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制备载万古霉素硅溶胶(vancomycin-sol,VCM-SOL)涂层缓释系统,探讨其体外抑菌性能。方法采用正硅酸乙酯酸化水解法及溶胶-凝胶法制备载万古霉素(VCM)浓度为20 mg/ml的VCM-SOL涂层钛钢片作为实验组,普通钛钢片作为对照组。利用红外光谱分析系统(FT-IR)来分析实验组的表面基团;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作为实验菌,通过细菌计数进行洗脱液抑菌实验,扫描电镜检测钛钢片表面细菌黏附实验,对比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外抗菌效果。结果硅溶胶对万古霉素有良好的吸附作用,实验组的洗脱液相对于对照组明显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实验组表面黏附的细菌较为分散,且大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被分解,而对照组表面细菌结构正常,细菌集结成团,易形成生物膜。结论万古霉素以硅溶胶为载体携载到钛合金表面涂层中后,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氮化钛膜对纯钛表面细菌黏附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氮化钛膜形成对纯钛表面细菌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 制作纯钛试件192件,随机选出96件,采用多弧离子镀法在其表面形成氮化钛膜,未镀膜纯钛为对照组,镀膜后纯钛为实验组.在实验组和对照组试件表面黏附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进行细菌体外黏附实验.用菌落形成单位计数法统计分析在细菌黏附24、48、168 h时,各种细菌黏附量的变化.结果 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实验组表面黏附量较对照组表面黏附量显著减少(P<0.001).结论 纯钛表面氮化钛膜可抑制细菌黏附.  相似文献   

3.
五倍子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五倍子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受试药物的最低抑茵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用平板改良法体外模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并检测五倍子水提取物不同的MIC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作用,扫描电镜确认.结果 五倍子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64 mg/mL,当增加药物浓度至1.5倍MIC(96 mg/mL)和2倍MIC(128 mg/mL)分别于4、8和24 h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时,活菌数明显减少,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24h内金黄色葡萄球菌BF中的细菌不能被完全清除.各时间段之间活菌数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五倍子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有清除影响,具备开发应用的潜力,但还需进行药物配方和临床用药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氮化钛膜形成对纯钛表面细菌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制作纯钛试件192件,随机选出96件,采用多弧离子镀法在其表面形成氮化钛膜,未镀膜纯钛为对照组,镀膜后纯钛为实验组。在实验组和对照组试件表面黏附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进行细菌体外黏附实验。用菌落形成单位计数法统计分析在细菌黏附24、48、168 h时,各种细菌黏附量的变化。结果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实验组表面黏附量较对照组表面黏附量显著减少(P〈0.001)。结论纯钛表面氮化钛膜可抑制细菌黏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体外细菌群感效应对呼吸道生物被膜菌的生物膜形成和铜绿假单胞菌色素产生的影响。方法:从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中分离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用改良平板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及上述混合菌的生物膜,观察两者形成生物膜的差别。用液体培养法观测混合菌对铜绿假单胞菌色素产生的影响。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单独培养需7 d可形成生物膜,与其他细菌混合培养48 h即可形成生物膜;肺炎链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混合培养24 h可促进其绿色素的形成。结论:不同菌种之间的群感效应能改变细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相似文献   

6.
黄芩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黄芩素(Baicale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早期、成熟生物膜(biofilm,BF)的抑制作用。方法以编号为17546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实验菌株,构建体外BF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黄芩素组),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荧光显微镜观察载体表面BF形态;连续稀释法行活菌计数。结果建模3 d,荧光显微镜发现黄芩素终浓度分别为128μg/mL、64μg/mL、32μg/mL的实验组形成BF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载体表面活菌计数(x±s,log10CFU/mL)分别为4.00±0.27、4.24±0.31、5.26±0.45,均少于空白对照组活菌计数5.69±0.18(P<0.05);建模7 d荧光显微镜观察,黄芩素终浓度分别为128μg/mL、64μg/mL、32μg/mL的实验组仅见少许散在生物膜,BF结构较空白对照组明显稀薄,其BF内细菌活菌计数(x±s,log10CFU/mL)分别为4.04±0.12、4.69±0.41、5.63±0.10亦均少于空白对照组活菌计数6.08±0.10(P<0.05)。结论黄芩素在体外可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不同骨科植入物表面细菌早期黏附水平差异。方法:选取骨科手术常用的高分子聚氯乙烯、钛合金、不锈钢、钴铬钼合金制作成同一规格,并抛光表面,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平板倾注法评估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在4种材料表面的生物被膜总量和生物被膜活菌数。结果:(1)培养2h观察的结果显示,2种细菌在4种不同材料上均形成生物被膜,生物被膜总量和生物被膜活菌计数相似(P>0.05);(2)培养4h后,2种细菌在高分子聚氯乙烯表面的生物被膜总量均高于3种金属材料(P<0.05),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被膜活菌计数高分子聚氯乙烯表面高于3种金属材料(P<0.05),但铜绿假单胞菌在4种试验材料上的生物被膜活菌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培养6h后,2种细菌在高分子聚氯乙烯表面的生物被膜总量和生物被膜活菌计数均高于3种金属材料(P<0.0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高分子聚氯乙烯表面细菌早期黏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种金属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动态观察一株女性阴道来源卷曲乳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 方法:使用体外盖玻片生物膜培养法,培养阴道来源卷曲乳杆菌的生物膜,在培养2、4、8、12、16、20、24、48、72、96、120 h后取出盖玻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刀豆蛋白A(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conjugatedconcanavalin A,FITC-conA)和碘化丙啶( andpropidium,PI)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观察卷曲乳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与特点. 结果:获得生物膜形成过程不同时间点的CLSM图像,观察到卷曲乳杆菌在4 h即开始有散在的细菌黏附于盖玻片上,为可逆吸附期;8~20 h细菌黏附量逐渐增加,进入不可逆吸附期,20 h细菌聚集成团,生物膜初步形成;24~48 h形成大片的生物膜菌落,细菌镶嵌在大量多糖基质中,结构紧密,形态稳定,生物膜成熟;72 h后生物膜菌落开始解聚. 培养20 h乳杆菌生物膜密度为42. 7 × 10 -3 ± 6. 83 × 10 -3 ,24 h上升为102.5 ×10 -3 ±23.14 ×10 -3,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培养24 h乳杆菌生物膜形成. 结论:该株阴道来源卷曲乳杆菌在体外可形成生物膜,24 h可形成成熟的生物膜,72 h生物膜开始解聚再定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 NAC)联合万古霉素(Vancomycin, VA)对体外建立的耐甲氧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1)以实验室标准菌株耐甲氧金黄色葡萄球菌(BAA-1556,ATCC)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晶紫染色法,确定其最大面积生物膜生成时间。(2)建立实验分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万古霉素组、乙酰半胱氨酸组、万古霉素+乙酰半胱氨酸低剂量组、万古霉素+乙酰半胱氨酸高剂量组。通过结晶紫染色法评价生物膜相对面积大小。通过LB-琼脂培养板计数法测算生物膜内残余细菌数量。通过扫描电镜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组MRSA细菌生物膜形态变化。结果 (1)MRSA菌在48 h可形成成熟的生物膜结构。(2)MRSA菌在各分组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的半定量结果(波长=590 nm)分别为空白对照组1.32±0.60,万古霉素组1.05±0.15,乙酰半胱氨酸组0.53±0.20,万古霉素+乙酰半胱氨酸低剂量组0.35±0.11,万古霉素+乙酰半胱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聚苯乙烯(PS)及PS-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静电纺丝材料对牙龈卟啉单胞菌黏附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不锈钢针头及高压电场制备PS及PS-PVP静电纺丝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材料表面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生长黏附状态;通过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CFU)测定不同材料表面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量的变化;通过改变静电纺丝材料表面的电荷性质测定材料表面电荷对牙龈卟啉单胞菌黏附能力的影响。  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显示,PS与PS-PVP均可形成直径0.2 μm的静电纺丝纤维。通过对24 h及48 h的生物膜进行扫描电镜和CFU计数,发现在两种材料表面,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物膜黏附量均较少(P<0.05)。在四丁基溴化铵(tetrabutylammonium bromide, TBAB)处理后,PS-PVP静电纺丝材料的表面电荷由负电转为正电,且表面细菌黏附量上升,与未处理的PS及PS-PV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S及PS-PVP静电纺丝材料可有效降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黏附能力,且这种能力可能与材料表面电荷性质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能有效抑制细菌生物被膜(BF)生成的壳聚糖气管导管涂膜。方法:以分子量5 000和100万的壳聚糖为原料制备在气管导管内壁制膜(按2:1比例混合后涂膜),考察壳聚糖膜的成膜性、与气管导管的黏附性。以空白导管(对照组)和涂膜后的导管为载体,依次设为第1、2实验组,构建形成7d的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然后细菌计数、生物被膜定量、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涂膜可紧密贴含在气管导管内壁,生理条件下与气管导管黏附时间为18d。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细菌计数分别是2.29×10~7CFU/ml、1.19×10~7CFU/ml;吸光度为0.137、0.050;扫描电镜下,对照组的细菌密集、均匀,细胞壁较光滑、菌体规则;实验组的细菌少,呈聚集状,菌体有凹陷、扭曲现象。结论:按该方法制备的涂膜有较好的成膜性、黏附性和抑制BF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唾液及壳寡糖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脱落的影响.方法:在盖玻片上形成24 h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分别加入浓度依次为2.5、5、10、20、40 g/L、相对分子量为2 000的壳寡糖溶液,作用30 min,然后应用死菌/活菌荧光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相结合,比较壳寡糖促进变链茵生物膜脱落的效果,对所得数据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建立人表皮黑素细胞透射电镜标本制备方法。方法:以PET聚酯薄膜为支持物培养人表皮黑素细胞,纵向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人表皮黑素细胞可在PET聚酯薄膜上培养生长,有利于观察人表皮黑素细胞及其树突状突起的超微结构。结论:PET聚酯薄膜可作为支持材料应用于人表皮黑素细胞体外培养,本法可用于多极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感方单用及联合头孢噻肟对肺炎克雷伯菌( KP)生物被膜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二倍稀释法测定肺感方及头孢噻肟对KP标准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制备KP菌悬液及灭菌载体,将灭菌载体放入含有菌悬液的无菌24孔板内37℃恒温培养以建立体外生物被膜模型。实验分为模型组(灭菌生理盐水)、1/4 MIC 肺感方组、1/4 MIC头孢噻肟组、1/4 MIC头孢噻肟+1/4 MIC肺感方组。每组均在建模时、建模第3天和第7天加入相应干预药物,在建模第3天和第7天银染法鉴定生物被膜,并采用连续稀释法行活菌计数。结果受试菌株建模3 d时可形成生物被膜,7 d时可形成较稳定生物被膜。在建模第3天及第7天,1/4 MIC头孢噻肟组、1/4 MIC肺感方组、1/4 MIC头孢噻肟+1/4 MIC肺感方组的生物被膜菌丝粘连及细菌团块形成依次减少;建模第7天,模型组、1/4 MIC肺感方组、1/4 MIC头孢噻肟组、1/4 MIC肺感方+1/4 MIC头孢噻肟组生物被膜活菌数依次减少(P<0.05)。结论1/4 MIC肺感方可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形成,并可破坏已形成生物被膜,联合1/4 MIC头孢噻肟时作用更为显著,两药具有协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3D打印精度制作的生物材料表面形貌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以医用3D打印原材料光敏树脂MED610为材料,使用光固化成型技术分别按照16 μm、30μm、100 μm层厚制作样本.测量样本表面粗糙轮廓的算术平均偏差Ra、轮廓的最大高度Rz,静态角接触法检测样本疏水性.与表皮葡萄球菌标准株R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陈兰花颗粒联合抗生素治疗对糖尿病足慢性创面的细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方法:选取糖尿病足慢性创面病人7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例在基础治疗上予外用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35例在基础治疗上予以外用陈兰花颗粒治疗,疗程为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创面细菌检出率、菌落计数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创面愈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病人治疗前后创面组织病原致病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治疗后创面细菌菌落计数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hs-CRP、IL-6、PCT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P<0.01).结论:陈兰花颗粒外用治疗可抑制糖尿病足慢性创面细菌生物膜炎症因子表达,协同抗生素清除细菌生物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钛表面微-纳米结构改性对变形链球菌粘附的影响?方法:根据钛表面处理方法分为4组:机械抛光组?喷砂组?阳极氧化组?喷砂-阳极氧化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试件的表面形貌,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测算双蒸水在试件表面的接触角,检测各组试件表面的润湿性?将试件与变形链球菌共同孵育,采用菌落形成单位计数法和扫描电镜观测试件表面粘附细菌的数量和形态?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喷砂-阳极氧化组的钛表面形成微米孔内复合纳米管阵列的微-纳米结构?四组试件表面的接触角为:机械抛光组?喷砂组 > 阳极氧化组?喷砂-阳极氧化组?4组试件表面的变形链球菌粘附数量为:阳极氧化组?喷砂-阳极氧化组 > 喷砂组 > 机械抛光组?结论:与钛表面纳米管阵列相比,钛表面微-纳米结构改性未增加变形链球菌的粘附数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菌生物膜(BF)与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关系,分析细菌生物膜与难治性鼻窦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研究组24例慢性鼻-鼻窦炎(CRS)或伴有鼻息肉和对照组22例无CRS的鼻中隔偏曲患者,在扫描电镜及透视电镜下检测细菌生物膜是否存在,并对细菌生物膜的存在与部分临床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24例患者中发现14例有细菌生物膜形成,对照组22例患者中发现2例有细菌生物膜形成,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菌生物膜阳性与细菌生物膜阴性的慢性鼻-鼻窦患者的症状VAS评分、鼻窦CT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生物膜在CRS患者中普遍存在,细菌生物膜与CRS的发病及其严重程度相关,是导致难治性鼻窦炎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Wang R  Pei F  Chai D  Chen Q  Li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8):1276-1278
目的 探讨抗藻酸盐血清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中细菌形态上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组织培养平板法建立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 ,经不同稀释度的抗藻酸盐血清与不同浓度的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处理后 ,以银染法快速鉴定 ,扫描电镜 (SEM)确认细菌生物被膜形态 ,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显示 ,空白组生物被膜的平均光密度为 0 82± 0 0 6 ;加入抗藻酸盐血清后 ,抗藻酸盐血清组、抗藻酸盐血清与加替沙星联合用药组生物被膜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 0 79± 0 0 6和 0 70± 0 0 4 ,加替沙星单独用药组生物被膜平均光密度值为 0 76± 0 0 7的 ;光镜和电镜图像可见黏液样物变稀疏 ,细菌数减少 ,形态不甚规则。结论抗藻酸盐血清能够影响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构建和形态 ,与加替沙星联用后可以使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