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淄博市大气污染物[SO2、NO2、细颗粒物(PM2.5)]浓度对急救人次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淄博市的急救医疗数据,按照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0)统计每日因非意外总急救及呼吸系统疾病急救的人次,结合同期逐日空气污染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星期几效应及气象因素的影响后,分析SO2、NO2、PM2.5日均浓度与非意外、呼吸系统疾病急救人次的关系。 结果 淄博市2016年至2017年SO2日均浓度52.6 μg/m3,NO2日平均浓度57.0 μg/m3,PM2.5日平均浓度70.4 μg/m3。2016年至2017年日平均急救366.78人次,其中日均非意外急救63.98人次,日均呼吸系统急救8.04人次。相关性分析表明,日均非意外急救及呼吸系统急救人次均与PM2.5、SO2、NO2、CO浓度呈正相关。时间序列分析单污染物模型显示,SO2和NO2浓度均对非意外急救人次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滞后1 d健康效应最强,其中SO2浓度每增加10 μg/m3,非意外急救人次增加0.423%(95%CI:0.253%~0.601%),NO2浓度每增加10 μg/m3,非意外急救人次增加0.412%(95%CI:0.218%~0.621%);PM2.5浓度均对呼吸系统疾病急救人次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滞后3 d健康效应最强,其中PM2.5浓度每增加10 μg/m3,呼吸系统疾病急救人次增加0.314%(95%CI:0.178%~0.533%)。双污染物模型中,在分别引入PM2.5和O3后,SO2浓度每升高10 μg/m3,非意外总急救人次的超额危险度(ER)分别为0.286%(95%CI:0.061%~0.519%)、0.389%(95%CI:0.229%~0.671%),NO2浓度每升高10 μg/m3,非意外总急救人次的ER分别为0.176%(95%CI:0.117%~0.561%)、0.427%(95%CI:0.287%~0.663%)。双污染物模型中,分别引入SO2和NO2后,PM2.5浓度每升高10 μg/m3,呼吸系统疾病急救人次的ER分别为0.219%(95%CI:0.128%~0.456%)、0.193%(95%CI:0.101%~0.429%)。 结论 大气中SO2或NO2浓度的升高可能增加居民非意外急救的风险,PM2.5浓度的升高可能增加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急救的风险,应加强环保整治力度,加快能源改革,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居民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7年成都市大气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2.5,PM2.5)对呼吸系统急救人次的近期影响。  方法  收集成都市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的PM2.5每日24 h质量浓度均值、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急救人次数、日均气温和相对湿度,采用广义相加时间序列模型,在每日总急救人次数无明显长期趋势的基础上,控制气象因素(气温和气湿)、“星期效应”混杂因素后,分析PM2.5与呼吸系统急救人次的关系。  结果  成都市2017年因呼吸系统疾病急救呼救共9 309人次,平均每天26人次。日均温度16.6 ℃,日均相对湿度81.2%,全年PM2.5质量浓度均值为53.6 μg/m3。单污染物模型滞后时间效应分析发现,最强效应期为暴露当日,在最强效应期空气中PM2.5质量浓度每升高10 μg/m3,居民因呼吸系统疾病急救风险增加1.26%(95%可信区间:0.56%~1.97%),且PM2.5质量浓度与居民因呼吸系统疾病急救风险几乎呈正向直线关系。双污染物模型分析发现,每日臭氧质量浓度8 h滑动平均值(O3-8h)能够增强PM2.5质量浓度对人群急救风险的效应。  结论  空气PM2.5污染,可能增加居民因呼吸系统疾病急救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济南市空气污染严重区域大气颗粒物对社区人群内科门诊就诊的急性效应。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济南市空气污染严重区域某综合医院逐日内科门诊就诊个案记录、空气污染物浓度及气象信息,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定量评估逐日PM2.5及PM10浓度与社区人群门诊就诊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分性别、分年龄段(<65岁和≥65岁)、分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PM2.5、PM10浓度每升高10 μg/m3,当日内科门诊量分别增加0.28%(95%CI:0.05%~0.50%)、0.15%(95%CI:0.02%~0.28%);循环系统疾病门诊量分别增加0.40%(95%CI:0.01%~0.80%)、0.25%(95%CI:0.02%~0.47%)。男性及≥65岁人群是敏感人群。 结论 济南市空气污染严重区域大气颗粒物对社区人群内科门诊量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循环系统疾病人群存在急性效应,且男性及≥65岁人群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济南市2016年大气颗粒物(PM2.5、PM10)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的急性影响。 方法 描述性分析逐日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空气污染物、气象因素的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计算污染物、气象因素与各组就诊量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采用基于Poisson回归的广义线性模型(GLM)评估大气颗粒物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的急性效应,并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1岁、1~4岁、5~9岁和≥10岁)人群的脆弱性。 结果 2016年济南市PM2.5和PM10的日均浓度均值分别为73 μg/m3和138 μg/m3。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日均值为716人次/d。PM2.5和PM10浓度每升高10 μg/m3,当日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分别增加0.37%(95%CI: 0.04%~0.72%)和0.29%(95%CI: 0.09%~0.50%)。女性效应值略高于男性,随年龄段增加效应值有逐渐升高趋势。 结论 济南市大气颗粒物浓度升高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增加存在显著急性效应,且女性较男性敏感,年龄增加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日均质量浓度(以下简称“浓度”)、气象因素(日均温度、日均相对湿度)以及每日门诊数据并进行描述。采用广义相加模型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与PM10和PM2.5浓度的关系。 结果 石家庄市2013~2017年PM10、PM2.5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95.03 μg/m3和107.13 μg/m3。时间序列分析表明,PM10(lag0)、PM2.5(lag0)浓度每升高10 μg/m3,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分别增加0.11%(95%CI:0.07%~0.16%)和0.22%(95%CI:0.15%~0.28%);调整气态污染物O3/SO2/NO2后,PM10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效应消失,PM2.5的健康效应略微下降。 结论 石家庄市PM2.5和PM10浓度升高可能导致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增加,提示有必要加强空气污染的治理控制措施,保护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北京市颗粒物污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影响,并分析颗粒物污染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影响差异。方法:从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获取北京市2014年至2015年三甲医院AECOPD患者的住院资料,从中国空气质量监测平台获取同期大气污染资料,从中国气象局获取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Poisson回归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周效应、节假日效应、气象条件等混杂因素后,评估PM2.5、PM10对AECOPD住院人次的影响。根据患者不同特征(性别、年龄)进行亚组分析,确定颗粒物污染的高危人群。结果:纳入15家医院,共7 884例住院患者,男女比例2.3 ∶1,65~79岁患者最多(45.5%)、≥80岁(37.1%)次之、<65岁(17.4%)最少。PM2.5、PM10日均浓度分别为(77.1±66.6) μg/m3、(111.9±75.8) μg/m3,两者均在移动平均滞后4 d时对AECOPD的影响最大,即PM2.5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AECOPD住院人次增加0.53%(95%CI:0.01%~1.06%,P=0.0478), 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AECOPD住院人次增加0.53%(95%CI:0.07%~1.00%,P=0.025 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PM2.5、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女性患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1.13%(95%CI:0.19%~2.07%,P=0.018 3)、1.06%(95%CI:0.22%~1.91%,P=0.013 6);≥80岁患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1.25%(95%CI:0.40%~2.11%,P=0.004 0)、1.18%(95%CI:0.42%~1.95%,P=0.002 4);而男性、<65岁、65~79岁患者中,PM2.5、PM10与AECOPD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女性、≥80岁患者对颗粒物污染更敏感。结论:颗粒物污染会增加AECOPD住院风险,且女性、年老者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北京市颗粒物污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影响,并分析颗粒物污染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影响差异。方法:从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获取北京市2014年至2015年三甲医院AECOPD患者的住院资料,从中国空气质量监测平台获取同期大气污染资料,从中国气象局获取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Poisson回归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周效应、节假日效应、气象条件等混杂因素后,评估PM2.5、PM10对AECOPD住院人次的影响。根据患者不同特征(性别、年龄)进行亚组分析,确定颗粒物污染的高危人群。结果:纳入15家医院,共7 884例住院患者,男女比例2.3 ∶1,65~79岁患者最多(45.5%)、≥80岁(37.1%)次之、<65岁(17.4%)最少。PM2.5、PM10日均浓度分别为(77.1±66.6) μg/m3、(111.9±75.8) μg/m3,两者均在移动平均滞后4 d时对AECOPD的影响最大,即PM2.5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AECOPD住院人次增加0.53%(95%CI:0.01%~1.06%,P=0.0478), 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AECOPD住院人次增加0.53%(95%CI:0.07%~1.00%,P=0.025 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PM2.5、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女性患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1.13%(95%CI:0.19%~2.07%,P=0.018 3)、1.06%(95%CI:0.22%~1.91%,P=0.013 6);≥80岁患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1.25%(95%CI:0.40%~2.11%,P=0.004 0)、1.18%(95%CI:0.42%~1.95%,P=0.002 4);而男性、<65岁、65~79岁患者中,PM2.5、PM10与AECOPD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女性、≥80岁患者对颗粒物污染更敏感。结论:颗粒物污染会增加AECOPD住院风险,且女性、年老者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济南市大气重点污染物(PM2.5、SO2和NO2)对居民应急呼叫事件的急性影响。 方法 描述性分析2016年济南市逐日应急呼叫信息、大气污染物、气象指标。采用Quasi-Poisson回归的广义线性模型(GLM)定量评估污染物与居民应急呼叫量的关联强度。以污染物浓度每升高10 μg/m3,居民应急呼叫风险采用超额危险度(ER)及95%置信区间(95%CI)表示。探讨性别(男和女)、年龄(<65岁和≥65岁)的脆弱性。 结果 2016年济南市居民应急呼叫事件总量为43 966人次,日均120人次/d(80~183人次/d)。PM2.5、SO2、NO2浓度每升高10 μg/m3,居民应急呼叫量分别增加0.46%(95%CI:0.12%~0.79%)、1.25%(95%CI:0.36%~2.14%)、1.35%(95%CI:0.53%~2.17%),且最大效应值均出现在当天。3种污染物对男性的影响较女性明显,对不同年龄组人群的影响效应模式不同。 结论 济南市大气中PM2.5、SO2、NO2均对居民应急呼叫事件存在急性影响,且存在性别和年龄效应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定量评估兰州地区空气污染物PM2.5、PM10、NO2和SO2浓度对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 收集 2013年1月至2017年12 月特应性皮炎患者的门诊资料和同期气象及环境污染物资料。采用基于泊松分布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季节性和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基础上,研究PM2.5、PM10、NO2和SO2浓度对就诊人次影响的滞后效应。结果 在单污染物模型中,PM2.5、PM10均在滞后当日(lag0)时对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影响最明显,但无统计学意义;NO2也在lag0时影响最明显,并存在滞后效应,其浓度每增加10 μg/m3,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超额危险度(ER)及95%可信区间(95%CI)为1.95%(95%CI=1.09%~2.8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O2在滞后第6天(lag6)时影响最明显,SO2浓度每升高10 μg/m3,门诊人次增加1.52%(95%CI=0.48%~2.5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对不同性别、年龄、季节分析后显示,女性比男性对PM10和SO2敏感,PM10和SO2每上升10 μg/m3,女性门诊人次分别增加0.02%和2.47%。而男性对PM2.5及NO2敏感,PM2.5和NO2每上升10 μg/m3,男性门诊人次分别增加0.47%和1.78%;气态污染物(NO2、SO2)影响≤2岁人群高于其余年龄人群,NO2和SO2每上升10 μg/m3,≤2岁人群门诊人次分别增加2.35%和1.5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3~59岁人群对NO2浓度的升高敏感,NO2每上升10 μg/m3,13~59岁人群门诊人次分别增加1.39%;NO2在冷暖季节时期对门诊人次有影响,ER值分别为2.35%和1.8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颗粒物(PM2.5、PM10)在冬季门诊人次影响明显,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M2.5和NO2,PM10和NO2以及SO2和NO2对特应性皮炎总门诊人次的交互作用明显。在双污染物模型中,引入PM2.5、PM10和SO2,NO2对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影响较单污染物模型明显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兰州市空气污染物(PM2.5、PM10、NO2、SO2)与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密切相关,并且NO2和SO2浓度升高更易增加特应性皮炎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气污染物对成人内科门诊量的影响,为预防大气污染物对人群的健康损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无锡市大气污染物数据、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日门诊量资料,采用时间序列Poisson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GAM)方法,在控制长期和季节变化趋势、星期几效应、气象因素和其他污染物等各种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定量分析大气污染物对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 结果 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无锡市PM2.5、PM10、SO2和NO2对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存在滞后及累积效应。PM2.5、PM10、SO2、NO2均在滞后0~5 d(lag05)的移动平均值,使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超额危险度(ER)达到最大,其中PM2.5、PM10、SO2、NO2浓度每升高10 μg/m3,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增加0.44%(95%CI:0.08%~0.80%)、0.47%(95%CI:0.22%~0.72%)、3.85%(95%CI:2.73%~4.98%)、2.63%(95%CI:2.00%~3.26%);PM2.5、PM10、SO2、NO2分别在滞后0~1 d(lag01)、0~1 d(lag01)、0~4 d(lag04)、0~4 d(lag04)的移动平均值,使循环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ER达到最大,其中PM2.5、PM10、SO2、NO2浓度每升高10 μg/m3,循环系统疾病日门诊量增加0.68%(95%CI:0.52%~0.84%)、0.46%(95%CI:0.34%~0.58%)、6.41%(95%CI:5.66%~7.17%)、4.22%(95%CI:3.81%~4.63%)。 结论 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和NO2浓度的增加与居民呼吸、循环系统疾病门诊人数增加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兰州市空气污染对不同年龄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次影响以及季节性变化,为兰州市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间兰州市3家甲等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急诊量数据,以及同时间段兰州市大气污染物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控制时间的长期趋势、气象因素、“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定量分析空气污染物和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日急诊量的关系,及空气污染物的影响是否存在滞后效应。结果 2013至2017年间,兰州市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次总量为124 871人次,日均69人次(1~367人次/d)。单污染物模型显示:兰州市6种常规空气监测污染物中,PM2.5、PM10、NO2、SO2、O38h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存在滞后效应,PM2.5(lag02:t=4.792,P=0.001)、PM10(lag2:t=3.421,P<0.001)、NO2(lag6:t=3.654,P=0.003)、SO2(lag06:t=4.712,P<0.001)和O38h(lag07:t=3.021,P=0.012)浓度每增加10 μg/m 3,呼吸系统疾病急诊量增加0.900%(95%CI:0.573%~1.249%)、0.083%(95%CI:0.012%~0.153%)、1.293%(95%CI:0.867%~1.720%)、3.851%(95%CI:2.675%~5.041%)和0.737%(95%CI:0.129%~1.348%);CO(lag0;t=3.564,P<0.001)每增加1 mg/m3,呼吸系统疾病急诊量增加2.556%(95%CI:1.493%~3.629%)。性别分层中,冬季时PM2.5(男:t=3.124,P=0.019;女:t=3.418,P=0.007)、PM10(男:t=2.980,P=0.160;女:t=2.997,P=0.013)、CO(男:t=4.117,P=0.001;女:t=4.629,P<0.001)对女性呼吸系统疾病急诊量的影响大于男性,NO2(男:t=3.020,P=0.107;女:t=3.006,P=0.128)、SO2(男:t=4.101,P<0.001;女:t=3.820,P<0.001)、O38h(男:t=3.660,P=0.022;女:t=3.517,P=0.018)对男性呼吸系统疾病急诊量的影响大于女性。年龄分层中,冬季时PM2.5(0~14岁:t=3.520,P=0.008)、PM10(0~14岁:t=3.840,P<0.001)、SO2(0~14岁:t=4.570,P<0.001)、CO(0~14岁:t=4.102,P=0.002)日均浓度的增加均可导致0~14岁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急诊量增加;夏季时O38h(0~14岁:t=4.210,P<0.001;15~64岁:t=3.807,P=0.001)的日均浓度对0~14岁和15~64岁年龄组呼吸系统疾病急诊量的增加有明显影响,各空气污染物对≥65岁年龄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急诊量无明显影响。双污染物分析结果显示,当分别引入其他5种污染物后,PM2.5、PM10、NO2、SO2和CO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急诊量的增加有明显影响;引入PM2.5、NO2、SO2和CO后,O38h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量较单污染物模型结果有所上升。结论 兰州市6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增加均会导致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急诊量的增加,且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和季节的影响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广州市某区大气细颗粒污染物(PM2.5)对儿童医院呼吸系统日门诊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广州市某儿童医院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结合同期环保与气象资料,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运用广义相加模型(GAM)控制时间趋势、温度、湿度以及星期几效应后对PM2.5与门诊量进行单污染物模型分析,得出当天及滞后1~5 d的效应值,采用最大效应值作为PM2.5对门诊量影响的评估值。结果 广州市2013—2016年大气PM2.5年均值分别为54.11、48.58、39.74和35.11 μg/m3。Spearman相关分析得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与PM2.5、PM10、NO2、SO2为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序列分析显示PM2.5浓度升高与当天以及滞后1~5 d的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呈显著相关,并在滞后第二天达到高峰,PM2.5浓度每增加10 μg/m3,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增加1.11%(95%CI:0.59%,1.64%)。结论 2013—2016年广州市某区大气PM2.5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门诊量有显著影响,PM2.5浓度增加会导致儿童呼吸系统门诊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乡地区大气细颗粒物2.5(PM2.5)暴露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效应的影响。方法 招募新乡医学院11例患高血压病的退休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组研究方法,从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进行5次随访,每次随访时间间隔4周,随访当日测量患者的血压、身高、体质量和静态心电图,记录心率(HR)值;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白细胞介素(IL)-6、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氧化应激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纤溶功能标志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血浆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水平,并检测血小板-单核细胞聚合体(PMAs)数量,计算PMAs占单核细胞的百分比。收集每次体检前1周内患者居住区的每小时空气污染物PM2.5浓度和气温、相对湿度数据。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评估大气PM2.5浓度与受试者血压、炎症标志物、氧化应激标志物、内皮功能指标及凝血标志物等的关系。 结果 大气PM2.5浓度每升高10 μg·m-3,患者的HR升高26.85 次·min-1[95%置信区间(CI):1.83~51.88],舒张压升高44.90 mm Hg(95%CI:3.18~86.61),血清IL-8、hs-CRP、8-OHdG水平分别升高26.56%(95%CI:0.76%~52.35%)、84.69%(95%CI:18.32%~151.05%)、68.94%(95%CI:35.77%~102.11%),血浆ET-1水平升高29.01%(95%CI: 6.72%~51.30%),PMAs水平升高8.19%(95%CI:2.05%~14.32%),t-PA水平下降408.85%(95%CI:-720.75%~-9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2.5暴露可诱发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血压异常、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管内皮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等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物和气象因素)对皮炎患者门诊人次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皮炎的患者数据,收集同期成都市空气污染物〔包括SO2、NO2、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 μm的颗粒物(PM10)〕和日均气象数据(平均气压、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皮炎患者门诊人次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  皮炎门诊人次与PM10、风速呈正相关,与SO2、温度呈负相关。单因素模型分析显示,大气污染物SO2、NO2每增加10 μg/m3均可导致皮炎门诊人次增加,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003〔95%置信区间(CI):1.002~1.004〕、1.002(95%CI:1.001~1.002),相对湿度每增加10%,皮炎日均门诊量减少的RR值为0.996(95%CI:0.994~0.997)。多污染物模型分析提示各空气污染物对皮炎患者日均门诊量仍有影响。环境因素对皮炎门诊量的滞后效应分析显示,SO2、NO2、PM10对皮炎门诊人次主要为当日效应,相对湿度在当天、滞后2 d及滞后4 d对皮炎门诊人次有保护作用。  结论  空气污染物可能是皮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相对湿度对皮炎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孕妇在孕前及孕期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暴露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风险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其敏感暴露窗口。 方法 基于山东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山东省平台数据库孕产妇医疗数据,选取2018~2020年期间孕产妇资料;收集山东省64个监测站公布的PM2.5、PM10、NO2和SO2的逐日监测资料,选取研究对象各暴露时间段内的空气监测数据;根据孕妇家庭住址和监测站地址的经纬度坐标,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计算每位研究对象暴露时间段内逐日个体暴露浓度,进而获得每位研究对象在孕前期、孕早期和孕中期每个暴露窗口期内的平均暴露浓度;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PM2.5和PM10暴露与GDM发生风险的关系;进一步通过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PM2.5和PM10的敏感暴露窗口。 结果 (1)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18 407名,其中1 020例孕妇患有GDM,基于本健康医疗大数据GDM患病率为5.54%。(2)PM2.5在孕中期的平均暴露浓度为(52.45±18.26)μg/m3,高于其在孕前期[(50.71±16.98)μg/m3]及孕早期[(51.08±17.15)μg/m3]的平均暴露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98,P<0.001);PM10在孕前、孕早及孕中期的暴露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6, P=0.124)。(3)调整协变量后,PM2.5和PM10在孕中期的平均暴露浓度与GDM发生风险呈正向关联,暴露浓度每增加10 μg/m3,GDM发生风险分别增加18%和15%(OR=1.18,95%CI: 1.07~1.31; OR=1.15,95%CI: 1.09~1.21)。(4)DLNM分析结果显示,PM2.5和PM10暴露导致GDM发生风险增加的敏感窗口期分别在第18~24孕周和第14~22孕周。 结论 孕中期PM2.5和PM10暴露明显增加GDM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母亲孕期PM10和PM2.5暴露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确定孕期PM10和PM2.5暴露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影响的关键窗口期。 方法 以济南市婴幼儿哮喘出生队列基线研究为基础,研究区域内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获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结合济南市区17个监测站的颗粒物监测数据、孕期母亲的居住地址经纬度及监测站地址经纬度,使用反距离权重法得到每位母亲孕期的逐日个体暴露浓度,获得每位母亲整个孕期和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的暴露浓度。结合广义相加模型与阴性对照暴露分析的方法探索孕期PM10和PM2.5暴露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并将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的暴露情况同时纳入模型寻找关键窗口期。 结果 (1) 纳入4 602名研究对象,平均出生体质量为(3 420.98±465.27)g,母亲孕期PM10和PM2.5平均暴露浓度分别为114.15 μg/m3和54.71 μg/m3;(2) 整个孕期PM10和PM2.5暴露浓度每升高10 μg/m3,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分别减少30.46 g(P=0.013)和51.81 g(P=0.028);其阴性暴露对照期PM10和PM2.5暴露浓度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变化之间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PM10: P=0.166; PM2.5: P=0.650)。(3) 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孕早期PM10和PM2.5暴露浓度每升高10 μg/m3,出生体质量分别降低11.56 g(P=0.004)和43.85 g(P<0.001)。孕晚期PM10和PM2.5暴露浓度每升高10 μg/m3,出生体质量分别降低13.09 g(P=0.001)和44.04 g(P<0.001)。 结论 母亲孕期大气PM10和PM2.5暴露会降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孕早期与孕晚期是其关键暴露窗口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母亲孕期空气污染物中可入肺颗粒物(PM1)、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氮(NO2)混合暴露对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风险的影响,并估计上述几种污染物的作用权重。方法:纳入广东省先天性心脏病防治登记网(GRCHD)2007—2016年登记的来自21个地市、40家医疗机构的603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病例组)及5227名健康对照儿童(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母亲暴露于单个空气污染物对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影响,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各种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Quantile g-computation评估空气污染物混合暴露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联合效应及各种污染物的权重。结果:病例组PM1、PM2.5、PM10和NO2的暴露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PM1、PM2.5、PM10、NO2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0。母亲孕期PM1、PM2.5、PM10和NO2暴露均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风险显著升高有关。当这些紧密相关的污染物混合暴露时,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较其独立暴露时更高。混合暴露物与先天性心脏病风险之间呈单调递增关系,混合暴露每升高一个分位数,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增加47%(OR=1.47,95%CI:1.34~1.61)。母亲孕早期空气污染物混合暴露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影响最大,但孕早、中、晚期任一时间段的暴露效应均不及整个孕期的混合暴露效应强。混合暴露中PM10的作用权重最大(81.3%)。结论:母亲孕期空气污染物混合暴露会增加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且较各污染物独立暴露时效应更强。PM10在混合暴露中的作用权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