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昊 《黑龙江医学》2021,45(6):586-587
目的:分析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运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夹闭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信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接收的64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2).两组患者均行显微夹闭术,对照组经翼点入路,观察组经眶上外侧入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预后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总用时短,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及骨瓣大小均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预后优良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慢性脑积水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颅内感染、头皮愈合不良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夹闭术和翼点入路显微夹闭术均可有效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而眶上外侧入路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李新 《当代医学》2022,28(6):52-55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夹闭术对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Hunt-Hess分级及预后优良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8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对照组(翼点入路,n=45)与观察组(眶上外侧入路,n=53)。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预后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骨瓣大小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夹闭术在Ⅰ~Ⅲ级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治疗破裂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血管栓塞术组和显微手术夹闭组,各50例;血管栓塞组是采用介入的方法用弹簧圈将动脉瘤栓闭,显微夹闭组是采用翼点入路开颅将动脉瘤夹闭.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效果、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微手术夹闭组手术时间为(180.55±9.17)min,血管栓塞组手术时间(76.48±7.35)min,显微手术夹闭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血管栓塞组.治疗后显微手术夹闭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以及术后恢复时间均与血管栓塞术组存在差异(P<0.05);显微手术夹闭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血管栓塞术组(χ2=4.162,P=0.041);治疗有效率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6,P=0.722).结论: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对破裂脑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差异不大,血管栓塞术手术时间少于显微手术夹闭,但显微手术夹闭在并发症预防方面表现更佳,医生可根据患者病情特征选择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对比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4例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各42例。介入组行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显微组行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对比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介入组术后Hunt-Hess分级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7%较显微组35.71%低,复发率19.05%较显微组2.38%高(P <0.05)。结论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效果相当,可减轻患者病情,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但术后易复发,需谨慎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5.
肖平雄 《吉林医学》2015,(7):1335-1336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情况。方法:分析收治的45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临床分组,显微手术夹闭组18例和血管栓塞术组27例。结果:显微手术夹闭组脑动脉瘤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血管栓塞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夹闭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明显,预后水平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诊断为大脑中动脉瘤的患者随机分为开颅夹闭术组和介入栓塞术组,每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手术预后的差异。结果 开颅夹闭术组的完全闭塞率和复发率与介入栓塞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夹闭术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介入栓塞术组(P?<0.05);介入栓塞术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开颅夹闭术组(P?<0.05),但介入栓塞术组的住院费用高于开颅夹闭术组(P?<0.05);介入栓塞术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夹闭术组(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的治疗效果良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且预后情况良好,但是手术费用高于开颅夹闭术。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8,(1):56-5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CTA和DSA检查确诊的脑动脉瘤患者,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夹闭组(51例)与介入组(52例)组,夹闭组采用开颅夹闭术,介入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治疗有效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介入组生活能力恢复的良好率为94.23%,高于夹闭组的68.63%(P<0.01);介入组治疗有效率为90.38%,明显高于夹闭组的70.59%(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夹闭组(P<0.01)。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显著,能显著减轻患者的神经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术后恢复时间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50例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2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术进行治疗,参照组患者则采用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预后良好率为88.00%,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参照组预后良好率为64.00%,并发症发生率为48.00%,研究组显著优于参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相较于开颅夹闭术,应用血管内栓塞术可以显著地改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使用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的疗效进行分析,明确其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 将诸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2022年1月接受介入和开颅手术治疗的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开颅夹闭组与血管内栓塞组。开颅夹闭组采用全麻下开颅夹闭手术方式治疗,血管内栓塞组行局麻或全麻下经皮肤穿刺血管内送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夹闭组与血管内栓塞组比较,手术操作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住院日更长(P<0.05);开颅夹闭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血管内栓塞组(P<0.05);开颅夹闭组患者手术后3个月复发率低于血管内栓塞组(P<0.05)。结论 两种术式治疗效果均良好,开颅夹闭术复发率低,住院日长,而血管内栓塞术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动脉瘤复发率高。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需依据患者实际病情、预后及身体健康状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给予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且观察组Hunt-Hess分级、GOS评分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更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共计98例. 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采用血管显微手术,对比各自疗效情况. 结果 治疗组采用血管显微手术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痊愈情况,较对照组情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同时,治疗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管显微手术是一种有效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方法,该方案效果显著,但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对62例64个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其中行显微手术瘤颈夹闭34例,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对两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微手术组:33例成功夹闭瘤颈(其中2例分离瘤颈时动脉瘤破裂),1例合并脑内血肿在清除血肿后急性脑膨出未能显露动脉瘤;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死亡2例。31例术后两周复查血管造影,动脉瘤完全夹闭83.9%(26/31)。血管内栓塞组:动脉瘤完全闭塞70.0%(21/30);血管内栓塞相关并发症2例,无死亡。结论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二者互有优缺点,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前交通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的宽颈前交通动脉瘤患者159例,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组67例,单纯弹簧圈栓塞组92例.支架辅助栓塞组中男性31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57.90±12.02)岁;单纯弹簧圈栓塞组中男性50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58.23±13.25)岁.比较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缺血性并发症,术中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支架辅助栓塞组完全栓塞率为83.6%,明显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组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辅助栓塞组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缺血性并发症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3.0%、13.4%和20.8%,单纯弹簧圈栓塞组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缺血性并发症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为4.5%、8.7%和11.2%,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期内,支架辅助栓塞组复发3例,单纯弹簧圈栓塞组复发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郑立升  杨士勇  陈光贵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8):1037-1040,1044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6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早期介入组34例和延期介入组29例。对2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术后即刻栓塞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3个月的GOS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术后早期介入组病人完全栓塞率高于延期介入组(P < 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MoCA量表评分均低于术前(P < 0.05),其中早期介入组病人的术后MoCA量表评分均高于延期介入组(P < 0.05);早期介入组病人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延期介入组(P < 0.05)。术后随访3个月的GOS评估结果显示,早期介入组病人恢复情况优于延期介入组(P < 0.05)。 结论早期行血管介入栓塞术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改善情况效果明显,且能够更有效地改善病人术后的认知功能,有利于病人的恢复,值得临床参考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及血管内治疗技术和临床效果,以提高对前循环动脉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01年7月间经显微外科治疗的13例及血管内治疗的11例前循环动脉瘤并按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评定治疗结果。结果:出院时优良19例,中残1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根据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可有效提高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经眶上外侧入路和经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以指导前循环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确诊为前循环动脉瘤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经眶上锁孔入路(A组)和眶上外侧入路(B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开颅时间、关颅时间、估计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CT)改变、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入院和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的差异并进行文献回顾.结果 经眶上外侧入路的手术时间和开颅时间少于经眶上锁孔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关颅时间、估计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HCT改变、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入院和出院时GCS评分、出院时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眶上外侧入路具有手术时间和关颅时间短,术中能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术中牵拉较少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在行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时可作为眶上锁孔入路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17.
吴珂 《中外医疗》2014,(16):19-21
目的观察分析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5例共113个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的患者分别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53例59个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显微技术治疗,52例54个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利用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评价治疗效果,并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治疗的教训和经验。结果显微手术治疗患者中有79.2%患者手术后预后良好,9.4%患者中残,5.7%患者重残,1.9%患者植物生存,3.7%患者死亡;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患者中有76.9%患者预后良好,7.7%患者中残,3.8%患者重残,1.9%患者植物生存,9.6%患者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都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治疗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各有利弊,且相互补充,临床治疗时应依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主治医师的技能和患者的意愿进行综合的考虑,以确定一个最优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探讨其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56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疗效。结果56例中成功栓塞54例,其中45例100%栓塞,8例95%栓塞,1例90%栓塞。术中破裂1例,后顺利栓塞。5例出现严重血管痉挛。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随访6~36个月,无术后再出血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一种微创、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行显微手术治疗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25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在3 d内早期经显微手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115例显微手术,135例经血管内栓塞。随访3~30个月。术前术后均行TCD监测。结果:显微手术115例,院内死亡5例,半年后优78例,良27例,差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总死亡率5.22%。135例血管内治疗,院内死亡5例。半年后,栓塞组优95例,良30例,差4例,死亡1例,总死亡率4.44%。结论:要重视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早期临床综合治疗,其中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各有所长,还不能相互取代。有些病例需二者结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治疗策略,评价显微外科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床突旁动脉瘤病例,共检出床突旁动脉瘤30个,其中Barami分型Ⅰa型4个,Ⅰb型5个,Ⅱ型13个,Ⅲa型4个,Ⅲb型1个,Ⅳ型3个。15例患者行显微手术治疗,共处理床突旁动脉瘤17个,其中有3例采用血管搭桥+动脉瘤旷置术。13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复发后改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采用球囊辅助栓塞,3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结果:28例患者共处理床突旁动脉瘤30个。15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出现视力下降1例,术后10 d突发意识不清死亡1例;13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对侧肢体轻瘫1例,2例患者出现交通性脑积水,行分流术后好转。术后复查造影19例,10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患者中夹闭完全9例,9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患者中弹簧圈完全栓塞7例,1例支架辅助栓塞后12个月动脉瘤复发增大,改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双侧大脑前动脉吻合,动脉瘤旷置术。28例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5分18例,4分8例,3分1例,0分1例。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显微外科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