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基底动脉内皮素受体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血管痉挛时内皮素受体-A(ETA)基因在大鼠脑基底动脉的表达变化。方法: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3、7、14d)、生理盐水组和假手术组,HE染色观察大脑基底动脉的病理改变,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实验动物脑基底动脉ETA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组脑基底动脉明显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7d脑基底动脉ETA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高,14d组趋于正常。结论:内皮素受体-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可靠的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方法对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注生理盐水对照(NS)两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的方法建立SAH模型,NS组同法注等量的NS;在首次注血或注水后35、、7天,每组各灌注处死6只大鼠,取其基底动脉比较基底动脉的内径周长和血管壁厚度。结果与NS组相比,SAH组注血后3、5、7天,基底动脉的内径周长和血管壁厚度均有显著性差异,脑血管痉挛在第7天达到高峰。结论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是可靠的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PCR检测H2S作用于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c-fos、caspase-3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建立大鼠SAH后CVS模型,动物及分组:A组:对照组;B组:SAH后CVS组;C组:SAH后CVS+NaHS组,于实验后第30min、3d、5d、7d、14d分别处死,运用实时荧光PCR检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底动脉血管内皮细胞c-fos、caspase-3基因表达。结果 B组c-fos在蛛网膜下腔出血30min表达明显增多,3d后仍持续表达,5d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caspase-3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dmRNA表达增加,5d达高峰,下降缓慢(P〈0.05)。C组中c-fos表达明显增加并在3d达高峰,7d后下降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c-fosc、aspase-3在大鼠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H2S通过某种途径抑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为SAH后CVS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探讨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 group,C组)、蛛血组(SAH group,S组)和法舒地尔治疗组(Treatment group,T组),通过枕大池单次注血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分别于1 d、3 d、7d和14d采用光镜观察基底动脉形态变化,测量基底动脉管径和管壁厚度.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基底动脉上内皮型-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的表达.结果:S组大鼠的基底动脉痉挛从建模后1d开始出现,3 d后达到高峰,7 d后明显减轻;eNOS的表达在各时相点明显减弱.T组基底动脉的管径和管壁厚度在建模后3 d、7 d与S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eNOS的表达在3 d、7 d、14d较S组增强(P<0.05).结论:法舒地尔可以有效缓解SAH后的脑血管痉挛,增加eNOS在动脉管壁上的表达可能是其重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脑底动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能神经纤维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分布及其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AH组(5 d,14 d)。SAH组大鼠取股动脉自体血注入蛛网膜下腔,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正常组、SAH组大鼠脑底动脉CGRP能神经纤维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正常组大鼠脑底动脉可见棕褐色、细线状CGRP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SAH 5 d组大鼠脑底动脉与正常组比较CGRP能神经纤维密度明显减少(P〈0.05);SAH 14 d组大鼠脑底动脉与正常组比较CGRP能神经纤维密度无明显变化。结论脑底动脉CGRP能神经纤维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大鼠基底动脉PAR1表达与脑血管痉挛(CVS)之间的关系。方法7周龄清洁级SD
大鼠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SAH 3 d组、SAH 5 d组、SAH 7 d组,采取二次枕大池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观察动
物行为学改变,SAH模型大鼠按照分组于术后3、5、7 d 分别灌杀动物,显微镜下观察基底动脉组织学形态,并以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基底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免疫组化检测基底动脉标本PAR1表达。结果SAH制模术后参照Endo 4分
制方法行神经功能评分SAH 3 d组中2分2只(33.3%),3分4只(66.7%);SAH 5 d组中1分3只(50%),2分3只(50%);SAH 7 d
组中1分4只(66.7%),2分2只(33.3%);正常组均为1分。CVS观察:正常组无痉挛,SAH 3 d组出现基底动脉痉挛,SAH 5 d组
基底动脉稍舒张,SAH 7 d组痉挛程度较3 d组加重,统计分析显示四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正常组未见明显表达,SAH模型制作后后3、5、7 d组基底动脉PAR1有
阳性表达。统计分析显示四组间PAR1平均光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正常组与SAH 3 d组、正常
组与SAH 5 d组、正常组与SAH 7 d组、SAH 3 d组与SAH 5 d组、SAH 3 d组与SAH 7 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AH
5 d组与SAH 7 d组相比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AR1平均光密度与SAH后基底动脉横截面积
之间存在负相关(r为-0.779,P<0.01)。结论本实验中SAH大鼠模型基底动脉PAR1表达上调,并与CVS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
系,凝血酶受体PAR1在CVS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上调,提示凝血酶参与了SAH后CVS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Celecoxib)对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塞来昔布治疗组,每组12只。应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治疗组第1次注血30rain后给予塞来昔布灌胃,利用HE染色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各组处理后第7天基底动脉形态学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经塞来昔布治疗后,治疗组管径显著大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管壁厚度显著小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塞来昔布治疗后痉挛血管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得到改善。结论塞来昔布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Celecoxib)对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塞来昔布治疗组,每组12只。应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治疗组第1次注血30min后给予塞来昔布灌胃,利用HE染色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各组处理后第7天基底动脉形态学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经塞来昔布治疗后,治疗组管径显著大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管壁厚度显著小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塞来昔布治疗后痉挛血管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得到改善。结论塞来昔布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腺病毒载体介导外源性rHSG转染至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的基底动脉(BA),观察SAH后各时相BA形态学变化规律。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四组:SAH组(A组,18只)、SAH+Adv-GFP组(B组,18只)、SAH+Adv-rHSG-GFP组(C组,18只)和正常对照组(D组,6只)。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2次出血模型,将重组腺病毒Adv-rHSG-GFP及空载腺病毒Adv-GFP分别转染至BA。设立4、7、10d3个观测点,HE染色BA后测量其内径周长及血管壁厚度,观察血管结构改变。结果 A、B组各时相BA均有不同程度的痉挛、缩窄的表现;主要为血管内径明显变小,管壁增厚,弹力纤维皱缩,向血管腔内隆起。C组各时间点血管腔及管壁变化不明显,无痉挛发生。不同时间点纵向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C组与A、B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各时间点横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SG的过表达可以缓解SAH后血管壁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建立兔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实验模型,观察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底动脉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与注血量的关系,初步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是否通过调节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参与脑血管痉挛的形成.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和0.5mL注血组,1 mL注血组(每组n=6);建立兔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实验模型,脑血管造影分析基底动脉的直径变化并应用 Western Blot检测基底动脉Cx4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成功建立兔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脑血管造影显示正常组7d与0d相比血管直径无明显变化(95.2±3.4)%,0.5mL注血组7d较0d血管狭窄[(82.3±4.6)%,P<0.05],1mL注血7 d较0d血管明显狭窄[(63.5±6.8)%,P<0.01].Cx43蛋白表达在正常组为(33.9±6.1)%,0.5 mL注血组为(53.4±3.5)%,(P<0.05)、1 mL注血组为(61.6±3.8)%,(P<0.01).结论:实验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兔基底动脉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与出血量成正比关系,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量的变化可能通过调节血管壁Cx43蛋白的表达参与脑血管痉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壁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在CV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后CVS模型,60只大鼠分为SAH组及对照组,每组按建模后1d、3d、7d、11d、14d分为5个亚组,分别测量基底动脉直径、基底动脉ICAM-1的OD值及凋亡指数。结果 SAH后第1天血管壁ICAM-1升高,第3天达高峰,第7天后逐渐下降,第11天正常;SAH后第1天在血管壁凋亡细胞增多,第7天达高峰,第14天仍高于对照组。结论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在SAH后CVS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起始及进展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复方葛根注射液对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葛根注射液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试药组(20、40、80 mg/kg)及阳性药(川芎嗪40 mg/kg)组,测定给药3 d后血小板聚集率;家兔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试药组(10、20、40 mg/kg)及阳性药(川芎嗪20 mg/kg)组,测定给药3 d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复方葛根注射液能显著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率;显著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结论复方葛根注射液对血液流变学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UCF-101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90 只大鼠随机分成Sham组、SAH组和UCF-101 组,每组30 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大鼠SAH动物模型,按照3.0 μmol/kg剂量给予UCF-101组大鼠腹腔注射UCF-101。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10 只大鼠脑组织pro-caspase-3、pro-caspase-9、剪切PARP、caspase-3 和caspase-9蛋白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10只大鼠凋亡神经细胞,记录各组10只大鼠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和Kaoutzanis M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SAH组大鼠脑组织pro-caspase-3、pro-caspase-9、剪切PARP、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表达量、凋亡神经细胞比例和逃避潜伏期较Sham组大鼠显著升高(均P <0.05),而SAH组大鼠Kaoutzanis M神经行为学评分较Sham组大鼠显著降低(P <0.05);与SAH组大鼠比较,UCF-101组大鼠上述各指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逆转(均P <0.05)。结论:UCF-101可以显著抑制SAH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改善SAH大鼠认知功能和神经行为能力,对SAH大鼠起到明显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脑血管痉挛 (cerebralvasospasm ,CVS)后兔海马CA1区神经元c FOS蛋白表达和尼莫地平 (ND)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 :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备兔CVS模型 ,2 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 (Sham)组 4只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组和ND治疗组各 1 2只 .数字减法血管造影术 (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 ,DSA)测量CVS前后兔基底动脉 (BA)直径 ,于二次注射后 2h ,2 4h ,3d ,7d各时相点处死 ,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的病理改变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 FOS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Sham组相比 ,2h ,2 4h ,3d ,7d时SAH组和ND组BA直径明显减小 (P <0 .0 5 ) ;3d ,7d时海马CA1区内正常神经元计数明显减少 (P <0 .0 5 ) ;2h ,2 4h ,3d时c FOS表达明显增多 (P <0 .0 5 ) ;与SAH组相同时点比较 ,ND组海马CA1区内正常神经元计数明显增多 (P <0 .0 5 ) ,c FOS表达明显减少 (P <0 .0 5 ) .结论 :c fos基因参与脑血管痉挛所致迟发性脑缺血 ,ND对其缺血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并能够减少c FOS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用药时间葛根素对急、慢性乙醇中毒大鼠心脏的干预作用,探讨葛根素对乙醇中毒大鼠心脏的最佳干预时间。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乙醇中毒组及葛根素干预组(先酒后葛根素组、葛根素酒同时组和先葛根素后酒组),酶法和比色法检测心肌组织和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肌酸磷酸激酶(CP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及钠-钾ATP酶(Na+-K+-ATPase)、钙-镁ATP酶(Ca2+-Mg2+-ATPase)活性。结果: 与急、慢性乙醇中毒组比较,葛根素干预组大鼠SOD含量及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增加,MDA、AST和CPK含量减少(P<0.05或P<0.01)。葛根素干预组组间比较,除急性实验组心肌组织M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指标均为葛根素酒同时应用组效果优于先酒后葛根素组和先葛根素后酒组(P<0.05或P<0.01)。结论: 葛根素对急、慢性乙醇中毒大鼠心脏有保护作用,以葛根素与酒同时应用组干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许蓓  肖农  张晓萍 《医学争鸣》2009,(23):2757-2760
目的:观察葛根素(Pue)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Bax,及半胱天冬酶-3表达及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7d龄S D大鼠随机分为3组:葛根素组(Pue组)在缺氧缺血后注射葛根素50 mg/kg,1次/d,共7 d;对照组(Con组)给予同体积的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Sham组)仅分离经总动脉,不给药.各组分别于1 wk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BDNF,Bax,Caspase-3在海马区的表达,4 wk后水迷宫检测其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结果:①术后1 wk海马区Pue组BDNF表达水平高于Con组(P〈0.05),海马区Bax,Caspase-3表达水平低于Con组(P〈0.05,P〈0.01).②术后4 wk Morris水迷宫Pue组逃避潜伏期缩短明显快于Con组(P〈0.05,P〈0.01),穿过原平台次数及在目标象限游泳时间与总时间百分比Pue组明显多于Con组(P〈0.05,P〈0.01).结论:葛根素能减轻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提高新生大鼠年长后的学习记忆能力.这种保护作用可能和葛根素增加海马区BD-NF的表达、降低Bax,Caspase-3在海马区的表达抑制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Limk1蛋白在缺氧预处理后不同时间段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和对照组脑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7日龄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于单纯缺血缺氧组18只,假手术对照组18只,缺氧预处理组18只。各组再分为处理后0h、1d、7d组,每组各6只。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观察Limk1在不同组脑组织各部位的表达差异。结果:Limk1蛋白阳性神经元在各组的吸光度:单纯缺血缺氧组0h(21.658±3.990)、1d(30.369±5.156)、7d(41.546±5.677);缺氧预处理组0h(30.261±4.266)、1d(43.129±5.785)、7d(56.309±7.198);假手术组0h(14.113±2.983)、1d(16,098±3.116)、7d(15.983±3.009)。在单纯缺血缺氧组及缺氧预处理组脑组织的表达比假手术组增多(P〈0.01)。在同一时间段上,缺氧预处理组比单纯缺血缺氧组Limk1的表达明显增多(P〈0.01)。同样在缺血缺氧后,无论是单纯缺血缺氧组还是缺氧处理组,Limk1的表达随着0h、1、7d的推移表达渐增多(P〈0.05)。结论:缺氧预处理能够增加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组织中Limk1的表达,其提示缺氧预处理后的新生大鼠缺血缺氧的脑组织可能存在更强的神经重塑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BQ-12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AH模型组、低剂量(50 μg·kg-1)BQ-123组和高剂量(75 μg·kg-1)BQ-123组。采用二次注血法制作SAH大鼠模型;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海马区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LC3)-Ⅱ的表达;穿梭箱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抓力测定实验评价各时间点各组大鼠前肢拉力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结构损伤,神经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磷酸化mTOR、beclin-1和LC3-Ⅱ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拉力值降低(P<0.05);与SAH组比较,BQ-123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结构损伤减轻,神经细胞存活率升高(P<0.05),磷酸化mTOR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beclin-1和LC3-Ⅱ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动物学习记忆功能和拉力值增加(P<0.05);与低剂量BQ-123组比较,高剂量BQ-123组上述变化更为明显(P<0.05)。结论:BQ-123可显著改善SAH大鼠神经功能缺陷,其机制与调控mTOR-自噬通路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