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枢椎齿状突骨折、枢椎椎弓骨折及寰枕关节畸形等疾病可致上颈椎不稳,临床需行寰枢椎融合等手术治疗。术中将钢丝穿过寰椎后弓时,操作难度较大,一旦损伤脊髓,会造成高位截瘫,严重者出现呼吸、循环障碍,直接危及患者生命。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我科经过多年的实践,成功地研制出寰椎环绕器,并应用于临床。报告如下。1 解剖学测量与环绕器构成2 0 0 0 - 0 6开始,我们对30例成人寰椎后弓、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隙、寰椎后弓与枕骨间隙等解剖结构进行准确测定。相关解剖结构的测定值如下:寰椎后弓平均长2 6cm ,上下径5 0mm ,前后径4 0mm ;寰椎…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模拟手术,观察新型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与寰枢椎复合体的匹配性,验证此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30具福尔马林浸泡的正常国人枕颈部标本模拟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术毕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数字化X线摄影术(digital radiography,DR)。通过观察钛板位置,测量螺钉轨迹参数,不同平面上经寰枢关节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的距离、钉尖距寰椎侧块上关节面的距离,分析此内固定系统与寰枢椎复合体的匹配性。结果钛板与枢椎表面匹配,未超出枢椎体边缘,所有螺钉均在骨质内,无椎动脉、脊髓及寰枕关节损伤;经寰枢关节螺钉钉道冠状面上外偏角为(23.22±1.71)°,矢状面后倾角为(27.96±3.05)°,钉道长度为(27.50±1.55)mm,枢椎体螺钉横截面上内偏角为(9.55±0.80)°;矢状面上倾角为(25.35±2.36)°,钉道长度为(15.47±0.89)mm;在横截面A(寰椎横突孔上缘)经寰枢关节螺钉距椎动脉和脊髓最近,分别为(5.05±1.04)mm和(8.05±0.92)mm,与寰椎侧块上关节面距离为(3.15±0.67)mm。结论采用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行寰枢椎固定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不稳定性齿状突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2例不稳定性齿状突骨折颈后路融合手术治疗病例并对其结果进行随访?结果:2001年至2007年共收治32例不稳定性齿状突骨折,单纯寰枢椎融合术18例,单纯枕颈融合术5例,寰椎后弓切除减压加枕颈融合术2例,枕骨大孔?寰枢后弓减压?枕颈融合4例,枕骨大孔?寰枢后弓减压?硬膜成形?枕颈融合3例?术后随访为1年半至3年,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无并发症,植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颈后路植骨融合是治疗不稳定性齿状突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立枕寰枢复合体有限元模型,分析寰椎环形结构完整性对维持枕骨、枢椎之间距离的作用。方法建立一个包括骨骼、关节、韧带结构的枕寰枢复合体有限元模型,以尸体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建立寰椎环形结构受到破坏的各种模型并施加垂直载荷,分析枕骨、枢椎间距和寰椎侧块移位以及侧块移位程度和寰椎环形结构破坏方式的关系。结果本模型试验和尸体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垂直加载(60N)时,前、后弓均离断模型和正常模型侧块水平分离距离分别为0.79mm和0.04mm,枕骨与枢椎间垂直距离分别减少0.91mm和0.46mm;施加0.9mm垂直位移载荷时,移位距离最明显的是前后弓均完全离断的模型,其次是前弓离断模型和后弓离断模型,移位距离最小的是前弓未完全离断模型,前、后弓完全离断模型较保持前弓连续性模型侧块移位明显。结论鉴于可能出现继发性颅底陷入,建议手术中应尽可能保持寰椎环形结构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成人寰椎、枢椎及寰枢关节的解剖学特征,探讨寰枢关节内固定手术的前后入路术式及其临床要点,为国人寰枢人工关节积累资料。方法:利用42例成人干燥骨学标本进行测量,使用精度0.02 mm的游标卡尺、精度0.1°的量角器分别测量寰椎前、后弓半长、高度和厚度,前、后结节的高度和厚度,后结节与横突孔的距离,枢椎的椎弓根的宽度、高度、上倾角和内倾角,螺钉在枢椎内的长度、上倾角和内倾角,椎弓根的内侧高度,侧块的内、外侧高度,枢椎横突孔的外倾角和后倾角、枢椎椎板的长度、厚度和高度,枢椎体的横径和矢径、枢椎体前方的高度和后方高度。结果:寰椎前弓半长为10.37±4.18 mm,高度10.05±2.20 mm,厚度为8.39±1.35 mm;前结节的高度为10.11±3.22 mm,前结节的厚度8.06±1.24 mm;后结节的高度为9.50±2.88 mm,后结节的厚度7.39±2.58 mm,前结节与横突孔之间的距离为25.67±3.15 mm,后弓半长内侧半距和外侧半距分别为11.47±2.26 mm、19.58±2.04mm,后弓高度、厚度为7.28±2.67 mm、7.35±2.19 mm,枢椎椎弓根(PAVA)的宽度、高度分别为8.02±2.20 mm、8.51±1.99 mm;椎弓根的上倾和内倾角分别为26.92±4.40°,24.94±3.41°,螺钉在枢椎内的长度为23.46±3.08 mm,螺钉的上倾角和内倾角分别为39.17±4.95°、39.56±5.07°,枢椎椎板长度、高度和厚度分别为20.53±2.49 mm、12.53±1.84 mm和6.78±0.82 mm,枢椎体的横径和矢径分别为18.59±3.16 mm、15.93±3.11 mm;枢椎体前方高度和后方高度结果为18.51±2.81 mm、15.08±3.72 mm。结论:寰枢关节后路手术时,可以使用直径3.5 mm的螺钉进行椎弓根的Magerl螺钉手术。  相似文献   

6.
寰枢椎由于先天发育不良、畸形、外伤等原因常可导致关节不稳定,特别是伴有脊髓压迫或椎动脉引起神经缺失症状。本文对25例寰枢椎患者,施行寰椎后弓切除减压和枕颈融合术。骨性愈合率96%。随访6月~4年,功能恢复正常4例,改善20例,有1例不明显。手术适应证:(1)寰椎在枢椎  相似文献   

7.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寰枢椎进行应用解剖学测量,为临床提供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解剖学参数。方法:采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60例120侧寰椎和枢椎防腐湿骨标本。结果:寰椎侧块宽度为(12.72±1.56)mm,侧块长度为(23.60±1.66)mm,侧块高度为(12.46±1.62)mm,椎弓根中点至侧块前缘的距离为(29.34±2.02)mm;中线至寰椎椎管外缘的距离为(13.81±1.06) mm,中线至寰椎椎弓根中点的距离为(18.02±1.74)mm,中线至寰椎横突孔内壁的距离为(22.06±1.96)mm;椎管外缘至横突孔内壁的距离为(8.25±1.62)mm;寰椎椎弓根中点至枢椎神经根上缘的垂直距离为(5.23±0.56)mm;寰椎后弓最薄处的宽度为(9.66±1.44)mm,高度为(4.60±1.11)mm,其中38侧的寰椎后弓最薄处高度〈4mm,占31.3%,17侧〈3.5mm,占14.2%;寰椎侧块角为(24.6±1.1)°。枢椎椎弓根宽度为(7.60±1.20)mm,椎弓根高度为(7.82±1.22)mm,椎弓根+侧块的长度为(28.33±2.14)mm,内斜角为(14.2±2.0)°,上倾角为(40.1±2.1)°。结论:解剖学测量可提供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可行性、进针点、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后路融合固定术在治疗寰枢椎不稳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采用颈后路复位、减压和融合固定治疗的16例寰枢椎不稳病例临床资料.结果 Apofix椎板夹固定9例,Axis钛板螺钉固定7例,均自体骨移植.完全复位8例,部分复位6例,原位固定2例.无椎动脉损伤、脊髓损伤、感染、固定失效等并发症.随访3-21个月,平均10±1.2月,X光片、CT复查所有病例3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脊髓功能有7.5提高到13分.结论 颈后路融合固定术可使寰枢椎不稳与脱位获得即刻和长期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寰椎侧块解剖学观测及其在侧块螺钉固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寰椎解剖学特征进行观测,为临床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10例成年尸体寰椎标本,使用游标卡尺进行线性测量;角度测量则先用钨丝取模,再用常规量角器检测。测量指标包括后弓内侧半距、后弓外侧半距、后弓高度、后弓宽距、侧块外侧高度、侧块内侧高度、侧块横径、侧块前后径、侧块内倾角。两例患者依据测量的解剖学数据,选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20 mm与后弓下缘以上3 mm的交点处进钉,置入侧块螺钉后行X线检查,观察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长度及与矢状面的角度。结果后弓外侧半距为(20.8±3.3)mm,后弓高度为(7.2±1.7)mm。两例患者X线片显示螺钉均在寰椎侧块内,螺钉长度25 mm,与矢状面保持(8~14)°。结论寰椎侧块螺钉的进钉点选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20 mm与后弓下缘以上3 mm的交点处,与矢状面保持(8~14)°。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1岁,因车祸致颈项部疼痛伴活动障碍.在当地医院行颅骨牵引治疗3天后转来我院.查体:颈项部压痛,顶部扣击痛,头颈活动受限,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X线片:齿突基底骨折,伴纵向骨折,向前移位.CT:齿突基底部骨折,向右前方移位,寰枢椎脱位,脊髓无受压.诊断:齿突骨折、寰枢椎脱位.手术行后路寰椎后弓侧块螺钉与枢椎侧块螺钉杆固定(螺钉长24mm、直径3.5mm)并植骨融合.寰椎定位点位于距正中线19mm, 后弓下缘上方2mm,进钉方向为矢状面向头侧5°、冠状面0°.枢椎定位点位于距侧块内侧缘和下缘分别为2mm,进钉方向矢状面向头侧45°,冠状面0°.手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徒手植入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方法,总结临床应用经验及效果.方法 临床寰枢椎不稳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平均37.5岁;应用钉棒系统.后路正中切口显露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18~20 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钉道方向在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头端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15°,横断面夹角约30°.术前JOA评分58~102分,平均72分.结果 术后无1例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随访7~22个月,平均15个月,JOA评分131~163分,平均145分,改善率86.4%.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 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徒手植入技术简单、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枕颈和寰枢后路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寰枢椎不稳中层得行颈后路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其中14例行枕颈融合术,另15例行寰枢融合术,结果:术后寰枢椎脱位完全复位19例,大部分复位7例,未复位3例,经1-10年(平均6.7年)随访,除1例术后6个月死亡外,其余28例均获骨性融合,其中钢丝断则植骨已融合2例,枕颈融合后4年枕部骨板断裂1例,寰枢后弓钢丝切割断裂 1例,螺钉为裂1例,所有患者颈痛全部消失;15例有脊髓病症状者,3例无改善(术前JOA评分分别为4、5、5分),春余12例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分别为13-17分,结论:对术前脱位能纠正者宜行寰枢椎融合术,术前脱位复位不佳者宜行枕颈融合术,头颅牵引是寰枢脱位复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寰枢椎脱位病人12例,接受后路枢椎椎弓根螺钉联合寰椎椎板钩固定术.术后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评估疼痛症状,CT检查评估融合情况.结果:术后病人颈部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1),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显著提高(P<0.01).所有病人均未出现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内,固定节段融合良好.结论:寰枢椎钉钩系统治疗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学创新》2017,(26):56-59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疗效初步观察及对MRI扫描椎管矢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南昌大学附属九江医院诊治的寰枢椎脱位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0例,对照组应用经枕颈融合术治疗,研究组应用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JOA评分。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得到一定改善,研究组各个时间点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RI扫描椎管矢径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得到一定改善,研究组各项椎管矢径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寰枢椎脱位畸形结构比较复杂,需要对患者做好评估工作,熟悉解剖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选用个性化的治疗技术,从而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青少年游离齿状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患者中的长期临床效果,并介绍一种针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综合复位技术。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笔者医院手术治疗的21例游离齿状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的12~18岁青少年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系统治疗,对于5例术前通过颅骨牵引不能达到满意寰枢椎复位的患者应用了综合提拉复位的手术技术。通过术前术后颈椎过伸过屈位的影像学资料,测量以下指标:寰椎椎管内径(inner diameter of the atlantal ring, Datl)、椎管最小径(minimum diameter of the spinal canal, Dmin)、椎管最大径(maximum distance of the spinal canal, Dmax)、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 ADI)、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 CMA)、C2~C7 Cobb角、并随访术前术后JOA和NDI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各项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的寰枢椎复位及神经症状改善,术中未发生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24~48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从17.4±6.7分改善为10.1±3.6分,JOA评分从11.2±1.9分提高到14.4±1.9分。术后随访影像学数据表明,C2~C7 Cobb角由术前25.4°±10.5°变为17.2°±6.4°。寰椎椎管内径从术前16.6±2.1mm变为16.7±2.4mm, 椎管最小直径从9.1±2.4mm明显改善为15.3±1.9mm,寰齿前间距(ADI)由术前1.5±0.7mm变为术后1.5±0.6mm。延髓脊髓角(CMA)由术前135.2°±7.6°明显改善为152.0°±6.1°。结论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在治疗青少年游离齿状突畸形伴寰枢椎脱位中能够获得较满意的长期临床疗效。同时采用的综合提拉复位方法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治疗中初步得到满意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l0例,其中齿突陈旧性骨折3例,新鲜齿突骨折7例(Aderson ⅡC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l8~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l5°,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30mm。均用Oasys固定。结果l0例患者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20枚。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3~15月,平均8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13.2~16.8分,平均l4.8分,改善率为87.5%。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可用于治疗上颈椎不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疗效初步观察及对MRI扫描椎管矢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南昌大学附属九江医院诊治的寰枢椎脱位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0例,对照组应用经枕颈融合术治疗,研究组应用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JOA评分。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得到一定改善,研究组各个时间点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RI扫描椎管矢径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得到一定改善,研究组各项椎管矢径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寰枢椎脱位畸形结构比较复杂,需要对患者做好评估工作,熟悉解剖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选用个性化的治疗技术,从而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钉+颈3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治疗齿突小骨的优点。方法:采用寰枢椎侧块钉+颈3椎弓根钉内固定+颈后路植骨融合术治疗齿突小骨。结果:患者治愈出院,术后随访2年,颈椎活动可。结论:坚强内固定不但可固定寰枢椎不稳,更重要的是保持了椎管的通畅性,减轻了齿突骨对脊髓的压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上颈椎伤病患者进行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复位内固定,置入88枚寰枢椎椎弓根钉,在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间植骨融合,使寰枢椎复合体得到稳定。结果 2例术后出现枕大神经痛,经对症治疗1个月后痊愈;2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现脊髓、椎动脉损伤。2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6年,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所有患者X线片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复位良好。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位置关系良好。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钉板系统固定治疗上颈椎伤病,能显著增强寰枢椎间生物力学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硬膜外真皮移植能否预防术后椎管粘连。方法将60例行椎板切除、椎管减压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在椎板切除、椎管探查减压术中进行硬膜外真皮移植,对照组在硬膜外不覆盖任何物质,术后进行随访比较。结果CT测得术后椎管平均矢状径,观察组(14.0±1.0)mm,对照组(11.0±1.2)mm;发生椎管瘢痕粘连观察组2例(8.0%),对照组9例(2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真皮移植是预防术后椎管粘连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