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伊曲康唑、采乐洗剂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伊曲康唑与采乐洗剂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 方法 选择门诊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11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5 5例 ,采用伊曲康唑口服与采乐洗剂外洗。对照组 5 5例 ,单纯用采乐洗剂外洗。 2周后观察疗效。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4 40 % ,对照组总有效率 5 8 1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x2 =3 3 5 0 ,P <0 0 0 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 口服伊曲康唑与外用采乐洗剂联合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满意 ,安全性高 ,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2.
伊曲康唑联合二硫化硒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联合二硫化硒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方法70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伊曲康唑200mg口服,每日1次,同时联合外用二硫化硒,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伊曲康唑200mg口服,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有效率在治疗结束时分别是54.6%、81.1%;治疗结束后2周的有效率分别是66.7%、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伊曲康唑联合二硫化硒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联合抗真菌药治疗的基础上,外用派瑞松霜治疗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和耐受性. 方法两组患者在口服伊曲康唑胶囊,外用2%酮康唑洗剂洗浴的同时,一组外用派瑞松霜治疗40例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与另一组外用1%联苯苄唑霜治疗的40例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外用派瑞松霜组第7d和第14d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外用1%联苯苄唑霜组,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两组第21d的总有效率和真菌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在联合抗真菌药治疗的基础上,外用派瑞松霜治疗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较外用1%联苯苄唑霜,疗效更快,更强,可以有效缩短疗程,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治疗组(40例)外用1%联苯苄唑乳膏,每日1次,连续3周;对照组(40例)外用2%酮康唑洗剂.结果:3周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临床整体疗效(用药后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真菌学清除率相当(P>0.05).结论: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联合抗真菌药治疗的基础上,外用派瑞松霜治疗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两组患者在口服伊曲康唑胶囊,外用2%酮康唑洗剂洗浴的同时,一组外用派瑞松霜治疗40例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与另一组外用1%联苯苄唑霜治疗的40例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外用派瑞松霜组第7d和第14d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外用1%联苯苄唑霜组,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两组第21d的总有效率和真菌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在联合抗真菌药治疗的基础上,外用派瑞松霜治疗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较外用1%联苯苄唑霜,疗效更快,更强,可以有效缩短疗程,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皮肤康洗液联合1%联苯苄唑软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入选的真菌镜检为阳性的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分为A、B、C组。A组26例,给予皮肤康洗液外用,2次,d,连用4周;B组30例,给予1%联苯苄唑软膏外用,2次,d,连用4周;C组32例,给予皮肤康洗液联合1%联苯苄唑软膏外用,治疗方法同上,连用4周;所有患者停药后1周再次进行真菌镜检。结果:治疗4周结束时,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总有效率为81.25%,显著高于A、B组(P〈0.05);C组真菌清除率为84.38%,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康洗液联合1%联苯苄唑软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显著,可提高有效率及真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为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卡氏搽剂联合倍佳外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方法:78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卡氏搽剂和倍佳外用,每日1次;对照组38例给予2%酮康唑洗剂外洗,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7.5%、65.8%,治疗结束停药2周时有效率分别为92.5%、68.4%,两组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88,P〈0.05;x^2=4.84,P〈0.05)。结论:卡氏搽剂联合倍佳外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确实,方法可靠,可作为临床常规选用外用药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区和非皮损区马拉色菌菌种的检出以及菌种的构成。方法采用菜子油培养基,根据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进行菌种鉴定。结果从毛囊内共分离出326株马拉色菌,其中球形马拉色菌255株,占78.22%;合轴马拉色菌54株,占16.56%;糠秕马拉色菌17株,占5.22%。从皮损部位疹间皮肤皮屑分离马拉色菌298株,其中合轴马拉色菌221株,占74.16%;糠秕马拉色菌43株,占14.43%;球形马拉色菌30株,占10.07%;钝形马拉色菌4株,占1.34%。菌种检出率和菌种构成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和P<0.0001)。结论球形马拉色菌是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优势致病菌,正常皮肤则以合轴马拉色菌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2例马拉色菌毛囊炎随机分为氟康唑组和伊曲康唑组,氟康唑组应用氟康唑进行治疗,伊曲康唑组则应用伊曲康唑治疗,疗程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氟康唑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伊曲康唑组为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氟康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伊曲康唑组为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康唑、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时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均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0.
邹昱 《当代医学》2014,(16):148-149
目的评价口服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及费用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4月江西省奉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随机均分为伊曲康唑组(伊曲康唑胶囊口服,200mg/d)和氟康唑组(氟康唑胶囊口服,150mg/d)。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成本-效果比(C/E)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2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伊曲康唑组成本-效果比优于氟康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均安全有效,伊曲康唑具有更佳的成本-效果比,更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11.
李洁思  张璇君 《河北医学》2009,15(7):817-819
目的:观察窄谱UVB联合小剂量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52例给予局部照射窄谱UVB,每周2次,连续4周,同时口服伊曲康唑100mg,每日1次,连服4周;对照组46例口服伊曲康唑200mg,每天1次,连服4周。结果:治疗后2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53.85%、58.70%,有效率分别为90.38%、93.4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窄谱UVB联合小剂量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减少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胃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对胃痛影响。方法对川南某大学1000名在校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有无胃痛,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的调查资料进行了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早餐、辣食、饮酒、作息时间、生活节奏、生活规律、食豆类食物、体育锻炼均与胃痛的发生有关(p<0.01),而性别、吸烟、饮牛奶、甜食、蔬菜、游戏等因素与胃痛的发生无明显的联系(p>0.05)。其中不吃早餐,喜欢辣食,酗酒,不按时作息,生活无规律等成为危险因素;喜欢吃豆类制品,经常喝水,体育锻炼等成为保护因素。结论提倡多吃豆类、蔬菜,按时作息,少吃辣食,少饮酒,多加强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3.
特比萘芬乳膏与维A酸胶囊联合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外用特比萘芬乳膏和口服维A酸胶囊联合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172例,采用维A酸胶囊 20 mg顿服,1次/d,同时皮损处外用特比萘芬乳膏,2次/d,连续治疗14 d.对照组126例,单纯口服维A酸胶囊,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结果 治疗组:治愈59例,显效66例,有效28例,无效19例.治愈率77.27%,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治愈27例,显效32例,有效31例,无效36例.治愈率53.3%,总有效率为78.33%.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维A酸胶囊联合外用特比奈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性毛囊炎效果理想,副作用少而轻微.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 aim was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etary habits and development of 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o groups (30 patients with RAS who have been following dietary habits and not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disease or hematologic abnormaliti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nsist of 28 patients without 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

Results:

A Mann–Whitney test (P>0.05) shows no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RAS and the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eating similar food such as cheese, cow''s milk, tea, lemon, coffee, orange, apple, yoghurt, and tomato, spicy food, but the patients with RAS ate specific foods containing (pH) like; oranges and lemons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Dietary habits have no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ment of RAS but can lay a minor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RAS either by causing hypersensitivity or by deficiency of some vitamins and mineral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生活方式与骨质疏松发生的关系。方法:对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与60例绝经后无骨质疏松妇女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坚持喝奶、补钙、运动的妇女骨质疏松发生率低(P<0.05),经常饮咖啡的妇女骨质疏松发生率高(P<0.05);正确烹饪及食用辛辣在两组之间则无明显差异。结论: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良好的生活方式有预防骨质疏松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刚 《河北医学》2012,18(4):472-475
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科诊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9例为观察组,另选择31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进行问卷调查,测量其食管及胃内压并进行24h食管PH值监测.结果:观察组中常进食过饱、睡前进食,喜油腻食物、辛辣食物及饮酒、吸烟、喝咖啡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LESL均值为(3.28±0.31)cm,GP均值为(1.62±1.03)kPa,LESP/GP为0.54±0.43,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胃酸反流时间为(201.34±198.23)min,PH值<4时间比例平均为(22.13±17.53)%,胃酸清除时间(1.49±1.31)min/次,均明显长于或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良的饮食习惯、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及食管廓清能力的降低等都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该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食物特异性IgG、IgE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各种食物特异性IgG、IgE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生、发展中的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IBS组(n=44)、慢性结肠炎组(n=47)、健康对照组(n=40)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IgE。结果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和IgE总阳性率比较,IBS组与慢性结肠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 orP〈0.05);慢性结肠炎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食物不耐受可能是导致IBS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避免食用不耐受食物可能对防治IB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大学生食用街头食品的情况及原因,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无记名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资料、食用街头食品的情况和对街头食品卫生的认知等3个方面.选择兰州市某高校医科、文科、理科三年级大学生共2000人,在教室集中向学生发放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收回有效问卷1874份,其中男学生1095人,女学生779人结果 94.39%的学生每周至少食用1次街头食品,男女学生中分别有38.26%和43.90%的人每周食用3次以上,女学生多于男学生(P<0.05).食用街头食品的原因是用餐方便、价格便宜和口味适宜.大学生缺乏食品卫生相关知识,文科、理科、医科学生平均回答正确得分率分别为40.4%、36.9%和65.4%.结论 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营养与食品卫生相关知识的教育,建议高校从改善后勤服务、开展健康教育等方面人手,降低大学生对街头食品的食用率,保证学生饮食安全,促进学生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