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调查居民不良生活方式习惯,为制定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所辖7个居委会中抽查1001户,采取统一格式的健康问卷调查表调查居民的不良生活方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社区居民主要不良生活方式有吸烟、酗酒、饮食不合理、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缺乏健康保健意识等.结论:居民普遍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应引起重视,采取综合措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对盐田区4个社区的居民采取随机抽样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的调查问卷,对资料做描述性分析与研究;结果健康教育后社区居民对健康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行为危险因素显著下降,高血压患者管理率升高,同时了解到社区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知识的需求程度;结论在社区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要形式的行为危险因素干预是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北京市东城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老年居民患病情况.并分析医疗服务模式社区干预的效果。方法:对北京市东城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居民实施医疗服务模式社区干预。于基线和终末分别进行两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老年居民健康相关行为、老年居民患病情况、疾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结果:终末调查时,调查对象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不良睡眠、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较基线调查时均有所降低(P〈0.05);终末调查时,调查对象对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知晓率均高于基线调查时(P〈0.05):终末调查时,调查对象对社区卫生服务各项满意度较基线调查时有所提高(P〈0.05)。结论:社区医疗服务模式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老年居民不良生活行为,提高了老年居民对疾病的知晓度,居民对该模式的实施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居民生活方式疾病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提供依据,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健康教育和效果评估。方法 在2个街道的生活社区乖社会单位及中小学随机抽取不同人群进行了行为危险因素与生活方式疾病进行监测调查,对目标人群开展了综合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并对其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干预后人群生活方式疾病相关知识有大幅度提高。行为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多数态度和行为有改善,但也有少数项目无明显变化。表明社区开展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的健康促进对慢性病预防是有效果的。在社区人群中针对生活方式疾病开展综合防治及健康促进对居民生活方式疾病知识的提高有明显效果,但态度和行为改善不如知识明显,由卫生知识转化为健康行为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结论 生活方式疾病综合干预能够改变整个人群的危险因素水平,是降低生活方式疾病发病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社区居民糖尿病及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评价。方法随机选取本社区100人实行慢病调查。针对这些居民实行健康教育、临床义诊、健康促进以及定期随访等其他综合干预措施,总结干预效果。结果经过对居民实行综合干预之后,居民对于糖尿病的认识率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对于高血压疾病的认识率与综合干预前没有显著改变(P0.05)。综合干预前,居民对于该类疾病的了解率分别为11.4%、12.1%,实行综合干预之后提升到了15.4%、17.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大多数的居民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与良好的生活方式,居民的饮酒比例也比之前显著下降了。结论对社区居民应用长期的综合干预措施,显著地使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降低了,从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地提升。  相似文献   

6.
陈磊  蔡同建 《重庆医学》2016,(30):4283-4285
目的:了解重庆市渝中区社区居民基本健康状况,为制订干预策略和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重庆市渝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印制的健康调查问卷,对随机抽取的渝中区某社区359户家庭共1008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居民2周患病率为18.0%,男性稍高于女性;60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最高,为42.3%,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χ2=127.1,P<0.05);慢性病患病率为17.3%,所患慢性病主要为高血压、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胃肠道疾病,患病率分别为7.3%、3.4%、1.8%。结论社区老年人群健康问题突出,因此要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提倡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采取多种有效干预措施,改善社区居民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7.
调查辖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不良生活方式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的特点,通过以健康促进的方法进行社区综合干预.以控制慢病各类相关危险因素,达到降低慢病的发病率和减少其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的效果,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生活质量.方法 本院组织医务人员以问卷与体检结合的形式入户调查.结果 调查10764人,其中35岁以上居民有4019人,60岁以上居民有952人.有不良行为方式的人群中总慢病的患病率高于正常生活方式的居民.高血压患者中有78.42%定期测血压,仅14.76%规则用药,治疗率为21.54%.结论 做好各种慢病的社区护理干预,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金融街地区社区居民的慢性病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确定社区需要解决的慢性病相关健康问题,探讨社区管理对策.方法 按照西城区统一设计社区诊断内容的一部分,于2008年5月开始对金融街街道共2 387户、3 705名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对调查结果采用ACCESS软件建立数据库,相关数据采用SAS6.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社区的主要慢性病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慢性骨关节病、脑卒中、支气管炎.危险因素以不良生活行为方式为主,最主要的行为危险因素是缺乏运动、超重、吸烟等.结论 本社区的主要干预疾病是高血压;干预目标为提高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提高高血压的管理率和控制率,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干预措施为采用全人群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社区范围内针对生活方式疾病的行为危险因素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为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北京市统一编制的"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与行为健康问卷调查表"进行定量调查,对中关村社区人群分层典型随机抽样调查,然后通过一年的社区干预,评估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相关疾病行为危险因素知晓率的提高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通过健康教育等社区综合干预手段,使社区内居民生活方式疾病行为危险因素知晓率和干预前相比有了明显提高(P<0.05).结论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社区综合干预手段能够显著提高居民生活方式相关疾病行为危险因素知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疆医科大学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发现存在的健康问题,做出社区诊断,提出健康建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分析体检资料等方式,随机抽取新疆医科大学社区1908名居民进行健康调查。结果有444名社区居民健康异常,占社区总人口的23.27%。慢性疾病患病率较高的前三种疾病分别为:高血压、慢性支气管肺炎和冠心病。且随年龄的增长,慢性疾病患病率呈增长趋势。结论戒除不良生活习惯,注重体育锻炼,重视健康教育及慢性疾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1.
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疾病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疾病的惠病情况及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式,通过自填卷问法对1718人进行生活方式疾病患病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调查。结果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疾病总患病率为57,3%(916/I598),排在前3位的是:高血压(41.8%)、超重和(或)肥胖(16.1%)、颈腰关节痛(2.4%);不良生活方式情况:排在前三位的是高盐饮食(60.9%)、高脂饮食(68.9%)、少锻炼运动(5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坐着工作(OR=1.604)、高盐饮食(OR=1.278)、高脂饮食(OR=2.497)、吸烟(OR=1.278)、饮酒情况(OR=1.354)、经常熬夜(OR=1.213)是生活方式疾病的危险因素,而锻炼运动(OR=0.417)、常吃蔬菜水果(OR=0.700)是生活方式疾病的保护因素。结论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疾病的患病率较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疾病进行综合干预是有效防治该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生活方式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现况,为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用调查表收集不良生活方式各项指标。结果:44.51%的学生存在不良生活习惯,且没有意识到不良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危害;76.10%的学生表明现有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需要进行改进;在调查中存在吸烟、酗酒、缺乏体育锻炼、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依次为吸烟65人,占17.85%,饮酒94人,占25.8%,缺乏体育锻炼171人,占46.98%,高盐高脂饮食123人,占33.8%。不良生活方式在不同性别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良生活方式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如何从知到行,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以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不断提高,血清总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我国倒班工人数量逐渐增加,目前对于倒班与血脂异常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相同,并且也较少有研究探讨倒班、不良生活方式与人群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目的 探究倒班及不良生活方式对钢铁工人高胆固醇血症的联合作用。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选择某钢厂2017年职业体检的员工,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评估调查表》收集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家族史等)、倒班情况(倒班时间、倒班开始年龄等)、个人生活方式(饮食、体力活动、吸烟、饮酒等 );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倒班年限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剂量-反应关系;根据RCS结果,对倒班年限进行分组,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倒班和不良生活方式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通过计算超额相对危险度(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P)来评价倒班与不良生活方式的相加交互作用。结果 根据RCS结果分为0 年、>0~年、23.8~年 3组,以是否患有高胆固醇血症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倒班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结果显示,在>0~年倒班年限中,倒班与高胆固醇血症呈正相关(P<0.05)。吸烟、饮酒、BMI均与高胆固醇血症呈正相关(P<0.05)。体力活动与DASH饮食评分在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等变量后与高胆固醇血症无明显相关性(P>0.05)。当综合考虑时,不良生活方式评分3分及以上组合的工人患高胆固醇血症是不良生活方式评分1分及以下工人的1.703倍。倒班年限在23.8年内且不良生活方式评分3分及以上的工人发生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是从不倒班、不良生活方式评分1分及以下工人的2.527倍。仅研究倒班年限在23.8年以内的工人时,发现倒班与不良生活方式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其中RERI为1.559(0.186,2.928),AP为46.26(4.36,88.17)。结论 倒班与不良生活方式均会使工人患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增高,并且倒班与不良生活方式具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林  曹茜  孙雨丹  贺鹭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1):3845-3849
背景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行为生活方式作为慢性病危险因素中的可控因素,对于慢性病的防控至关重要。目的 初步确定山西省常见慢性病的种类,探讨常见慢性病与居民日常行为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性,为慢性病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年6—9月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山西省35岁及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慢性病患病情况。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的生活行为方式进行聚类,比较不同生活行为方式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结果 共发放问卷3 800份,回收有效问卷3 496份,有效回收率为92.00%。山西省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39.99%(1 398/3 496),其中按照疾病别患病率顺位将高血压〔20.68%(723/3 496)〕、糖尿病〔8.67%(303/3 496)〕、类风湿关节炎〔6.61%(231/3 496)〕、高脂血症〔5.84%(204/3 496)〕确定为常见慢性病。潜在类别分析将研究对象分为4类:行为生活方式基本健康组〔59.98%(2 097/3 496)〕,吸烟、饮酒组〔19.99%(699/3 496)〕,饮食不健康组〔12.01%(420/3 496)〕及行为生活方式不健康组〔8.01%(81/3 496)〕。4组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病率不同(P<0.05);4组居民类风湿关节炎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山西省居民的行为生活方式有明显的分类特征,不同潜在类别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人群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应针对不同类别人群的行为生活方式进行差异性干预。  相似文献   

15.
慢性炎症在癌症的进化发育中起促进作用。某些饮食种类及生活习惯等可干预因素对炎-癌转化有重要影响。日常饮食中的各类食物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促炎症食物和抗炎症食物,通过促进或者抑制体内的炎症微环境可以影响某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由不良饮食和缺乏体力活动导致的肥胖本身即可营造炎症环境,与营养因素共同推动癌症的进化发育进程。通过对饮食结构的调节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可控制炎-癌转化过程,对癌症病因预防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山市和广州市农村居民的行为生活方式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促进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广州市随机抽取18岁及以上农村居民19 466名,在中山市随机抽取18岁及以上农村居民2 639名,以其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表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 3.1软件编制统一的数据库,数据进行双录入,使用SPSS 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分析两城市农村居民行为生活方式现状。 结果 广州市和中山市农村居民吸烟率分别为17.7%(3 445人)和25.3%(668人)、饮酒率分别为10.9%(2 122人)和13.3%(351人),广州市居民睡眠质量好和较好的占总人数的78% (15 184人),明显好于中山市居民睡眠质量(1 496人,占56.7%),两市居民的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睡眠质量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城市居民静坐时间均较长、45岁及以上居民吸烟率及饮酒率均高于当地其他年龄段人群、饮食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体育锻炼形式和健康知识获取途径和方式较为集中和单一。 结论 两城市农村居民仍普遍存在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尤其45岁及以上居民表现更加明显,应在社区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良生活习惯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发病的相关性,为临床上 给GERD患者进行生活指导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门诊 就诊的402例GERD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276例非GERD患者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GERD患者的不良生活 习惯,回顾性分析其与GERD发病的相关性。结果:GERD主要症状发生率前10项依次为反流、反酸、餐后饱胀、烧 心、吞咽梗阻或疼痛、上腹部烧灼感、咽部异物感、胸骨后疼痛、慢性咽喉炎、慢性咳嗽。GERD组及非GERD组 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发生率前8项依次为进食过快、进食过饱、偏好辛辣食物、偏好甜食、紧张焦虑、偏好喝汤、偏 好高脂食物、进食过烫。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男性)、年龄(≥60岁老年人群)、BMI、吸烟、饮酒、进食过快、进 食过饱、进食过烫、偏好辛辣食物、偏好高脂食物、偏好酸性食物、偏好甜食、偏好硬食、偏好浓茶、偏好咖啡、 饭后立即卧床、排便困难、睡眠困难、紧张焦虑、腰带过紧与GERD具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 示:GERD的危险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进食过快(OR=3.214,95% CI:2.171~4.759,P<0.001)、进食过饱(OR=2.936, 95% CI:1.981~4.350,P<0.001)、老年人群(OR=2.047,95% CI:1.291~3.244,P=0.002)、腰带过紧(OR=2.003 ,95% CI:1.013~3.961,P=0.046)、进食过烫(OR=1.570,95% CI:1.044~2.362,P=0.030)。结论:GERD在老年人群中高发, GERD的发病与进食过快、进食过饱、腰带过紧、进食过烫等不良生活习惯相关。临床可指导GERD患者进食细嚼慢 咽、少吃多餐,避免腰带过紧,提倡温凉饮食,以预防和减少GER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preliminary qualitative study was to gain insight into community health needs in order to develop health program for community in Chongqing. Methods: Totally 40 participants were assigned into 6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All groups were led by local language speakers, and their talking was recorded after gaining informed consent. Transcribed data were coded and subjected to thematic analysis. Results: The main obtained themes were that community health problems were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main health service needs included regularly free check-up and health education, and perceived health risk factors were unhealthy lifestyle and behavior as well as environment problems. Conclusion: Our community health needs assessment (CHNA) with FGDs indicate that residents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prevention of disease. Our study identifies that primarily community health promotion is one of the priorities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needs, including reorienting health service, health education, guiding behavior or lifestyle, and creating healthy environment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guid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effective and pertinent health program in this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preliminary qualitative study was to gain insight into community health needs in order to develop health program for community in Chongqing. Methods: Totally 40 participants were assigned into 6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All groups were led by local language speakers, and their talking was recorded after gaining informed consent. Transcribed data were coded and subjected to thematic analysis. Results: The main obtained themes were that community health problems were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main health service needs included regularly free check-up and health education, and perceived health risk factors were unhealthy lifestyle and behavior as well as environment problems. Conclusion: Our community health needs assessment (CHNA) with FGDs indicate that residents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prevention of disease. Our study identifies that primarily community health promotion is one of the priorities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needs, including reorienting health service, health education, guiding behavior or lifestyle. and creating healthy environment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guid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effective and pertinent health program in this commu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