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生物活性追踪法对牛蒡根氯仿提取物进行分离提取,研究其抗肿瘤有效组分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牛蒡根氯仿提取物经硅胶柱洗脱分离得到不同组分。用S180细胞和K562细胞经 MTT法筛选活性组分;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组分对K562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小鼠淋转实验验证活性组分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MTT法观察活性组分对耐药细胞K562/O2的逆转作用。结果:牛蒡根氯仿 提取物分离鉴定后得到甾体类组分(L-1)、三萜类组分(L-2)、L-3和L-4 4个组分。各组分对S180细胞均显示很强的细胞毒作用,其IC50值均在10 μg/mL以下。而K562细胞对甾体类组分和三萜类组分 敏感度较高,IC50值分别为204.50 μg/mL和117.56 μg/mL;三萜类组分可使K562细胞 G0/G1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的45.52%增加至53.82%,S期细胞比例由对照组的45.68%减少到37.11%(均P<0.05);甾 体类组分和三萜类组分分别将K562细胞凋亡率由5.1%增加至21.8%和38.0%(均P<0.01)。三萜类组分对小鼠淋巴细胞存在一定促进增殖作用,而甾体类组分与阿霉素合用后K562/O2细胞耐药指数由1 165 降低至468(P<0.01)。结论:牛蒡根氯仿提取物中的甾体类组分和三萜类组分影响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并在免疫调节和肿瘤耐药性方面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型CDKs抑制剂,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根据生物活性叠加原理,将1-(甲磺酰
基)哌啶-4-氨和嘧啶杂环片段合理组合,设计合成了5个结构新颖的N4-取代苯胺基-N2-(1-甲磺酰基哌啶-4-氨基)-5-硝基
嘧啶类化合物3a~3e。结果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等表征确认。采用MTT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抑制
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MCF-7 (人乳腺癌细胞)肿瘤细胞有弱的细胞毒性,而对HepG2 (人肝
癌细胞)没有抑制活性,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结论化合物3b 对MCF-7 (人乳腺癌细胞)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IC50=13.6 μmol·L-1)。初步的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可能对其抗肿瘤活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3-取代喹喔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合成3-取代喹喔啉衍生物,并研究其对细胞株K562和PANC-1的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邻苯二胺与1,2-二酮类化合物草酸二乙酯通过环合、氯代、亲核取代3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用MTT法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合成了7个新的喹喔啉衍生物,经IR、1 H-NMR表征确认结构,其中化合物6对K562细胞的抑制效果最佳,IC50值为0.836 μmol·L-1.结论 合成得到的7个新的3-取代喹喔啉衍生物,均有较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9):819-823
目的合成岩白菜素的衍生物,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以天然植物鬼灯檠中分离得到的岩白菜素为原料,首先合成炔烃中间体,然后通过Click反应在其分子结构中引入三氮唑基团;运用甲基噻唑基四唑法检测制备的各种衍生物对胃癌MGC-803细胞、食管癌EC9706细胞、黑色素瘤B16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制备出8种衍生物,大多衍生物对3种肿瘤细胞株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其中衍生物4对食管癌EC9706细胞有很强的细胞毒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6. 2±0. 7)μmol·L-1,优于阳性对照物氟尿嘧啶IC50值(6. 3±0. 1)μmol·L-1。结论建立了操作简便的岩白菜素衍生物合成方法,为此类化合物抗肿瘤药物筛选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广西眼镜蛇毒细胞毒不对体外培养的人卵巢癌细胞和宫颈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SephadexG-50,GM-Sepharose,CL-6B柱层析从广西眼镜蛇毒中分离纯化细胞毒素,应用四素氮唑蓝(MTT)法测定其对人卵巢癌细胞和宫颈癌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作用及其最效关系,并与粗毒的抑瘤作用进行比较,结果:从广西眼镜蛇毒中分离到一种细胞毒素(CTX CM-5),其对体外培养的人卵巢癌细胞和宫颈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抑制率随剂是增加而呈迅速上升培养的人卵巢 细胞和宫颈癌细胞株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合成一系列含吲哚环的三级醇,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考察其结构与活性的关系。方法 (1)制备目标产物:吲哚,1,3-二羰基化合物和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TEMPO)一锅法合成吲哚3-位取代的三级醇;(2)抗癌活性筛选:用四唑盐比色法对制备的3-位取代的吲哚衍生物进行多种癌瘤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活性试验。结果共合成14个化合物,通过对人类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食管癌细胞系(109)、乳腺癌细胞(MCF)和胃癌肿瘤细胞(MGC)4种细胞系的测定,发现部分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吲哚衍生物5、6、7对SHSY5Y、109、MCF、MGC 4种肿瘤细胞抑制效果逐渐增强;吲哚衍生物中化合物15对109细胞的IC50达到8.42μmol·L-1。结论丙酰乙酸乙酯衍生7、6-氯及6-溴吲哚衍生物14和15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设计2-羟基查耳酮类衍生物的合成路线,并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方法:以2,4-二羟基苯乙酮为原料,经过4步反应得到13个5-哌啶基甲基-4-乙氧基-2-羟基-查耳酮类化合物。用MTT法检测13个目标化合物对对数生长期的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人白血病细胞株L1210、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等4种癌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以研究目标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合成了13个化合物,结构均经过H-NMR确证。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表明,这一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结论 该合成路线反应温和、操作简便、对环境友好,目标化合物有较强抗肿瘤活性,可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戟脂中二萜类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RP-HPLC等方法,从大戟脂的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5个二萜类化合物,利用各种波谱学手段及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对分离得到的二萜类化合物的生合成途径进行了简单推测,并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分离得到的5个二萜类化合物包括3个Ingol烷型二萜、2个巴豆烷型二萜,分别鉴定为:ingol 7,8,12-triacetate-3-(4-methoxy-phenyl)acetate (1)、ingol 7,8,12-triacetate-3-phenylacetate (2)、ingol 3,8,12-triacetate (3)、12-deoxyphorbol-13-isobutyrate-20-acetate (4)、12-deoxyphorbol-13-angelate-20-acetate (5)。[结论]化合物1~3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对C6细胞株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腺相关病毒/人凝血因子Ⅸ基因(rAAV-2/hFⅨ)在人/鼠结肠癌上皮细胞(SW480/C26细胞株)中的表达。方法:重组腺相关病毒/绿色荧光蛋白(rAAV-2/GFP)感染SW480/C26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的表达,计算转染率。rAAV-2/hFⅨ感染SW480/C26细胞,检测hFⅨ基因、FⅨAg量及hFⅨ活性的表达。结果:SW480细胞株/C26细胞株GFP48hr阳性率分别为(57.0±8.5)%和(48.0±5.7)%;转导组14d和21d均可见外源hFⅨ的cDNA片断。SW480细胞转导了rAAV-2/hFⅨ后在第2天和第21天ELISA法测hFⅨ抗原量分别为(98.0±4.3)和(30.9±6.5)ng·10^6cell^-1·24h^-1。未转导组为(2.7±0.1)ng·10^6cell^-1·24h^-1。C26细胞转导了rAAV-2/hFⅨ后在第2天测hFⅨ抗原量为(78±5.12)ng·10^6cell^-1·24h^-1。未转导组为(2.9±0.1)ng·10^6cell^-1·24h^-1。hFⅨ活性与hFⅨ抗原浓度明显相关。较对照组亦显著增高。结论:rAAV-2/GFP能有效地转导SW480/C26细胞。rAAV-2/hFⅨ能有效地转导SW480/C26细胞并表达具有凝血活性的功能蛋白hF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海洋放线菌Nocardiopsis sp.SCSIO 11492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ODS反相硅胶中压柱色谱、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次级代谢产物;13 C NMR、1 H NMR、HSQC、1 H-1 HCOSY、HMBC等波谱技术并结合电喷雾电离质谱法鉴定结构;MTT法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 从海洋放线菌Nocardiopsis sp.SCSIO 11492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2′-脱氧腺苷(1)、2′-脱氧胸腺嘧啶核苷(2)、2′-脱氧尿苷(3)、尿嘧啶核苷(4)、1-棕榈酰-3-β-D-半乳糖甘油酯(5)、环(亮-缬)二肽(6)、环(缬-脯)二肽(7)、环(脯-脯)二肽(8).其中化合物5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显示出较好的生长抑制活性(IC50=10.9μmol/L),其他化合物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IC50>20.0μmol/L).结论 以上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可能是该菌的抗肿瘤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一株南海深海海洋沉积物来源放线菌SCSIO 11594分离出的5个天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初步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 将5个天然次级代谢产物命名为化合物1~5,通过CCK8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化合物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及1株正常肝脏细胞HL-7702后的效果,通过Graphad prism软件测定其IC50,并与经典抗肿瘤药物顺铂对比.结果 顺铂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的IC50值范围3.75~5.32μmol/L,化合物2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的IC50值范围0.24~0.74μmol/L,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是顺铂的10~20倍;化合物4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的IC50值范围0.28~6.93μmol/L,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是顺铂的1~10倍;化合物2和4作用于正常肝脏细胞HL-7702的IC50值分别为3.67μmol/L和12.47μmol/L,与作用于肿瘤细胞的IC50值相比,提示具有较好的抗肿瘤选择性.结论 放线菌SCSIO 11594分离出的次级代谢产物2和4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和选择性,具有潜在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体外增值情况,了解其扩增后杀伤结肠癌SW480细胞株最佳比例及最有效的维持时间.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制备成CIK细胞,计数不同培养时间的CIK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特征.倒置显微镜下观察CIK细胞作用与SW480结肠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HE染色、AO/EO荧光染色和MTT法检测CIK细胞对SW480结肠癌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CIK细胞在体外培养14 d细胞增殖倍数为(100.22±8.68)倍,培养21 d细胞增殖倍数为(300.86±10.13)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8 d细胞增殖倍数为(305.06±5.13)倍,与培养21 d的细胞增殖倍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1 d的CIK细胞中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百分比为(45.3±5.1)%,与28 d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5天细胞增殖(212.50±4.25)倍,呈下降趋势.CIK细胞对结肠癌SW480细胞株有明显的杀伤作用,最高杀伤率为(68.21±1.31)%.结论:CIK细胞具有较强的抗结肠癌细胞活性,体外培养14~21 d具有较强的抗瘤活性,此时应用较为合适.CIK细胞作用于肿瘤细胞应达到一定数量并维持一定时间,可达到较好的抗瘤活性.  相似文献   

13.
Liu H  Zhang GL  Shen L  Zeng Z  Zhou BL  Liu CH  Nie G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1):1036-1040
目的:建立基于假病毒技术的抗H5N1禽流感病毒中药筛选方法,利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系统评价攻下方、解毒方、凉血方和扶正方4类中药复方体外对H5N1禽流感病毒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整合H5N1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蛋白的假病毒,雄性Wistar大鼠25只灌胃不同中药制备复方中药血清。采用犬肾(Madin-Darby canine kidney,MDCK)细胞和人胚肾细胞293T为研究对象,将不同浓度药物血清分别与假病毒或靶细胞体外培养后,观察药物血清对假病毒活性的直接抑制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血清对H5N1禽流感病毒HA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HA蛋白特异性中和抗体2B4在50μL(抗体总量500μg)、25μL(抗体总量250μg)及12.5μL(抗体总量125μg)的剂量条件下均可以有效抑制假病毒的感染活性,从而证实利用假病毒技术筛选药物的方法的可行性。与对照血清相比,4种复方中药含药血清体外对假病毒均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也不能有效预防假病毒感染(P〉0.05),不能抑制H5N1流感病毒HA蛋白的表达。结论:假病毒技术是一种安全、高效、精确的筛选抗H5N1禽流感病毒中药的方法;4类复方中药含药血清并不含有作用于H5N1假病毒HA蛋白及唾液酸α-2,3半乳糖苷受体的有效成分或单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所合成的配体及其配合物对HL-60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方法:合成了一种酮类双Schiff碱配体及其过渡金属Cu(II)、Zn(II)、Mn(II)、Co(II)、Ni(II)的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摩尔电导、1HNMR加以表征。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对HL-60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测得配体的IC50为(37.25±3.66),铜配合物的IC50为(1.01±0.48),锌配合物的IC50为(32.59±1.91),锰配合物的IC50为(39.20±2.31),钴配合物的IC50>40a,镍配合物的IC50>40a,VP-16的IC50(3.21±1.45)。结论:配体和各配合物对HL-60细胞都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尤其是Cu(II)的配合物,其活性明显好于配体和报道过的相关配合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观察斑蝥复方药的抗肿瘤作用。方法①体内实验:建立小鼠肝癌荷瘤动物模型,通过灌胃给药的方法,检测原位肿瘤、免疫器官指数、以及血清中Na+、K+、Cl-离子、葡萄糖等活性;评价斑蝥复方药物的抗肿瘤作用。②体外实验:培养大肠癌细胞与小鼠脾细胞,用MTT法测定药物对大肠癌细胞的毒性作用和对小鼠脾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根据实验综合评价其抗肿瘤的作用。结果体内试验在本实验剂量下,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有不同程度的肿瘤生长减慢,抑瘤率为27.7%,显著降低胸腺指数增加肝指数。并非常显著的提高血清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浓度,一定浓度的斑蝥复方药对大肠癌细胞有毒性作用,且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不明显。结论斑蝥复方药有抗肿瘤作用,且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毒性,并对体内的电解质及其代谢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秋花独蒜兰化学成分,发现其活性成分。  方法  秋花独蒜兰经95%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半制备HPLC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波谱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确定结构;应用MTT法,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  结果  从秋花独蒜兰分离鉴定10个化合物,分别为:1,7-dihydroxy-2,5-dimethoxyphenanthrene ( 1 ),2,7-dihydroxy-1,5-dime-thoxyphenanthrene ( 2 ),confusarin ( 3 ),4,7-dihydroxy-2-di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 ( 4 ),pleionesin B ( 5 ),pleionesin C ( 6 ),flavanthrin ( 7 ),2,2′-dihydroxy-5,5′,7,7′-tetramethoxy-9,9′,10,10′-tetrahydro-3,3′-biphenanthrene ( 8 ),6,6′,7,7′-tetrahy--droxy-2,2′,4,4′-tetramethoxy -8,8′-biphenanthrene ( 9 ),1,3′,5′,7-tetrahydroxy-4,7′-dimethoxy-9,9′,10,10′-tetrahydro-2,2′-biphenanthrene (1 0 );对化合物3,7~10 A549、MCF-7/S和SKOV-3进行肿瘤细胞株抑制活性测试,发现化合物10对3种细胞株活性较好。   结论  所有化合物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0对3种肿瘤细胞株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2.45,6.83,4.23 μM。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找新型靶向抗肿瘤小分子。方法:通过高通量筛选得到先导物,合成其衍生物,采用MTT法对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测试,并通过细胞周期实验、体外抗 HCT116细胞(p53-/-)活性实验以及免疫共沉淀实验探索其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结果:化合物9对 HCT116细胞抑制活性达到9.382μM、化合物1对MCF7细胞抑制活性达到3.636μM、化合物7与化合物10对 HepG2细胞的抑制活性分别为6.677μM和8.746μM,均优于阳性药 Nutlin-3a 与5-Fuorouracil。并推测出衍生物抗肿瘤作用机制为 p 53-MDM2相互作用。结论:1,4二羰基化合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其作用机制为p 53-MDM2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合成二羟基苯甲酰腙化合物,对其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进行研究并通过半数抑制浓度(IC50)比较化合物清除自由基活性的强弱。方法:以2-羟基苯甲酰肼为原料,与取代芳香醛缩合反应制得2个二羟基苯甲酰腙化合物;用邻二氮菲-Fe2+氧化法测定目标化合物清除羟自由基(·OH)的活性,用DPPH法中的静力学法测定其清除2,2-二苯基-1-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活性并计算相应的IC50值。结果: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2个二羟基苯甲酰腙化合物,且具有较强的清除·OH、DPPH·的能力。结论: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王三虎教授的"燥湿相混致癌说"探讨半边莲治疗癌症的作用及物质基础,分析中药半边莲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癌的活性成分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硅胶柱层析、硅胶薄层层析、反相RP-C18柱层析、MCI柱层析、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手段对半边莲展开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并通过各种波谱、光谱手段鉴定各化合物的结构。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采用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胃癌细胞MGC-803模型进行抗癌活性评价。【结果】从半边莲中分离鉴定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matairesino(1)、(8S,9S,8’S)-4,4’-Dihydroxy-3,3’,9-trimetoxy-9,9’-epoxylignan(2)、3β-hydroxyhop-22(29)-ene(3)、parietin(4)、chrysophanol(5)、gaultheriadiolide(6)。木脂素类化合物1、2在20μmol/L时,细胞抑制率大于50%。【结论】木脂素类化合物1、2具有潜在的抗胃癌和乳腺癌活性,其中化合物2活性最好,对MGC-803细胞增殖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9.2μ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