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鉴于文献传递服务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性,适时地对现阶段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进行研究成为资源共享研究的重要课题.故系统研究我国图书馆界文献传递服务的概念、产生原因、文献传递服务机构的类型和服务模式,进而为改进文献传递工作的服务质量、管理和组织提供参考与借鉴,使文献传递服务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文献传递服务概况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传递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概述我国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的时代特点,指出目前文献传递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文献传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参考咨询融入文献传递服务的必要性,指出了做好文献传递服务与参考咨询相融合必须在揭示与整合文献资源,改变服务模式,采用多样化服务方式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医科院校几种常用原文传递服务系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以及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是医科院校常用的几种原文传递服务系统。介绍这3种原文传递服务系统概况并对比其服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进而探讨国内原文传递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5.
介绍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现有文献传递服务流程,通过实例对现有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流程再造的文献传递服务思路,包括变单向被动服务为多向能动服务、加强文献资源揭示与整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医学文献全文传递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实际工作,论述了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必要性,探讨了当前医学文献传递服务存在的问题以及医学文献全文传递服务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论述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的由来,介绍本馆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的概况和做法,对取得的成果和影响文献传递速度、工作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文献传递服务机构存在文献传递数量少、服务质量不高、版权问题悬而未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以等诸多问题,分析了文献传递业务面临信息需求量不断增加、馆藏资源不足、电子扫描与互联网技术支持等诸多机遇,从争取解决版权问题的主动权、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读者使用文献传递平台获取信息资源的信息意识3个方面探讨了提高文献传递与服务质量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的基础上,介绍解放军第451医院图书馆借助医院网络信息系统提升信息服务水平的措施,包括系统整合一站式服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医学信息报道、公共信息服务、即时信息服务、信息流通与互动、文献传递服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北京市高校范围内进行BALIS原文传递服务使用状况调查,采取网络调查和发放纸质问卷两种方式,结果显示:BALIS原文传递服务得到一定认可,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网络已成为读者查找图书馆未收藏文献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的实施需要医学信息服务的有力支撑。在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信息需求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在文献传递、科技查新、情报分析、学科化服务和人才队伍上的信息服务优势,初步构建面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医科院图书馆信息服务框架,从信息服务模式、服务手段、服务内容和服务队伍建设4个方面提出面向重大科技专项的信息服务对策。  相似文献   

12.
结合复旦大学医科图书馆工作实践,分析文献传递工作呈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提高文献传递服务质量的措施和经验,包括人员要求、配备相应设施、多方开展合作、实施文献传递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构建医防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卫生服务不可或缺,医护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直接影响患者接受服务的质量和健康状况,揭示整合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对准确、科学制定医防整合服务政策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基层医护人员的医防整合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强基层医防整合服务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于2019年4-10月,采用全国性多阶段抽样,使用自设问卷对基层医护人员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医防整合认识和服务行为指标等,利用两水平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计发放问卷810份,基层医护人员自报预防服务时间占比有效问卷数量是624份,有效率为77.4%;固定患者服务比例有效问卷数量是609份,有效率为75.2%。基层医护人员自报预防服务时间占比和固定患者服务比例的均值分别为(37.7±23.033)%和(27.3±24.312)%。预防服务时间占比资料层级结构明显,两水平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日常服务过程中的预防服务时间占比影响因素包括是否参与家庭医生团队、合作互动和专业界限认识(P<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获得的固定患者服务比例影响因素包括人员类型、是否参与家庭医生团队、合作互动和本机构工作年限(P<0.05)。结论 推进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和签约服务;明确服务分工,加强科室和多学科合作;转变医防人为分割的固化思维等有利于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连续协调的医防整合服务。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共享的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使得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模式产生新变化.论述我国目前文献资源共享的发展情况,介绍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一卡通服务等文献资源共享服务模式,指出我国目前文献资源共享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分析高校医学图书馆与附属医院图书馆外文期刊的收藏现状,并提出编制联合目录、全文传递、联合采购电子期刊、联合采购纸本期刊的资源共建共享对策。  相似文献   

16.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家庭医生工作室是推进家庭医生服务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可以有效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更好地促进分级诊疗,同时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6年开始积极探索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紧扣签约服务的“签、约、服”三环节构建医防融合式家庭医生工作室,建立了“三定”(定岗、定任务、定分配)、“三优”(优化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渠道)、“两衔接”(全科医生与市级专家、社区卫生与市级医院资源整合衔接)的有效签约服务模式。本文介绍了医防融合式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团队建设、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并对其构建策略进行汇总分析,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评估的思考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胜  郭清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3):1126-1127
目的探讨“创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的效果以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方法通过明查和暗访相结合,对4个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结果档案、文件、台账资料相对齐备,但暗访调查显示,在4个区中,居民机构知晓率最高为70·83%,卫生知识知晓率最高为39·17%,机构利用率最高为56·67%,患者综合满意率最高为63·50%。结论各级政府和卫生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trends in processes of diabetes care and in participant outcomes after an intervention in two remote regions of Australia. DESIGN: Follow-up study over 3 years. SETTING: Seven health centres in the Tiwi Islands and the Katherine West region of the Northern Territory. PARTICIPANTS: 137 Aboriginal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INTERVENTION: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faceted trial, including transfer of purchasing and planning responsibility to local health boards, the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clinical guidelines supported by electronic registers, recall and reminder systems and associated staff training, and audit and feedback. MAIN OUTCOME MEASURES: Trends in the proportion of Aboriginal people receiving services in accordance with clinical guidelines and in the proportion for whom specified levels of blood pressure and glycosylated haemoglobin (HbA(1c)) were achieved; health staff perceptions of barriers to effective service delivery. RESULTS: An initial improvement in overall service levels from 40% to 49% was not fully sustained over the 3-year period. The overall proportion of services delivered varied from 22% to 64% between communities and over time. The proportion of participants whose most recent HbA(1c) level was less than 7% improved from 19% to 32%, but there was little change in blood pressure control. Perceived barriers to service delivery included discontinuities in staffing, lack of work-practice support and patients' acceptance of services. CONCLUSIONS: Multifaceted interventions can improve quality of care in this environment, but achieving sustainable, high-quality care in a range of services and local conditions presents particular challenges. Developing and testing strategies for consistent and sustained improvement should be a priority for service providers and researc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