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0篇
中国医学   6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临床常见、多发的头痛病症进行中医和傣医在诊治方法上的比较和分析,发现傣医治疗头痛病症具有众多的方药,寒性药物的使用相对偏多,且有重视头痛病症外治法的特点,既头痛医头,也头痛医脚,外治方药的运用多种多样,包括药引及增效方法的使用均是值得借鉴并进行深入研究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统计分析《档哈雅》的方剂用药特点。方法:对《档哈雅》所载方剂中常用药物、剂型、主治病症特点等进行分类,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了频数和频率的统计分析;并阐述了其药物使用依据。结果:《档哈雅》的常用药物主要有116种,剂型主要有汤剂、散剂、膏剂、外敷剂、丸剂等,主治病证多为胃肠病、风湿病等。结论:《档哈雅》所载方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其常用药物和主治病症特点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历代傣医药文献中的傣医疾病治疗与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整理、归纳,运用傣医药理论及大量例子从①辨患病时间论治;②择时用药,增强疗效;③足疗程用药,确保治愈三方面进行了论述。结论:时间,是傣医治疗疾病特别重视的一个要素,对于临床疗效的好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应深入研究傣医时间医学。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传统中医闻诊-声诊存在弊端的分析,提出应用现代科学仪器(如数字声图软件等测试)及方法来代替凭听觉诊断疾病的传统声诊方法,客观地对声诊的内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科学地作出判断,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研究其诊断客观化,应该是开展四诊客观化研究的新课题。并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开展中医咳嗽证型声诊客观化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严氏济生方》附子方药配伍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附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济生方》中82张附子方,对其药物配伍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附子方中温里药使用频率最高;补气药、解表药、补阳药、理气药、收涩药、补血药是附子常配伍的药物。结论:《济生方》附子方药配伍规律体现重视温补阳气以固根本的思想,通过合宜的配伍,增强药力,使扶正不恋邪,祛邪不伤正,既取速效,更求稳妥。  相似文献   
7.
从诊察方法及临床应用方面对中傣医脉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者在诊察方法、思维方式及病象主病规律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脉象机理的阐释方面则二者存在较大差别。提出同中找共同规律,异中求发展,保持各自特色,寻找各自发展的观点。同时,提出借鉴中医脉诊经验,补充完善傣医脉诊内容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用附子重实效的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伤寒论》对附子的运用,总结张仲景灵活运用附子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律,体现附子运用的典范作用,旨在更好地发挥附子独特疗效,尤其是指导临床危急重症以及沉疴痼疾的救治,对临床疗效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医五行学说与傣医四塔学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基本内涵及文化背景方面入手,将中傣理论的核心内容五行学说和四塔学说进行分析比较,认为二者均是划分人体属性和探求生命运动规律的方法论,但在源流和文化背景方面却存在明显差异。揭示了隐含在各自医学理论中的文化潜流,并提出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前提下,二者能相互借鉴各自医学中的文化内涵,以利于中傣医之间进行深层次的相互交流,从而促进各自理论体系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59味傣医解药从药味、药性、入塔、功能、傣医内治法与59味解药功能关系、毒副作用、禁忌等方面进行整理归类、分析研究。研究结果:59味解药的药味以苦味最多,占40.67%,药性多凉,占54.32%,多入水塔,占37.28%,共呈现53方面的功能,但较为集中于清火(热)解毒、止痛、除风、杀虫止痒、解食物中毒等方面。59味解药功能与傣医内治法的关系是:清法应用最多,达100%;解法次之,为98.30%。结论:59味解药多以寒凉、解毒、祛邪、治疗标证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