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4,(4):309-311
[背景]分析回盲部病变的小肠MRI造影检查表现.评价其在回盲部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病例报告]回顾性分析16例胃肠道疾病的回盲部病变临床资料.并与小肠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行MRI造影检查前口服给予2.5%(质量分数)等渗甘露醇溶液,之后皮下注射给予山莨菪碱.扫描方法包括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SSFSE)、冠状面T2WI脂肪抑制序列、冠状面T1WI脂肪抑制序列和横轴位弥散加权成像,后行带脂肪饱和技术的LAVA扫描序列增强扫描.观察小肠肠管形态、管腔扩张程度、管壁厚度、肠管周围脂肪间隙、小肠管壁的强化程度及肠系膜周围淋巴结肿大程度.结果见,16例患者均可接受等渗甘露醇溶液,均未发现并发症,其中包括Crohn病8例、炎性肠病(结核待排)5例、消化道出血2例、肠易激1例.[讨论]小肠MRI造影检查安全、无创、无电离辐射,可全方位多维显示肠道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排列内固定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小肠内支架管从空肠近端置入至回盲部,保留2~4周,避免小肠弯曲部成角粘连梗阻。结果28例严重粘连性肠梗阻均行肠排列内固定术,手术方式:单纯粘连松解+肠排列内固定术18例,粘连松解+小肠部分切除吻合+肠排列内固定术10例,其中6例早期经内置管肠内营养治疗,切口感染4例,随访4月~11年,除1例出现慢性腹痛,未见肠梗阻发生。结论肠排列内固定术可有效治疗和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郭玉林  孙学兵 《中外医疗》2012,31(27):176-177
目的通过分析肠梗阻的CT表现,评价CT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3例经手术及临床治疗证实的肠梗阻病人的CT表现、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病人术前CT诊断正确40例(93.1%),误诊3例(6.9%);能定位梗阻部位的40例,小肠低位梗阻29例,小肠高位梗阻2例,结肠梗阻12例;能确定病因的39例,粘连22例、肠道肿瘤13例、肠套叠3例、肠扭转2例、麻痹性肠梗阻3例。结论肠梗阻的CT影像学特征较为典型,能清楚显示是否存在梗阻,梗阻的部位、原因和类型,具用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腹内嵌顿疝的诊治(附1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腹内嵌顿疝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回顾分析13例经手术证实的病例。结果13例中。术前获得确诊的仅5例。其余分另q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回盲部肿瘤伴梗阻。肠梗阻原因待查。13例均经手术治愈。结论腹内嵌顿疝类似于绞窄性肠梗阻,手术是唯一的治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肠造影与CT扫描联合应用(胃肠造影后定位即时CT平扫的检查方法)诊断急腹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8例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而常规单一影像学检查未明确诊断的胃肠急腹症患者,在应用泛影葡胺或钡剂造影检查定位后,行即时CT扫描.结果 8例患者中2例诊断为外伤性肠穿孔,2例诊断为肠肿瘤,1例诊断为异物堵塞性小肠梗阻,另3例诊断为肠黏连性梗阻和/或肠炎,均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结论 利用胃肠造影可观察肠道生理活动,胃肠造影后对可疑部位行即时CT担描,有利于对肠道微小病变和肠道周围情况的显示,可提高胃肠道疑难病的诊断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小肠CT对高龄(>70岁)急性肠梗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高龄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前均行小肠CT检查(平扫 增强),利用工作站获得重建图像。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梗阻部位:小肠6例,回盲部8例,结肠14例,直肠6例。梗阻原因:肿瘤18例,肠粘连8例,息肉伴肠套叠4例,粪石2例,股疝伴嵌顿2例。与手术结果对照,小肠CT对梗阻部位定位的准确率为94%(32/34),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82%(28/34)。结论 小肠CT在高龄急性肠梗阻患者的梗阻部位和梗阻病因诊断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老年急腹症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1年3月老年急腹症患者86例.采用GE公司16排螺旋CT对所有患者进行腹部平扫.结果 急腹症患者86例中,CT结果与临床诊治相符80例,诊断准确率93.0%(80/86),其中真阳性60例,真阴性20例;与临床诊治不符6例,其中假阳性4例,假阴性2例.2例老年阑尾炎穿孔形成阑尾周围脓肿继发肠管粘连诊断为单纯性肠梗阻,1例腹腔急性化脓感染诊断为消化道穿孔,1例回盲部肿物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2例肠系膜动脉闭塞症未能行增强扫描而误诊.CT诊断的敏感度为96.8%(60/62),特异度为83.3%(20/24).结论 螺旋CT是一种有效、简便、快速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能较为准确的显示疾病的部位、范围及周围组织的受损情况,在老年急腹症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8,(2):177-179
目的:探讨腹部CT检查及薄层多平面重建(MPR)对肠梗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临床确诊的肠梗阻患者的腹部CT检查及薄层MPR资料,总结肠梗阻的病因及其影像学表现。结果:59例肠梗阻患者,按梗阻部位分为胃、十二指肠梗阻1例,空回肠梗阻26例,回盲部梗阻8例,结肠梗阻17例,多梗阻部位7例;按梗阻原因分为粘连性肠梗阻21例,肿瘤性肠梗阻24例,炎症性肠梗阻6例,粪石性肠梗阻3例,肠扭转所致肠梗阻1例,肠套叠所致肠梗阻2例,腹内(外)疝所致肠梗阻2例。结论:腹部CT平扫+动态增强检查及薄层MPR有助于明确诊断有无肠梗阻,以及梗阻的位置、严重程度及病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的外科诊治方法。方法:对29例外科手术的CD病例诊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中4例因回盲部占位肠镜活检证实,6例全消化道造影结合CT检查诊断,1例外院无线胶囊内镜诊断,其余18例均因肠梗阻、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等急诊手术,术后病理证实。手术方式以右半结肠切除、小肠部分切除、回盲部切除等为主。结论:本病常以急腹症出现,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高;手术方式依据病变部位和并发症而不同,切除病变肠管仍是肠道CD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病理性和医源性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在治疗上比较困难,特别是对肠梗阻反复发作和多次腹部手术后并发的粘连性肠梗阻,在治疗上更为困难。我院外科1987—1989年采用Mile's—Abbott氏管经回盲部逆行插管置入小肠内行内支架肠排列术治疗16例粘连性肠梗阻,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肠系膜CT血管成像在肠道疾病定位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肠系膜CT血管成像在肠道疾病定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GTSS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明确诊断的肠道疾病60例,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在盲法下分别对A组(轴位图像结合MPR图像)以及B组(轴位图像、MPR图像结合CTA图像)进行病变定性及定位评价.记录结果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A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3.3%,B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8.3%.结论 肠系膜CT血管成像能明显提高肠道病变定位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诊治肠梗阻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06年2月~2009年2月入院且应用腹腔镜进行诊治的46例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明确诊断的为:粘连性肠梗阻36例,肠扭转1例,肿瘤3例,未明确诊断6例。结果诊断:未明确诊断的6例在腹腔镜下得以确诊。治疗:32例粘连性肠梗阻病例在镜下成功进行了单纯粘连松解术;3例用超声刀切下所粘连的腹膜而解除梗阻;2例小肠与小肠粘连者,则须经扩大的穿刺口将病变的肠段拉出腹壁外,手工分离粘连和作肠壁修补术;1例粘连复杂,须中转开腹完成手术;2例疑有肠段坏死的,也通过扩大腹部穿刺口将病变的肠段拉出腹壁外,手工加以切除和吻合;2例乙状结肠扭转而造成的肠梗阻,通过用肠钳等器械翻动梗阻的肠段,从而解除梗阻;1例乙状结肠扭转而造成的梗阻肠段坏死,须经中转开腹作肠切除术及暂时性结肠造瘘术,3周后再作结肠吻合术;3例结肠肿瘤所致的梗阻在腹腔镜辅助下进行了根治术。随访45例,一年内发生肠梗阻的为3例,发生率为6.7%。结论应用腹腔镜对肠梗阻的诊断具有确诊率高,尤其是对一些难以明确病因的更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治疗上也有很大的优势,能在相对密封的状态下完成手术,因而术后的肠粘连得以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回盲部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有完整CT资料的回盲部肿块病例,进行良恶性对比分析。结果良性病变32例,以阑尾周围脓肿为多见;恶性病变22例,以盲肠、升结肠癌为多见。2组良恶性CT征象比较,囊性肿块、实性肿块、肠腔狭窄、不规则肠壁增厚、分层样肠壁增厚、肠旁脂肪浑浊、肠梗阻、远处转移、末端回肠受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周围淋巴结肿大、肠套叠、腹水、邻近肌肉累及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对鉴别回盲部肿块的良恶性和确定病变范围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军 《河北医学》2001,7(10):927-928
本院在 1983年至 2 0 0 0年 12月期间 ,共有 14例手术前诊断为回盲部“肿瘤”,术后标本被病理诊断为回盲部炎症的病例 ,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回盲部及回肠下段局限性肠炎 4例 ,回盲部血吸虫病 3例 ,回肠下段及回盲部伤寒病 2例 ,回盲部结核 5例 ,男性 8例 ,女性 6例。平均年龄 4 5 .5岁 (2 4~ 73岁 )。1.2 炎症范围 :限于回盲部的 8例 ;回盲部及回肠下段 4例 ;回盲部及升结肠 2例。1.3 临床表现 :以腹痛、腹胀、腹泻、便血等不同程序肠道梗阻为主要症状。体检时 ,右下腹均能扪及包块 ,有压痛。其中 5例以急腹症入院 (4…  相似文献   

15.
成人肠套叠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治疗成人肠套叠28例,病因为肠道息肉3例,良、恶性肿瘤7例;慢性阑尾炎、盲肠炎等良性病变12例,其它6例。术前确诊17例。误诊11例中,急性阑尾炎3例,菌痢1例,回盲部肿瘤3例,肠扭转3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结果均经手术治疗,随访24例良性疾患均生存10年以上;恶性肿瘤4例,生存2年2例,生存3 ̄5掉2例。成人肠叠或疑似肠套叠的肠梗阻病例均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腹症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原因及降低其误诊率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2月65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病例的诊治过程。结果65例误诊患者中被误诊疾病依次为盆腔炎及附件炎28例,异位妊娠6例,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6例,右侧黄体破裂5例,回盲部肿瘤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4例,回盲部结肠憩室炎3例,肠系膜淋巴结炎3例,急性胃肠炎2例,右侧泌尿系结石2例,急性绞窄性肠梗阻1例,阑尾癌1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8例,腹腔脓肿3例,肠瘘1例,切口裂开1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结论完整的病史采集、重视相关的伴随症状、全面的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及增加对少见病例的认识可有效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7.
王修中  汤海涛 《安徽医学》2014,(9):1255-1258
目的分析回盲部病变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提高对回盲部病变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14年3月有完整资料的回盲部疾病的手术病例,统计入院后的B超、CT、X线钡剂灌肠造影及结肠镜等检查结果及术前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资料完整的回盲部病变患者55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48例,以右下腹及脐周为主,右下腹扪及包块16例,便血或脓血便9例,腰痛2例,腹泻4例,肠梗阻7例,肠套叠2例,肠穿孔2例。术前初诊胆囊结石1例,8例术前初诊急性阑尾炎,术中探查发现回盲部包块(其中回盲部癌2例,回盲部间质瘤1例,回盲部憩室伴脓肿1例,回盲部炎性肿块4例),阑尾炎手术后3例(回盲部癌1例,回盲部炎性肿块1例,回盲部肠管皮肤瘘1例)。结肠镜检查与B超、CT及X线钡剂灌肠造影等检查相比,对提高术前诊断价值更大。结论详细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配合结肠镜等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可以有效提高临床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回盲部肿块47例CT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回盲部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有完整CT资料的回盲部肿块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炎症24例,以阑尾周围脓肿包裹为多见,CT表现以腔外肿块、模糊境界、周围渗液、不全梗阻、不均匀强化为主;肿瘤23例,以盲肠、升结肠癌为多见,CT表现以腔内肿块、境界局限、周围浸润、明显强化及远处转移为主。结论:CT扫描对回盲部肿块的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为临床确诊及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急性肠梗阻患者展开64排螺旋CT平扫检查联合三维重建诊断检查后就其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方法随机非盲法选择患者共计128例(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诊),患者均在我院确诊为急性肠梗阻,收集其CT扫描图像,三维重建(MPR/CTVC/SSD/Raysum)后就其病因展开分析研究。结果 128例患者,肿瘤性肠梗阻患者占比72%(92/128),结肠、直肠各35例,脂肪瘤6例,十二指肠癌症6例,胃肠道间质瘤10例,有7例并发肠套叠。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占比20%(26/128),患者均有手术史,MPR对其观察,梗阻部位显示为鸟嘴状、狭窄,肠壁没有出现增厚情况。另有8%(10/128)患者以肠扭转、腹外疝、胆石性肠梗阻为主。病因诊断上,8%(10/128)以回盲肠淋巴瘤肠梗阻为病症,诊断为癌症,其余患者病因诊断均和手术病理学结果相符合,病因诊断准确率为92%。结论多层螺旋CT联合三维重建在对急性肠梗阻行病因诊断时效果非常显著,能够对粘连性梗阻、肠套叠、肠扭转以及肠道肿瘤等病症有明显的效果,与手术病理学相比符合率100%,诊断价值高,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变肠梗阻分期手术为一期手术的肠道灌洗方法。方法:3例粘连性肠梗阻和5例结肠癌伴梗阻患者,采用术中肛门插管吸引、灌洗清洁肠道方法一期完成手术治疗。结果:3例粘连性肠梗阻均插管至乙状结肠达到清洁肠道目的,手术顺利。5例结肠癌伴梗阻患者中1例插管至梗阻上方肠腔,余4例插管于乙状结肠,通过术者排挤肠液达管头处达到肠道清洁效果,除1例左半结肠癌横结肠造瘘外,余4例均一期根治性切除。全部病例术后效果满意,肛门排气早,无腹腔感染、严重腹胀及切口裂开发生。结论:该方法具有迅速、安全的特点,适合各类肠梗阻的急症手术,对择期肠道手术可作为一项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