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大学四年级中医学生、临床实习医生、临床医生的脉诊理论及应用现状调查,认为当今脉诊技术水平下降,分析原因,从全新领域和视角出发,提出脉诊学习应遵循认知心理学规律的观点,并将其付诸于脉象学习实践,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结论:应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进行脉诊学习,这种方法能够克服传统脉诊学习理论的缺陷与不足;并认为明确脉诊心理过程,建立有效、丰富的触觉表象,建立以触觉表象编码为主要表征形式的记忆是脉诊学习入门的关键,提出脉诊临床实践对有效脉诊触觉表象建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脉学与系统辨证脉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四大方法,并有“神圣工巧”之说。切,指切,指脉诊。系统辨证脉学来自传统脉学,传统脉学与系统辨证脉学要素是整体与元素的关系,辨证脉学是在传统脉学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系统辨证脉学体系是齐向华教授在解构和剖析传统中医经典28种脉象的基础上,以系统论的方法结合现代脉诊内容以及物理学、心理学内容,创造性地提出的诊疗体系。脉象要素是系统辨证脉学体系的最基本元素,共25对,彼此之间互相独立。医生在临证时可通过判断、整合、辨析捕获到的脉象要素,即可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掌握系统辨证脉法的关键在于医生对于脉象要素的辨识与熟练学习程度。本文将就其中一部分脉象要素的学习技巧略作浅议,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高系统辨证脉学脉诊技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舌诊与脉诊是四诊中主观成分较高的诊断方法。通过总结舌诊分析与脉象分析的现状与研究进展,提出人工智能有望对舌诊与脉诊进行定量分析,将减少辨证中的主观成分、提高辨证的准确性,进而为疾病的发生提供预先诊断,真正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人工智能在舌诊与脉诊中的应用需要中医药大数据库的支持,在多学科合作的模式下,通过数学建模方式完成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换。人工智能在舌诊与脉诊中的应用将为人工智能参与中医科学化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脉诊是中医诊法的特色和精华,也是中医诊断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脉诊主要凭借医生手指的触觉来体会脉象,因此,脉诊的学习既要掌握脉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勤于实践,悉心体会。然而目前中医院校的脉诊教学多是注重脉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缺乏一种适宜的、更符合临床实际的脉诊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模式,让学生  相似文献   

6.
由于传统脉诊对脉象的描写较为模糊,缺乏客观的物理测量,不仅对脉诊的传承造成了阻碍,也使得脉诊与现代科学体系无法对接.基于此,根据《黄帝内经》"诊有过之脉"和《金匮要略》"脉当取太过不及"的两仪化原则,系统辨证脉学对脉诊体系进行了科学化和现代化重构,突破了物象层面的局限,从物理层面丰富和延伸了"脉象要素"概念,明确回答了...  相似文献   

7.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是中医诊断的较高境界,近年来中医院校在舌诊、面诊和脉诊教学中引进了先进的教学媒介、强化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客观因素的局限性和中医学重实践的特点使得学生对"色、脉"诊断精华未能真正领悟。中医诊断学教育者今后应在增加现代科学元素的理论教学基础上,重新设计实践教学方案,重视中医基本功的训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  相似文献   

8.
周宜轩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注重临床思维的创新,临床诊治中善于总结;强调认识疾病的整体性、治疗疾病的综合性、预防疾病的主动性及收集四诊信息的灵活性;重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辨证舌脉相结合,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相结合,治疗、预防、养生相结合的"五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连建伟教授平脉辨证治疗产后汗出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验案赏析,阐述连建伟教授平脉辨证及灵活的处方用药,治疗产后汗出的临床经验。[结果]本案连建伟教授平脉辨证,根据其脉证与病机转归,善用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经典名方,随证候加减变化,以治疗产后汗出一证,疗效颇佳。[结论]连建伟教授四诊合参,善用脉诊,用方精炼,临床疗效显著,对于后学于产后汗出一证之脉证认识,具有临床实践和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齐向华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融合古今医家的脉法,创立了以25对脉象要素为基础的具有系统性与回溯性的系统辨证脉学体系。并在"方证相应"的基础上归纳创新出"脉证方相应"的规律。通过诊察脉象,提取脉象要素,总结脉象特征,得出实实在在的客观证据,依照这些实实在在的"脉象证据"所示进行层层推理,运用系统辨证方法,最后推导出疾病整个过程和主要病因、病机、证候,然后进行"审因论治"或"方因证立"。  相似文献   

11.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诊察方法,它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传统脉诊是凭借医生手指的灵敏触觉来体会脉象,因此,切脉是一种需要理论积累及反复练习的技能操作.如何掌握这门古老而有效的技能,让中医脉诊发扬光大,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是教与学都值得重视的问题.脉诊学习既要掌握脉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要进行大量的临床实践,悉心体会各种脉象[1].而目前中医院校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实践练习的机会,学生们也很渴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多进行脉诊训练.为了让中医学生在低学年阶段就能很好地掌握脉诊的基本技能,为以后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所在院校非常重视脉诊的实验教学,并开设有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课程.笔者一直从事着中医脉诊实验教学方面的工作,并通过学生实验课堂的反馈,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现将笔者的实验教学方法及教学心得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2.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几千年来经过历代学者不断研究和发展,从临床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理论和经验。笔者通过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认为用脉诊来判断某些心律失常颇有临床应用价值。现将其应用体会以及600例心律失常脉象观察情况报告于下。一、与心律失常关系较密切的某些脉象在脉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医者的体会不同,对于脉象的命名方法也不同。中医古籍中记载的脉象多则达32种(如《诊宗三昧》),少则也有16种(如《景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现代信息化对中医脉诊研究做出现状分析和归纳,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脉诊相关的文献,系统的概括出脉诊目前的研究趋势、研究情况和存在的不足等。结果:分析脉诊信息化研究的热点、主要研究者、脉诊研究中的不足以及实现脉诊信息化的脉象采集、脉象处理、脉象分析的研究情况。结论:目前在脉诊信息化方面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于脉诊仪、脉诊系统、脉诊图和脉诊穿戴设备等方面,相比于面诊和舌诊的信息化研究,脉诊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主要由于实现脉诊客观化辨证的分类和标准没有统一制定以及脉象的复杂性、模糊性和易受多因素影响等。  相似文献   

14.
脉诊,是祖国医学四诊中的一个独特的诊断方法,千百年来,它一直指导着辨证施治及推断预后,但由于先哲之经典理奥高深,脉体疑似难辩,至今在诸多方面仍有未能尽昭其义之感,且在某点上尚有掩质埋光之嫌。近年来,我们在读书、教学及临证中,对《内》《难》脉学理论与实践的某些问题,重作一番发掘,似有新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叔和《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这专著,又是论述针灸理论和临证治疗的重要医书。该书详论经络系统和辨证取穴的治疗经验,尤其是重视脉诊与脏腑经络辨证结合、针灸和药物并用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物理诊断学是医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连接医学生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桥梁学科,针对物理诊断学的特点,从集中备课、注重技能培训、多样化授课、培养临床思维、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提高物理诊断学教学质量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我们研制和运用了大量的教学仪器和软件应用于中医诊断实验教学之中,如研制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用于望诊实验教学,研制舌尖微循环分析软件用于舌诊实验教学,研制计算机脉象仪用于脉诊实验教学,研制文锋Ⅲ诊疗操作软件用于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训练,研制无纸化学习考试系统用于网络学习和实践教学考试,研制中医诊断数据库用于网络查询和文献查新,收集与整理了大量临床图片和临床视频用于数字教学,编写了数字化实验教学教材,制作了系列多媒体课件,研制了实验教学课程网站,首次建立了数字化中医诊断教学实验室,完善了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使中医四诊客观化、辨证规范化,教学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连建伟教授辨证论治幻听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一则幻听病案,分析连建伟教授活用平肝熄风、袪湿化痰、活血化瘀三法,随证候变化,灵活处方施治幻听一证。[结果]连建伟教授通过平脉辨证,根据患者脉证、舌象及病机,灵活运用多法施治幻听一证,疗效颇佳。[结论]连建伟教授四诊合参,善用脉诊,处方灵活,临床疗效显著,对于幻听的脉证认识,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和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姚心源著《脉学复古》,倡导脉学复古运动,传承古代中医脉诊学术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主要体现在推崇三部九候诊法,重视脉贵有根,提倡三部脉相比较,阐释阴阳关系论脉,恰当借鉴西医认知等方面,对现代脉诊的研究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古人限于当时脉诊信息的研究进展,无法运用精准的语言将脉诊所获信息完全表达,且诊脉者运用主观性理念去描述客观化的脉诊信息则必然导致各执己见。因此,"系统辨证脉学"的出现,则便是脉学打破其原有禁锢的现代化发展,它不仅注重识别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还可从个性、体质、心理等方面对机体做出精准评判,根据评判结果给予中医系统诊疗方案,高度契合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在疾病防治中尽显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