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目的观察微创钻颅术后病灶中心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在常规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行微创钻颅术及局部亚低温治疗,治疗组16例钻颅后病灶中心低温盐水持续灌注引流4小时后给局部亚低温,两组局部亚低温时间72小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好转死亡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有效率分别是82.5%、65%,死亡率分别是12.5%、1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病灶中心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疗效优于局部病灶侧亚低温。结论病灶中心亚低温更能有效的起到脑保护作用,加快神经功能恢复。微创钻颅术联合病灶中心亚低温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脑保护在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8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组43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血糖、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Barthel指数(BI),并观察病死率、有效率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局部亚低温治疗组血糖水平、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均明显降低,BI评分有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为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脑梗死患者的应激反应、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和防止神经细胞凋亡,具有明显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脑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脑局部亚低温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以下简称对照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增加尿激酶静脉溶栓及局部亚低温治疗.结果:治疗组在第7、14天,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脑局部亚低温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晨红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383+1385
目的:研究脑局部亚低温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来治疗1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一般对照组50例和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脑局部亚低温治疗组50例。对于一般对照组和联合静脉溶栓亚低温治疗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于联合静脉溶栓亚低温治疗组,增加局部亚低温治疗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来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在患者心肺复苏后的应用与护理。方法将40名心肺复苏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全身亚低温降温法与局部降温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观察各组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肺复苏后,使用全身亚低温治疗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高于使用局部亚低温治疗的患者,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生理指标未受明显影响。结论全身亚低温治疗方法是患者心肺复苏后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复苏后患者的神经系统预后。  相似文献   

6.
邓树荣  谭勇明  梁涛  李洪韬  何光银 《吉林医学》2010,31(28):4898-4899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2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及常温组(对照组)。两组在常规药物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亚低温组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监测两组患者的ICP、CPP,并分别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第7天的ICP、CPP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亚低温组患者治疗第3天及第天的ICP低于对照组,CCP高于对照组(均P<0.01)。亚低温组患者的病死率及恢复良好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ICP,提高CPP,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改善预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局部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预后影响,为临床治疗的时间选择做出指导。方法选取该院自2010年9月—2013年9月用局部亚低温方法治疗的DAI患者140例,随机平均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亚低温组分别给予不同时间的局部亚低温治疗。与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统计治疗结果并判定疗效。结果局部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有效率(60%)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亚低温治疗治疗效果与开始时间有明显相关性,治疗时间越早,预后恢复效果越明显。以12 h为分界值,入院12 h以内亚低温治疗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伤残及死亡概率。12 h以后的治疗,预后则无明显效果。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预后有效,治疗时间越早,预后恢复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内微创穿刺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早期脑内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早期脑内血肿行微创穿刺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与同期保守治疗的31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观察神经功能改善状况,以及3个月后随访临床预后。结果微创手术术后第14天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即有显著好转(P〈0.05),临床预后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P〈0.05)。结论微创穿刺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是治疗脑内血肿切实可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及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颅脑损伤患者在进行其他治疗的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和亚低温护理,并与30例非亚低温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通过对患者的体温、并发症、皮肤血运情况的观察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评价。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合理的亚低温疗法配合适当的临床护理能有效降低脑水肿高峰期对脑组织的损伤,有利于疾病的转归与康复。  相似文献   

10.
郑坤木  童绥君  马琪林 《医学综述》2009,15(13):2046-2048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灶区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36例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组19例和甘露醇等常规治疗组17例。局部亚低温组在甘露醇等常规治疗基础上施予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72h。对照组为2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术(SPECT)显示脑出血患者脑水肿高峰期(发病第4天)局部脑血流灌注情况,并对患者入院时及第3、7、14、21天分别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脑出血患者病灶区脑SPECT血流灌注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局部亚低温与常规治疗组两组病灶区平均血流灌注对比,常规治疗组明显低于局部亚低温组(P<0.05),NIHSS评分在常规治疗组和亚低温治疗组患者在入院时,第3天和第7天无明显差异(P>0.05),第14天和第21天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出血急性期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减轻神经损伤,保护和改善急性脑出血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体外循环温度对冷晶体停搏液心肌保护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冷晶体停搏液在不同体外循环温度情况下对学龄前儿童心肌的保护效果。方法:将40例学龄前儿童分为浅低温组(20例)和常温组(20例),分别在浅低温和常温体外循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均采用冷晶体液间断灌注保护心肌,观察心脏诱导停跳时间,术中心电活动情况,体外循环前后心肌酶谱变化等指标。结果:常温组心脏诱导停跳时间延长,术中出现心电活动的概率和体外循环后肌酶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值均高于浅低温组。结论:在学龄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中,浅低温体外循环时冷晶体停搏液间断灌注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组,各31例。前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冰毯将体温降至33℃ ̄35℃,并给予以脱水、止血、抗感染、神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后者为常规治疗,不用冰毯机。结果亚低温组预后良好率为54.8%,病死率为16.1%;对照组预后良好率为16.1%,病死率为38.7%。预后良好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组织AQP4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组织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 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6只),常温复苏组及亚低温组,后2组再分为3个亚组,即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1、3、6h组,每个亚组均为6只大鼠,亚低温组复苏后即予亚低温干预。应用免疫组化法测脑组织AQP4表达.干湿重法测脑含水量。结果 亚低温组ROSC后1小时BWC与同一观察时点复苏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AQP4表达水平下降已有显著性差异(P〈0.05)。亚低温组ROSC后3h和6h,BWC和AQP4表达水平与相同观察时点复苏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亚低温可减轻心肺复苏后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为:亚低温使大鼠脑组织AQP4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对急性脑缺血大鼠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取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模型对照组、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组,每组10只,依达拉奉组大鼠在脑缺血模型成功后,给予依达拉奉腹腔注射,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组在依达拉奉腹腔注射后,给予亚低温,检测各组大鼠SOD、MDA含量变化。结果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组SOD水平显著高于依达拉奉组,MDA水平均显著低于依达拉奉组(P<0.001)。结论依达拉奉可以有效改善脑缺血大鼠的SOD、MDA水平,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效果优于依达拉奉的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15.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生华  张合林 《医学综述》2009,15(24):3749-3751
亚低温治疗是当前最有前途的神经保护方法之一,亚低温治疗能降低重型脑损伤患者的高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预后,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成功应用为脑出血和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借鉴。本文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方法、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对大鼠急性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 观察大鼠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 结果: 亚低温组在6 h内PT、APTT、TT较其他组延长, 6 h后快速复位;而脑损伤组PT、APTT及TT在6 h后呈现降低趋势,随后逐渐升高. 亚低温组FIB值于伤后6 h内呈下降趋势,6 h后回升. 脑损伤组FIB值在6 h内呈升高趋势,6 h后下降. 结论: 颅脑损伤早期可致机体的高凝状态,亚低温是颅脑损伤后高凝状态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亚低温对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复制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亚低温作为治疗手段,观察亚低温对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氧自由基的影响。结果发现:亚低温度(33℃、30℃)能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脑皮质的水肿程度,减少MDA产生,保护SOD活力,且以30℃低温作用更为显著。结果提示:亚低温对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随低温程度加深而增强;同时提示,抑制自由基产生,保护SOD活力可能为亚低温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