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2例颈动脉病变患者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经彩超检出3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例未发现明显斑块,但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内膜粗糙、增厚。34例颈动脉粥样斑块累及CCA、ICA、ECA及分叉处23例,单左侧7例,单右侧4例。根据斑块回声性质,可见软斑3例、硬斑15例及混合斑5例。软斑呈中强或弱回声。结论彩色超声可以提供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厚度、特征和位置的信息,对颈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斑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82例冠心病待排和冠心病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正常组和冠脉粥样病变组,同期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脉弱粥样硬化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颈动脉粥样斑块对狭窄性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敏感性为71.7%,特异性为91.9%,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和73.9%,其准确性为81.7%。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解洪艳 《当代医学》2016,(34):81-82
目的:分析颈部血管彩超对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85例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100例)为对照组,2组对象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比较2组对象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共检出73例(85.88%)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形成患者66例(77.65%),对照组中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者分别检出10例(10.0%)、12例(12.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软斑患者和混合斑患者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斑块形成发生的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于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杨丽 《华夏医学》2014,27(6):149-150
蕈样霉菌病是一种成熟的T细胞淋巴瘤,表现为皮肤的斑片/斑块,以小至中等大小的脑回样核的T细胞浸润表皮和真皮为特征.此种疾病有较长的自然病史,因此,许多患者在组织学诊断前表现为多年非特异性有鳞屑的皮疹.最初诊断性的病变常是局限在躯干的斑片和/或斑块,这些病变可持续多年.然而,大多数患者进展为全身的浸润性斑块,最终进展为肿瘤.因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及特征认识不足,常被误诊为银屑病、湿疹等其他皮肤病.现将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夏彩凤 《基层医学论坛》2016,(25):3534-3536
目的:研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病变斑块形成的超声特征。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CDFI)分别评估21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分为单纯性糖尿病组(A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B组)、单纯性高血压组(C组),分析3组患者之间下肢动脉硬化斑块分布情况(斑块检出率)、病变范围、斑块性质,动脉管壁及彩色血流充盈特点,观察3组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差异。结果 B组斑块检出率高于A组与C组;A组与B组斑块主要累及膝关节以下小动脉,C组主要见于膝关节以上大中动脉;A组患者血管内斑块性质以硬斑为主,B组与C组患者血管内斑块性质以混合型斑块为主;膝关节平面以上动脉病变中,3组均以混合型斑块为主;膝关节平面以下动脉斑块中,A组以硬斑为主,B组混合斑为主,C组以软斑为主。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硬化斑块病变的发生率增高,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超声检测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与冠状动脉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预测IMT对冠脉疾病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就诊患者,选出150例同时行颈动脉IMT测量及行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正常组、冠脉单支病变组和冠脉多支病变组,以IMT数值及斑块发生率为观察指标,分析各组差异。结果:冠脉正常组与冠脉病变组间IMT及硬化斑块发生率有显著差异,且随着冠脉病变分支数目的增加,IMT数值及硬化斑块发生率均增加,P值小于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脉病变有显著相关性,可根据超声检测IMT预测患者冠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血管疾病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图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超对170例临床疑有下肢血管疾病257条血管进行检测,观察血管内膜、血栓及斑块特征、血管狭窄、静脉瓣功能及血流情况.结果:下肢动脉血管病变声像图主要为内膜增厚斑块形成,胫动脉以下中小动脉为串珠样小斑块,易造成节段性狭窄及血管闭塞.斑块狭窄处彩色血流表现充盈缺损,流速增加,闭塞段无血流.静脉血管病变以急慢性血栓、静脉瓣功能不全常见.急性血栓声像图呈实体雾状低回声,具有特征性表现.静脉瓣不全返流时间延长1 s以上.结论:彩超在下肢血管疾病诊断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无创性检测下肢血管疾病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比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定量冠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测量结果,评价IVUS能否优化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QCA和IVUS对19名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处的最小管腔直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面积狭窄率(area stenosis,%AS)及直径狭窄率(diameter stenosis,%DS)等参数进行分析.应用IVUS及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MAP-IVUS)分析软件观察斑块类型、性质及组成成分,并对IVUS提示狭窄程度≥70%的冠脉病变行支架植入术.结果 QCA与IVUS显示的MLD、%DS及%AS值分别为(1.75 ±0.39)mm vs(2.07±0.40) mm;(35.04±13.60)%vs(46.37±8.02)%;(52.91±15.96)% vs (62.61 ±11.5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CA检出合并心肌桥患者7例(36.8%),IVUS检出10例(52.6%).采用IVUS对19例病变进行分析,其中软斑63.2%,硬斑15.8%,钙化斑块10.5%,混合斑块10.5%;偏心性斑块84.2%,向心性斑块15.8%;正性重构57.9%,无重构15.8%,负性重构26.3%.采用iMAP-IVUS对19例病变的成分进行测定,共发现TCFA14例.初步预测正性重构可能与斑块不稳定性有关.结论 IVUS可提高冠脉临界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发现易损斑块,对高危患者进行及早干预治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诊断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狭窄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脑梗死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41例双侧颈动脉未见异常患者作为对照组,将41例双侧颈动脉中膜增厚并多发斑块患者作为观察组。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2组患者内中膜厚度;统计双侧颈动脉中膜增厚并多发斑块患者斑块检出率、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检出率。结果 观察组内中膜厚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狭窄病变患者,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56.10%(23/41),稳定性斑块检出率34.15%(14/41),混合斑检出率9.76%(4/41)。41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狭窄病变患者,中度狭窄检出率75.61%(31/41),重度狭窄检出率24.39%(10/41)。结论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诊断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狭窄病变患者,可有效获取内中膜厚度信息,并可评估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于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估及间接对冠心病的病变程度的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非冠心病组),均行冠脉造影检查,并进行颈动脉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判断颈动脉斑块类型,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分析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在冠心病危险评估中的作用。结果:两组颈动脉斑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支数的增加,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的颈动脉斑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支数越多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越高;且斑块多为软斑块、含有软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实时三维超声对软斑和混合斑检出率在单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与二维超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存在可以预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明显的相关性。对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及斑块表面溃疡检出率方面实时三维与二维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三维超声对颈动脉斑块表面有无溃疡检测优于二维超声。结论:颈动脉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可间接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效预测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几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劲动脉的病变情况及超声表现特点和意义。方法对138例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其是否有病变和病变程度以及超声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38例受检老年人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120例,阳性率86.9%。其中男性阳性率92.7%,女性阳性率78.6%,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但无明显血管狭窄者96例,其中软斑27例,硬斑37例,混合斑13例,2或3种斑块同时存在者19例。斑块形成伴血管狭窄(〉50%)者10例,其中硬斑2例,混合斑2例,2或3种斑块同时存在者6例。结论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硬化有较高的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硬化斑块以及硬斑与软斑居多。2或3种斑块同时存在的多发性斑块患者,易发生血管狭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68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和分析64排螺旋CT对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和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检测,从而分析和研究患者的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结果经过64排螺旋CT检测,共发现187个各类冠状动脉内斑块样病变,其中软斑块67个,钙化斑块93个,混合斑块27个。通过检测结果的分析,可以知道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准确度较高。结论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准确度较高,能够为冠心病等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提供有效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人劲动脉的病变情况及超声表现特点和意义. 方法 对138例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其是否有病变和病变程度以及超声表现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138例受检老年人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120例,阳性率86.9% .其中男性阳性率92.7%,女性阳性率78.6%,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但无明显血管狭窄者 96例,其中软斑27例,硬斑37例,混合斑13例,2或3种斑块同时存在者 19例.斑块形成伴血管狭窄(>50%)者10例,其中硬斑2例,混合斑 2例,2或3种斑块同时存在者6例.结论 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硬化有较高的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硬化斑块以及硬斑与软斑居多. 2或3种斑块同时存在的多发性斑块患者,易发生血管狭窄.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对212例患者(包括脑梗死患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及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探查,测量颈总动脉后壁的内膜中层厚度(IMT),了解有无斑块形成,进行斑块质地判断.结果病变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组以软斑及溃疡斑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硬斑为主,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的好发部位以颈动脉窦部(BIF)处最为常见.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李浩  张磊  杨晓平 《西部医学》2012,24(4):653-654,656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的病变,分析不同类型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方法对59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筛查,并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对其颈动脉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9例脑梗死患者均有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斑块形成,其中分水岭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狭窄50%~70%的比例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而腔隙性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狭窄〈50%的比例明显高于分水岭脑梗死组。分水岭脑梗死组中溃疡斑的比例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结论颈动脉颅外段病变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其中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复杂,可同时存在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狭窄及不稳定斑块,而两者在发病中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部位的外周动脉硬化斑块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迪华  潘迪光 《广西医学》2007,29(5):664-665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冠脉病变的预示情况.方法 由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有冠脉病变的患者237例,用超声检查不同部位外周动脉斑块的情况,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间的关系.结果 颈动脉斑块的阳性率高于股动脉斑块的阳性率,尤其是冠脉单支病变和狭窄程度<75%时.结论 颈动脉斑块较股动脉斑块更能预示冠脉病变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彩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二维及彩超观察 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特点及血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据声像图表现分为四种类型斑块 :扁平斑、软斑、硬斑、溃疡斑。该文以软斑多见 ,双侧病变占 80 .5 5 % ,单侧病变占 19.4 5 %。结论 :该项检查方便、无创、定位准确 ,检出率可达 10 0 % ,颈动脉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 ,它的病变出现往往早于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因而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尤其是无症状的早期病变 ,可使病人得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MI)源于冠状动脉内的斑块破坏。根据验尸结果,此种斑块破坏分为破裂和糜烂。然而不幸的是,在急性MI发展期,很难在临床上区分斑块破裂和斑块糜烂。为阐明梗死相关损伤的临床特征和形态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急性MI患者的“罪犯”病变。方法:在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即刻,采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107例急性MI患者的“罪犯”病变。然后将病变分为斑块破裂或非破裂的糜烂,并比较两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在所研究的病变中,44例被分类为斑块破裂,28例被分类为斑块糜烂…  相似文献   

19.
李玲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72-307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方法 对14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壁光滑程度,斑块的回声特征及软斑块近心端的角度.将斑块分为软斑组、硬斑组、混合斑组,比较3组间及软斑块近心端的角度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结果 软斑组及其近心端的角度大于13°,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混合斑组、硬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单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构成及斑块负荷的影响因素.方法 192例经冠脉造影显示单支冠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104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88例),比较两组基线数据的差异;使用iMAP-IVUS测定病变最重处不同斑块的构成比例及斑块负荷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指标的相关预测因子.结果 ①与SAP组比较,UA组的病变血管有更高的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坏死斑块百分比和较低的纤维斑块百分比;②在调整其他危险因子后,糖尿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的共同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的保护因素;Lp-PLA2与坏死斑块百分比呈正相关性,而与其他斑块成分百分比均呈负相关性;高血压与坏死斑块百分比呈正相关性,与纤维斑块百分比呈负相关性;同型半胱氨酸与坏死斑块百分比呈正相关性;LDL-C与钙化斑块百分比呈负相关性.结论 糖尿病、高血压、Lp-PLA2、同型半胱氨酸和胆固醇水平对冠脉斑块构成及斑块负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