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雪文  施蒋巍  戴鸿志  沈莉 《右江医学》2012,40(1):60-61,143
目的探讨术前肛瘘MRI的表现及对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对18例肛瘘患者进行盆腔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横断位SE T1WI及T2WI,横断位及冠状位STIR序列,其中5例患者行横断位Fast SPG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8例中经括约肌瘘15例,括约肌间型1例,括约肌上瘘1例,括约肌内瘘1例,其中合并脓肿3例。T1WI图像上瘘管及脓肿表现为低信号,T2WI及STIR序列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瘘管壁及脓肿壁呈明显强化,而脓液未见强化。结论 MRI是术前快速,无损伤及准确的评价肛瘘的方法,能为手术提供肛瘘的解剖分型及病灶范围。  相似文献   

2.
高位肛瘘指瘘管在外括约肌1/2以上穿过括约肌或肛提肌,包括高位经括约肌肛瘘、括约肌上瘘和括约肌外瘘。治疗高位肛瘘的常规方法是挂线疗法,但挂线疗法治疗过程漫长而痛苦,并可使5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疗效不满意,至今仍是肛肠外科的一个治疗难题。我们于2009年-2011年共对2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  相似文献   

3.
杨军 《中原医刊》2005,32(23):36-37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直肠内修补术治疗女婴后天性肛瘘的手术成功率.方法对40例瘘口直径在2mm以下的直肠会阴瘘患儿,采取经直肠内修补术进行治疗;直肠括约肌采取依肛管轴方向横缝,并使肌肉与粘膜缝合方向相交叉,充分修复直肠括约肌.结果本组40例,一期修复成功38例,感染2例,一期修复成功率为95%.结论提高直肠内瘘修补术成功率的关键是仔细修复肛门括约肌.  相似文献   

4.
赵蓉  印淑均  田甜  蒋瑶 《重庆医学》2016,(26):3665-3667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联合360°经直肠超声在肛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该院收治入院的80例肛瘘患者,均在手术前行高频超声联合360°经直肠超声检查,根据肛瘘的超声图像特征,对80例肛瘘进行分型,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将得到的超声结果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经过手术证实,80例肛瘘患者包括括约肌间瘘57例,经括约肌瘘19例,括约肌上瘘3例,括约肌外瘘1例,高频超声联合360°经直肠超声诊断主管的灵敏度96.81%,漏诊率3.19%,阳性预测值100.00%;诊断支管的灵敏度77.97%,漏诊率22.03%,阳性预测值97.87%;诊断内口的灵敏度89.17%,漏诊率10.83%,阳性预测值97.27%.结论 高频超声联合经直肠超声能清楚显示内外括约肌并对肛瘘进行准确分型,确定内口的位置及瘘管的深度、数目、走形的方向,为临床提供丰富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5.
肛腺感染引起肛瘘临床最为多见,在人群中发病率在12/10 000~28/10 000,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年龄集中在20~50岁.肛腺感染型肛瘘基本存在有原发自肛腺的内口、瘘道,继发外口.其中括约肌间瘘、经括约肌瘘、括约肌上瘘分别占到总体的40%~70%、20%~40%及5% ~ 15%.肛瘘很难自愈,适当的引流可以稳定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与瘘道造影对于复杂性肛瘘的不同诊断价值.方法:41例肛瘘患者,其中26例通过MRI检查,采用T1WI,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增强扫描,观察肛瘘的内口、分支及其与周围肌肉的关系;15例瘘道造影检查,观察瘘管走行、有无内口.结果:15例瘘道造影检查病例中,9例可见内口与肛管相通,6例为盲瘘;26例MRI检查病例中,24例可明确内口位置及数量,1例未见内口,1例未见外口;10例瘘道累及肛提肌,2例瘘道累及括约肌,1例瘘道累及闭孔内肌,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对于肛瘘的术前检查而言,瘘道造影和MRI有其不同的价值,瘘道造影可以作为MRI检查的有益补充;在大部分情况下,特别是对于复杂性肛瘘,MRI能提供比瘘道造影更为完善的肛瘘病变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Goodsall规律预测肛瘘内口、经直肠双平面超声定位肛瘘内口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肛瘘病人52例(70条肛瘘)临床资料, 每例病人术前均根据Goodsall规律预测肛瘘内口, 同时行经直肠双平面超声探查内口, 并与手术探查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比较。结果Goodsall规律预测与手术符合率87.1%, 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657, 具有较强一致性(P < 0.01)。超声探查内口和手术诊断符合率88.6%, 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676, 具有较强一致性(P < 0.01)。70条肛瘘超声探查结果: 浅表皮下瘘12条, 括约肌间瘘43条, 经括约肌瘘10条, 括约肌上瘘2条, 马蹄形瘘3条。Goodsall规律对浅表皮下型、括约肌间型肛瘘内口预测与超声探查符合率较高(90.1%), 对经括约肌型、马蹄形及括约肌上型肛瘘内口预测符合率不高(46.9%), 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486, 具有中等一致性(P < 0.05)。结论Goodsall规律预测肛瘘内口与手术或经直肠双平面超声具有高度一致性, 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尤其对浅表皮下型瘘、括约肌间型瘘预测与超声符合率较高, 但在预测外口位于横线前的瘘管及马蹄形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型瘘内口位置有一定局限性; 超声探查及临床治疗中可将Goodsall规律与经直肠双平面超声有效结合, 提高诊断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肛周感染的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中医院2009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放射科接受肛管直肠磁共振成像的300例糖尿病伴发肛周不适患者的MRI图像,由2位具有丰富盆底磁共振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肛周炎症、脓肿、臀部皮下脂肪间隙炎症、腺源性肛瘘(肛瘘分型及主瘘管位置、主内瘘口位置、分支瘘管数目、外瘘口情况、外口距肛垂直线距离)、窦道、动态增强信号改变、非腺源性肛瘘进行分析并进行记录。结果:300例中241位患者存在盆底信号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肛管炎症、肛管内黏膜增厚、血管增粗、痔伴感染、肛周脓肿、会阴蜂窝组织炎或脓肿、臀部蜂窝组织炎或脓肿、腺源性肛瘘(Parks分型)、非腺源性肛瘘或上述征象共同存在,其中肛周血管增粗、痔疮及肛管炎212例;臀部皮下脂肪间隙炎症157例;肛管直肠周围间隙脓肿132例,其中脓肿沿肛管向上累及直肠黏膜下间隙及直肠黏膜周围间隙8例、局限于肛管后括约肌间后深间隙脓肿17例、沿肛管后深间隙播散至肛周26例、穿破外括约肌向前下播散至会阴患者27例、穿透外括约肌向后下至臀部皮下脂肪间隙22例、未穿破括约肌沿括约肌间向臀裂播散23例,沿上述2个或3个途径广泛播散患者9例;形成肛瘘患者144例,其中98例为单纯型肛瘘,包括41例括约肌间肛瘘、22例经括约肌瘘、16例括约肌外型肛瘘、10例括约肌上肛瘘、9例Parks无法分型,46例为复杂性肛瘘,包括25例括约肌间型伴有经括约肌型肛瘘、11例括约肌上型伴括约肌间型肛瘘、3例存在括约肌上型伴经括约肌型伴括约肌间型、7例无法分型;主瘘管共89支,其中位于括约肌间走行41例、穿破肛管及外括约肌向坐骨肛管窝走行22例、穿破肛管向上走行于括约肌间隙而后穿破外括约肌进入坐骨肛管窝内16例、位于括约肌上10例;分支瘘管共138支,其中延伸至直肠黏膜周围或直肠黏膜下间隙32支、括约肌间隙64支、肛管后深间隙42支;图像形态学表现为动态增强后瘘管及内瘘口呈早期明显强化、DWI对脓肿显示敏感呈稍高信号、脓肿伴周围感染呈明显强化、瘘管壁多呈延迟强化、纤维型内瘘口呈延迟强化。结论:糖尿病患者肛周感染十分常见,MRI对糖尿病患者肛周病变提供精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治疗后天婴幼儿肛瘘28例,平均住院8 d,全部治愈.直型皮下瘘采用直接切除肛瘘Ⅰ期缝合术,肌间瘘采用挂线术治疗,均能达到根治肛瘘的目的 ,又能有效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该两种术式具有组织损伤小、瘢痕小、引流通畅、便于换药等优点,是治疗婴幼儿肛瘘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联合质子密度加权成像对肛瘘分类及分级的价值。方法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500例,全部进行肛管区域小视野薄层高分辨率磁共振和质子密度成像检查,观察肛瘘的内口、外口、瘘道及肛周脓肿,并评价与肛管肌肉、肛周间隙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对肛瘘进行分类及分级,并与手术所见相对照。结果 500例肛瘘中,MRI诊断出肛瘘患者为492例,与术后证实对比,MRI诊断准确率为98.40%(492/500)。MRI检查中有8例(1.60%)肛瘘未发现,故无法分类,其余492例中,可分为四类六级,括约肌间型83例(16.60.%),经括约肌型159例(31.80%),括约肌上型189例(37.80%),括约肌外型61例(12.20%)。与术后证实对比,本研究MRI对肛瘘的分类准确率为96.00%(480/500)。500例病例中,手术发现并证实肛瘘内口、外口、瘘道及肛周脓肿数目分别为552个、568个、676支及280个,MRI诊断出肛瘘内口、外口、瘘道及肛周脓肿的数目分别为520个、568个、640支及280个,MRI对肛瘘外口数目、位置、瘘管的走行及肛周脓肿范围的诊断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MRI对肛瘘内口及瘘道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94.20%、94.67%。结论肛区小视野薄层高分辨磁共振联合质子密度加权成像可以较细致全面的观察肛瘘并进行准确的分类及分级,术前肛区磁共振检查有助于临床治疗、手术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1.
复杂性肛瘘是指有两个以上内外口及管道有分支窦道或主管道通过括约肌深层的肛瘘.手术方法不当,易导致肛门失禁和瘘道残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肛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对肛瘘常见并发症复发、肛门失禁、肛门狭窄等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05例病人,术后肛瘘复发8例,肛门失禁5例,直肠黏膜脱垂3例,肛门潮湿2例,肛门畸形1例,肛门瘢痕挛缩变形1例,出血1例,感染1例。结论:肛瘘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内口及瘘口处理不彻底,括约肌受损。  相似文献   

13.
自 1 998年以来 ,作者采用肛门括约肌内、外侧分别缝合术治疗高位肛瘘 69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 69例高位肛瘘 ,男 40例 ,女 2 9例 ;年龄 1 8~ 66岁 ;病程 0 .6~ 6年。造影及手术证实均为主管道穿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单纯性肛瘘 42例 ,复杂性肛瘘 2 7例。患者取右侧卧位 ,骶管麻醉后探查明确内口、管道走向及与肛门括约肌的位置关系 ,用亚甲兰及探针标记高位肛瘘主管道。切开肛瘘的括约肌以下部分包括内口及外口 ,扩创以利于引流和便于深部的操作。在切口内分离周围组织暴露肛门括约肌 ,分离肛门括约肌深面的高位…  相似文献   

14.
邓访雄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1):116-116,136
目的观察低位瘘道潜行切除并I期缝合治疗低位肛瘘的疗效。方法对40例肛瘘患者采用低位瘘道潜行切除并I期缝合治疗低位肛瘘。结果总治愈率为95%,治愈者未出现肛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大便失禁及局部瘢痕形成和肛门狭窄等现象。结论低位瘘道潜行切除并I期缝合治疗低位肛瘘可取得满意疗效,并能有效减少手术后遗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在肛瘘术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肛瘘患者53例,按检查方式不同分为三维超声组(EAUS组)30例和二维超声组(TRUS组)23例,分别在术前接受不同的检查,在检查后5 d内进行手术治疗。以手术结果作为最终标准,对比两组的术前诊断结果。结果:53例患者经手术后证实均存在肛瘘内口,EAUS组术前诊断正确率为93.3%,明显高于TRUS组的56.5%(P0.05);在不同分型瘘道诊断中,EAUS组对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外型及括约肌上型的术前诊断正确率均高于TRUS组,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证实53例患者存在支瘘者34例,EAUS组术前诊断正确率为89.5%,明显高于TRUS组的53.3%(P0.05)。结论:EAUS所独有的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对于肛瘘诊断具有独特优势,对于肛瘘内口、肛瘘支瘘的诊断效果均优于TRUS,可作为肛瘘术前检查的有效的诊断技术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以前治疗肛瘘是将瘘管全部切开,高位性者将肛门括约肌浅部切开,深部挂线。伤口愈合需30~50天甚至长达2个月。1982年以来,我们对50例患者采用改良的肛瘘捷径手术。病程1~16年。弯曲瘘11例,马蹄瘘39例。内口均在截石位6点齿线以上。疗程只需20~26  相似文献   

17.
显微肛瘘切除术治疗高位肛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借助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高位肛瘘的效果.方法:选择肛腺源性高位肛瘘20例,在显微外科技术的辅助下经肛门括约肌完全切除肛瘘,并修复肛门括约肌,缝合创口,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5~6 h,平均3 h.术后住院时间7~11 d.20例中痊愈19例.术后并发症:切口局部感染2例;切口部分裂开1例.术后复发1例.无术后肛门失禁.无肛门畸形.结论:显微外科技术辅助的高位肛瘘切除术可完全切除肛瘘,保留正常的肛门括约肌功能,极大地缩短了高位肛瘘的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8.
复杂性肛瘘保留括约肌手术的方法,主要有括约肌保存术式、封堵填充术式、现代辅助技术术式等.在复杂性肛瘘根治与保护括约肌功能之间力求平衡,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准确寻找和正确彻底地处理内口,彻底清除感染灶和瘘道,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假性愈合,重视术后换药是各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我科采取不切断括约肌一次性根治术治疗高位肛瘘 2 4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按 1975年中华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定的“肛瘘统一标准分类法”诊断 ,本组男 78例 ,女 48例 ;年龄 17~ 5 6岁 ;病程0 .5~ 3年。均为一个内口 ,手术证实均为主管道穿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单纯性的 111例 ,复杂性的 15例。2 .手术方法 患者左侧卧位于手术台上 ,常规腰俞穴麻醉后转截石位 ;麻醉生效后常规消毒铺巾 ,常规消毒肛管及直肠下段 ;探查明确内口、瘘管走向及与肛门括约肌的位置关系 ,分别用美兰及探针标记高位肛瘘主管道。切开高位肛瘘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5T高场磁共振成像(MRI)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临床诊断为肛瘘的患者,术前应用磁共振体部相控阵线圈进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的多种序列检查。结果MRI成像均符合临床诊断,其中经括约肌肛瘘9例,括约肌间肛瘘16例,括约肌外肛瘘1例,括约肌上肛瘘5例;单纯性肛瘘11例,复杂性肛瘘20例;能够正确显示内口位置27例。结论应用高场MRI能准确定位肛瘘的内口、瘘管的走向及其与肛管直肠括约肌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