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再发膀胱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再发膀胱癌的特点。方法:对98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中后再发膀胱癌24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行肾输尿管膀胱袖状切除术后膀胱癌再发率低于肾输尿管切除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合并膀胱癌、肿瘤恶性程度高及输尿管下段癌其术后膀胱癌的再发率高,再发时间多在术后3年以内。结论:肾输尿管膀胱袖状切除术是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定期复查膀胱镜和膀胱抗癌药灌注很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结合经腹腔下腹正中切口治疗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最初经验。方法:选取2005年11月至2009年1月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5例肾移植后因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而接受结合经腹腔下腹正中切口的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的患者。后腹腔镜下将肾切除后,经膀胱镜行同侧输尿管口及膀胱袖状切除术,于下腹正中做6~8 cm切口,经腹腔途径将远端输尿管切至膀胱壁内段后,将输尿管完整取出,并经此切口完整取出标本。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53 min,平均术中出血245 mL,3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后腹腔镜肾切除术中无1例中转开放,2例患者出现轻微并发症。病理结果显示:3例肾盂、1例肾盂和输尿管、3例肾盂和膀胱、1例双侧肾盂、4例输尿管、2例输尿管和膀胱和1例双侧输尿管内可见移行细胞癌。平均随访35个月,无1例患者后腹腔内复发或远处转移。5例并发膀胱癌患者中在随访时发现有2例复发膀胱癌,4例行单侧肾输尿管切除的患者在随访中发现对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结论: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结合下腹正中经腹腔切口的方法可能是一个治疗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安全且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汤群辉  王禾  陈宝琦  秦荣良  杨力军 《医学争鸣》2000,21(12):1536-1536
0 引言 男性尿道癌非常罕见 ,且以鳞癌占绝大多数 ,移形细胞癌约占 15 % ,且可伴发膀胱、输尿管或肾盂癌 [1 ] .我院1989- 11/1999- 11共收治尿道移行细胞癌 11例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 11例均为男性 ,年龄 34~ 74(平均6 1.8)岁 .其中 7例系因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 1~ 2 a发病 (其中 5例为多发 ,2例位于膀胱颈部 ) ;3例因输尿管癌、1例因肾盂癌行肾 -输尿管 -部分膀胱切除术后 1~ 2 a,继发膀胱癌后又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约 1a发病 . 11例患者术前均经 B超、CT或 MRI和尿道镜检查及脱落细胞学检查、病理活检证实为…  相似文献   

4.
年轻患者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分析(附5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年轻患者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自然史及预后。方法 :回顾了 5 3例有记录的 4 0岁以下 (包括 4 0岁 )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病例 ,平均随访 6 8个月 ,中位随访 5 6个月。结果 :5 3例病人中 4 0例表现为浅表性膀胱癌 ,13例有肌层浸润。其 3,5 ,10年的复发率分别为 2 0 .89% ,32 .16 % ,5 5 .0 1% ;3,5 ,10年的进展率分别为13.5 1% ,18.92 % ,35 .5 8% ;3,5 ,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 91.95 % ,85 .4 2 % ,74 .5 8%。结论 :年轻患者的膀胱移行癌具有相对良性的预后 ,但其治疗应同一般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一样 ,根据肿瘤的分期及分级来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年轻患者膀脱移行细胞癌的自然史及预后。方法:回顾了53例有记录的40岁以下(包括40岁)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病例,平均随访68个月,中位随访56个月。结果:53例病人中40例表现为浅表性膀胱癌,13例有肌层浸润。其3,5,10年的复发率分别为20.89%,32.16%,55.01%;3,5,10年的进展率分别为13.51%,18.92%,35.58%;3,5,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95%,85.42%,74.58%。结论:年轻患者的膀胱移行癌具有相对良性的预后,但其治疗应同一般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一样,根据肿瘤的分期及分级来决定。  相似文献   

6.
报告22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采用BCG膀胱灌注治疗。结果:经0.5-5年的观察,有2例在术后1年出现膀胱癌,但因癌肿的部复发或远外转移致死者达7例,表明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BCG膀胱灌注可减少膀胱癌的发生,但由于癌肿的复发、转移,病死并不因此下降。  相似文献   

7.
兰秀星  邹强 《浙江医学》1999,21(11):665-666
腺性膀胱炎并发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上并不多见。我院自1991年~1998年2月共收治5例,现就两者的关系、诊断及治疗作一探讨。 病例介绍 例1:男,36岁。无痛性间歇肉眼血尿5年。B超检查提示膀胱内占位病变。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右侧壁2cm×2cm菜花状赘生物,基底宽,肿块中央区可见血管。活组织检查及术后病理报告为移行细胞乳头状癌Ⅰ~Ⅱ级伴腺性膀胱炎。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随访1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新型免疫毒素BDI- 1-PEA膀胱灌注 ,探讨其对预防人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作用。方法  1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患者应用 10 0倍半细胞致死剂量浓度 (1× 10 - 7mol L)抗人膀胱癌免疫毒素BDI- 1-PEA5 0ml行膀胱内灌注 ,药物在膀胱内保留 1h后排出 ,每周灌注 2次 ,10次为一疗程。同期随机 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患者应用丝裂霉素 2 0mg膀胱灌注作为对照 ,每周灌注 1次 ,8次后改为每月 1次 ,10次为 1疗程。每 3个月复查膀胱镜或B超检查。结果 免疫毒素组用药后随访 7~ 16个月 ,平均 12个月 ;12例病人均无复发 ,多次膀胱镜检查未见异常。丝裂霉素组随访 9~ 15个月 ,平均 11个月 ;2例复发。结论 免疫毒素BDI- 1-PEA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报告22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采用BCG膀胱灌注治疗。结果:经0.5~5年的观察,有2例(占9.1%)在术后1年内出现膀胱癌;但因癌肿的局部复发或(和)远处转移致死者达7例(占31.8%)。表明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BCG膀胱灌注可减少膀胱癌的发生,但由于癌肿的复发、转移,病死率并不因此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 1 0年 42例经病理证实的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临床特点、尿细胞学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及膀胱镜检查进行总结和对比 ,42例中多器官同时发病者 1 1例 ,40例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 3 4例。结果 :尿细胞检查阳性率 66% ,灌洗后肾盂尿检阳性率可达 93 %。CT阳性率 86% ,术后再发膀胱癌 6例。结论 :尿细胞学检查是特异性的定性诊断方法 ,灌洗肾盂尿可提高阳性率。 CT检查对肿瘤的定位、分期有重要价值。肿瘤的多器官发病倾向应高度重视 ,治疗以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套状切除为主 ,膀胱镜检查应列为常规  相似文献   

11.
患男,59岁。8a前因慢性肾功能不全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1周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联用CsA、Aza、Pred抗排斥治疗。2a前出现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膀胱镜检查诊断为膀胱乳头状癌,行TURBt,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Ⅳ级,定期MMC40mg膀胱灌注治疗1a。1月前,再次出现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B超提示自体左肾积水、上段输尿管扩张,  相似文献   

12.
王佩飞  高宝辉 《河北医学》2002,8(4):317-319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5 3蛋白、PCNA的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5 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5 3、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 :5 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5 3、PCNA阳性率分别为 4 8.1%、5 3.8% ,P5 3、PCNA的阳性率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转移有密切关系 (P <0 .0 1)。结论 :P5 3、PCNA是膀胱移行细胞癌较特异的肿瘤标记物 ,其表达与膀胱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13.
膀胱移行细胞癌P-糖蛋白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复发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P-糖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复发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和2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P-糖蛋白的表达。结果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P-糖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粘膜组织(P〈0.01),灌注化疗后复发肿瘤P-糖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初发肿瘤(P〈0.01)。结论 P-糖蛋白介导的多药耐药是膀胱癌腔内灌注化疗失败、肿瘤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大鼠膀胱癌模型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发SD大鼠膀胱癌的模型构建及动态变化。方法采用MNU进行大鼠膀胱灌注2mg/次,每2周1次,共4次。分别观察实验第3、5、7、9、12和14周的膀胱黏膜改变。结果膀胱灌注3周出现不典型增生,5周上述改变明显,7周有原位癌改变,9周膀胱内可见明显癌性肿块,12—14周证实为膀胱乳头状癌或浸润性癌,9周的致癌率为100%(6/6),其组织学改变及病理学特征与人膀胱癌相似。结论MNU灌注诱导构建大鼠膀胱癌模型方法简便、可靠。致癌经历上皮增生、乳头状瘤形成和癌变过程,为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膀胱癌的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学分析表明,9p的丢失在移行细胞癌早期是最常见的改变[1]。有学者利用检测尿中脱落细胞微卫星改变方法筛查膀胱癌病人,并取得重要进展[2]。我们试图通过分析9p上8个微卫星位点的遗传改变,探讨在中国人膀胱癌早期筛查中应用的可能性。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本组26例为本院泌尿科手术治疗的病人,均经病理确诊,均为膀胱原发性移行细胞癌。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34~78岁。26例中血尿22例,吸烟16例。膀胱镜检查:单发癌14例,多发癌12例。分级:原位癌1例;G1期3例;G2期15例;G2~G3期2例;G3期5例。2方法:分别收集病…  相似文献   

16.
膀胱移行细胞癌多药耐药蛋白P—gp170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多药耐药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2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P-gp170的表达。结果:8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P-gp170的表达阳性率为42%,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粘膜组织;化疗后复发肿瘤P-gp170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初发肿瘤。结论:P-gp170介导的多药耐药是膀胱癌腔内灌注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VEGF进行检测。结果:正常膀胱移行上皮均为阴性表达;膀胱移行细胞癌中VEGF阳性表达24例,表达率为60%(24/40),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1),其中VEGF表达阳性率随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上升而升高,表达强度也随之增强(P<0.01)。结论:VEGF表达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VEGF有可能可作为判断膀胱癌生物学行为、转移潜能及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8.
蒲志  陈军 《四川医学》2001,22(10):895-895
患者 ,男 ,87岁。1982年因血尿、左腰痛 ,在绵阳市中心医院经检查诊断为左肾肿瘤 ,行左肾切除 ,术后病理诊断为肾实质肿瘤 (透明细胞癌 )。 1986年 4月因无痛性血尿 ,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经膀胱镜检查 ,发现膀胱顶部及左侧壁广泛性乳头状新生物 ,病理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 级。在省医院行骶麻下经尿道膀胱癌电切除术、卡介苗行膀胱灌注等治疗治愈。 1993年因咳嗽、声嘶 ,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活检确诊为喉鳞癌声门型(T1N0 M0 ) ,在我院经60 C0 放疗治愈 ,随防至今健在 ,无肿瘤复发转移。临床上多原发癌较少见。发生率约在 0 .37%~0 .65 %之间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液脱落细胞中Survivin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及10例健康志愿者尿液脱落细胞中Survivin蛋白的含量。结果 (1)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Survivin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P〈0.01);(2)随着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增高,尿液脱落细胞中Survivin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1);(3)复发、≥60岁、多发及肿瘤≥2cm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Survivin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原发、〈60岁、单发及肿瘤〈2cm组(P〈0.05或P〈0.01)。结论尿液脱落细胞中Survivin蛋白含量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沙培林对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血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0例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患者和15例正常人血液中VEGF的检测,观察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在沙培林灌注治疗6周后血液中VEGF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患者血液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6周后VEGF水平显著降低,但仍较对照组高。结论沙培林膀胱灌注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液中VEGF水平,是一种有效的杀死膀胱肿瘤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