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梗死部位及室性心律失常与血 K +浓度的关系。方法连续对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血钾含量测定,根据心电图判定梗死部位并对所发生心律失常进行记录。结果单纯前壁心肌梗死及下壁累及右室心肌梗死患者血 K +浓度明显低于单纯下壁或下壁+后壁患者血 K +浓度(mmol/ L)(3.21±0.39,3.36±0.44 vs 3.98±0.50,4.70±0.55,P 〈0.05);血钾〉4.5 mmol/ L 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率明显低(0% vs 12.5%,81.2% P 〈0.01)。结论前壁及下壁累及右室梗死较易发生低血钾和室性心律失常,对于前壁和下壁累及右室的病人宜尽早补钾将血钾浓度提高到4.5 mmol/ L 以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覃学美 《广西医学》2003,25(12):2509-2510
急性心肌梗死 (AMI)可并发室性心律失常 ,低血钾是AMI患者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分析 80例 AMI患者早期血钾含量的变化 ,旨在探讨 AMI患者早期血钾含量与室性心律失常和梗死部位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选择 1 991年 1月~ 2 0 0 2年 1 0月我院 AMI患者 80例 ,其诊断符合 WHO标准 ,发病时间均在 6小时内。其中男 5 8例 ,女 2 2例 ,年龄 4 2~ 90岁 (平均 6 8.5岁 )。梗死部位前壁 38例 ,单纯下壁 1 7例 ,下壁 +右室梗死 1 4例 ,下壁 +后壁 9例 ,前壁 +下壁 +右室 2例。采用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室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3.
<正> 通过对2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AMI组)早期血钾含量的检测,并与非心梗型冠心病患者(CHD组)25例血钾含量作比较,发现AMI组早期血钾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发现下壁心梗血钾值相对较高,血钾过低者并发心律失常的机会增大,提示对早期心梗患者应尽早补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急性心肌梗塞组(AMI组)25例,男20例,女5例;年龄42~76岁,平均64.5岁。为1998年我院住院的确诊病人。梗塞部位:下壁9例,前间壁5例,广泛前壁6例,下壁+后壁3例,累及右室2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10例(其中发生室颤2例)。另一组为非心梗型冠心病组(CHD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45~78岁,平均65.8岁。包括心  相似文献   

4.
曾凡永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35-35,4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钾浓度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我科2006年2月~2009年12月收治住院AMI患者78例,静脉测定血钾浓度。分析两组血钾浓度和低钾血症发生情况。结果血钾4.5mmol/L患者组23例,占29.5%,发生室性心律失常5例(21.7%);血钾(3.5~4.5)mmol/L组35例,占44.9%,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8例(51.4%)。3.5mmol/L组20例,占25.6%;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4例(70.0%)。(3.5~4.5)mmol/L组与血钾4.5mmol/L患者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1;P0.05);3.5mmol/L组与血钾4.5mmol/L患者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P0.01)。发病时间越短,血清K+浓度越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结论应重视低钾的处理,适当补钾,及时监测血钾浓度,从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梗死部位、梗死相关血管与血钾浓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 AMI 早期低血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首次发病且在12 h内住院的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212例,根据入院时血钾浓度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 组(血钾浓度<3.5 mmol/L)70例,B 组(血钾浓度3.5~4.5 mmol/L)80例,C 组(血钾浓度>4.5 mmol/L)62例。通过心电监护及18导联心电图变化情况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分析3组患者梗死部位、梗死相关血管与血钾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A 组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于 B、C 组(P <0.05),而 B、C 组下壁和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 A 组(P <0.05)。A 组右冠状血管梗死发生率较 B、C 组低(P <0.05),A 组回旋支和前降支梗死发生率较 C 组高(P <0.05)。A 组 Gensini 评分明显高于 B、C 组(P <0.05),B 组又高于 C 组(P <0.05)。结论 AMI 早期容易发生低钾血症。广泛前壁和前壁心肌梗死容易发生低钾血症。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回旋支受累者易发生低钾血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血清钾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变化趋势及其意义。方法本文总结了我院1999年1月~2001年6月来5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别检测其急性心肌梗塞发生12h内、13~24h、25~48h以及48h以后的血清钾浓度,并进行统计学研究,了解其动态变化趋势,以及可能的临床意义。结果①急性心肌梗塞12h内常出现一过性的血钾降低。②低血钾与急性心肌梗塞部位有相关性,累及右室合并下壁梗塞者低血钾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前壁,组间血钾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下壁及下壁合并后壁梗塞者较少低血钾发生。③血钾下降程度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呈正性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常伴有低血钾情况,而且合并有室性心律失常,低血钾与急性心肌梗塞部位有相关性,急性心肌梗塞在发病初期(12h内),伴随低血钾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又是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重视和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初期的低血钾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清钾含量与梗塞部位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AMI患者作为观察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发病入院立即采血;血清钾浓度低于3.5 mmol/L定为低血清钾,比较两组患者血清钾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早期血清钾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前壁心梗血清钾显著低于下壁心梗和右室心梗。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清钾含量低于未发生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其梗塞好发部位依次为前壁、右室和下壁,AMI患者低血清钾易出现室性心率失常。  相似文献   

8.
1988年以来,我们采用硫酸镁静脉滴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21例,并设对照组18例进行临床对照,着重观察硫酸镁对AMI早期心律失常的预防治疗作用,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病例 本组病例均按WHO制定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其中男性18例,女性3例,年龄47~64岁,平均51岁;发病时间20分钟~8小时,平均2.5小时.梗塞部位:均为OMI,基中广泛前壁4例,前间壁6例,前侧壁5例,下壁4例,前间壁合并右室梗塞1例,下壁合并右室梗塞1例.本组合并高血压病者14例.对照组共计18例,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及梗塞部位与治疗组相似,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应激反应与血钾的关系。方法:观察41例AMI患者早期(<12 h)血钾浓度和低钾血症发生率,与随机抽取同期收治的49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进行比较。结果:AMI早期血钾浓度为(3.602 9±0.402 9)mmol/L,低钾血症(血钾<3.5 mmol/L)15例,发生率为36.6%,劳力性心绞痛组分别为(3.834 5±0.339 7)mmol/L和16.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AMI早期应激反应引起低血钾,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 (6小时内 )再灌注治疗 ,使梗塞相关动脉再通 ,可降低患者的住院病死率 ,改善其预后〔1〕。我院 1999年 7月~ 2 0 0 3年 4月收治 2 5例AMI发病 6~ 12小时的患者 ,采用尿激酶 (UK)溶栓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2 5例中男 18例 ,女 7例 ;年龄 4 5~ 72岁 ,平均 6 1.2岁 ,>6 5岁16例。AMI部位 :前壁 (包括前壁、广泛前壁、前壁 +侧壁 ,前壁 +下壁 ) 17例 ,下壁 (所括下壁、下壁 +后壁 ) 8例。溶栓时间距起病 6~ 12小时。全部病例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2〕,并符合以下…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冠状动脉支急性闭塞引起的局部心肌发生缺血坏死。主要基础病因为冠状功脉粥样硬化。可有多种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1.临床资料回顾分析了五年来AMI后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共计46例,其中下壁梗塞此例,前至20例,高侧壁8例。2.讨论超早期的心律失常是指心肌梗塞从症状出现后6小时之内。心电图表现1.宾性心动过缓大约40%病人在发病后1小时内,4小时后仍有20%.多见于下壁心便。心率<40次/分,常伴低血压.可能原因为隔面迷走神经受抑制所致。2.Ill“AW多发生于前壁,常由于室间隔广泛梗塞,累及束支和分支…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球囊成形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小结我院1998~2000年2月间对98例AMI进行PTCA+支架术,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36例,发生率为36.7%。其中快速性心律失常19例占19.4%,缓慢性心律失常17例占17.3%。<12小时打通梗塞相关动脉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12小时打通梗塞相关动脉(P<0.01),再灌注引起缓慢心律:下壁心肌梗塞组明显高于前壁心肌梗塞组(P<0.01)。术中严密心电监护,及时采取有效地措施控制再灌注心律失常,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塞QT间期离散度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金波  潘超雄  孙杰 《海南医学》2005,16(4):7-7,50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不同梗塞部位QT离散度变化的意义。方法 对126例不同部位急性心肌 梗塞(AMI)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分析,并对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前壁梗塞 组患者的QTd明显大于下后壁梗塞患者(P<0.05),且随着梗塞面积不同各亚组间的QTd值也不同(P<0.05);有 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及猝死者的QTd明显大于无VT、Vf及猝死者(P(0.01)。提示:QTd有助于评估急 性心肌梗塞的病情,反映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右室梗塞7例     
赵萍  李国华 《内蒙古医学杂志》1992,12(2):C002-C002,31
急性右室梗塞(ARI)是指心肌缺血坏死累及到右室壁而言。单纯右室梗塞不到3%,但左室下壁、正后壁心梗延及到右室壁较多见约12~43%。ARI是冠心病右室功能不全、心源性体克的主因。常规心电图常无异见。其早期诊断对于合理治疗,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7例左室下壁或正后壁心梗合并ARI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6例下壁,1例正后壁心梗并ARI。平均年龄62岁,男5例,女2例。临床上除有胸痛,大汗淋漓外,发病12小时内2例有心源性休克、5例有一过性低血压,其中1例合并肺梗塞,4例有右心功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90.2~1991.9对10例AMI患者进行了经静脉大剂量尿激酶冲击疗法,并与同时期12例常规疗法的患者进行对照。溶栓组10例,均为男性。平均52.1岁。冠心病9例,风心病1例。前壁4例。下壁3例,下壁+右室梗塞2例,下壁+正后壁1例。并发心律失常4例,心衰7例,心源性休克3例。对照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平均59.2岁。前壁6例,下壁5例,下壁+高侧壁1例。并发心律失常8例,心衰5例,死亡1例。入院后诊断一经明确,即给尿激酶120~190u~在15~30分内静脉滴入。AMI发病至用药时间平均2.3小时。用时给吸氧镇痛,丹参、低分子右旋醣酐、极化液静滴。阿斯匹林,潘生丁口服。用药过程中连续心电监护。用药前后检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心肌梗塞时,是常规预防性应用还是有选择地应用利多卡因,目前尚无一致意见。现将我院近几年应用结果作一分析和探讨。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85例,男128例,女57例,年龄35~89岁,平均64岁。梗塞部位:前间壁38例,广泛前壁26例,前壁14例,下壁54例,下后壁22例,广泛前壁+下壁10例,下壁+右室4例,后侧壁5例,前侧壁、下侧壁、后壁、广泛前壁+下后壁各2例,广泛前壁+下壁+右室、前壁+右室、前间壁+心房、单纯心房梗塞各1例,其中再次心肌梗塞者17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血压影响,从梗死部位、面积大小不同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收集70例AMI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5组进行分析比较,广泛前壁组20例,下壁+后壁组16例,下壁18例,下壁+右室组10例,下壁+后壁+右室组6例。结果:各组中无年龄、性别、家族史差异,处理方法不同,纠正难度明显不一。结论:AMI中有相当一部分出现血压降低,梗死部位不同,发病机理不同,处理方法就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AMI发病6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的46例患者,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3例)和未通组(6例),测定溶栓治疗前和溶栓后2小时的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P<0.05)有显著差异.Lown氏3级以上急性心律失常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无显著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通组(P<0.01),结果AMI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和植物神经功能,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提示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与Q-T离散度显著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9.
唐金国 《海南医学》2003,14(11):43-43
房室传导阻滞 (AVB)是急性心肌梗塞 (AMI)常见的临床表现 ,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 12 0例AMI患者中合并AVB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以探讨AMI合并AVB的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12 0例AMI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97年WHO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 98例 ,女性 2 2例 ,平均年龄 6 1± 4 .3岁。梗塞部位分布 :广泛性前壁 6例 ,前间壁2 3例 ,前壁 5例 ,高侧壁 3例 ,下壁 30例 ,下壁 +后壁 10例 ,下壁 +右室梗塞2 0例 ,下壁 +广泛前壁 2例 ,多部位极塞 2 1例。统计学采用x2 检验 ,均值比较用t检验。2 .结果12 0例AMI合并AVB者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组织多普勒变化特征.方法 以31例首次发病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发病24h内获取其标准心尖二腔、长轴、四腔二维彩色组织多普勒图像,描记心肌各节段的组织速度图(TVI)、组织位移(TT)曲线,测量基底段、中段收缩相峰值,并与40例正常人对照分析.结果 前壁AMI患者的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峰值(Sm)和组织位移峰值(D)与正常人比较,梗死相关动脉(IRA)非完全闭塞组前壁中段和前间隔基底段、中段D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1);IRA完全闭塞组连同前壁基底段Sm和D减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1),峰值低于非完全闭塞;下壁AMI患者只有完全闭塞时下壁基底段和侧壁中段表现出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1、P<0.05).AMI患者非梗死相关动脉(NIRA)的Sm和D与正常人比较,前壁AMI所有侧壁、下壁、后壁和室间隔基底段、中段的Sm和D减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下壁AMI只在后壁、侧壁部分节段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前壁AMI患者的Sm和D与正常人比较能够在急性缺血早期无创、定量、准确、敏感地区分正常及缺血、坏死心肌病变程度加重,敏感性增加.在下壁AMI患者的Sm和D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