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减影CTA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减影CTA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作用。方法:对120例临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行CT检查,重建技术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以手术及部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标准评价减影CTA和常规CTA检查结果,采用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结果:减影CTA检出动脉瘤122个,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阴性似然比为0.000 0;常规CTA检出动脉瘤119个,漏检3个颈内动脉床突下的动脉瘤,敏感性为97.5%,特异性为100%,阴性似然比为0.025 0。结论:减影CTA技术对颈内动脉床突下动脉瘤的检出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减影CTA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评价减影CTA对脑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上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和30例动脉瘤术后的病人行减影CTA检查,重建技术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以手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评价减影CTA检查结果。结果:减影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准确度为100%;减影CTA对动脉瘤颈残留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为8S.6%/100%,准确度为96.7%,对载瘤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为100%/100%,准确度为100%。结论:减影CTA检查准确度高,可作为动脉瘤诊断及治疗随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及局限性。方法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2例完成64层螺旋CT模板扫描和CTA增强扫描后进行数字减影,将减影和常规CTA原始图像分为2组(DSCTA组和常规CTA组),比较2组后处理时间,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 DSCTA组较常规CTA组后处理时间明显缩短:2组对Willis动脉环及其远段脑动脉的重建图像质量及动脉瘤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而对Willis动脉环近段动脉的重建图像质量及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DSCTA明显优于常规CTA;常规CTA对血管外病灶显示清楚.而DSCTA与DSA均未能显示。结论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简单、无创、去骨效果良好,综合常规CTA与数字减影CTA全面分析脑血管情况,效果优于DSA检查,是脑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步减影CTA在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68例临床怀疑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行传统的MSCTA检查者32例,同步减影CTA检查者36例。所有MSCTA检查均行MIP、VR、MPR和CTVE重建。结果传统的MS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均为93.8%、93.8%、100%和93.8%,而同步减影CTA者均为100%,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MSCT-DSA法的瘤体邻近颅骨完全分离率为100%,高于传统的MSCTA检查的81.3%(P〈0.05)。同步减影CTA法的后处理时间为9.3±5.4 min,短于传统的MSCTA检查(20.6±9.7 min)(P〈0.05)。结论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同步减影CTA检查优于传统的MSCTA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减影CT血管造影(CTA)结合常规CTA在脑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86例患者行脑动脉血管成像,采用减影技术和未减影技术分别进行图像后处理,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容度投影(MIP)。结果 86例中,81例(92%)达到优质显示;5例为一般显示。结论减影CT结合常规CTA可作为脑动脉成像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CTA减影法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减影法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CTA检查拟诊为颅内动脉瘤42例,分别运用常规法及减影法进行CTA成像,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并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常规法15例中检出动脉瘤12个,由于瘤体邻近颅底骨骼遮盖重叠而漏检3个大脑前动脉瘤;减影法27例中,4例因弹簧圈和支架影响瘤体欠清楚外,检出31个动脉瘤(4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减影法能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的关系.常规法图像后处理时间约为30 min,而减影法约为15 min.结论 CTA减影法3D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成像效果优于常规CTA,但对检查支架和弹簧的图像显示不如常规CTA扫描清晰.  相似文献   

7.
64排螺旋CT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脑动脉瘤夹闭术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军  刘文亚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9):1002-1003,1006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脑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30例连续动脉瘤的病人,在术后10d行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所有病例均经DSA证实。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减影造影检查,重建技术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评价动脉瘤夹的位置和动脉瘤夹闭的情况。结果:30例动脉瘤夹闭术后通过减影CTA检查,其中动脉瘤夹27例可以显示,减影后3例瘤夹完全减掉,并通过非减影的CTA重建图像观察瘤夹的情况。28例动脉瘤完全夹闭,其中漏诊1例动脉瘤颈夹闭不完全的,2例动脉瘤术后仍显示部分瘤体;28例载瘤动脉通畅,1例有血管闭塞,1例有血管狭窄。对动脉瘤颈残留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67%/100%,对载瘤动脉通畅的敏感性/特异性100%/100%,评价者对动脉瘤颈残留的一致性为0.78,对载瘤动脉通畅的一致性为1.00。结论:减影CTA可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的血管改变,显示动脉瘤夹的准确位置,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种CTA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本院成功完成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检查并得到DSA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2例,CTA原始资料在工作站运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包括VR、MIP、MPR和VA)分析,探讨各种后处理技术对不同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多种CTA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与DSA检查结果一致,发现囊状动脉瘤29个,夹层动脉瘤1个,AVM病灶3个,未有阳性发现9例。其中VR和MIP联合VA适用于囊状动脉瘤的诊断,MPR和VA适用于夹层动脉瘤,MPR联合VR和MIP适用于AVM的诊断。结论:不同CTA后处理技术适用于不同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多种CTA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减影CTA(CT angiography)去骨技术和常规CTA去骨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重建时间和图象质量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行脑减影CTA和常规CTA检查的患者的资料,后处理重建均用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以评价减影CTA和常规CTA图像质量和重建时间.结果 减影CTA图像质量和常规CTA图像质量优良的均占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影CTA血管重建时间(3.59±2.55)s短于常规CTA(14.71±2.9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影CTA去骨技术用于脑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优良,重建血管迅速,应作为脑血管成像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3D-DSA为参考标准,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对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性能。材料与方法:所有病例经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的144例经过数字减影CTA和3D-DSA检查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所有源图像都发送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大小。以3D-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不同直径(<3 mm,≥3mm且<5 mm,≥5mm且<10 mm,≥10 mm)动脉瘤和前循环与后循环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144例患者中,DSA检查共发现199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发现196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5%和100%。<3 mm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2%、100%;≥3 mm的分别为100%和100%。结论:64层CTA是颅内动脉瘤检出的可靠方法,可作为诊断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行CTA检查发现有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TA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100例中有1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89例与介入治疗、手术对比。结果100例中CTA发现116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29个、后交通动脉瘤16个、大脑前动脉9个、大脑中动脉35个、大脑后动脉3个、颈内动脉瘤16个、椎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2个,小脑前下动脉1个,基底动脉1个。2例AVM,4例动脉瘤合并AVM,2例AVM合并静脉瘤,诊断准确率达94.91%。结论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及AVM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16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脑血管病变的16排CTA检查资料,应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脑血管影像表现进行评价。2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与CTA检查的结果进行对照。69例手术所见与CTA结果对照。结果 86例患者中诊断为动脉瘤68例,动静脉畸形(AVM)18例。86例16排CTA的VR、MIP和MPR重建图像对脑血管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100%,大脑中动脉5级分支显示96%(83/86)。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颈及载瘤动脉关系。也清晰显示了18例AVM的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 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伤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由于它安全、方便、快速,重建图像质量高,辐射量明显减少,定性、定位明确,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为手术计划提供详实的影像资料,可作为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病变筛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戍像对副肾动脉源性肾积水诊断优势。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2008.4~2010.12之间12例副肾动脉源性肾积水患者,所有患者部进行cT血管成像。采用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技术方法重建原始数据,分析副肾动脉形态、走形、位置、起源、与输尿管关系及肾积水程度。结幕所有患者显示剖肾动脉斜行或横行压迫’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同时均伴有不同程度肾积水,其中3例伴尿液外渗,2例伴肾排泄功能明显减低,5例伴肾结石,各例MPR、CPR、MIP及VR相互结合能够清晰、直观显示副肾动脉起源部位、走形、形态、位置、及被供应肾脏关系,同时观察到副肾动脉压迫输尿管及’肾积水情况。结论64层螺旋CTA及后处理技术对血管能够较为简便地检出副肾动脉,并根据位置、走行方向,对压迫性肾积水做出客观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先行CT平扫检查,然后行CTA检查,在ADW4.0工作站上行VR(容积再现)、MIP(最大密度投影)和MPR(多平面重建)分析。结果 9例表现脑出血,1例脑梗死,1例1侧大脑发育不良,1例脑实质未见明确异常。MSCTA可清晰显示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并可较好的显示侧支血管网。其中1例显示合并动脉瘤。结论 CTA不仅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病变,更显示烟雾病的脑实质病变,特别是脑出血疾病方面占优。VR重建能显示狭窄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较好地显示颅底烟雾状血管,而MIP和MPR侧在显示细小血管方面较好。CTA是怀疑此病的首选无创筛选检查方法,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子宫动脉显示,观察与同侧输尿管解剖关系。方法搜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O月行全腹三期增强扫描,且无盆腔手术病例50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重建出子宫动脉的二维、三维图像,显示双侧子宫动脉及其分支情况,及与邻近输尿管解剖关系。结朵5O例(100%)CT血管造影(CTA)均能显示子宫动脉起源、分支及分布情况。CTA与CT尿路造影(CTU)融合图像,可清晰显示子宫动脉与同侧输尿管解剖关系。结论MSCTA能清晰地显示子宫动脉主干及分支情况,结合CTA与CTU融合图像,能清晰显示其与邻近输尿管的解剖关系,为外科及介入科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永刚  刘雨成  周莹  许新堂  刘永保 《河北医学》2009,15(12):1405-140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very small aneurysm,VSA)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43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oid hemorrhage,SAH)的动脉瘤疑似患者行CTA和DSA检查。CTA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DSA常规摄正、侧位、双侧斜位片。结果:经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证实39枚VSA,CTA诊断36枚,DSA诊断35枚。减影后CTA与DSA比较,对瘤体直径≤3mm的VSA的判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85.7%,准确性为91.3%。结论:CTA诊断VSA是一种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上与DSA基本等同,在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上,CTA明显由于DS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血管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9例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同时采用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血管,其中45例动脉瘤、22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和18例脑动脉狭窄随后进行了DSA检查或手术治疗。结果CTA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83例,动静脉畸形22例,静脉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海绵窦动静脉瘘3例,单纯烟雾病3例,烟雾病合并动脉瘤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先天性变异等32例,正常病例186例,其中CTA诊断的45例动脉瘤、22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和18例脑动脉狭窄与DSA检测结果及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MSCTA对头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具有微创、快速、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头部血管性疾病的首选影像学筛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三维数字血管减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尤其是〈3 mm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310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A和DSA检查。64层螺旋CTA技术参数:120 kV、250 mAs、准直0.75 mm、重建层厚0.75 mm和间隔0.4 mm。结果三维DSA作为诊断标准,在310例患者中,220例发现264个动脉瘤。CTA漏诊4个动脉瘤,7个动脉瘤在常规DSA检查中漏诊,但被64层螺旋CTA诊断,均得到三维DSA的证实。64层螺旋CTA诊断〈3 mm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4.0%、100.0%和97.9%。结论 64层螺旋CTA对于颅内动脉瘤包括〈3 mm动脉瘤是一种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A对肺栓塞(PE)血管造影的价值及肺栓塞形态与分布。资料与方法 37例肺动脉栓塞(简称肺栓塞)患者行血管造影(CTA),CT后处理采用平面重建(MPR)、最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根据血栓在肺动脉内形态分型。同时观察血栓分布情况。结果肺动脉内示低密度充盈缺损,其形态为:中央型25例,附壁型4例,闭塞型8例。分布于肺动脉干4例,左右肺动脉6例,肺叶动脉13例,段动脉10例,亚段动脉6例。三种后处理技术综合运用,可以明确PE诊断,其中MPR价值最高。结论 16层螺旋CTA对肺栓塞的诊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同时可清楚地显示PE的解剖位置及形态,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