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对1997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34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与结肠癌肝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转移组伴发合并症、发生腹腔种植、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肿瘤分化程度及血清CEA水平等因素与无肝转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深(OR=5.367,95%CI=2.451~11.755)、发生腹腔种植(OR=5.778,95%CI=1.963~17.009)、发生淋巴结转移(OR=5.178,95%CI=3.963~18.009)、分化程度高(OR=4.962,95%CI=2.958~16.016)、无合并症(OR=1.896,95%CI=1.853~14.617)、血清CEA水平高(OR=1.076,95%CI=1.489~13.817)等六项因素和结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为结肠癌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是否伴发合并症、腹腔种植、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肿瘤分化程度及血清CEA水平等因素和结肠癌肝转移密切相关,且为结肠癌肝转移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方法:收集1999年8月~2008年3月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手术治疗病例42例,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患者1年生存率73.8%,3年生存率47.6%。性别、发病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原发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术前CEA水平、原发结肠癌周径等因素对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有显著性影响(P〈0.05)。肿瘤分化程度、转移灶数量和大小、手术方式对此类患者3年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肿瘤分化程度、转移灶数量及体积,和采用的手术方式对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肝转移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大肠癌发生肝转移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对63例发生肝转移及51例未发生转移的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病程(自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超过半年肝转移率为67.3%,肿瘤低分化者肝转移率为80%,血清CEA、CA199值异常的患者发生肝转移率分别为100%和92.3%,与对照组(无肝转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浸润较深者其肝转移率明显升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肠癌肝转移与患者病程、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CEA、CA199值相关,应针对相关因素积极治疗,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时性肝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因素与同时性肝转移的关系。结果:156例结直肠癌患者中18例(11.5%)发生同时性肝转移、直肠是结直肠癌的最常见的原发部位同时性肝转移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及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CEA水平及血管浸润有相关性(P〈0.05).结论:肿瘤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CEA水平及血管浸润等因素与同时性肝转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 KAI1基因在人结直肠癌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 方法 用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 4 5例结直肠癌组织 ,4例肝转移灶 ,10例淋巴结转移灶并同时取距癌边缘 >10 cm正常结直肠粘膜组织作对照组。 结果  (1) 4 0例 (4 0 / 4 5 ,89% )结直肠癌组织 KAI1m RNA表达水平比相应的正常结直肠粘膜高(P<0 .0 1)。癌组织 KAI1m RNA表达水平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 (r=- 0 .5 6 6 ,P<0 .0 1)。伴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 KAI1m RNA表达水平比不伴淋巴结转移低 (F=2 0 .2 2 8,P<0 .0 1)。转移淋巴结的 KAI1m RNA表达比相应的原发灶表达降低 (P<0 .0 5 )。(3)结肠癌组织 KAI1m RNA表达水平与临床 Dukes’分期负相关 (r=- 0 .4 74 ,P<0 .0 5 ) ,Dukes’C、D期表达均比 B期低 (P<0 .0 5 )。 (4 )结肠癌组织 KAIlm RNA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肠壁深度、远处转移与否无明显关系 (P>0 .0 5 )。 (5 )多因素分析显示 ,有无淋巴结转移与癌组织 KAI1m RNA表达相关 (r=- 0 .735 ,P<0 .0 5 )。 结论  KAI1表达增高可能参与结肠癌的早期阶段。结肠癌中 KAI1m RN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呈负相关。KAI1m RNA表达降低与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KAI1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肝转移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6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同时性或异时性)和37例术后随访3年以上无复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肿瘤大小、肿瘤浸润肠壁深度、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术前血清CEA、AFP、CA199水平等指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其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  相似文献   

7.
血清CEA检测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清CEA的检测对大肠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8例大肠癌患者、40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30例健康成人的CEA检测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肿瘤血清CEA检出率与健康组、良性疾病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CEA在结肠癌和直肠癌中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90);血清CEA水平与病理分期(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呈正相关,均有密切关系(P<0.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1),术前CEA水平与术后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EA是结直肠癌的一个重要的诊断指标,同时有利于判断病情发展和肿瘤侵润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佳木斯地区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分析其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9月-2013年6月收治的286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搜集其病历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升结肠癌或横结肠癌占比44.1%,高、中化占比61.2%,溃疡型、浸润型、隆起型占比分别为49.0%、23.0%、28.0%,肿瘤直径小于5 cm占比为67.1%。结肠癌3年生存率为82.5%。结肠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术中输血史、确诊时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瘤体直径、组织分化程度、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大体分型、远处转移、术前准备时间和脉管癌栓均与远期预后有显著相关性(P 0.05)。结论佳木斯地区结肠癌患者肿瘤多发于乙状结肠或左侧结肠,且2/3处于高、中分化,溃疡型多见,肿瘤直径多数较小,远处转移少,但淋巴结转移多,需积极手术切除,在早发现、早治疗情况下远期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肿瘤标记物CA19-9、CEA对胃癌转移和预后预测价值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肿瘤标记物CA19-9、CEA与胃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及其对判断胃癌的转移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收治的248例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法分析血清CA19-9浓度、血清CEA浓度与胃癌病理生物学特性的关系,ROC曲线分析血清CA19-9、CEA浓度对胃癌转移的预测价值,Kap lain-M e ier法分析血清CA19-9、CEA浓度与Ⅲ~Ⅳ期胃癌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CA19-9浓度升高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周围脏器受累有相关性,血清CEA浓度升高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膜转移、肿瘤大小、周围脏器受累有相关性;ROC曲线显示血清CA19-9浓度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准确率较高,血清CEA浓度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周围脏器受累的预测准确率较高。在同期别胃癌中(Ⅲ~Ⅳ期)血清CA19-9、CEA浓度阳性组与阴性组预后有明显差别。结论血清CA19-9、CEA浓度升高是胃癌的晚期事件,且对判断胃癌的转移及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肿瘤标志物CEA、CA^19-9和AFP在结肠癌肝转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结肠癌肝转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并评价其联合检测对结肠癌肝转移的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EA、CA^19-9和AFP水平,并与原发性肝癌对照。结果CEA、CA^19-9二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在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组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AF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采用三项联合检测可提高结肠癌肝转移诊断的特异度。结论血清CEA、CA^19-9和AFP对结肠癌肝转移的诊断有明确的临床价值,联合检测可提高对结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p16、p53和c-erbB-2蛋白在胃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扬  陈丽英  高美钦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3,37(3):266-268,276,F003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 p16、p5 3和癌基因 c- erb B- 2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 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p16、p5 3和 c- erb B- 2蛋白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 结果  p16蛋白在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中表达呈下降趋势 ,异型增生和胃癌中 p16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胃粘膜 (P<0 .0 5 ) ,p16蛋白表达降低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 ;p5 3蛋白在胃癌中表达显著高于异型增生 (P<0 .0 5 ) ,并且与胃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P<0 .0 5 ) ;c- erb B- 2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P<0 .0 5 )。 结论 p16、p5 3和 c- erb B- 2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协同促进的作用。检测 p5 3和 c- erb B- 2对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食管上中段鳞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 ,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方法 对 90例经手术根治性切除及病理证实的食管上中段鳞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淋巴结转移率 5 6 .7% ,转移度 11.2 % ,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及分化 ;有淋巴结转移者 5年生存率 (9.80 % )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43.5 8% ) (P<0 .0 1)。 结论 食管上中段癌淋巴结转移表现为上、下双向性及远距离纵轴扩散的特点 ,淋巴结转移程度是食管癌根治术后最重要的预后因素 ,对病期较早的食管癌病例应适当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 ,选择“三野”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3.
细胞粘附分子-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细胞粘附分子-1(ICAM-1)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1例腺样囊性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腺样囊性癌管状型、混合型、实体型中ICAM-1表达率为88.24%,66.67%,25%。31例发肿瘤最大直径≥3cm者无1例高表达,直径<3cm者有12例高表达,12例复发或淋巴结转移;ICAM-1在直径≥3cm和复发转移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直径<3cm及无复发转移者(P<0.01)。结论 涎腺腺样囊性癌ICAM-1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肿瘤进展及复发、转移有关,ICAM-1高表达者复发转移较低。ICAM01可作为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 - D(Cath- D)、谷胱甘肽 - S-转移酶 (GST)活性变化与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检测胃癌、单纯性胃炎、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血清、癌组织、癌旁组织、胃窦粘膜中 Cath- D、GST的活性和手术前后血清 GST活性。 结果  (1)胃癌组的 Cath- D、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性胃炎组及胃炎伴癌前病变组 (P<0 .0 1) ,胃炎伴癌前病变组 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性胃炎组 (P<0 .0 5 ) ,Cath- D活性与单纯性胃炎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2 )胃癌组织 Cath- D、GST的活性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P<0 .0 5 )、癌旁组织中Cath- D、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织 (P<0 .0 5 )。 (3)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 Cath- D活性显著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 (P<0 .0 5 ) ,GST的活性在伴有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中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4) Cath- D的活性与按预后好坏的组织学分型 (P<0 .0 1)、按 TNM的分期 (P<0 .0 1)等病理指标有密切相关 ,而 GST的活性与病理指标无显著相关 (P>0 .0 5 )。 (5 )胃癌手术后 10天血清中 GST的活性明显低于手术前 (P<0 .0 1)。 结论 Cath- D、GST活性联合检测可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筛选、监测癌前病变进展及预测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变化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60例乳腺癌(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30例)、30例乳腺不典型增生及30例乳腺增生患者的血液及癌组织、癌旁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单纯性增生组 GST活性。结果:(1)乳腺癌组的血清及组织中GST活性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P<0.01)及单纯性增生组(P<0.01)。(2)乳腺癌组织GST活性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癌旁组织中GST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组织(P<0.05);(3)乳腺癌组织GST活性与肿瘤大小、按预后 好坏的组织学分型等病理指标无关,与组织学分级、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4)乳腺癌术后血清中GST活性明显低于术前(P<0.01)。结论:GST活性变化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乳腺癌诊断和癌前病变监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cyclin)D1与p53基因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意义及其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结肠癌中cyclin D1基因mRNA和p53蛋白的表达。统计处理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发现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yclin D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4%(40/63)及44.44%(28/63),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cyclin D1表达程度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cyclin D1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指标无关(P〉0.05)。p53蛋白在结肠癌中阳性率为38.09%(24/63),p53阳性的患者其cyclin D1的表达较之p53阴性者为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yclinD1的过表达及p53突变在结肠癌的癌变  相似文献   

17.
人肝细胞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原发性肝细胞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5例HCC的VEGF表达。结果HCC的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个数,有无门静脉瘤栓形成,包膜是否完整有关,与术前甲胎蛋白水平,HBsAg,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8.
组织蛋白酶D定量测定对乳腺癌的预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组织蛋白酶D(Cath-D)活性变化对乳腺癌的预后价值。方法 检测67例乳腺癌样本(其中淋巴结阴性37例,淋巴结阳性30例)及32例乳腺良性病变样本中Cath-D的活性,研究其预后价值。结果 (1)乳腺癌样本中的Cath-D的活性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样本及正常组织样本(P<0.01)。(2)67例乳腺癌样本中,淋巴结阳性样本中的Cath-D的活性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者(P<0.05)。(3)Cath-D的活性与肿瘤大小(P<0.05)、组织学分级(P<0.05)、按预后好坏的组织学分型(P<0.01)等病理指标有密切相关。结论 Cath-D的定量检测可作为临床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CD44v6、ki-67在宫颈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44v6、Ki-67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3例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组织中CD44v6、Ki-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CD44v6的着色部位主要在细胞膜和细胞质;而Ki067主要在胞核。CD44v6在正常宫颈上皮、宫颈原位癌和宫颈浸润癌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1)。CD44v6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的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Ki-67的表达情况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间质浸润和癌灶大小无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Ki-67过表达者CD44v6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ki-67低表达者。结论:CD44v6的阳性表达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癌细胞增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非唯一决定因素。CD44v6的检测对于了解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宫颈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低分子量角蛋白CK19在人肝细胞癌、肝癌前病变、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细胞癌、8例肝硬化及9例正常肝组织中CK19的表达。结果 56例肝癌旁不典型增生组中异型增生细胞及卵圆细胞的CK19表达率(51.9%)显著高于癌旁非不典型组中肝细胞的表达率(17.2%),但与肝癌组织的表达率差别不大。肝硬化组中CK19的表达率为37.5(3/8)阳性细胞均为卵圆细胞及异型增生细胞,结论 肝细胞癌和增生的卵圆细胞及异型增生肝细胞表达CK19,提示CK19可做为判断肝细胞异型增生的一个指标,肝细胞癌CK19表达与其组织学类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