HCV阳性率为 1 0 %~ 2 0 % [1~ 3] 。丁型肝…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肌本科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为病毒性肝炎合并心脏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19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61例对照者的CK、CK-MB、α-HBD、LDH,AST进行检测。结果: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CK、CKMB、α-HBD、LDH、LDH1及AST明显升高。结论: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有明显的心脏损伤,必须早期作心肌酶检测及使用保护心脏的药物以早期发现心肌酶的改变及减少心脏损伤。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患者322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876-2878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调查肝硬化的常见病因、并发症和病死率,为进一步防治肝硬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6 年-2011 年5 年间住院确诊为肝硬化的322 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22 例患者中,病毒性肝炎222 例(68.94%),酒精性肝硬化28 例(8.70%),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7 例(5.28%),胆汁性肝硬化19 例(5.90%),药物性肝炎20 例(6.21%),病因不明的有16例(4.97%).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152 例,47.20%),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25 例,64.10%).结论 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是肝硬化的主要病因,防治病毒性肝炎,减低饮酒量是预防肝硬化的重要手段,积极防治肝硬化并发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最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传染病,尤其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是高发地区,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病毒性肝炎给患者、家属及其所在单位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再加之社会媒体的某些不切合实际的夸大宣传,使一部分肝炎患者认为。一旦感染上肝炎病毒,就会发展为肝炎——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最终导致肝癌。成为绝症,从而产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严重创伤,使一些肝炎患者精神崩溃。因此,对肝炎患者除了合理的药物治疗外,医护人员对肝炎患者的护理,也有很重要的意义。现针对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水平,探讨ACA与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对所有被检者进行ACA(IgGI、gAI、gM)检测,计算各组ACA结合指数及阳性率。结果:乙型病毒性肝炎ACA-IgG和ACA-IgM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型肝炎患者在治疗后最终死亡的病例中,ACA阳性率为94.4%,高于最终存活者的81.8%,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重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8例患者ACA均阳性;61例慢性肝炎患者中,ACA阳性的42例患者有11例分别于15~36个月发展为肝硬化,而ACA阴性的19例患者无肝硬化病例出现。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ACA阳性率明显升高。提示ACA参与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两者之间密切相关;乙型肝炎的病情发展及严重程度与ACA含量高低有关,阳性率越高,病情越严重,发展为肝硬化的可能性越高,死亡危险越大;年龄偏轻的乙型肝炎患者的发病可能有ACA这一致病因素的参与,对年轻患者应追踪检测ACA;对慢性肝炎是否发展为肝硬化,ACA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提前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凝血四项在不同病情程度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急性肝炎32例,慢性肝炎23例,重症肝炎15例,肝硬化26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清凝血四项[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检测结果。结果两组TT、APTT、PT、FI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肝炎患者PT、TT依次长于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患者,APTT依次长于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患者,FIB水平依次低于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凝血四项检测,有助于明确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脏损伤程度,可为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新疆老年病毒性肝炎3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疆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60例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同期300例年龄30~59岁的患者进行对照,对二者生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1)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以黄疸、腹胀、腹痛等症状和体征较多见;(2)病原学分型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以病毒性肝炎乙型和丙型为主,重叠感染(13.1%)较多见;(3)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分型以肝炎肝硬化(37.8%)、重型肝炎(21.1%)和淤胆型肝炎(10.8%)为主;(4)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并发症以肝细胞癌(34.7%)、原发性腹膜炎(22.8%)、电解质紊乱(31.4%)多见.结论 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黄疸深,易重症化,并发症和合并症多,死亡率很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脂酶(Cholinesterase,CHE)与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在各类病毒性肝炎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假性CHE速率法与免疫比浊法,对300例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0例健康人员的血清PA与CHE进行测定。结果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A与CHE较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低幅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中度、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轻度。肝硬化患者从Child-pughA级到C级,血清PA与CHE呈进行性降低,不同级别测值间差异显著。结论血清PA与CHE是反映肝脏功能的一项良好指标,可以为临床肝硬化分级提供参考,能对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和是否能耐受手术等作出更加准确、客观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1989年1月~1991年7月收治病毒性肝炎并发十二指肠溃疡12例患者,全部病例均呈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其临床表现如下:①全部病例均经胃肠X线钡餐造影或内镜检查证实;②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均可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尤以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急性肝炎为多见;③仅1/3的患者有典型的消化性溃疡表现;④十二指肠溃疡不仅可发生于肝炎的急性期,也可见于恢复期;⑤十二指肠溃疡可使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加重,⑥十二指肠溃疡和食道静脉曲张均是肝炎后肝硬化引起胃肠道出血的原因。作者认为消化性溃疡可能是病毒性肝炎的肝外表现之一,对肝炎后肝硬化发生胃肠道出血时,并用气囊填塞及甲氰咪呱类药物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对101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肝炎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阳性率较高,分别分31.5%和50%。提示该项检测对判断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AST/ALT比值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42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所测定的AST,与ALT的比值进行分析,发现急性肝炎其比值较小,慢性肝炎明显大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其比值双大于慢性迁延型肝炎。同时住院治疗2个月后再复测其比值,则发现病情恶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慢性活动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与病情未恶性者相比,并者又明显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检测AST与ALT比值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该院收治的179名病毒性肝炎患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作为对照组,将来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66名健康人群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ST与ALT比值.结果:急性肝炎患者AST与ALT比值呈现上升趋势,慢性肝炎患者AST与ALT比值为1-2,肝硬化患者AST与ALT比值能够达到2.0.结论:通过观察AST与ALT比值变化,可以鉴别诊断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便于临床医师诊疗,也有利于患者身体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