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PNS)定位技术与异感定位技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BPB)的成功率。方法:选择上肢手术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采用PNS定位。Ⅱ组采用BPB定位,局麻药均为1.3%利布合剂。结果:PNS定位组神经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异感定位(P〈0.01)。结论:PNS定位较异感定位更精确,阻滞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
周青春 《吉林医学》2009,30(15):1644-1645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4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B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部麻醉药均为0.5%布比卡因。结果:A组神经阻滞完全18例,阻滞不全2例;B组神经阻滞完全13例,阻滞不全6例,阻滞失败1例。A组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比异感定位准确,阻滞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刺激器(PNS)定位技术在臂丛神经阻滞(肌沟及腋路)的成功率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及病人意愿相结合的原则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PNS定位,予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异感定位.两组局麻药均为0.375%罗比卡因。观察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成功率和镇痛持续时间。结果:周围神经刺激器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较异感定位更精确。  相似文献   

4.
王君君   《中国医学工程》2012,(1):124-125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对4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Ⅱ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麻药均为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剂量为体重〈50kg,给予20mL;体重〉50kg,给予30mL。局麻药中均含1∶20万的肾上腺素。结果Ⅰ组神经阻滞完全19例,阻滞不全1例。Ⅱ组神经阻滞完全14例,阻滞不全6例。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组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异感定位组(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比异感定位准确,阻滞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5.
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对 1 0 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5 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 ,Ⅱ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麻药均为 0 .5 %布比卡因。结果 :Ⅰ组神经阻滞完全 4 8例 ,阻滞不全 2例。Ⅱ组神经阻滞完全 30例 ,阻滞不全 2 0例。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组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异感定位组 (P <0 .0 5 )。结论 :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 ,比异感定位准确 ,阻滞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6.
三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器法和异感法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神经刺激器法和异感法这两种定位方法在三点腋路臂丛阻滞中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45名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病人被随机分入异感定位组(paresthesia,PAR组n=23)和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组(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PNS组n=22),分别采用异感定位法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法定位支配上肢的4支混合神经中的3支(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或尺神经).将等量的2%利多卡因和0.5%布比卡因混合液40mL分别注射于3支神经周围.其中肌皮神经5mL.正中神经15mL.桡神经或R神经15mL,另5mL侵润上臂内侧的皮神经。臂丛阻滞成功被定义为注射30min后.肘部远端5支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完全,比较2组在臂丛阻滞成功率、时效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PNS组的肌滞成功率要高于PAR组(95.5%对54.5%.p〈0.001).两组间差异主要由于PAR组的肌皮神经和桡神经阻滞率较低(P〈0.05).PNS组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PAR组(19mn对29min.P〈0.01)。两组中共有3例病人(6.6%)发生术后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3周内均获完全恢复。结论 PNS法是一种良好的定位手段.将该方法应用于三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获得优于传统异感定位法的效果.臂丛阻滞后神经功能障碍并不少见.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神经刺激器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定位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与异感定位技术用于锁骨上人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拟行臂、腕、手掌及手指部位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I组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当刺激到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时分别予以阻滞;Ⅱ组采用异感定位。两组均采用锁骨上人路,局麻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结果:使用神经刺激器组对尺神经阻滞的有效例数及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异感定位组(P〈0.05),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均短于异感定位组(P〈0.05)。二者在实施阻带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0.375%罗哌卡因经外周神经刺激器行锁骨上人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更精确,阻滞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定位与传统异感法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2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操作,以胸大肌、三角肌、肱二头肌收缩反应其中之一出现作为穿刺针正确定位标志;Ⅱ组采用传统找异感法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阻滞药用0.25%罗哌卡因。观察并记录2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优于Ⅱ组(P(0.05),而并发症低于Ⅱ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显著提高麻醉效果,且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异感定位或神经刺激定位对腋路臂丛阻滞的起效时间、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方法 以神经刺激定位法(PNS)或诱发异感法(PAR)定位臂丛神经主支,注入1.0%利多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合剂20 ml,观察和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可行手术时间及总的麻醉时间.结果 PNS组各项时间均明显短于PAR组,PNS组的完全阻滞发生率较PAR组高(P<0.05).结论 PNS较PAR成功率更高,阻滞出现更快,麻醉效果好,技术优势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刺激器(PNS)定位技术在臂丛神经阻滞(肌沟及腋路)的成功率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及病人意愿相结合的原则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PNS定位,予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异感定位,两组局麻药均为0.375%罗比卡因。观察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成功率和镇痛持续时间。结果:周围神经刺激器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较异感定位更精确。  相似文献   

11.
定位臂丛神经后束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PY  Che XH  Gu HH  Liang WM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9):2058-2061
目的比较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定位臂丛后束与外侧束的阻滞成功率。方法选择7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外侧束组和后束组,采用Wilson提出的喙突人路,通过神经刺激器分别引发臂丛神经的外侧束或后束所支配的远端运动反应后给予0.5%罗哌卡因30ml。在给药后5min、10min、20min、30min分别记录上肢5支终末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结果外侧束组阻滞成功率为53.1%,后束组阻滞成功率为78.9%,后束组成功率显著高于外侧束组(P〈0.05)。结论引发后束所支配的运动反应后给药,阻滞成功率要高于引发外侧束所支配的运动反应后给药的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异感定位或神经刺激定位对腋路臂丛多点注射阻滞的起效时间、成功率以及并发症 .方法 :以神经刺激定位法 (PNS)或诱发异感法 (PAR)定位臂丛神经主支 ,于各点分别注入 8mL 2 0g·L-1利多卡因和 7.5g·L-1布比卡因合剂 ,观察和记录阻滞操作时间 ,阻滞起效时间 ,可行手术时间及总的麻醉时间 .结果 :PNS组各项时间均明显短于PAR组 .PNS组的完全阻滞发生率较PAR组高 (P <0 .0 5 ) ,这与其桡神经与肌皮神经的阻滞成功率高相关 (P <0 .0 5 ) .PAR组的静脉误伤率较高 (P <0 .0 5 ) .结论 :PNS较PAR成功率更高 ,阻滞出现更快 ,特别当手术区包括桡神经及肌皮神经支配区时应选神经刺激法  相似文献   

13.
周雁  王琼  公茂珂  李士忠 《北京医学》2009,31(4):221-224
目的观察喙突锁骨下入路两点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并与腋入路进行比较。方法选择82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喙突入路两点法麻醉(C组)47例,穿刺点位于锁骨下喙突骨性标志内下侧2cm。A组采用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麻醉(A组)35例。两组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麻醉。分两次各注入0.5%罗哌卡因20ml。注药后30min内每隔5min观察各神经支配皮区的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程度。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麻醉后30min,与A组比较,C组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感觉阻滞明显较强(P﹤0.01)。两组在屈肘功能评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运动功能评分则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麻醉效果满意率分别为A组89%、C组91%。术后并发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喙突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麻醉效果较好,是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时的一种新的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与异感定位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ASAI~II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组(A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组(B组)。两组均给予1.6%的利多卡因25ml。记录定位时间、起效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阻滞效果。结果:A组定位时间4.2±2.6分钟,明显短于B组的10.1±4.7分钟(P<0.01)。A组起效时间10.6±2.2分钟,明显快于B组13.2±3.4分钟(P<0.05)。A组阻滞效果优良率为93.3%,明显高于B组80%(P<0.05)。结论: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时间短,阻滞起效快,阻滞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两种神经阻滞方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平分为臂丛麻醉组(对照组)和颈丛+臂丛麻醉组(观察组)各20例,对比分析两组麻醉效果、对机体的影响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阻滞中,组两组术中与术前相比,MAP和HR明显升高(P〈0.05);同时对照组较观察组升高显著(P〈0.05)。观察组20例,优12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为90.0%;对照组20例,优10例,良3例,差7例,优良率为65.0%。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都比较轻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颈丛联合阻滞的效果完善,损伤小,易掌握,不易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在锁骨骨折手术临床上是一种经济、实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汪东学  金侃 《安徽医学》2015,36(5):589-591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用于老年桡骨骨折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桡骨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S组(50例)和P组(50例),分别在神经刺激仪和传统异感法定位下予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S组操作,臂丛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完善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麻醉满意度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应用于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UN)定位与单纯神经刺激器(N)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显影率、识别率、靶神经阻滞完成率,以及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UN组和N组.2组均给予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 30 mL.评价2组在操作中对臂丛三干神经的显影、识别及阻滞完成率,测试各支神经的感觉阻滞,术中疼痛评分.结果 UN组对肌间沟三干神经的显影率、识别率、阻滞完成率均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各支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和术中疼痛评分也优于N组.N组并发症率高于U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在超声监控下准确的识别神经,对显影不清的神经有辅助识别作用.阻滞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时的局麻药物最低有效剂量.方法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07年8月至12月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4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各组患者每神经束分别注射局麻药8、7、 6、 5 ml.观察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结果 4组患者各神经分支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30 min后,A、B两组患者各神经分支的阻滞完善率95%,C组为90%,D组为77.5%,A、B两组阻滞效果优于D组(P=0.021).A、B、C组麻醉优良率100%,高于D组(87.5%,P=0.027).A、B、C、D 4组麻醉持续时间分别为(377 ±111)、(369 ±135)、(351±112)、(296±101)min,D组小于其他3组(P=0.024).4组均无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从神经阻滞可以减少局麻药需要量,每神经束只需注射局麻药6 ml(共18 ml)即获得成功阻滞效果,麻醉起效时间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