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妇外周血HBV-DNA含量、IL-12和IL-18水平与发生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HBsAg阳性孕妇39例,正常对照组为HBsAg阴性孕妇8例。将HBsAg阳性孕妇按HBV-DNA含量分成三组:105copy/m l组、106copy/m l组、107copy/m l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IL-12、IL-18含量。新生儿脐静脉血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用ELISA法检测其HBsAg。结果 HBsAg阳性孕妇的三组中IL-12、IL-18含量分别为:105copy/m l组为759.6±30.3,950.1±83.4;106copy/m l组为403.1±23.3,800.1±80.9;107copy/m l组为356.3±43.4,708.7±89.7;IL-12、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HBs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6copy/m l组和107copy/m l组IL-12、IL-18水平明显低于105copy/m 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血检测结果:107copy/m l组宫内感染率为66.7%,明显高于106copy/m l组(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孕妇外周血IL-12、IL-18可以预测胎儿宫内感染率,IL-12、IL-18水平下调可能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胎儿HBV宫内感染与Th1/Th2免疫平衡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血清乙肝标志物及HBV—DNA含量与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HBsAg阳性的孕妇1237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其分娩前血清乙肝标志物含量,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定量检测HBV—DNA,并同时检测其新生儿血清乙肝标志物及HBV—DNA水平。结果(1)在1237名孕妇中,其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者39例,感染率为3.15%(39/1237),其中PIBeAg阳性孕妇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1.4%(37/324),较Hbe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0.2%(2/913)]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HBV高复制状态(HBV—DNA≥10^6copy·ml^-1)的孕妇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23.4%(33/141),较血清HBV低复制状态(HBV—DNA〈10^6copy·ml^-1)孕妇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1.9%(6/316)]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发生宫内感染的39例新生儿血清HBV—DNA水平显著低于其母血HBV—DNA水平,但两组数值之间无相关(r=-0.03,tr=0.18,P=0.86)。结论孕妇分娩前HBeAg阳性和HBV—DNA高滴度是发生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但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滴度与新生儿血清HBV—DNA滴度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血清乙肝标志物及HBV—DNA含量与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HBsAg阳性的孕妇1237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其分娩前血清乙肝标志物含量,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定量检测HBV—DNA,并同时检测其新生儿血清乙肝标志物及HBV—DNA水平。结果(1)在1237名孕妇中,其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者39例,感染率为3.15%(39/1237),其中PIBeAg阳性孕妇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1.4%(37/324),较Hbe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0.2%(2/913)]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HBV高复制状态(HBV—DNA≥10^6copy·ml^-1)的孕妇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23.4%(33/141),较血清HBV低复制状态(HBV—DNA〈10^6copy·ml^-1)孕妇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1.9%(6/316)]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发生宫内感染的39例新生儿血清HBV—DNA水平显著低于其母血HBV—DNA水平,但两组数值之间无相关(r=-0.03,tr=0.18,P=0.86)。结论孕妇分娩前HBeAg阳性和HBV—DNA高滴度是发生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但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滴度与新生儿血清HBV—DNA滴度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HBV-DNA的含量与宫内感染的关联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中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及造成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用ELISA方法筛选HBsAg阳性孕妇228例,并用定量PCR技术检测HBsAg阳性孕妇血清以及脐血中HBV—DNA.新生儿根据有无HBV感染分为胎儿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对照组),调查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HBsAg,HBeAg、抗HBc阳性孕妇的新生儿脐血HBV—DNA捡出率21%(14/68);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为1.7%(2/117);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为20%(3/15);HBsAg和抗HBc阳性者为11%(2/19);HBsAg单一抗原阳性者脐血中未捡出HBV—DNA.胎儿总感染率为9,2%(21/228).胎儿宫内感染率随孕妇血清中HBV—DNA含量增加而升高,宫内感染的危险性越大.胎儿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多种临床相关因素中先兆早产孕妇胎儿感染者多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孕妇不同的感染状态影响宫内HBV感染率,HBeAg与HBV—DNA高滴度是胎儿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孕妇出现先兆早产使胎儿的感染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与HBV DNA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HBV DNA含量对HBV宫内感染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3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含量,发生宫内感染的为病例组,余为对照组,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30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有22例发生宫内感染。其中HBsAg阳性7例,HBV DNA阳性18例,HBsAg和HBV DNA均阳性的3例,总的HBV宫内感染率为9.6%(22/230)。(2)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仅HBV DNA浓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OR为1.57(1.12.2.21)。(3)230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V DNA阳性者119例,发生宫内感染18例,感染率为15.1%(18/119),并且当孕妇血清HBV DNA浓度≥10^7copies/ml时,HBV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χ^2=-7.92,P〈0.05)。结论 孕妇血清HBV DNA浓度分级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且当HBV DNA浓度≥10^7copies/ml时,其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替诺福韦用于妊娠中晚期HBV高载量孕妇,观察其对母婴阻断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96例HBV高载量孕妇按个人意愿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不给予抗病毒治疗,观察组于妊娠24~28周给予替诺福韦口服至分娩时,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予标准免疫预防(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比较两组孕妇HBV-DNA水平变化、婴儿7月龄时HBsAg、HBV-DNA阳性率、新生儿出生时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围生期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孕妇用药后发生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HBV-DNA水平分别为(7.59±1.21) log10 IU/mL和 (7.57±1.23) log10 I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前,观察组孕妇的血清HBV-DNA水平[(3.25±0.61)log10 IU/mL]显著下降并明显低于对照组[(7.65±1.29) log10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7个月后,观察组婴儿血清HBsAg、HBV-DNA阳性率均为0%,母婴阻断率达100%,对照组婴儿血清HBsAg、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3.9%、11.1%,母婴阻断率为8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时的身长、头围、体质量、Apgar评分及围生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孕妇用药后发生相关不良反应者有3例,其中2例表现出轻微头晕、乏力,1例表现轻度恶心、纳差,发生率为5.0%。结论 妊娠中晚期使用替诺福韦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被动免疫对HBV携带孕妇母婴传播及乳汁中HBVM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被动免疫对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及HBV携带孕妇初乳中HBV感染性标志物(HBVM)的影响。方法将326例HBV携带而肝功能正常的孕妇按知情自愿原则分成2组,其中实验组210例,于孕晚期注射HBIG共3次;对照组116例,孕妇不接受HBIG注射。前瞻性追踪所有孕妇的新生儿外周血HBVM情况及产妇初乳中HBVM及HBV-DNA情况。结果试验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为10.48%(22/210),对照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为27.59%(32/11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HBsAg单阳性的220例孕妇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7.64%和26.3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HBsAg和HBeAg均阳性的106例孕妇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22.73%和32.5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妇初乳中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和HBV.DNA滴度比对照组均低,但二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晚期HBIG被动免疫仅可降低HBsAg单阳孕妇HBV宫内传播率,而对HBsAg和HBeAg阳性孕妇并无明显阻断作用;HBIG被动免疫对HBV携带产妇初乳中HBVM及HBV-DNA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HBV 宫内感染预测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乙肝联合免疫前的HBV-M和HBV DNA预测HBV宫内感染的实用价值&;#65377; 【方法】 对我院2006年6月至2008年2月间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的420例婴儿,其中新生儿HBsAg或HBV DNA阳性为33例,HBsAg和HBV DNA双阳性共6例,对其满6月龄时进行随访,复查HBV-M以确诊HBV宫内感染&;#65377;【结果】 HBV宫内感染率为0.95%(4/420),新生儿HBsAg或HBV DNA阳性诊断HBV宫内感染的阳性似然比为14.3,而HBsAg和HBV DNA双阳性时诊断宫内感染的阳性似然比为208.3&;#65377; 【结论】 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乙肝联合免疫前的HBsAg和HBV DNA双阳性对HBV宫内感染具有较准确的预测作用,可以作为HBV宫内感染的初步临床诊断&;#65377;  相似文献   

9.
孕妇及其新生儿乙肝病毒标志物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建芳  唐讯  王建玲 《现代医学》2007,35(4):309-3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乙肝标志物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以对高危人群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降低宫内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对437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和HBV标志物的定量检测。结果 孕妇与其分娩新生儿HBV DNA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孕妇HBeAg滴度与其新生儿HBeAg滴度有一定的伴随关系(P〈0.01)。结论 对HBsAg及HBV DNA阳性的孕妇产前给予多次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降低胎儿宫内HBV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多聚酶反应技术对218例孕妇-引产胎儿进行HBV宫内感染的检测。结果表明,(1)HBsAg阳性孕妇HBV DNA宫内感染率为66.67%。说明HBV宫内感染率较高。(2)HBsAg阴性孕妇静脉血中6.2%检出HBV DNA,提示HBsAg阴性孕妇也可能发生HBV宫内感染,应引起人们的重视。(3)母血中HBsAg、HBeAg、抗-HBc同时阳性其相应胎儿HBV DNA感染率为92.5%。进一步说明了乙肝大三阳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l7)的平衡作用及其与不同中医症候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分娩的单胎足月孕妇及其新生儿各100例,根据是否发生HBV宫内感染分为对照组(未发生HBV,n=50)和观察组(发生HBV,n=50)。观察组孕妇根据不同中医症候分为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5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孕妇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Treg细胞和TH17细胞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两组Treg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0和IL-17的水平。结果观察组孕妇和新生儿Treg和TH17细胞的表达及IL-10和IL-17水平[孕妇分别为(7.92±1.41)%、(5.64±1.61)%、(316.4±32.3) g/mL、(321.6±30.7) g/mL;新生儿分别为(6.53±1.14)%、(5.11±1.35)%、(298.3±35.4) g/mL、(316.7±28.9) 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分别为(5.87±1.55)%、(3.19±0.47)%、(153.2±31.5) g/mL、(193.4±21.5) g/mL;新生儿分别为(4.02±1.52)%、(2.98±0.38)%、(141.5±26.1) g/mL、(181.6±23.3) 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和新生儿的IL-17/IL-10[(1.01±0.13)、(1.05±0.12)]均小于对照组[(1.31±0.12、1.30±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种不同中医症候组间IL-17/IL-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孕妇分别为(1.25±0.16)、(1.11±0.15)、(0.97±0.14)、(0.83±0.14)、(0.69±0.1);新生儿分别为(1.22±0.15)、(1.03±0.16)、(0.93±0.15)、(0.81±0.13)、(0.64±0.15)]。结论发生HBV宫内感染的孕妇和新生儿Treg细胞和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均增强, Treg细胞的增幅高于TH17细胞,IL-17/IL-10细胞因子的免疫失衡可能是引起HBV宫内感染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了解浙江省德清县农村一般人群隐匿性及实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情况及病毒株S基因的分子特征。方法 采用多级抽样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在取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的基础上采集调查表信息并采血。采用Epidata 3.2软件录入调查表信息,双录入并核对;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所有样品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 ELISA检测及病毒载量real time PCR测定,并对HBsAg检测阳性或病毒载量测定阳性的标本进行后续HBV S基因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 5.0软件对测得序列进行进化分析。结果 共调查对象1 720例,调查人群中HBsAg阳性者共162例,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者共4例,实际HBV感染率为9.65% (166/1 720),OBI感染率为2.57‰ (4/1 558)。显性和隐匿性病毒株病毒载量中位数及四分位数范围分别为866 (425,12 500)IU/mL和314 (216,677.5)IU/mL,前者显著高于后者。HBsAg阳性血清样本扩增得到71株显性病毒株S基因序列,HBsAg阴性血清样本扩增得到4株OBI病毒株S基因序列。OBI病毒株均为C基因型,adrq+血清型。显性HBV病毒株54株为B基因型,其中有2例标本为adw3血清型,其余52例均为adw2血清型;余17株为C基因型,adrq+血清型。OBI病毒株中C基因型的比例显著高于显性HBV病毒株中C基因型的比例。B基因型显性病毒株发生I104F、L109V、I110L、S113T、T126I、P127T、Q129R、M133L、F134L、P135A、T140A、K141I、T143M/S、V159A、Y161F、A166G和R169P突变,C基因型显性病毒株发生I126S、I126T及F158S突变。OBI病毒株发生Q129R、I126T、 M133T及F161Y突变。结论 浙江省德清县一般人群存在一定比例的OBI感染,OBI感染病毒载量较低,OBI病毒株存在氨基酸突变,C基因型为其可能的优势基因型,需重视OBI预防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隐匿性或显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3月15日间安庆市立医院所有住院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纳入妊娠结局为单胎活产的孕妇,收集其血清并进行HBV表面抗原和HBV S基因片段的检测,并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孕妇人口学信息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方法分析妊娠合并隐匿性和显性HBV感染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  孕妇早产发生率为21.00%(189/900);其中隐匿性HBV感染组、显性HBV感染组和非HBV感染组孕妇在人口学特征方面相似可比,其早产发生率分别为20.51%(16/78)、20.00% (14/70)、21.14%(159/752)。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未发现早产发生率与HBV感染相关,以非HBV感染组为参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显性HBV感染、隐匿性HBV感染与早产间调整后相对危险度(adjusted risk ratio,RRa)分别为1.03(0.81,1.32)和0.99(0.78,1.25);以同样参照,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孕周与HBV感染状况的回归系数β为0.09(-0.14,0.31)。结论  妊娠合并隐匿性或显性HBV感染与早产的发生率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相关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2011年163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分娩时的孕周、分娩方式、静脉血HBV DNA水平、喂养方式与HBV母婴传播的关系。结果在常规预防接种后HBV母婴传播率为4.29%(7/163)。孕妇HBV DNA含量越高时,新生儿脐血HBV DNA及随访的婴儿静脉血HBV DNA阳性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脐血HBVDNA水平与出生后6个月静脉血HBV DNA水平有关(P<0.05)。孕妇分娩时的孕周、分娩方式、喂养方式与HBV母婴传播均无关(P>0.05)。结论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是HBV母婴传播的低风险因素,围生期孕妇静脉血HBV DNA水平是HBV母婴传播的高风险因素。剖宫产不能降低HBV母婴传播风险。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并不会增加HBV母婴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四川省自贡市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慢性乙肝患者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9月—2018年6月159例经本院确诊的慢性HBV感染者,且HBV-DNA水平含量在 103 IU/mL以上,根据疾病诊断将慢性HBV感染者分为三组:慢性乙型肝炎组(CHB)、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组(LC)、乙肝相关性肝癌组(HCC)。采用多通道实时荧光探针PCR法检测乙肝病毒的3种基因型(B、C、D型),同时检测HBV-DNA及HBV的五项标记物。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文研究显示B基因型115例(72.3%),C基因型43例(27.0%),B/C混合型1例(0.6%),D基因型0例;B基因型的HBV-DNA水平高于C基因型(P<0.05);慢性HBV感染患者中,男、女组均以B基因型为主,B基因型和C基因型分布在年龄、性别、HBeAg阳性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相关性肝癌组(HCC)的C基因型比例明显高于CHB组和LC组(P<0.05)。结论 自贡市HBV主要流行B基因型,其次是C基因型;B基因型和C基因型的慢性HBV感染患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泉州市HBsAg阳性产妇所生儿童的乙肝免疫状况,评价本市乙肝母婴阻断方案的保护效果,并分析免疫失败的流行特征。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整理泉州市惠安、石狮两县HBsAg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基本信息,在新生儿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后1~2月,采集血标本并通过胶体金法检测HBsAg、抗HBs。结果 HBsAg阳性产妇所生儿童经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后,其抗-HBs阳性率为93.1%,HBsAg阳性率为1.8%,免疫失败率为6.9%。新生儿乙肝免疫失败与HBsAg阳性产妇谷丙转氨酶(ALT)值和HBV-DNA值高低、产妇HBeAg阳性与否有关(P<0.05),ALT、HBV-DNA值越高,免疫失败的概率越大,HBe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免疫失败率高于HBeAg阴性;乙肝母婴阻断与HBsAg阳性产妇ALT值和HBV-DNA值高低有关(P<0.05),ALT、HBV-DNA值越高,母婴阻断失败的概率越大。HBV-DNA≥104 cps/mL HBsAg阳性产妇选择20 μg/mL乙肝疫苗和200 IU HBIG进行接种的率明显高于HBV-DNA<104 cps/mL 产妇。结论 泉州市现行乙肝母婴阻断策略实施效果较好,建议HBeAg阳性且HBV DNA载量>6 log10 IU/mL的母亲在孕期进行干预治疗,以进一步减少免疫失败率,提高母婴阻断率。  相似文献   

17.
杨波  招强光  何大源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7):874-874,876
目的探讨HBV携带孕妇血清HBV标志物与血清、乳汁中HBV—DNA含量之间的关系,评价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利用EUSA筛查乙肝五项至少一项阳性的孕妇血清HBV—M.将其分为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共180例。同时应用荧光定量PCR对其血清和乳汁中的HBV—DNA进行检测。结果HBeAg阳性组孕妇的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为97.7%(88,90)和62.2%(74/90),HBV—DNA平均载量的对数量为7.32±1.83和4.02±1.21。HBeAg阴性组孕妇的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为55.5%(50/90)和13.3%(13/90),HBV—DNA平均载量的对数量为5.62±0.93和3.32±0.51。孕妇血清中HBeAg阳性组其乳汁和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及病毒载量与HBe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携带孕妇的血清中HBV—DNA载量越高,其乳汁HBV—DNA含量越高;二者高度相关(r=0.932,P〈0.01)。血清HBV载量高的孕妇最好不要进行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在乙肝病毒不同感染程度的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乙肝患者共140例,依据血清中HBeAg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水平分为6组:A组(HBeAg阳性,ALT正常),B组(HBeAg阴性,ALT正常),C组(HBeAg阳性,ALT轻度/中度升高),D组(HBeAg阳性,ALT高度/重度升高),E组(HBeAg阴性,ALT轻度/中度升高),F组(HBeAg阴性,ALT高度/重度升高);健康体检人员20例为正常对照组(即G组)。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水平,并与ALT,HBeAg,HBV-DN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的MBL水平显著高于C组和D组(P<0.05);G组的MBL水平高于A组、C组和E组(P<0.05);G组的MBL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E组和F组的MBL水平显著低于G组(P<0.05);而B组与G组MB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组的HBeAg值显著高于G组和B组(P<0.05),D组的HBeAg值显著高于G组和B组(P<0.05);C组的HBV-DNA值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D组的HBV-DNA值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MBL与ALT、HBeAg和HBV-DNA的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MBL的水平可能与机体清除乙肝病毒有关,其异常低水平表达可能会提高病毒复制,增加乙肝病毒感染的严重性,且提示MBL与肝功能异常及ALT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