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青壮年颈椎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与神经传导特点。方法:取80例青壮年颈椎综合征患者,排除外伤、感染、发育异常者。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35~50岁,平均43.8+2.4岁;所有患者均已经临床,X线、CT 或MRI检查诊断为颈椎退行性变或颈椎病。用丹迪肌电图仪进行神经传导与肌电图检查。记录阳性例数和计算百分比,并对结果进行分型。结果:临床和影像学分型中,52例颈椎退行性变和颈型颈椎病患者有少量针极肌电图异常。18例神经根型患者针极肌电图均异常,神经传导基本正常。8例椎动脉型中也可见针极肌电图异常,而神经传导基本正常。2例脊髓型中针极肌电图均异常,神经传导有运动神经的CMAP波幅降低,F波传导延长。结论:青壮年中颈椎退行性变和颈型最多、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脊髓型少见。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检查在鉴别颈椎退行性变和累及神经的颈椎病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电生理和影像学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肌电图(EMG)和颈椎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的特点.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96例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进行功能评估,临床症状分级参照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患者均行颈椎MRI及肌电图检查,根据MRI上硬膜囊受压程度及髓内信号有无将其分级(0~3级).对96例患者临床症状分级,MRI分级,肌电图神经源性损害(根性)表现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6例患者MRI 0级16例,1级14例,2级34例,3级32例.临床症状分级严重1例,重度6例,中度38例,轻度51例.肌电图出现神经源性损害(根性)61例(64%),损害均在C5、6、7、8根性范围内,自发电位占25%.根性损害的部位与MRI病变部位相符合率为77%.肌电图阳性和阴性的MRI严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63,P=0.004).肌电图阳性和阴性的临床功能评分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75,P=0.382),脊髓受压程度与临床功能评分相关性差异尤统计学意义(r=-0.153,P=0.137).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肌电图根件损害阳性率高,最易出现损害的神经根水平是C5、6、7、8,肌电图与颈椎MRI严重程度有相关性,肌电图阳性者MRI严重程度更高.颈椎MRl分级,肌电图均与JOA评分分级之间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决定治疗方案应将三者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3.
神经—肌电图与MRI检查结合诊断臂丛神经损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神经-肌电图和MRI检查以及两结合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7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行术前神经-肌电图、MRI和术中神经-肌电图检查,并与手术探查中的发现进行比较;比较术前神经-肌电图与MRI检查同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在确定神经完全损伤中的作用。结果:术前神经-肌电图检查对臂丛损伤定性、定位诊断的完全符合率为70.4%,基本符合率为96.3%;它们对臂丛神经根撕脱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55.6%和68.5%,两结合可提高诊断符合率至85.2%;SEP对完全性臂丛损伤的诊断率高于神经肌电图和MRI,可能因例数太少,未能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查和MRI检查可明显提高臂丛损伤的完全和基本符合率,是一种有前途的辅助诊断、指导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途径,术中进行SEP检查更加有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杨昀  王娆  诸寅  王丽华  杨卓 《中国医刊》2012,47(10):77-78
目的 探讨肌电图检查在腕管综合征与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199例以上肢感觉异常为主要症状的腕管综合征及颈椎病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利用肌电图检查结果分析腕管综合征以及颈椎病的诊断.结果 经过肌电图检查,有168例患者出现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显著延长,提示正中神经卡压.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者31例,诊断为腕管综合征者168例,诊断为腕管综合征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者13例.仅从临床症状及体格检查诊断腕管综合征误诊率为7.14% (12/168),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误诊率为38.71% (12/31);腕管综合征患者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为(8.29±3.52) ms,显著长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14±0.73)ms.结论 肌电图可通过判断正中神经的卡压情况对腕管综合征进行诊断,同时可为腕管综合征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应用肌电图检查鉴别腕管综合征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诊断结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诊治的腕管综合征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9例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患者行肌电图检查,收集患者临床诊治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展开回顾性整合、分析,探讨应用肌电图检查鉴别腕管综合征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29例腕管综合征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腕管综合征与神经根型颈椎病对应病例数分别为24例、5例,二者合并发生病例数为2例。两种疾病患者在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传导速度(SCV),运动远端潜伏期(D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运动传导速度(MCV)方面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腕管综合征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用肌电图检查方式实现临床诊断,诊断结果显著,有助于提升相关工作人员对患者病症发展情况的了解程度及诊断处理,并为患者临床相关后续治疗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电图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结论:肌电图有助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神经根受压部位定位,并且有助于鉴别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等周围神经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牵引加干涉电流型低频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优势,促进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进一步提高。方法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颈牵引加干涉电流型低频40例为治疗组,颈牵引加超短波40例为对照组。两组病人均采用日本产TC-300型电动间歇式牵引系统行颈牵引。颈牵引后治疗组用日本产SD5101型干涉电流型低频治疗仪,对照组采用广州产LD-GA型超短波电疗机治疗,均10天为1个疗程。所有病例均治疗1~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均采用丹麦丹迪公司CANTATA肌电图仪,在患侧上肢做常规肌电图及F波传导速度检测,累及两侧上肢则两侧同时检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27,P<0.05)。而两组病例治疗后肌电图复查自发电位减少,运动单位电位数和波幅增加、F波传导速度增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颈牵引加干涉电流型低频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是一种疗效较好的综合疗法,常规肌电图及F波传导速度检测可作为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及反映其病变和量化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神经根型颈椎病康复治疗疗效指标评定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683-1684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康复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方法:8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手法按摩、颈牵引、超短波、中频治疗。1次/d,15次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作肌电图、手握力及肢体血流图检查。结果:几项测定指标显示,治疗后病症减轻、功能明显得到改善,通过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肌电图、手握力及肢体血流图可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康复治疗效果评定的客观指标,尤其是肌电图对确诊早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神经 肌电图和MRI检查以及两者结合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 2 7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行术前神经 肌电图、MRI和术中神经 肌电图检查 ,并与手术探查中的发现进行比较 ;比较术前神经 肌电图与MRI检查同术中体感诱发电位 (SEP)检查在确定神经完全性损伤中的作用。【结果】术前神经 肌电图检查对臂丛损伤定性、定位诊断的完全符合率为 70 4 % ,基本符合率为 96 3% ;它们对臂丛神经根撕脱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 5 5 6 %和 6 8 5 % ,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符合率至 85 2 % ;SEP对完全性臂丛损伤的诊断率高于神经肌电图和MRI ,可能因例数太少 ,未能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神经 肌电图检查和MRI检查可明显提高臂丛损伤的完全和基本符合率 ,是一种有前途的辅助诊断、指导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途径 ,术中进行SEP检查更加有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改良的颈椎斜位X线片测量方法测得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确定对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指导意义的X线片测量指标。方法:选取100名成年人动态颈椎斜位X线片,应用ACR-2000i型计算机影像系统行颈椎侧位、双斜位、过屈过伸斜位X线投照。测得椎间孔矢状径(a),同一椎体下缘斜位矢状径(b),并计算神经根管率(a/b)。结果:颈椎动态神经根管率的均数:中立位0.37;过屈位0.45;过伸位0.35。标准差为0.06。颈椎动态神经根管比率的95%理想值范围底限为0.30。结论: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率≤0.30时应考虑有颈神经根管狭窄;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率,是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和敏感指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推拿结合电针与单纯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推拿结合电针与单纯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从湖北省中医院门诊两年来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480例,遴选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0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观察组(推拿联合电针治疗)和对照组(牵引治疗)各100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cGill疼痛指数和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RI、VAS和PPI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以85.0%高于对照组5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非手术疗法能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缓解周围组织压迫,但相比单纯治疗治疗,复合型治疗更能改善患者的疼痛感,效果也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分析二者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和MRI特征,分析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结果8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检出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51例,侧方型20例,膨出型12例;MRI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检出率、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二者对侧方型和膨出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MRI对硬膜囊受压、神经根受压受压的检出率高于CT(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脊髓变形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方面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CT检查相比,MRI对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硬膜囊受压和神经根受压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将二者结合,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情况。方法选择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2月~2013年1月骨外科颈椎病患者120例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的不同进行临床分组,常规护理组60例和循证护理组60例。观察两组患者对于颈椎病认知能力情况、临床疗效情况、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投诉率情况。结果循证护理组颈椎病知识、对颈椎病态度、对颈椎病预防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t=6.59、7.02、2.53),循证护理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x2=7.15),循证护理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投诉率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x2=6.93、6.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护理中应用,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于颈椎病的认知和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经皮颈椎后路内窥镜颈椎间盘切除术( PPECD)与经皮颈前路经椎体入路内窥镜颈椎间盘切除术( TcPECD)手术疗效及并发症,为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治疗的38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其中PPCED (A)组32例(女20例,男12例);TcPECD(B)组6例(女4例,男2例);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责任椎间隙高度、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临床参数;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1、2、3 d切口疼痛及术前、术后1、3、6、12月颈痛及上肢放射痛评分。所有患者术后1、3、6、12月随访均行颈椎正侧位、CT+三维、MRI检查。结果 两组术后颈痛及上肢放射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两组间比较术后1、3、6、12月随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 d切口疼痛VAS评分均不同程度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均显示手术部位准确,椎间隙高度A组术后较前无明显改变,B组明显低于术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4例相应节段皮肤感觉减退,1例左手拇食指肿胀;B组1例建立通道的椎体轻度塌陷,3例椎间隙降低。结论 两种术式均获得满意效果。TcPECD更适合自椎间隙水平向上或向下突出(游离)的中央突出脊髓型颈椎病;PPECD更适合神经根型及中央偏旁侧型脊髓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模拟慢性颈椎间盘退变及关节突关节双重退变,建立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48只SD大鼠分层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并分别于术前1 d、术后29 d拍颈椎X线片侧位片,观察椎间盘退变的情况;术前1 h、术后29 d后分别测定右侧臂丛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记录神经电生理变化。[结果] 该模型可以出现明显椎间盘变化及神经功能传导损伤的变化。[结论] 模拟慢性颈椎间盘退变及关节突关节双重退变的动物模型可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慢性期)加以反映。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分析显微镜辅助下扩大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扩大ACDF组68例和传统ACDF组7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椎间撑开指数(intervertebral distraction index,IDI)及3个月时融合率。 结果扩大ACDF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ACDF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ACDF组(P<0.05),2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大ACDF组JOA评分优良率高于传统ACDF组(P<0.05)。2组术后3个月IDI均低于术后即刻,扩大ACDF组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IDI均低于传统ACDF组(P<0.05)。3个月时扩大ACDF组融合率高于传统ACDF组(P<0.05)。 结论显微镜辅助下扩大ACDF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方式,扩大了颈前路手术的适应证,提高了手术疗效,降低了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36例,运用红外热像图仪采集人体项背、上肢的红外热像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红外热像图改变与临床相应节段的根性临床症状基本相似,病变区域呈现低温区。C4神经根受累热节变化区域在肩部,C5神经根受累热节变化区域在肱三头肌处,C6神经根受累热节变化区域在大鱼际,拇指及食指,C7神经根受累热节变化区域在前臂尺侧缘和手掌,C8神经根受累热节变化区域在肩胛部、上肢的伸侧和手的背侧。结论 红外热像图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很好的定位诊断价值,尤其是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的患者提供了客观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动态霍夫曼征与颈椎病早期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动态霍夫曼征(DHS)与颈椎病早期诊断的关系、方法:对96例具动态霍夫曼征阳性的颈肩痛患进行3-7年的定期随访,同期对122例无DHS的颈肩痛患作为对照组进行随访,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颈椎角位移及水平位移,椎管矢状径、Pavlov率等。结果:DHS组72例发展成颈椎病并需行手术处理,对照组11例症状进展,接受了手术治疗。DHS组颈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以及颈椎不稳等三个方面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有显差异。结论:DHS与颈椎病发病密切相关,一旦发现阳性DHS,应密切观察和预防,症状加重宜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由颈前路实施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经后路实施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期间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等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要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3及6个月时观察组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及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保持颈椎曲度,减轻疼痛症状,效果优于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20.
脊髓型颈椎病的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脊髓型颈椎病46例的MRI改变。结果:在MRI上重要改变为:椎间隙变窄,椎间盘信号减弱,受累节段椎体后缘存在信号减弱的致压物,受压颈髓弯曲、变形、向后移位,出现异常信号,这些改变直接反映受累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和骨赘形成、颈髓受压和受损程度。结论:MR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