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毒邪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及治病特点。SIRS的中医病机至今不明确,通过对文献及其临床表现特点的分析认为与毒邪致病的特征相似,成为SIRS从毒邪论治的理论及临床依据;SIRS毒邪的形成具有邪实和正虚两方面,不可偏废;另外,SIRS毒邪的致病还具有损伤脏腑,肺和肠胃最易受损和易损血脉经络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毒邪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及治病特点。SIRS的中医病机至今不明确,通过对文献及其临床表现特点的分析认为与毒邪致病的特征相似,成为SIRS从毒邪论治的理论及临床依据;SIRS毒邪的形成具有邪实和正虚两方面,不可偏废;另外,SIRS毒邪的致病还具有损伤脏腑,肺和肠胃最易受损和易损血脉经络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3.
毒邪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重要致病因素。毒邪在本病的致病过程中经历了伏毒留恋、潜伏肝络,担毒肝体、气滞血瘀,病变丛生、步入损途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了解毒邪在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致病过程,可以加深对病情的了解,并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马莲  王可彬  吴圣贤 《中医学报》2021,36(3):469-474
气虚毒损证是在人体正气大虚的基础上,毒邪蕴结、积聚凝滞,损及脏腑经脉而致病,多见于各种疾病的终末阶段以及各类疾病的变证、坏证。毒邪致病在病因上具有酷烈性、依附性;在发病学上具备骤发性、特异性;在临床特点上具备火热性、秽浊性、广泛性、善变性、阈害性、内损性;病程上具备顽固性和危重性。气虚毒损证可视为多种难治性疾病的共同点,气虚是难治性疾病迁延难愈的病理基础,毒损为难治性疾病急性加重的关键环节。深入研究气虚毒损证的本质、毒损的症状变化及病机演变规律,推导气虚毒损病变的客观指标及临床指征,对提高难治性疾病的辨证论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全面总结中医学有关“毒邪”的证治理论.方法:收集相关“毒邪”理论及“毒邪”致病的文献资料,归纳“毒邪”历史源流,探讨“毒邪”致病的证治规律.结果:“毒邪”可归为“邪盛为毒”与“邪蕴为毒”二说,长于“外毒”而短于“内毒”.从“毒邪”辨治来看,对于诸多顽疾的认识与治疗亦有所创新.结论:近代医家对“毒邪”颇有创新,主张“邪盛为毒”,倡导“毒分内外”,其中“内毒”为患,既为病变之所生,亦为病变之始因,但其毒理未详,尤当深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毒邪理论和中风病现代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认为毒邪是中风病病理因素,并采用解毒法治疗,已成为现代中风病研究中新的视点与热点。现将近年来相关文献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外感热病是人体感受时行病毒或疫毒之邪而产生的一类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属祖国医学温病学的范畴,然而其致病原因历代医家的认识和说法却不尽一致,早在《皇帝内经》中就有从毒邪进行辨证论治的记录。毒邪的含义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而将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尤其至清代温病学,关于毒邪致病已较为系统的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论毒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邪是一类重要的致病因素,既可由外侵入,又可由内而生。具有凶猛暴烈、急骤善变、易攻脏腑、性多火热等致病特点。按传统的“三因”理论进行概括,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病因学角度对毒邪进行系统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病因理论、预防和治疗毒邪所致病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毒邪致病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认识和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研究.对干燥综合征毒邪致病学说的中医观点和现代学研究进行总结,探讨了中医毒邪致病理论与现代医学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联系,以期为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与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风发病启动之因——痰瘀毒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众说纷纭,立论多方: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毒损络脉是毒损脏腑和其他组织器官的基本环节.三者共同构成中风演变过程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1.
探索营卫与中风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中风属于血脉病变,营卫失常是其发病基础。营卫病变是不运动、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中风危险因素相互关联的内在机制,是导致血脉损伤的基本环节,并贯穿于血脉损伤的全过程。营卫失常可以形成气郁、风火、痰热、瘀浊等病理因素,构成中风发病基础。运用营卫生理能够完满解释中风发病机制及其临床表现。营卫失常构成中风的发病基础与病理损害,也是导致中风复杂临床表现的内在机制。因此,提出通调营卫是预防与治疗中风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中风热毒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从中风发生学和治疗学现状及困惑中认识到 ,本病病理的复杂和盲区是疗效不佳的根本原因 ,中风发生学具有鲜明的“热毒”色彩 ,进而提出“中风热毒论”假说。认为中风发生和演进中 ,有“毒”的信息存在 ,中风时空维具备毒的十大特征。因而 ,清热解毒法理应成为熄风之要键  相似文献   

13.
解毒法治疗急性丘脑出血21例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脑出血时,由于脑内谷氨酰盐过多释放而转化成毒性物质,使脑细胞中毒而死亡。中医学认为急性出血性中风发生后,瘀血痰热壅盛于脑而产生瘀毒,热毒,痰毒等内生毒邪,治疗必须配合解毒法。笔者收治21例经CT证实的急性丘脑出血,随机分为常规西药加中医解毒法治疗组和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1 临床资料1.1 治疗组:有12例,男女各6例。最小年龄55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63.75岁。均为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CT示:左侧8例,出血量ml分别为16;6.0;8.0;4.68.5.0;3.11;2.4;30。右4例,13.3; 17;6.6;6.8。平均9.9075±  相似文献   

14.
郭淑云教授认为,正虚毒结是消化道肿瘤发生的两大因素,正虚为本,毒结为标,对此类病症,如何辨别病性寒热尤为重要。郭教授重视患者自身对寒热的感觉以及饮食寒性热性的问诊来辨明寒热,并细辨寒热错杂及寒热真假之证。治疗上,早期邪盛而正未衰,人体正气有能力祛邪,当以祛邪为主,使邪气外出;中期邪气盛,正气渐虚,机体尚能耐受祛邪药物的作用,治宜扶正、祛邪并用,扶助人体正气,以祛邪外出;晚期正虚而邪实,人体正气虚衰,邪气盛实,则需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相似文献   

15.
中风热毒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中风病热毒的形成、致病特点及临床与科研实践反证等方面阐述了热毒是中风病发病的关键和主导因素,火热、痰瘀是热毒为害的共同病理基础,并进一步探讨了中风病热毒的现代医学内涵,以期开拓防治中风病的新思路、新途径,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中风病内生热毒之内涵、演变及特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风病之内生热毒的内涵、形成演变及致病特性等方面阐述了内生热毒与中风病的密切关系 ,认为内生热毒乃中风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其形成与演变大体经历了隐匿态、显现态、极变态三期 ,其致病具有骤发性、酷烈性、火热性、兼夹性、善变性、顽固性等特点。热毒内炽、痰瘀交阻、相激相助、犯脑损络而发为卒中当为中风病发生的主导病机。  相似文献   

17.
卒中相关性肺炎是由于内伤虚损的机体又复感外邪而发生的温热性疾病,内有正气亏虚、痰瘀留滞,外有六淫之邪侵袭,机体感受外邪后发为肺热病,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与阴阳交理论中的内外合邪发病观类似。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应从患者正气亏虚的实质、病理产物的堆积、感受外邪的性质、感受外邪后机体反应等方面综合考虑,以益气、泻热、养阴为基本原则,兼顾痰瘀等病理因素,方可获效。  相似文献   

18.
《儒门事亲》学术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邪去正安、一分为三、因势利导、以通为用、三因制宜。张从正认为疾病是由于邪气侵入所致,只有祛除邪气,疾病才可以痊愈,治病以祛邪为首务。他将邪气分为天邪、地邪和人邪,天邪多侵犯人体上部,地邪多侵犯人体下部,人邪多侵犯人体中部。治疗应因势利导,给邪气以出路,根据三类邪气致病部位,提出了汗、吐、下三法。张从正认为疾病发生机制是邪气侵犯机体,致气血郁滞不畅,治疗关键是祛除邪气,畅通气血。临证要因时、因地、因人施治,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9.
扶正重气血祛邪毋忘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中医理论,认为疾病之产生多由正虚邪盛所致,主张治疗疾病应遵循扶正祛邪大法,且首当重视扶正.但亦应充分认识到邪毒对人体的危害。提出“扶正重气血,气血贵畅和”、“祛邪毋忘毒,法必清解通”的治疗法则。并列举了用药心得。  相似文献   

20.
从中风病虚与毒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中风病虚毒夹杂的病证特点,可分为气虚瘀毒证、气虚痰毒证、阴虚火(热)毒证,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