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1):96-99
目的观察分别使用消炎痛、布洛芬口服及灌肠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治疗早产儿PDA的有效方法。方法择取我院2016年6月~2019年5月NICU收治的症状性PDA早产儿80例,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布洛芬口服组、布洛芬灌肠组、消炎痛口服组、消炎痛灌肠组各20例。治疗3 d后,观察各组患儿动脉导管关闭情况。结果动脉导管闭合,布洛芬口服组15例(75.00%)、布洛芬灌肠组16例(80.00%),消炎痛口服组13例(65.00%),消炎痛灌肠组5例(25.00%),布洛芬口服组、布洛芬灌肠组、消炎痛口服组以及消炎痛灌肠组间比较动脉导管闭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监测电解质、肾功、血小板、大便隐血试验、血清胆红素、凝血时间、血糖等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儿用药后无心率、血压、微循环改变,无少尿、大便隐血、皮下出血等改变,未发现喂养不耐受、NEC、肠穿孔等不良反应。结论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过程中使用布洛芬口服或灌肠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关闭动脉导管,而布洛芬灌肠法可以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服布洛芬混悬剂和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2月-2012年1月间入院治疗的264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不同时段闭合率组间比较,布洛芬组优于消炎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布洛芬组不良反应发生4例,总体不良反应率为3.03%,消炎痛组不良反应发生25例,总体不良反应率为18.94%,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布洛芬组低于消炎痛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布洛芬混悬剂的总体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是临床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收治入院的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中抽取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服口服布洛芬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动脉导管关闭率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P﹥0.05).结论:应用布洛芬口服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增加导管关闭率,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早产儿PDA 53例,随机分为布洛芬组(n=31)和消炎痛组(n=22), 布洛芬组根据出生体质量分为≥1500 g组(n=20)及<1500 g组(n=11),均予以口服或鼻饲给药.布洛芬组首剂给予10 mg/kg,于24、48 h后各给予5 mg/kg.消炎痛组0.2 mg/(kg·次),每间隔12 h 1次,共3次.用药期间观察尿量、胃肠不耐受、黄疸、胃肠道出血情况.治疗结束后复查肾功能、血常规、超声心动图.结果 布洛芬组PDA关闭率为74.2%,消炎痛组关闭率为77.3%,两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χ2=0.07,P>0.05).布洛芬组出生体质量≥1500 g PDA关闭率好于出生体质量<1500 g(χ2=5.21,P<0.05),疗效与出生体质量有关.布洛芬组4例(12.9%)出现一过性少尿,消炎痛组9例(40.9%)合并少尿,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5.45,P<0.05).布洛芬组治疗前后尿素氮和肌酐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炎痛组8例血尿素氮增高,6例血肌酐增高,两个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有效、方便、安全,能显著减少少尿发生.  相似文献   

5.
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新生儿,对20例确诊有PDA的患儿,12例口服消炎痛进行治疗,8例未做治疗,观察两组PDA关闭情况并作对照分析.结果 12例PDA患儿经口服消炎痛治疗后9例闭合,3例未闭;8例未经药物治疗的PDA患儿,4例自然闭合,4例未闭.治疗组闭合率75%,对照组自闭率50%,治疗组闭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PDA效果较好,可避免部分患儿以后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自然闭合情况及用药后的闭合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2012年在我院出生新生儿病房收治并有随访结果的单纯PDA早产儿140例,病例组92例,对照组48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用药前后动脉导管闭合情况。药物种类:布洛芬混悬液。剂量:按早产儿每公斤体重10 mg计算,口服1次/d,疗程3 d,3~7 d后复查彩超。结果:对照组闭合率为37.5%,病例组闭合率为79.3%,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上述结果分析,对照组自然闭合情况除与导管内径有关外,还与时间有关。而病例组经药物治疗后闭合情况略与导管内径有关,与时间无关,但闭合率仍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导管内径≥3mm时仍有闭合的可能,且闭合率高达71%。说明药物治疗效果较好,治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美林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的效果。方法:将生后2 ̄7天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52例口服美林作为观察组,另外45例未使用美林的PDA早产儿为对照组,统计动脉导管关闭率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DA关闭率94.2%,高于对照组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无1例发生少尿、大便隐血阳性、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肺动脉血流减少,肺动脉压力升高3例,喂养不耐受5例。结论:口服美林治疗早产儿PDA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8.
雷立容  丘惠娴 《海南医学》2013,24(2):202-204
目的观察布洛芬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6例PDA早产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吲哚美辛口服,首剂0.2mg/kg,后改为0.1mg/kg,每次间隔12h,共用药3次;观察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首剂10mg/kg,在24h和48h后分别给予5mg/kg;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为9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7,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有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少尿、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胃肠道反应、脑室内出血等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洛芬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具有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布洛芬和吲哚美辛消炎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63例早产儿按出生时间分吲哚美辛组37例和布洛芬组26例,分别服用吲哚美辛和布洛芬,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动脉导管关闭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吲哚美辛组相比,布洛芬组肾功能损害及腹胀等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布洛芬治疗早期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对肾功能影响较小,胃肠道刺激症状较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肠溶片与布洛芬口服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疗效及对血清游离胆固醇(FC)、血清肌钙蛋白T(cTnT)、磷酸肌酸激酶杂化型(CK-M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本院80例PDA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吲哚美辛肠溶片口服治疗,试验组进行布洛芬口服治疗。比较两组PDA关闭率、血清FC、cTnT、CK-MB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PDA关闭率(97.50%)与对照组(9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FC、cTnT及CK-M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FC、cTnT及CK-MB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50%(P0.05)。结论:吲哚美辛肠溶片与布洛芬口服均可促进PDA早产儿动脉导管闭合,疗效显著,但口服布洛芬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ngenital abnormalities found in premature infants. Ibuprofen, a nonsteroidal drug that is commonly used as an antipyretic,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agent, is also used to induce closure of symptomatic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in preterm infants. Recently, we gave L-lysine ibuprofen to a preterm infant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to induce closure of a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and the infant experienc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nly 3 cases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following early administration of an ibuprofen solution buffered with tromethamine have previously been reported. However, this severe side effect has never been observed in multicentr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trials, nor in recent reviews or meta-analyses of L-lysine ibuprofen us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口服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治疗不同胎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胎龄<37周,体重<2 500 g,口服布洛芬的56例PDA早产儿为对照组,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胎龄<37周, 体重<2 500 g,54例PDA早产儿为观察组,予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所有患儿根据胎龄再分为3组,28~30+6周组,31~33+6周组,34~36+6周组;观察比较2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及3组不同胎龄早产儿PDA的关闭率差异。  结果  对乙酰氨基酚组动脉导管关闭率(79.63%)和布洛芬组(78.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30+6周组、31~33+6周组、34~36+6周组动脉导管关闭率分别为62.5%、84.2%、87.5%。对乙酰氨基酚组和布洛芬组之间上消化道出血、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尿量减少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均可有效治疗PDA;2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胎龄不同的早产儿动脉导管关闭率不完全相等,胎龄最小组关闭率最低。   相似文献   

13.
吴海霞  李明霞 《中外医疗》2012,31(21):8+10-8,10
目的观察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确诊为PDA的新生儿患者在能进奶时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f美林100mE),第1次给予0.5mL/kg,第2、3次均O.25mL/kg,每次间隔24h,服完第3次后24h做心脏彩色多普勒,若未闭合,继续服第2个疗程。结果96例PDA的新生儿口服美林后有82例闭合,闭合率达85.42%。结论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产儿具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与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PDA (nHsPDA)并发症的差异,以及不同内径组HsPDA并发症的差异。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的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NICU住院的早产PDA患儿71例,按照有无血流动力学改变分为HsPDA组和nHsPDA组,其中,HsPDA组又按照动脉导管内径大小分为大中小型3组,数据采用列联表独立性Fisher检验、t检验分析。 结果 nHsPDA组20例,HsPDA组51例,大型HsPDA组(>3.0 mm)15例、中型HsPDA组(1.5~3.0 mm)34例、小型HsPDA组(<1.5 mm)2例;HsPDA组[(2.67±0.97) mm]与nHsPDA[(1.77±0.75) mm]组的动脉导管内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sPDA组与nHsPDA组在性别、胎龄分布、体重、Apgar评分、多胎以及干预措施(PS、机械通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sPDA组与nHsPD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中小型HsPDA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大型HsPDA组ROP (7/15,46.67%)、IVH (4/15,26.67%)发生率均高于中小型组。不同内径对HsPDA出院前动脉导管是否关闭无显著影响。 结论 HsPDA组较nHsPDA组的平均动脉导管内径大,但对并发症无显著影响;不同动脉导管内径组HsPDA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A优先采用保守支持治疗,必要时采取药物或手术封堵。   相似文献   

15.
容跃  杨正春  冉素真  黄泽君 《重庆医学》2015,(36):5098-5100
目的:探讨超声血流参数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是否自然关闭的价值。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住院且生后24 h 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早产儿13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于72 h 及7 d 对早产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7 d 内动脉导管未自然关闭者为动脉导管早期未自然关闭组(PDA 组);自然关闭者为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首次超声检查(24 h 内)测量收缩期降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肺动脉收缩压及卵圆孔分流速度。结果(1)PDA 组与对照组比较:①降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低于对照组(P<0.001);②肺动脉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0.001);③卵圆孔分流速低于对照组(P<0.05);(2)利用降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肺动脉收缩压、卵圆孔分流速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的最佳临界点值分别为:19.69 mm Hg 、33.76 mm Hg 及57.16 cm/s 。结论超声血流参数对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能否自然关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超声参数预测早期自然关闭的价值。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早产儿11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早产儿分别于1、3、7 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首次检查测量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主动脉根部内径(AO)及动脉导管相关参数分流束最细处宽度及导管最大分流速。出生后7 d内动脉导管仍开放者为动脉导管未闭组;7 d内动脉导管自然关闭者为对照组,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早产儿动脉导管于3、7 d内自然关闭率分别为70.9%(78/110)、78.2%(86/110);(2)动脉导管未闭组与对照组对比:L A/A O大于对照组( P<0.01);分流束最细处宽度大于对照组(P<0.01);最大分流速低于对照组(P<0.05);(3)动脉导管未闭早期自然关闭LA/AO、分流束导管最细处宽度及导管最大分流速的最佳临界点值分别为1.32 mm、2.56 mm及185.5 cm/s。结论彩超对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早期能否自然关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应用外科手术与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1月一2006年4月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动脉导管未闭患者200例,所有病例根据临床判断已经自然愈合的可能,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外科手术组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闭合术;介入封堵术治疗组采用常规右心导管从肺动脉经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进行介入封堵术。术后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及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分流,心脏功能的改变和心律失常。检测左、右心室Tei指数、A峰等指标。结果外科手术组和介入封堵术治疗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0%和99.2%(P〉0.05),两组动脉导管未闭完全封堵率分别为100.O%和99.0%(P〉0.05)。但是介入封堵术治疗组并发症9例(18.3%),外科手术组并发症仅2例(1.7%),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封堵术治疗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高于外科手术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肺动脉和主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术、平均脉均显著不同于外科手术治疗组,两组治疗后三组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手术组治疗后心室Tei指数和Vp、R—R均显著优于介入治疗组,治疗后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治疗动导管未闭具有安全、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未成熟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的指针、时机和方法.方法 对3例超低、6例极低出生体重未成熟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经过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内科保守治疗,呼吸困难等症状未见改善的情况下,行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该组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4例是采取的常规结扎、2例是采取4/0的prolenes线缝扎、3例是钛夹钳夹闭.结果 3例超低出生体重未成熟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有1例术后11天因为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死亡;6例极低出生体重未成熟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有1例术后合并有乳糜胸经引流后治愈,其它术后顺利.结论 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未成熟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经内科保守治疗未见好转,在没有明显禁忌症存在的情况下,应该尽早行动脉导管结扎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早产儿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及其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进一步阐明BNP在hsPDA早产儿病情判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出生6 h内且胎龄 ≤ 32周的早产儿106例,分为hsPDA组(43例)、无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组(nhsPDA组,27例)和非动脉导管未闭组(nPDA组,36例)。hsPDA组患儿根据是否服用布洛芬分为hsPDA治疗组(33例)和hsPDA非治疗组(10例),hsPDA治疗组患儿给予布洛芬口服治疗后第7天复查超声心动图,并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hsPDA治疗组分为hsPDA关闭组(15例)和hsPDA未闭组(18例)。各组早产儿出生后第1、3和7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房(LA)/主动脉根部内径(VO)值、动脉导管直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BNP水平。对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浆BNP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nhsPDA组比较,hsPDA组早产儿LA/VO值、动脉导管直径和LVEDD均明显升高(P<0.05);hsPDA关闭组和未闭组早产儿出生后1和3 d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nPDA组(P<0.05);hsPDA关闭组早产儿出生后第7天血浆BNP水平明显低于出生后第3天(P<0.05)。与hsPDA非治疗组比较,hsPDA治疗组早产儿第7天LA/VO值、动脉导管直径、LVEDD和BN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出生后3 d hsPDA组早产儿血浆BNP水平与LA/VO值和动脉导管直径呈正相关关系(r=0.727,P<0.05;r=0.780,P<0.05)。结论:早产儿出生第3天后血浆BNP水平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呈正相关关系,检测其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hsPDA早产儿病情,为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