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LC-MS/MS法研究炙甘草配伍对附子水煎液中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和离体肠吸收的影响。以生附子水煎液和生附子炙甘草药对水煎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两种水煎液中以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为代表的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差异。并通过离体外翻肠囊模型,考察炙甘草配伍对三者在不同肠段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炙甘草配伍附子在显著降低游离的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和肠道吸收率的同时,还可以促使各肠段对乌头类生物碱无差异吸收,达到减毒缓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电喷雾质谱技术研究附子的配伍规律,阐明八味地黄方与人参汤共服时产生毒性的化学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电喷雾质谱技术分别对八味地黄方加人参汤、附子加人参汤、附子加人参、附子加干姜、附子加甘草、附子加白术、次乌头碱对照品加白术共煎液中生物碱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次乌头碱与白术、附子与白术、附子与人参汤、八味地黄方与人参汤共煎液中次乌头碱质量分数较高。结论八味地黄方与人参汤共煎液产生的毒性是由人参汤中的白术抑制了附子中次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导致双酯型生物碱水平过高而引起的。甘草和干姜对附子具有解毒作用,人参亦不会导致共煎液的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八味地黄汤为研究对象,考察各药味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规律,揭示附子配伍组方的科学内涵,为科学阐释八味地黄汤配伍规律提供化学依据。方法利用电喷雾质谱技术分别对八味地黄汤,附子加山茱萸、山药、肉桂、丹皮、泽泻、地黄、茯苓共煎液以及次乌头碱加山茱萸、山药共煎液进行系统考察。结果次乌头碱加山药、山茱萸,附子加山药等共煎液中次乌头碱含量较高;八味地黄汤、附子加山茱萸共煎液中次乌头碱含量较低;肉桂、丹皮、泽泻、地黄、茯苓等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不明显。结论八味地黄汤中乌头碱和中乌头碱水解和溶出比较完全,次乌头碱的含量较少,次乌头碱的减少是由于水解以及溶出受到抑制导致。其中山茱萸对制附子起减毒作用,其减毒机制主要是抑制了制附子中次乌头碱的溶出。而山药则能导致附子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生川乌与不同比例的生半夏配伍水浸液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方法:将生川乌与生半夏分别按1∶0、1∶0.125、1∶0.25、1∶0.5、1∶0.75、1∶1、1∶2的比例配伍,采用HPLC法测定各比例配伍样品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色谱条件为:Hypersil BDS C18(5μm,4.6mm×250m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氯仿:三乙胺(70∶30∶2∶0.1),流速为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35nm.结果:乌头碱在1.5μg/ml-25.0μg/ml(r=0.9996)、新乌头碱在17.0μg/ml-85.0μg/ml(r=0.9998)、次乌头碱在16.0μg/ml-160.0μg/ml(0.9996)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随着生半夏配伍比例的增加,生川乌中3种生物碱的溶出量逐渐降低.结论:生半夏可降低生川乌水浸液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溶出量.  相似文献   

5.
HPLC法测定附子配伍前后乌头类生物碱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附子、附姜、四逆汤水提液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研究配伍前后水提液化学成分变化,以验证中药配伍理论。[方法]Waters symmetry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三乙胺(60∶40);检测波长:235 nm,柱温:35℃;流速:1.0 mL/min。[结果]附子配伍后次乌头碱增加显著,推测可能为水解产物的X峰明显增大。其中附姜配伍3种生物碱均增加;而四逆汤中新乌头碱略有增加,乌头碱明显降低。[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重复性好,可说明附子配伍前后乌头类生物碱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黄、黄芩单用及配伍后水煎液中大黄酸和黄芩苷在内毒素血症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差异。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内毒素(LPS)5 mg/kg制备大鼠内毒素血症模型,单次灌胃大黄水煎液(1.54 g/kg)、黄芩水煎液(0.77 g/kg)及大黄-黄芩水煎液(2.31 g/kg)后不同时间点采血,分离血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HPLC-FLD)法测定大黄酸血药浓度,高相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法测定黄芩苷血药浓度,以Kinetica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黄芩苷在单味药及药对中,吸收均呈现明显双峰现象。与单味药给药组比较,大黄-黄芩配伍应用后,药对中大黄酸、黄芩苷Cmax、AUC均有增加,T1/2和MRT均有所延长。结论:大黄-黄芩配伍后大黄酸与黄芩苷消除减缓,生物利用度均有所增加;配伍可能通过提高有效成分的体内含量及延长其作用时间而达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HPLC-MS技术比较配伍甘草前后四逆汤中附子生物碱的特征峰在量和质上的异同,阐明配伍对四逆汤中附子生物碱特征图谱的影响。方法:应用HPLC法建立四逆汤中附子生物碱的特征图谱,考察该方法的可靠性,测定附子、缺附子四逆汤、四逆汤中生物碱的特征图谱,并采用HPLC-MS检测推测特征峰的组成。结果:所建立的HPLC测定方法稳定、可靠、精密度好,可用于四逆汤中附子生物碱特征图谱的研究;以苯甲酰新乌头原碱为参比峰,标定了18个特征峰,其中8个特征峰来源于附子,8个特征峰来源于干姜和甘草水煎液,2个特征峰共同来源于二者;配伍后来源于附子的10个特征峰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甚至特征峰消失;结合文献推测来源于附子的10个特征峰。结论:配伍对四逆汤中来源于附子的特征峰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溶出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附子中单酯及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方法。方法 附子干燥粉末用氨水浸润后,以异丙醇-醋酸乙酯(1∶1)超声提取30 min,提取液蒸干后溶于0.01%盐酸甲醇中,经微孔滤膜滤过后,20 μL进行HPLC分析。HPLC分析采用Zorbax Extend-C18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40 mmol/L醋酸铵缓冲液(氨水调pH 10.0)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30 nm。结果 6种被测生物碱成分,包括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分离良好,各成分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在测定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重现性好,6种成分的RSD(n=5)均小于1.50%;平均加样回收率(n=5)为98.20%~100.47%;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26、0.36、0.92、0.30、0.52、0.82 ng。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HPLC方法稳定可靠、简便易行,可用于附子类药材中单酯型和双酯型生物碱的同时定量分析,为附子药材及其炮制品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附子中乌头碱及次乌头碱的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色谱柱为:Welchrom-C18,5.L,4.6×250mm,流动相:甲醇:水:三乙胺(72:28:0.037),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分别为235、233nm。结果:乌头碱在0.00376~0.0188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10%;RSD=1.06%;次乌头碱在0.01818~0.04242m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100%、120%、80%加样平均回收率为100.5%,RSD值为1.53%。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附子中乌头碱及次乌头碱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0.
天钩降压胶囊中钩藤碱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天钩降压胶囊中钩藤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及复方配伍对钩藤碱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大鼠灌胃给予天钩降压胶囊(相当于钩藤碱18 mg·kg-1)及钩藤提取物(相当于钩藤碱18 mg·kg-1),于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大鼠血浆。血浆样品经乙醚提取,HPLC测定血浆中钩藤碱含量。各给药组钩藤碱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3P97药动学软件进行药动学分析,组间药动学参数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钩藤碱灌胃给药在大鼠体内符合一室模型,复方组钩藤碱的Ka、Cmax、Ke显著减小,t1/2(ka)、Tmax、t1/2(ke)显著增加,AUC、V/F(C)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复方配伍延缓了钩藤碱的吸收,延长了体内滞留时间,但对其生物利用度及体内分布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芒果叶中芒果苷含量的测定方法;测定不同时期芒果叶中芒果苷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Cosmosil ODS柱分离,流动相:乙腈-1%冰醋酸溶液(15∶8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54 nm。从海南采集不同时期的芒果叶,测定其中芒果苷含量。[结果]芒果苷在0.069 5~2.224 0μg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6.77%,RSD=1.19%。[结论]所建立的芒果苷含量测定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高,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2.
从理论上探讨了附子与白芍配伍的作用,并就二药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T波的变化,应激性心肌缺血大鼠的血液粘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浆CAMP与CGMP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实验研究。通过分析认为,二药同用,具有益卫固表,敛阴止汗;温阳散寒,养血通脉;温中补虚,散寒止痛;温肾化气,回阳护阴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附子白芍配伍应用,在改善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T波变化、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促使血小板解聚、调整血浆。cAMP/cGMP比值等方面的作用均明显增强,初步揭示了二药配伍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UPLC/Q-TOF-MS分析附子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一四级杆一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ultra-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UPLC/Q—TOF—MS)分析附子随煎煮时间延长其生物碱含量的变化,从中药化学角度为附子炮制、含附子中药复方制备工艺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UPLC/Q-TOF—MS建立附子不同时间点水煎液的化学指纹图谱,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附子随煎煮时间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等毒性较大的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在煎煮2~10min后含量较高,而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中乌头原碱等毒性较小的单酯型二萜类生物碱的含量在煎煮60min内是趋于增加的,随后其含量趋于稳定。结论:临床使用附子应根据适应证选择适宜的煎煮时间,避免煎煮不足导致中毒,或煎煮太过影响疗效。以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为主要药效成分时,附子制备时间最好在30min内;以单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为主要药效成分时,附子制备时间最好在60min内。  相似文献   

14.
李学铭教授治疗阴水水肿强调温肾化气,行水消肿。常以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淡附片、黄芪、党参、甘草八味药合为主方,方中重用附子温阳,黄芪补气,茯苓健脾渗湿,或加干姜、炮姜助热,而慎用利水伤肾之品。李老认为治疗肾性水肿,只要辨证得当,即当守方,切忌短期内不效更方,使换方无数而病不得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医门擥要>中附子方药运用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反映明代云南省著名医药学家兰茂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结合与云南四大名医吴佩衡的学术观点和用药经验进行比较,发现两位名家在云南对附子方药运用的某些共同特征,充分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两位名家又各有发挥,给后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证真武汤的历史沿革和应用规律,为其深入研究提供精准的文献参考。方法 以真武汤为关键词,从《中华医典》检索、整理该方1991年1月以前的古籍。以真武汤、Zhenwu decoction、Zhenwu tang为主题词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维普网和PubMed中获取2002年1月至2022年12月的临床研究文献。考证真武汤的处方来源、药物组成、剂量、炮制、功能主治、病证要素和应用规律。 结果 纳入古籍92部,真武汤首载于《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白术、附子、生姜组成。剂量以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生姜三两居多。在炮制方面,芍药以生白芍为主,白术以炒用为主,附子以熟附子为主。在应用规律方面,真武汤主要治疗少阴病和太阳病,涉及的症状有腹痛、小便不利、四肢疼痛、大便自利等,脾肾阳虚、阳虚水泛、心肾阳虚是临床应用真武汤的辨证要点。真武汤的应用涉及心血管、泌尿、消化等多系统,包括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结论 本研究体现了真武汤的传承性、稳定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研发提供了科学、客观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用附子重实效的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伤寒论》对附子的运用,总结张仲景灵活运用附子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律,体现附子运用的典范作用,旨在更好地发挥附子独特疗效,尤其是指导临床危急重症以及沉疴痼疾的救治,对临床疗效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加味参附颗粒对慢性心功能不全(CCI)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肤(BNP)的影响.[方法]将100例C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味参附颗粒剂(由红参、熟附子、三七、葶苈子、车前子等组成)治疗,以1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