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紫外光辐照接枝的方法,通过本体聚合,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接枝至聚乙烯(PE)隔膜表面,以改善其对电解液的润湿性能。结果表明:通过紫外光辐照可实现有效的表面接枝,当引发剂质量浓度为0.10 g/mL,光照时间为150 s时,表面接枝率达到49.15%,通过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对膜表面形貌变化进行了观察,静态接触角测试表明,接枝改性后膜对电解液的接触角从47.8°~48.1°降至18.1°~20.4°,润湿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添加功能改性剂与聚丙烯(PP)共混,改善其润湿性能。结果表明:润湿改性后,改性PP单板成膜率显著提高,由19.9%提高到94.4%,而纯PP则变化不大,润湿改性PP的浸湿功为正值,液膜可稳定存在,此时单板液膜流动也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3.
通过简单刮涂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涂覆改性的聚乙烯(PE)隔膜,并分析研究了GO的氧化程度对隔膜电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充放电实验、多硫化物透过性测试和交流阻抗等方法对GO及其改性隔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O改性隔膜可以抑制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并且既具有较高的氧化程度,又具有较高的导电性的GO-4改性隔膜的电学性能最优;引入该隔膜的锂硫电池在0.2 C条件下,首圈放电比容量为900.0 mA·h/g,高于未改性PE隔膜的763.2 mA·h/g。  相似文献   

4.
采用相转化法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 )-二氧化硅(SiO2)中空纤维复合膜,讨论了纳米SiO2粒子对PVDF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热分析、材料试验、接触角测量和超滤实验分别对不同膜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热稳定性、机械强度、亲水性以及分离性能、抗污染能力进行了联合表征。结果表明:添加SiO2粒子有利于PVDF由α相向β相转变,复合膜的性能与纯PVDF膜相比有明显改善。当w(SiO2)=3% 时,纳米颗粒分散较均匀,膜断裂强度为纯PVDF膜的2.7 倍,纯水通量由81.6 L/(h?m2) 提高到160.0 L/(h?m2),热稳定性、亲水性和抗污染性显著提高;但过高的SiO2含量(w>3% )会引起纳米颗粒团聚而导致膜的各项指标下降。  相似文献   

5.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合成三嵌段两亲性聚乳酸共聚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乳酸-聚乙烯吡咯烷酮(PVP-b-PLA-b-PVP),然后将其与聚偏氟乙烯(PVDF)进行共混,制备PVP-b-PLA-b-PVP/PVDF共混膜。结果表明:PVDF膜表面致密,膜断面中指状大孔和海绵状孔同时存在,而共混膜表面多孔,指状大孔贯穿整个断面;与PVDF膜相比,共混膜的孔隙率和孔径增大,水通量提高了158.87%,接触角下降了16.70%,抗污染指标下降了64.7%。  相似文献   

6.
以丙烯酸(AA)、淀粉(CTS)和高岭土(KL)为原料,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AIBA)为引发剂,采用紫外光引发合成了复合耐盐性高吸水树脂。研究了AA中和度,AIBA、CTS、KL的用量和反应时间等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以及溶液pH、盐溶液离子强度对树脂吸液率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在最佳试验条件下合成的树脂,其吸去离子水率和吸生理盐水率(w(NaCl)=0.9%)分别为1 800 g/g和98 g/g。  相似文献   

7.
用中性溶液法在硼硅酸盐玻璃片上制备了低反射涂层,并在Na2HPO4和AlCl3组成的浸涂液中于95 °C条件下恒温浸泡6 h,结果表明硼硅酸盐玻璃片在400~900 nm波长内的平均透过率由原来的91.97%提高至98.97%,平均反射率降低至1.41%,中心波长处反射率仅为0.85%。为提高涂膜的耐候性,以低质量分数的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FAS)对涂层样品进行表面处理。抗酸性测试结果表明:经w=0.3%的FAS溶液处理后的低反射涂层在1 mol/L盐酸中连续侵蚀7 d后,透过率平均值仍达到95.44%。说明经过FAS处理后,低反射涂层的耐候性能得到提高,使用寿命延长。  相似文献   

8.
以氮气低温等离子体对壳聚糖-聚丙烯腈复合纳滤膜进行表面改性。用接触角、扫描电镜、扫描探针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观察膜表面的亲水性和形貌特征,分析膜表面化学组成;以γ-氨基丁酸为分离对象表征膜的纳滤性能。结果表明:经50 W、20 Pa的氮气等离子体作用2 min,壳聚糖膜表面的亲水性大幅改善,其接触角由102.0°下降至44.3°,平整度明显提升;膜表面中的C—C、C—O和酰胺基团均减少,而胺基和羰基相应增加;在 pH=6.15的水溶液中对w=1.0%的γ-氨基丁酸进行纳滤,液体通量由原来的1.12 L/(m2·h)提高至1.75 L/(m2·h),且对氨基酸的截留率从28%提升至83%。  相似文献   

9.
二茂铁基聚合物/碳纳米管用于亚硝酸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乙烯基二茂铁(VF)作为功能单体成功合成了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双亲聚合物,将聚合物用于非共价键改性碳纳米管(CNTs),通过共组装实现了CNTs的水相分散,且分散效果良好。将改性CNTs修饰到电极表面制备复合传感涂层,用于亚硝酸盐检测。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改性CNTs的形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工作站对涂层的表面形貌及传感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双亲聚合物以胶体粒子形式稳定CNTs;复合传感涂层表面存在微结构,有利于比表面积的提升;二茂铁基元可以起到电化学催化作用,加速电子传输;在优化条件下,该传感涂层可以在浓度为1~2 000 μmol/L时实现对亚硝酸盐的线性检测,检测下限为0.29 μmol/L,且涂层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及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以丁苯橡胶(SBR)为黏合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分散剂、聚丙烯(PP)膜为基体,在其两侧涂覆厚度2 μm的硫酸钡(BaSO4)颗粒,得到一种复合电池隔膜。对复合膜的形貌、润湿性、热稳定性、电导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aSO4涂层均匀涂布于PP膜表面,使复合膜中小于200 nm的孔增多。同PP膜相比,复合膜具有较小的热收缩率和较好的润湿性。而与聚偏氟乙烯(PVDF)黏合剂相比,SBR具有更强的黏合性。以复合膜做为隔膜的电池在不同电流密度下具有更高的容量保持率。  相似文献   

11.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导电聚苯胺四氧化三钴(PANICo3O4)复合材料。研究了Co3O4含量对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失重法(TGA)和微分热失重法(DTG)等测试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复合材料在硫酸铜电解液体系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mCo3O4:mAn=0.05时,PANI-Co3O4复合材料电导率最高为4.56 S/cm;PANI与Co3O4粒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适量Co3O4的加入能够提高PANI的热稳定性及在硫酸铜电解液体系中的催化活性和耐蚀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纳米氧化铝(Al2O3)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纳米Al2O3低剂量组(1 mg/kg),中剂量组(10 mg/kg),高剂量组(50 mg/kg),每2 d腹腔注射1次,90 d后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测定大鼠的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能力.结果 在定位航行实验的4 d中,纳米Al2O3低、中、高各剂量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分别为:(9.90±0.57)s,(11.22±6.19)s,(12.50±2.91)s,明显长于对照组[(4.69±1.54)s],差异有显著性(P<0.05).纳米Al2O3低、中、高各剂量组目标象限游程占总游程百分比分别为(23.05±2.46)%,(22.77±5.17)%,(24.39±5.38)%,显著低于对照组[(34.66±4.57)%,(P<0.01)].结论 纳米Al2O3能够降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ATRP)合成了含刚性聚苯乙烯(PS)链段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b-苯乙烯)嵌段共聚物(PMMA-b-PS)。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分析了该共聚物的化学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结果表明:PMMA-b-PS的数均分子量为2.69×105,分子量分布为1.53。以合成的PMMA-b-PS为基体,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薄膜,研究了其电导率。PMMA-b-PS质量分数为40%的GPE具有较好的成膜性和导电性,室温下其电导率为8.82×10-5 S/cm;热失重分析表明,该GPE在质量损失5%时的热分解温度为139 °C,比相应的纯PMMA基GPE高49 °C。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非溶剂相转化法(NIPS)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膜,考察了聚乙二醇(PEG200)与N,N-二甲基乙酰胺(DMAc)的质量比对膜分相速率和膜性能的影响,讨论了以磷酸三乙酯(TEP)和DMAc的混合液作溶剂对PVDF膜凝胶速率、膜结构和膜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EG200的加入减弱了溶剂对聚合物的溶解能力,但铸膜液的分相行为由延迟分相转变为瞬时分相,膜通量提高。随着混合溶剂中TEP含量的增大,铸膜液的黏度增大,分相速率减慢;在高质量比m(TEP)/m(DMAc)时,膜表面的孔增多,指状孔膜结构逐渐消失,整个膜截面呈海绵状,膜通量变大,力学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聚偏氟乙烯固体微孔膜,与溶解在煤油中的三烷基氧磷组成支撑液膜(SLM),分离稀水溶液中的乳酸。考察了pH值、料液浓度、载体浓度、温度、料液及解析液流量对传质速率的影响。同时进行了膜稳定性的定性研究。发现乳酸以分子形式通过SLM;载体浓度为40%时传质速率最大;SLM对乳酸的通量与稀水溶液中乳酸浓度成正比。料液和解析液预先用有机相饱和时,膜的稳定性可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备红细胞膜定向包裹的血红蛋白-白蛋白纳米粒(RBC-Hb/BSA-NP),并对其进行表征和长循环能力的探究。  方法  通过溶剂蒸发法制备包含血红蛋白的白蛋白纳米粒(Hb/BSA-NP),然后采用物理挤压的方式制备得到RBC-Hb/BSA-NP,并对其粒径、Zeta电位和外观形态进行表征;通过评价红细胞膜包覆白蛋白纳米粒的完整性筛选出红细胞膜的最佳用量;采用测量制剂表面唾液酸含量确定红细胞膜的正确朝向;使用荧光显微镜与流式细胞仪检测RBC-Hb/BSA-NP体外抗巨噬细胞吞噬的能力;最后通过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来评价纳米制剂在体内的长循环效果。  结果  制备的RBC-Hb/BSA-NP的平均粒径为(127.7±3.5) nm,平均Zeta电位为(?17.1±0.28) mV,具有清晰的核-壳结构,72 h内稳定性良好。0.8 mL的全血中提取出的红细胞膜能够刚好完整包覆1 mL Hb/BSA-NP(ρBSA=10 mg/mL)。与游离的红细胞相比,RBC-Hb/BSA-NP中的唾液酸含量无显著变化,表明红细胞膜正向包裹在纳米粒的表面。与普通白蛋白纳米粒(BSA-NP)和Hb/BSA-NP相比,RBC-Hb/BSA-NP可显著减少巨噬细胞摄取,且在体内的循环时间显著延长。  结论  成功制备了红细胞膜定向包裹的血红蛋白-白蛋白纳米粒,并证实该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长循环能力。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相转换法制备了聚(磺酰基-1,4-亚苯基亚氨基对苯二酰基亚氨基-1,4-亚本基)[聚砜酰胺(PSA)]超滤膜,膜的透水速度为118 mL/cm~2·h,在98.07 kPa压力下,对牛血清蛋白(68 000)的截留率达90.6%。PSA膜的分离性能显著地依赖于铸膜液的组成、溶剂体系、添加剂、溶剂蒸发时间、沉淀剂体系及沉淀温度。结果还表明PSA是一种具有耐热、抗氧化和化学稳定性的合成膜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快、慢转法及不同滤膜和显色检测法在Western blotting中的应用及各实验环节分析.方法 采用MDA-MB-231细胞制备细胞蛋白,应用不同印迹膜[硝酸纤维素膜、聚偏乙烯二氟(PVDF)膜和阳离子尼龙膜]分别采用快转法和慢转法进行增强化学发光法(ECL)和DAB化学显色法检测,并对Western blotting的各实验环节进行了分析.结果 (1)在快、慢转法中硝纤膜的蛋白预染marker条带略强于尼龙膜,而尼龙膜又略强于PVDF膜;PVDF膜和尼龙膜的正反面易于混淆,而硝纤膜的正反面不易混淆.(2)在快、慢转法中,PVDF膜的DAB化学显色法图像略强于尼龙膜和硝纤膜,而尼龙膜和硝纤膜无明显差异;与慢转法相比,快转的硝纤膜和尼龙膜中的蛋白条带略呈波浪状.(3)在慢转法中三种膜化学发光法的图像无明显背景,但在快转法中尼龙膜的背景较明显,而硝纤膜和PVDF膜亦无明显背景.结论 应根据实验需要选用不同的印迹膜;慢转法通常优于快转法,增强化学发光法优于DAB化学显色法;增强化学发光法特异胜强、灵敏度高,是分析蛋白质表达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