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与发生心肌缺血的关系,探讨超短效β阻滞剂艾司洛尔缓解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效果.方法 利用冠状动脉造影确定(CHD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应用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分析不同程度冠脉病变CHD患者心肌缺血的发作阵次、持续时间、ST段下移幅度和发作时心率;对心肌缺血患者常规使用硝酸酯、吗啡等药物后未能完全缓解者,给予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以用药前和用药后4h作为评价时间点,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症状评分、心电图ST段压低、心率和血压.结果 163例中有126例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在不同程度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采用艾司洛尔治疗的103例患者中有86例有效,治疗有效率为83.5%,其中,59例显效患者用药(68±21) min后症状完全缓解(P<0.01),心率和血压均显著下降(P<0.001,心电图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P<0.01).结论 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有关;艾司洛尔可迅速、安全、有效缓解冠脉病变所致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2.
艾司洛尔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与发生心肌缺血的关系,探讨超短效β阻滞剂艾司洛尔缓解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效果。方法利用冠状动脉造影确定(CHD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应用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分析不同程度冠脉病变CHD患者心肌缺血的发作阵次、持续时间、ST段下移幅度和发作时心率;对心肌缺血患者常规使用硝酸酯、吗啡等药物后未能完全缓解者,给予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以用药前和用药后4h作为评价时间点,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症状评分、心电图ST段压低、心率和血压。结果 163例中有126例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在不同程度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采用艾司洛尔治疗的103例患者中有86例有效,治疗有效率为83.5%,其中,59例显效患者用药(68±21)min后症状完全缓解(P<0.01),心率和血压均显著下降(P<0.01),心电图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P<0.01)。结论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有关;艾司洛尔可迅速、安全、有效缓解冠脉病变所致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程度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马康华 《重庆医学》2005,34(5):715-716
目的探讨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程度的冠心病(CHD)患者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方法观察经冠脉造影证实的CHD患者(73例单支病变、101例多支病变、68例轻度狭窄、106例重度狭窄)及50名健康人24h心率变异长程频域指标.结果CHD患者HRV指标中的LF、HF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同病变支数患者之间的HRV无显著性差异;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者HRV减低越明显(P<0.05).结论CHD患者的HRV降低;HRV的改变和CHD患者冠脉的病变支数无明显关系,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提示HRV对CHD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心电图ST段下移形态学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心电图ST段下移形态学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6月~2007年7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363例患者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66例(73.3%),女性97例(26.7%),平均年龄(57.3±10.98)岁,汉族263例(72.5%),维吾尔族76例(20.9%),其它少数民族24例(6.6%)。冠心病组235例,对照组128例。结果:冠状动脉狭窄单支病变者100例,双支病变56例,多支病变79例。冠心病组心电图ST段下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ST段下移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63.0%,特异度为67.2%,假阳性率为32.8%,假阴性率为37.0%;冠脉狭窄单支病变与双支病变、多支病变心电图ST段下移分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组ST段预测冠脉狭窄敏感度为73.0%,双支病变为55.4%,多支病变为55.7%。心电图ST段形态学下移型组内上斜型、下斜型、水平型与ST段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汉族和维吾尔族冠心病组ST段下移型预测冠状动脉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ST段下移形态学改变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的存在,该标准对单支病变预测的敏感度较高。ST段下移形态3种分型预测冠状动脉狭窄效果相同。ST段下移形态学标准预测冠状动脉狭窄价值在汉族和维吾尔族中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与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AMI并行冠状造影检查的17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心电图特点, 分为ST段抬高组和非ST段抬高组2组, 对2组患者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与冠脉造影对比研究发现, ST段抬高组以LAD闭塞多见, 管腔狭窄程度以完全闭塞为主, 病变的冠状动脉以单支为主;而非ST段抬高组以LCX闭塞多见, 管腔狭窄程度以中、重度狭窄为主, 病变的管病以三支为主, 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但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心电图中ST段的不同改变代表冠脉造影下管腔狭窄程度、闭塞血管及支数的不同, 但都属于心血管急症, 临床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ST段改变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总结119例住院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脉造影的疑诊冠心病患者,根据平板运动试验诱发的ST 段改变可将全部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和ST段压低组.比较两组冠脉造影阳性率和血管病变受累支数比率.结果119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者中ST段抬高者7例,ST段压低者112例.ST 段抬高组的单支、双支血管病变支数比率与ST 段压低组无显著性差异,而ST 段抬高组的三支病变受累支数比率显著高于ST 段压低组(71.4% VS 9.8%,P=0.001).结论临床需高度重视平板运动试验中引发的ST 段抬高的患者,警惕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造影(CAG)检查结果与心电图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7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冠脉狭窄程度上,NSTEMI组中度狭窄占20%,重度狭窄占40%,STEMI组罪犯血管完全闭塞为66.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脉病变支数上,NSTEMI组单支病变为16.67%,STEMI组为56.2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组sT段下移亚组重度狭窄为主为57.15%,ST段无明显下移亚组中度狭窄为18.75%。结论: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与冠脉造影结果符合率预测中具有指导作用,可判断患者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冠心病(CHD)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将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892例患者根据其结果分为CHD组和非CHD组,按病变范围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比较各组间HBsAg阳性率。结果:892例CHD患者中,HBsAg阳性者51例,占5.72%。其中CHD患者635例,HBsAg阳性者38例,占5.98%;非CHD患者257例,血HBsAg阳性者13例,占5.06%。两组HBsAg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BsAg阳性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支数和CHD临床类型之间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HBV感染与CHD之间无临床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浆Fg及TpP水平,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分析血浆Fg、Tp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Fg、TpP水平,冠脉造影记录所示病变血管支数及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统计分析血浆Fg、Tp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Fg、Tp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Fg水平随病变血管支数增多而升高,而TpP水平随病变血管支数增加无明显升高,Gensini积分随病变血管支数增加而增加;血浆Fg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TpP与冠脉病变支数无相关性,血浆Fg、TpP水平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Fg、TpP水平明显升高,其水平高低与CHD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浆Fg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正相关,血浆TpP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无相关性,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与左室功能及心肌缺血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并和常规冠脉造影、超声、心电图对照,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肌缺血和左室功能受损之间的关系.方法 32例患者在1周内同时行DSCT冠状动脉造影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脉狭窄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对冠状动脉评估有无差异;并采用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使用DSCT心功能软件计算左心室心肌质量(LV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每搏输出量(LVSV)值.将冠脉狭窄的支数、狭窄程度、狭窄的不同血管与LVMM、LVEF、LVSV值及临床心肌缺血改变对照分析.结果 DSCT冠状动脉造影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检查方法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三支与双支病变组和中与重度狭窄时LVMM、LVEF、LVSV及心肌缺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单支与双支和轻度与中度间LVEF、LV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MM及心肌缺血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呈单支血管中、重度狭窄时,只有左前降支组LVMM、LVEF、LVSV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越多、狭窄程度越重,心肌缺血的发生率越高,左心室功能损害越大,左前降支狭窄对心功能损失最大.LVMM在冠状动脉狭窄时是较敏感的心肌缺血指标.  相似文献   

11.
Holter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olter检测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作用.方法:200例行Holter检查的患者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对Holter检测到的心肌缺血结果进行分类,并冠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进行评价.结果:Holter检测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56.4%,特异性为50%,假阳性率为50%,假阴性率为43.6%.缺血性ST段压低>2 mm组冠脉病变支数及狭窄>90%的血管支数均较ST段压低≤2 mm组明显增多(P<0.01);ST段水平延长组中4例患者均有冠脉重度狭窄,ST段上抬组其中2例冠脉接近闭塞,2例冠脉无异常;ST段压低>2 mm组多支病变的例数较其他组明显增多(P<0.01),冠脉造影阳性而Holter未监测到心肌缺血组狭窄>90%血管支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Holter对检出冠心病多支病变及冠脉严重狭窄患者所引起的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并能判断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及检出伴随心肌缺血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心电图ST- T改变来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方法:根据有无心绞痛及ST- T异常的情况分为持续ST段压低组(A组)、持续单纯T波低平、倒置组(B组)、有ST- T变化组(C组)、ST段压低<2 mm组(D组)、ST段压低≥2 mm组(E组)、ST段水平延长组(F组) ,ST段上抬组(G组)。10 0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统计各组的冠脉造影阳性率、冠脉病变支数及狭窄>95 %支数。结果:典型心绞痛且伴ST- T动态变化组冠脉造影阳性率87.8% ,无典型心绞痛组阳性率仅11.9% (P<0 .0 1) ;心绞痛发作时ST段压低≥2 mm组(E组)冠脉病变支数及狭窄>95 %的血管支数均较ST段压低<2 m m组(D组)明显增多(P<0 .0 1) ;ST段水平延长组(F组)中2例均有冠脉极重度狭窄,ST段上抬组(G组)中2例冠脉接近闭塞。结论:无典型心绞痛表现且无ST- T动态变化者,基本可排除冠心病;典型心绞痛和ST- T的动态变化,结合冠心病危险因素是门诊初筛、诊断冠心病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胸前导联心电图变化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03例,并依据胸前导联ST段压低幅度和持续时间分为四组,统计各组患者不同血管病变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 胸前导联ST段压低持续时间不足48小时与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患者造影结果对比、胸前导联ST段压低小于2mm与大于等于2mm患者造影结果对比:仅右冠脉病变及仅左回旋支病变例数差异无显著性,右冠脉或左回旋支合并左前降支病变例数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下壁心梗患者若胸前导联ST段压低幅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则右冠脉或左回旋支合并左前降支病变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76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患者,回顾分析其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的变化.结果:176例患者中动态心电图检查心肌缺血阳性率为75.6%,其中3支、双支、单支病变阳性率分别为90.2%、73.7%和68.4%;动态心电图ST段压低幅度、持续时间、出现阵次随冠脉狭窄支数增多、程度增强而显著增加.结论:动态心电图是理想的筛查冠心病的无创伤性检查技术,特别是对双支及以上病变的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QT离散度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文探讨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80例已行冠脉造影术且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按如下进行分组: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患者于安静状态下,分别用同步12导联方法描记心电图,测定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值,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轻度狭窄组比冠脉无狭窄组QTd和QTcd明显增加(P<0.05);冠脉重度狭窄组又较冠脉轻度狭窄组QTd与QTcd明显增加(P<0.05);冠脉双支病变组QTd和QTcd比单支组增加(P<0.05);三支组比双支组显著增加(P<0.05),该组中QTd均比正常值增大。结论:冠心病患者心室复极不均一性增加,QTd增大。病变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白桦  张峰  张馨介  葛利军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1):1003-1004
目的评价运动试验(TMT)对冠心病(CHD)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以胸痛为主诉的住院患者200例,比较分析TMT与冠脉造影(CAG)两者检查结果。结果 200例患者中,TMT阳性143例,其中CAG阳性112例,CAG阴性31例。TMT阴性57例,其中CAG阴性36例,CAG阳性21例。TMT在检出缺血性ST段改变与CAG相比较,诊断CHD的敏感性84.2%、准确度74%。根据CAG对患者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病变累及范围支数分析,比较对TMT结果的影响,两者均阳性者多为双支及3支、或单支病变狭窄程度较重的情况。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者TMT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χ2=3.73,P〈0.05),其中狭窄在50%-74%的TMT阳性率最高。结论 TMT对CH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度,可做为非侵入性诊断的初筛手段,亦可评估冠脉病变的程度,判断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动态各脉压(PP)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52例入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术,并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狭窄组(n=180)和非冠脉狭窄组(n=72);根据患者既往有无高血压病(EH)史分为EH组(n=164)和非EH组(n=88).所有患者均于术后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结果 EH组较非EH组冠心病(CHD)患病率明显增高(81.1% vs 53.4%,P=0.000);EH组双支、三支冠脉病变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EH组(28.7%vs 5.7%,P=0.000;29.3%vs 9.1%,P=0.000);冠脉狭窄组动态各收缩压(SBP)、PP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并且各动态PP随冠脉血管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h动态PP、白日动态PP、夜间动态PP、年龄均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密切.且夜间动态PP较其他因素与CHD冠脉狭窄程度关系更密切.结论 动态各PP均是CHD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夜间动态PP的预测价值更佳.  相似文献   

18.
动态心电图对病变冠脉及狭窄程度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 12导动态心电图 (12导Holter)对冠心病 (CHD)患者病变冠脉及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 87例拟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 ,同期内 (间隔 <1周 )分别接受冠状动脉造影 (CAG)和 12导Holter检查 ,以CAG作为对照 ,对 12导HolterST段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单支组ST段压低幅度、持续时间在冠脉狭窄≥ 75 %组较冠脉狭窄 5 0 %~ 74 %组增大 ,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②单支组LAD病变 16例 ,ST段压低表现在V4~V65例 ,ⅡⅢavFV5V611例 ;RCA病变 8例 ,ST段压低表现在ⅡⅢavF 1例 ,ⅡⅢavFV5V67例 ;LCX病变 1例 ,ST段压低表现在V5V6。结论 根据ST段压低出现导联、压低幅度和持续时间 ,可以对病变冠脉及病变冠脉狭窄程度进行初步的预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19.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AECG)检测冠心病(CAD)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以探讨其患者的发生率、发病规律、病情和预后关系,并由此评价AECG诊断SMI及指导临床治疗的应用意义。方法采用12导联AECG记录系统对224例CAD患者连续监测48h,回放分析观察ST段移位值、心肌缺血阈等指标。结果224例CAD患者中发生心肌缺血204例(83.48%),共检出1387次心肌缺血发作,而其中1178次为SMI(84.93%);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发作以6:00~12:00时最为频繁,而0:00~6:00时出现最少;夜间缺血ST段下移持续时间延长,Ⅳ值增高;心率越快,诱发的心肌缺血越严重,ST段下移越明显。结论AECG是较理想的诊断SMI的非创伤性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临床特征及意义。方法:应用三通道动态心电图(DCG)对5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24小时监测。结果:58例CHD共发生缺血性ST下移145次,其中SMI为114次,以白昼清醒状态为多,多伴有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其ST下移程度与有症状时无明显差异。结论:SMI是老年CHD患者心肌缺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不能根据心绞痛的有无决定治疗及判断预后。SMI的发作白昼明显多于夜间,并多伴有心率增快。心肌缺血可诱发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及时发现和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律失常,对防止心血管意外事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