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严重病症,既可台并多脏器损害,是致残率高的疾病,也是新生儿期的主要死因。在1965年和1983年我国新生儿专家经讨论已制订(关于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方法的建议),并明确提出A、B、c、D、E规范化的复苏方案,但未能切实贯彻。据苏州市窒息资料分析:全市1980~1988年围产儿死亡率由24.3‰下降至15.4‰,新生儿死亡在42.3%~378%之间徘徊。窒息发生率每年约10%。窒息死亡产前缺氧占35%,产时缺氧占65%。绝大多数窒息本应复苏成功,但在  相似文献   

3.
冯建华 《广西医学》2007,29(10):1531-1532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度窒息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3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重度窒息后易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其发生率高达54.5%(18/33);多器官功能损害发生率与窒息持续时间正相关(r=0.370,P<0.05).结论 强调加强产前保健、提倡新法复苏及窒息复苏后及时转诊在降低窒息发生率、缩短窒息时间及减轻窒息后缺氧缺血损伤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烫伤犬延迟快速复苏对心肌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烫伤后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对伤后早期心肌损害的影响。方法:利用犬40%TBSAⅢ度烫伤模型,24只狗被随机分为烫伤对照组,延迟快速补液组和延迟均匀补液组进行补液,观察伤前、伤后2、6、8、12、24、36和48h血浆肌球蛋白轻链1(MLC1)、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烫伤后各组血浆MLC1、LDH、CK和TNF都逐渐升高,2~  相似文献   

5.
快速补注对烧作休克延迟复苏病人脏器损害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快速补液对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病人脏器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37例TBSA>40%的烧伤病人按复苏方法不同分为A(n=17)和B(n=20)2组进行补液,观察休克期内(烧伤后48h)出入量及伤后当日,3,7,15和30d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B组)快速补液2h内补进液体(为第一个24h公式计算量的(38.8±6.1)%)显著超过(A组)传统补液方法(为第一个24h公式计算量的(16.5±2.1)%),B组第1个24h补液总量为公式计算量的(131.4±14.3)%,尿量也显著增加。伤后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各指标显著升高,两组比较,B组显著低于A组。结论对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病人采取快速补液可以减轻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肺脑复苏患者中出现脑损害与其血清S-100蛋白的相关性。方法测定80例CPCR术后患者及64例对照者血清S-100蛋白浓度,并对其进行2h、12h、24h、48h、72h的动态监测及比较。结果80例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血清中的S-100蛋白浓度在早期明显升高,2h达高峰,各时间段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12、24、48hS-100水平与入院时GCS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1或P〈0.05)。结论S-100蛋白可作为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脑损伤的标志物,S-100蛋白水平高,提示预后不良,其有助于心跳骤停后早期昏迷患者的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快速补液对烧伤延迟复苏血液流变学特性和心肌局部血流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30%TBSA烧伤模型,动态观察烧伤延迟复苏快速补液和均匀补液后,大鼠血液流变学特性和心肌局部血流量及血浆中心肌肌球蛋白轻链一1浓度的改变。结果伤后1h,全血粘度即显著升高,6h达高峰,补液后,全血粘度均降低,快速补液组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均匀补液组,血浆粘度、红细胞比积、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红细胞膜带电性质等血液流变学参数也发生改变;心肌局部血流量和血浆中心肌肌球蛋白轻链一1的浓度也相应发生改变,其变化趋势与全血粘度改变密切相关。结论烧伤延迟复苏快速补液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提高心肌局部血液灌注量,使心肌损害程度减轻,因此,对烧伤延迟复苏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9.
张兴文 《医学综述》2012,18(12):1855-1857
液体复苏是治疗创伤性休克的重要手段之一,创伤性休克早期大多为出血未控制性休克,对其主张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维护机体本身代偿机制和内环境的稳定,减少并发症,但与传统的积极液体复苏存在争论。在此就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出血未控性休克研究现状予以综述,旨在为出血未控制性休克治疗提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对于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取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以60例患者作为延迟复苏组,采取延迟复苏的抢救策略;以60例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作为即刻复苏组,采取即刻复苏的抢救策略。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措施、病情恶化率、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延迟复苏组患者的病情恶化率以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即刻复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取延迟复苏的抢救策略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应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1.
张毅  陆骁臻  蒋森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1):1186-1187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应用损害控制外科(DCS)策略的疗效。方法严重多发伤患者(创伤评分≥25)146例,其中92例患者抢救采取DCS策略(治疗组),54例患者抢救采用传统方法(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0.05)。结论DCS策略更符合病理生理特点,能明显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胚胎冷冻复苏移植33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后结局。方法 对 33例冷冻胚胎复苏中移植周期的运用、胚胎复苏后的变化及移植后的结果进行分析 ,同时随访妊娠结局。结果 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首批 33例冷冻胚胎复苏后移植的成功率为 33.3% ,与同期一般试管内受精 (IVF)周期的妊娠率 (32 .35 % )相近。其中 ,自然周期 2 4例中有 6例妊娠 ;克罗米芬周期 3例中有 1例妊娠 ;控制内膜周期 6例中有 4例妊娠 ,成功率显著高于前两组 (P <0 .0 5 )。此外 ,胚胎级别B级、C级与D级的受损率为 5 .49% ;E级与F级的受损率为 2 7.78%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单胎婴儿出生体重平均 30 32 g ,与正常婴儿相同 (P >0 .0 5 ) ,双胎及三胎婴儿出生后 6个月与 12个月时体重与正常婴儿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胚胎冷冻复苏后移植的成功率与同期一般IVF周期的妊娠率相近 ,采用控制内膜周期进行胚胎移植的成功率明显高于自然周期 ;碎片 >2 0 %的胚胎经冷冻复苏操作后的受损率明显升高 ;随访婴儿至出生后 1年 ,体重与正常婴儿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3.
复苏压力对大鼠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早期复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不同的复苏压力对大鼠未控制出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UHS)早期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脾脏损伤的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48只SD大鼠根据早期复苏压力的不同分为6组:不复苏组(对照)和40、50、60、70、80mmHg复苏组,每组8只。伤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降至40mmHg时开始低压复苏,用乳酸林格液加羟乙基淀粉(2:1比例)复苏,使MAP维持在各组设定的水平,持续1h,对照组此期不输注任何液体,然后结扎脾动脉止血,各组均行充分复苏2h。记录各组血流动力学、失血量、血细胞比容、血气、肝功及存活时间。结果60、70、80mmHg复苏组的出血量显著高于另3组(P〈0.05),50mmHg复苏组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和80mmHg复苏组(P〈0.05)。40mmHg复苏组和80mmHg复苏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低于50、60、70mmHg复苏组(P〈0.05)。70、80mmHg复苏组的酸中毒显著轻于40mmHg复苏组(P〈0.05)。40~60mmHg复苏组的血细胞比容显著高于80mmHg复苏组(P〈0.05)。40mmHg复苏组的肝功指标显著高于50、60、70mmHg复苏组(P〈0.05)。结论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的早期复苏中,血压过高会增加出血量,缩短存活时问;血压过低则抑制心功能,加重肝功能损害。血压在50~60mmHg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心脏骤停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特别是心血管病最常见的突发事件,多发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其次见于药物中毒、药物过敏、溺水等。如不及时抢救,常可引起死亡。因此,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过程中,必须分秒必争,挽救患者的生命。心脏骤停的抢救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急救,争取尽快恢复心脏跳动为主,第二阶段为防治心脏停搏造成的后果。  相似文献   

15.
16.
张蕾蕾 《海南医学》2007,18(8):153-155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70万各年龄层的人新发或复发卒中.其中大约有15万8千人死亡,使得卒中成为美国人的第三大死因.卒中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例如,溶栓治疗能限制卒中所致神经系统损害的发展,改善预后,但治疗窗受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肺脑复苏后患者发生脑损害与其自身的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6月-2015年2月收治的心肺脑复苏成功患者60例作为复苏组,另选6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复苏组患者进行2h、5h、12h、24h、48h的动态HSP70测定,并对患者进行同一时间段颈静脉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of jugular venous blood,SjvO2)的监测,分析HSP70与SjvO2的相关性.结果 进行心肺脑复苏的患者其HSP70的测得值在复苏后几小时即显著升高,于5h达到峰值,各个时间段的测定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复苏后2h、5h、12h、24h、48h这些时间段的HSP70值与患者的SjvO2值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患者清醒所需时间越短,其HSP70水平越高.结论 热休克蛋白70是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应激蛋白,SjvO2值越低,HSP70值亦越低,脑损伤越重,其与心肺脑复苏后患者的脑损害程度存在相关性,可用于心跳骤停早期昏迷患者的脑损害估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外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技术治疗的57例严重腹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7例严重腹部外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治疗和复苏,患者的体温(T)、酸碱度(pH值)、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乳酸水平均明显改善,相比于复苏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7例中治愈49例,死亡8例,治愈率为85.96%。术后出现胆瘘2例,膈下感染1例,经抗炎及引流后痊愈。结论:对于严重腹部外伤的患者,应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能明显降低手术风险、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伤员伤情特点及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伤员伤情特点及早期救治。方法:收集四川省德阳市某医院在2008年5月12日-30日收治的1420例地震伤员资料,分析伤情特点和早期救治。结果:1420例伤员中,共有1821处损伤。其中,单个部位伤1.089例,占76.69%,多部位伤331例,占23.31%;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它部位损伤;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0.01);伤员流在震后2d最多,占68.80%,明显多于其它时间(P〈0.01);19~45岁年龄组伤员多于其它年龄组(P〈0.01);伤后12h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P〈0.01)。结论:平时灾难救援中,救治速度是关键,救治的黄金时间和救治重点应在震后2d;在救治中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平时加强自救互救训练和急救知识培训可能挽救更多伤员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后方医院救治的患者病情特点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地震后送伤员病情特点及在后方医院救治经验.方法:对陆续收治的20例骨科地震伤员的病情特点和救治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对1例严重的骨盆骨折复合伤和2例脊柱骨折复合伤患者采用损害控制外科技术治疗.结果:后送伤员病情复杂,漏诊率较高;经多科室通力合作、积极救治和采用损害控制外科手术,所有伤员恢复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骨折患者解剖复位和功能复位达97%.结论:通过多科室密切合作、个性化治疗方案和护理方法的实施、骨科损害控制理念的运用以及加强心理干预和鼓励早期功能锻炼,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