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的9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为微创组;选择同期经胸骨正中切口进行相应手术的9例患者为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经胸骨上段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微创组9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2例使用生物瓣),二尖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主动脉瓣环扩大+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植入主动脉瓣膜型号19~25 mm,无1例延长手术切口。术后无死亡患者,无出血及胸部切口愈合不良,术后出现右侧胸腔积气和右侧胸腔积液各1例,均经胸腔引流后治愈出院。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ACC)时间稍延长(P 0. 05),但并不延长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入住时间(P 0. 05),且术后引流量和总输血量减少(P 0. 05),皮肤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 0. 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微创组患者术后随访1~13个月,心脏彩超提示人工瓣膜未见明显异常,心功能恢复至Ⅰ级。结论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可以取得与经胸骨正中切口同样的效果,但创伤更小,失血和输血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经胸骨上段横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5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采用胸骨上段小切口,横向断开胸骨,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105~113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57~78分钟.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6~12小时,引流液120~230mL.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经胸骨上段横切口能够完成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美观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皮股静脉插管在胸骨上段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外科2012年5月至2017年1月的65例胸骨上段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病例资料。根据术中静脉引流的插管方式,分为股静脉组(n=26)和右心耳组(n=39)。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中资料及术后早期结果进行分析,对比两种插管方式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均无住院期间死亡。股静脉组因主动脉根部出血二次开胸1例,插管局部无并发症,术后无股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发生。右心耳组术中转为常规切口1例,术后出现少量瓣周漏1例。两组均无其它重大并发症。两组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出血量、输血率等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皮穿刺股静脉插管在胸骨上段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替代常规的经右心耳插管,尤其在右心耳显露困难或有更高美容要求的患者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胸骨上段微创主动脉瓣膜置换与常规开胸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对患者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行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患者24例(观察组),并收集同期进行常规正中开胸单纯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患者30例为对照(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输血量、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无院内死亡病例,无低心排,无切口感染病例,观察组手术切口明显缩短(P<0.001),术中无延长切口。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及心肌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较对照组患者少( P=0.044),术后输血量明显减少(P=0.006),术后ICU监护时间(P=0.034)及住院时间缩短(P=0.041)。观察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低(P=0.036)。对照组患者术后肺部渗出较观察组明显(P=0.049)。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减轻。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能够减轻患者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及肺部渗出、减少患者术后输血量;术后患者切口疼痛较轻,心房颤动发生率较低。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我们自1996年6月~2000年5月期间对20例患者小切口不停跳的心脏行直视手术,现报告如下。1 病人和方法1.1 病人 20例患者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8岁,平均6岁。其中5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行直线缝合;15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均为膜部缺损,5例为 嵴上型,其中直接缝合10例,补片修补5例。1.2 手术方法 ASD、膜部VSD手术患者取胸骨下段切口,嵴上、干下型VSD取胸骨上段切口,长约4.0 ~10.0 cm,胸骨部分纵劈,胸骨下段切口向右侧横断胸骨,胸骨上段切口向左侧横断切口,置入撑开器,常规上、下腔静脉插管,主动脉根部插管,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近年我院完成的24例胸主动脉病变的治疗经验,通过对临床手术资料的分析,明确胸主动脉瘤手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积累胸主动脉病变手术的成功经验。方法:胸骨正中切口,常规中低温体外循环,经股动脉或主动脉近弓部插管,上下腔静脉插管,直接经冠状动脉开口晶体液灌注停跳。作升主动脉斜形切口、"S"形切口或"I"字切口。行单纯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4例;主动脉瓣环加宽、主动脉瓣置换及升主动脉成形术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并升主动脉成形术7例;单纯Bentall手术6例;二尖瓣+Bentall手术1例;Wheat手术1例,Wheat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Bentall手术+全降主动脉、双髂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术中止血困难行主动脉根部→右房分流4例。结果:本组24例病人,术后早期低心排5例,二次开胸1例,手术死亡1例(死于术后出血及低心排),余病人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2个月~6年,心功能Ⅲ级1例,晚期死亡1例。复查彩超无瓣周漏及心内膜炎,机械瓣活动良好,且升主动脉内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人工血管除外)。结论:胸主动脉病变一经发现,应积极手术,有利于改善心功能,防止动脉瘤破裂,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单一胸骨上段第4肋间小切口行主动脉弓部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共153例行主动脉弓部置换手术的患者,其中男性115例,女性3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胸骨上段小切口组(UHS组,n=73)和传统切口组(FS组,n=80)。UHS组采用经单一胸骨上段第4肋间小切口完成手术; FS组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完成手术,记录两组围术期各种参数。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UHS组停循环时间显著长于FS组[(34.9±8.2) min vs.(32.5±6.0) min,P 0.05];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1.3±8.7) h vs.(42.9±10.2) h,P 0.05]和ICU停留时间[(51.3±19.2) h vs.(71.2±29.8) h,P 0.05]UHS组显著少于FS组。其余各临床指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弓部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安全、可行,该手术可能有利于患者术后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胸骨上段小切口和正中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8年6月—2019年10月接受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15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接受胸骨上段小切口和正中切口手术的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围术期输血量、术后气管插管拔除时间、引流量、引流管拔出时间、出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复查二维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接受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157例患者中,42例(26.8%)为胸骨上段小切口(观察组),115例(73.2%)为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对照组),两组均无手术死亡。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围术期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量、拔除气管插管时间以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数据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引流量[525(350,650)mL vs. 625(450,1050)mL,P=0.003]和引流管拔除时间[3(3,4)d vs. 4(3,5)d,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中,两组悬浮红细胞输注量[(3.46±1.45)U vs.(4.90±3.62)U,P=0.032]和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408.64±96.80)mL vs.(603.70±429.96)mL,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138 751.3±36 555.3)元 vs.(173 542.4±59 477.9)元,P=0.030]。结论:临床上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时,常规采用胸骨上段小切口是比较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观察微创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从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共选择104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1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25例、二尖瓣修复8例、二尖瓣置换44例、主动脉瓣置换1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2例.房间隔缺损及二尖瓣病变采用右胸小切口、外周体外循环、胸腔镜辅助完成心内操作;主动脉瓣置换8例采用右胸骨旁小切口和3例采用胸骨上段小切口中心体外循环完成.除3例胸骨上段小切口用传统方式建立体外循环外,其余101例均采用外周体外循环,经股动脉及股静脉插管建立CPB,25例采用颈内静脉插管.CPB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应用VAVD(负压控制在(-30~-60 mmHg),连续血气监测及超滤.Chitwood阻闭钳阻闭升主动脉阻断循环,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肌停跳保护液.心内操作使用微创器械完成与常规手术相同的步骤.结果 104例患者CPB时间46~209(118.1±25.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9~145(55.7±22.8)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17(11.1±4.3)h,术后24 h引流量50~680(232.6±194.5)mL.术后ICU时间 3~56(12.3±8.33)h,术后住院时间4~16(12.1±4.5)d.术后早期心胸比率,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心功能Ⅰ级49例,Ⅱ级53例,Ⅲ 级2例,明显好于术前.1例髂静脉损伤予修补,2例胸膜严重粘连无法分离转正中开胸,1例再次开胸止血,全组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死亡.随访1~23月,随访率98%(102/104),无远期死亡,症状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生活满意度高.结论 微创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和不影响美观等特点,在特定的病例中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微创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从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共选择104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1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25例、二尖瓣修复8例、二尖瓣置换44例、主动脉瓣置换1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2例.房间隔缺损及二尖瓣病变采用右胸小切口、外周体外循环、胸腔镜辅助完成心内操作;主动脉瓣置换8例采用右胸骨旁小切口和3例采用胸骨上段小切口中心体外循环完成.除3例胸骨上段小切口用传统方式建立体外循环外,其余101例均采用外周体外循环,经股动脉及股静脉插管建立CPB,25例采用颈内静脉插管.CPB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应用VAVD(负压控制在(-30~-60 mm H),连续血气监测及超滤.Chitwoodg阻闭钳阻闭升主动脉阻断循环,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肌停跳保护液.心内操作使用微创器械完成与常规手术相同的步骤.结果 104例患者CPB时间46~209(118.1±25.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9~145(55.7±22.8)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17(11.1±4.3)h,术后24 h引流量50~680(232.6±194.5)m L.术后ICU时间3~56(12.3±8.33)h,术后住院时间4~16(12.1±4.5)d.术后早期心胸比率,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心功能Ⅰ级49例,Ⅱ级53例,Ⅲ级2例,明显好于术前.1例髂静脉损伤予修补,2例胸膜严重粘连无法分离转正中开胸,1例再次开胸止血,全组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死亡.随访1~23月,随访率98%(102/104),无远期死亡,症状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生活满意度高.结论微创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和不影响美观等特点,在特定的病例中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微创胸骨上段J型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安全可行性以及临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胸骨上段J型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和同期20例传统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资料,对比两组术中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胸管拔除时间、术后拔出气管插管时间、术后出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两组术中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与传统正中切口相比,胸骨上段J型小切口术后第1天引流量及术后总引流量减少,胸管拔除时间更早,术后拔出气管插管时间更早,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住院整体费用明显降低。结论:胸骨上段J型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我院于1996年4月~1998年4月经右胸第4肋间前外侧切口建立体外循环,不阻断主动脉及灌注停跳液,在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手术5例。较同期胸骨正中切口建立体外循环应用托马液冷灌,心搏停止后心内直视手术比较疗效较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例,女3例,男2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32岁。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2例。直接缝合3例,补片2例。手术在全麻浅体温或常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均采用全晶体液预充,中度血液稀释,术中中流量灌注。2 手术方法与结果全麻气管插管后,患者取右侧垫高30°仰卧位,经右侧第4肋间前外侧切口长约15cm。常规开胸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切口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方法采用“J”型胸骨上段小切口切除胸腺。结果手术效果满意,无围术期死亡,无肌无力危象发生。结论“J”型胸骨上段小切口具有切口小,视野充分,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效果确切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腔镜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优缺点。方法 :分析 16例腔镜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腔镜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均获成功 ,平均手术时间 16 5 m in,术后住院 4 d~ 7d,平均 5 d,无喉返、喉上神经损伤和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术后恢复好 ,随访无复发。结论 :腔镜下经胸骨前径路行甲状腺手术安全可靠 ,切口位置隐蔽 ,颈部术后无瘢痕 ,具有更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右胸前外侧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处理方法。方法 总结经右胸前外侧切口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42例资料,对手术适应证、切口选择、主动脉插管方法、不停跳手术、二次换瓣等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经右胸前外侧切口适合于所有可经右房完成的心内手术,术中必要时可切断肋软骨或横断胸骨扩大切口,缝吊心包和牵引主动脉根部有利于主动脉插管,心脏不停跳手术时应通过调整手术台防止空气进入主动脉,二次换瓣可在心包外游离上下腔静脉,并应游离出足够的空间旋转除颤器。结论 经右胸前外侧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不影响美观的微创术式,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手术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经胸骨上段小切口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一种在某些情况下替代传统换瓣手术径路的方法。方法 选择性地对 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人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瓣膜置换手术。结果 二尖瓣置换 3例 ,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置换 2例 ,术后恢复顺利。结论 该术式具有切口小、创伤渗血少、外型美观等优点 ,手术显露尚佳 ,但不利于需要处理三尖瓣的病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各类二次心脏手术开胸及体外循环方法,提高二次心脏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86例二次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6例患者均采用正中开胸,经升主动脉和上下腔建立体外循环70例,经股动静脉插管体外16例。2例死亡,其中1例为室间隔缺损术后21年,术后第3天因低心排死亡;另1例为法洛氏四联症术后11年,术后当天因出血死亡。结论二次心脏手术的难点是心脏术后心包粘连所致的解剖关系不清、分离困难、创面大、出血多、手术时间长及锯开胸骨时对心脏和纵膈组织的损伤,全面而充分的术前评估及正确的体外循环方法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与常规主动脉瓣膜置换在高风险因素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效果。 方法选择主动脉瓣狭窄患者80例,按手术方式分为常规组47例、小切口组18例和TAVI组1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开胸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小切口组采用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TAVI组采用全身麻醉非体外循环下TAVI。比较3组患者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小切口组24 h引流量明显少于常规组(P<0.01)。常规组和小切口组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停留时间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P<0.01);TAVI组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短于常规组和小切口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和小切口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变化值大于常规组和小切口组,住院费用多于常规组和小切口组(P<0.05或P<0.01)。3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AVI手术在治疗高风险因素的患者中较常规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0 1年 4月~ 2 0 0 2年 9月 ,笔者采用胸骨上段正中小切口行主动脉瓣膜置换术 8例 ,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8例 ,男性 3例 ,女性 5例 ,年龄 4 3±14 .9岁 (2 5~ 5 8岁 )。其中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 2例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3例 ,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 X线片和心脏彩超等检查确诊。1.2 手术方法 平卧位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胸骨正中皮肤切口 ,上缘从胸骨上窝始 ,全长 7~ 9cm。沿肌层表面向中线和胸骨柄上缘潜行分离 ,电锯锯开胸骨至第 3肋间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总结主动脉弓中断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矫治的方法、疗效。方法:8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3例,手术年龄1~11岁,体重9~21kg。其中A型7例,B型1例,8例均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和重度肺动脉高压,均经正中胸骨切口一期矫治。结果:全组死亡1例,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及肾功能衰竭,随访6例,6~14年,无晚期死亡。其中1例术后12年发生同种血管钙化、狭窄,压差12kPa,再次行人工血管连接升主动脉至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主动脉吻合口压差5.3kPa,其余主动脉吻合口压差为1.3~3.3kPa,心功能NYHAⅠ级。结论:主动脉弓中断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手术矫治尤其是主动脉直接吻合的方法操作简便,暴露良好,创伤小,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