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针对当前国际护理人才短缺的严峻形势,结合国际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指出在当前国内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以加快我国高职涉外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培养优秀涉外护理人才。  相似文献   

2.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而规定的课程门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包括课程的名称和学时的分配[1]。科学的、符合专业教学指导思想的并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基础,因而重新构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是护理教育改革的核心[2]。本文回顾了我国中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沿革,分析了我国中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探讨了未来中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趋势,以利于培养适合人才市场需求的中职护理人才,促进中等护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课程内容、课程门数、教学时数和课程安排等方面回顾我国目前护理专业本科、高职高专和中专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特点、社会需要分析我国护理专业各层次课程设置的现状,以期为我国今后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祁玲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4):110-111
随着人民群众对护理需求的不断提高及整体护理模式在我国的深入推广,对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价值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护理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目前,护理教育中课程设置不适应临床,不利于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现对几所高校大专护理课程设置进行调查,结合我校专科办学层次的现状,探讨课程设置改革,以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有利于整体护理模式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部分中澳高校护理本科课程设置,探索护理本科课程的改革依据.方法采用同类横向比较、定性与定量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中澳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结构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差异.结论借鉴澳大利亚高校,我国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应逐步走出依附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应更强调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应采取理论课与实践课同步进行学习课程教学模式,促进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6.
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卫生保健系统也由以医院为中心的治疗系统正在向以社区为中心的保健系统转变。护生对社区保健服务的知识需求日益增加,护理教育者应逐步改革护理课程以适应护理专业人员新的角色和职责的转变。我国的一些护理院校也进行了课程设置的改革,在护理本科的课程中增设了社区护理课程。但是目前社区护理课程还很不完善,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介绍了两所美国护理学院社区护理课程,并结合我国护理本科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在本科护理课程中增设社区护理课程的必要性,以供护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等护理教育课程改革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兵  单伟颖 《广西医学》2001,23(5):1158-1161
在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面向 2 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项目中〔1〕,我国的护理教育的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探讨符合中国国情、同国际护理教育接轨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体改革。改革的主要特点应是按照 2 1世纪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体现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 ;强化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优化有限的教育资源〔1〕 。本文从教育层次结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英语护理专业临床护理课程设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国外先进的护理课程设置理念和临床护理课程设置方法,分析对比国内高、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及美国护理专业临床护理的课程设置及教材,结合我国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及美国CGFNS考试要求,设置适合我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英语护理专业特色的临床护理课程,制定满足英语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学习要求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编写与之相配套的教材。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基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内科护理课程进行改革,具体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设置"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目标、丰富与拓展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组织与实施模式、改革课程评价方式。通过内科护理课程改革,实现适应护理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发展对护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在对现有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模式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所进行的课程设置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优化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专家咨询法(Delphi法),优化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体系和课程设置.结果:研究结果总认可率为100%,没有符合删除标准的课程,增加了8门课程,且变异系数〈0.15,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为0.428,说明专家意见协同程度较高,最终确定了包括5个课程板块46门课程的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结论:经研究构建的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增加了职业道德、多元文化、跨文化护理、护士心理学、护士用药、护理营养学等课程,弥补了现有课程设置的不足,满足了对护生进行全面培养的课程需求.  相似文献   

12.
对美国知名护理院校护理教育学课程的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2010年排名前30位的美国护理院校中开设护理教育学课程的6所院校进行文献和案例分析,归纳其课程设置情况,并比较其在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方面的异同,为国内相关课程的开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技术与理念的不断更新,课程建设必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有效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并在平台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及总结经验,是护理人文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结合我院护理人文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主要从网络课程平台、模块设计、应用效果、存在问题及对策4个方面探索如何建设和开展护理人文网络课程.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对中国目前护理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护理实践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相应的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中美护理本科课程设置在设置内容、课程类型、课时安排、设置模式以及课程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以期达到借鉴和吸收美国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本科课程体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目前护士健康教育能力低下的现状,提出对护生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并设置合理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等,以提高护生的健康意识、健康教育的知识水平和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职护理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与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级和2010级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2009级121名学生作为传统组,采用传统教学法;2010级128名学生作为教改组,采用模拟真实情境设计的项目化教学。通过理论考试、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考核以及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应用SPSS 17.00软件录入数据,进行t检验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传统组和教改组职业技能考核成绩分别为(76.670±13.072)分和(85.480±10.085)分、素养考核成绩分别为(74.770±13.865)分和(87.040±8.98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调查两组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教改组共有50.85%(716/1408)的学生认为项目化教学对提高综合素质等11项很有帮助,除理解理论知识1项外,其余10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护理专业临床课程应用模拟真实情境设计的项目化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验和分析在非全程PBL课程中对护理本科生的学习效果实施多元评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方法:在课程实施的不同时间点,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卷面考核的方法,对48名护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其中,成绩一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构成,为形成性评价;成绩二,即卷面考核成绩,为总结性评价。课程总评成绩为成绩一、成绩二与权重系数乘积之和。分析总评成绩、成绩一、成绩二之间的差异和关系。结果:成绩一呈负偏态分布,成绩二和总评成绩呈正态分布;成绩一、成绩二均与总评成绩相关非常显著,成绩一和成绩二之间无显著相关。结论:在非全程PBL教学模式下,为反映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和发展,应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但应注意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社区护理课程体系构建的系统方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的相互作用探讨社区护理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考虑的因素,给出一个课程体系构建的系统工程程序,以此完成对社区护理课程体系的设计,构建出优化的系统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医学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阐述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包括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课程以对护理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切入点进行实施,为今后针对其他专业开展教学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