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滨 《江苏中医药》2001,22(3):35-36
对痞满之证 ,临床应详辨虚实寒热 ,并注意寒热虚实错杂 ,脏腑兼病 ,综合分析 ,灵活立法处方。寒热错杂、升降失和致痞 ,治宜寒热平调、虚实兼顾 ,用辛开苦降法 ,半夏泻心汤加减 ;肝郁胃虚、痰阻气逆致痞 ,治当疏肝降逆、化痰和中 ,方选散滞气汤、旋覆代赭汤加减 ;脾胃气虚、中阳不升致痞 ,法宜补益脾气、升清降浊 ,方选补中益气汤、枳术丸加减 ;胃阴不足 ,阳土失柔致痞 ,治宜滋养胃阴、降胃消痞 ,选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 ,如益胃汤。  相似文献   

2.
邱红  周正华 《河南中医》2014,(4):577-578
心下痞病在胃脘部,与胃气的升降密切相关。心下痞可分为寒热错杂痞和热痞,寒热错杂痞应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分别治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热痞应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在治疗时心下痞时,要先辨证论治,分清寒热虚实、表里有无,如此则气机顺畅,痞证消除。  相似文献   

3.
单兆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陆周  沙筠 《新中医》2001,33(10):14-15
单兆伟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关键为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中虚气滞。临床上首重“平和”之法;而胃体阳用阴,亦需注重顾护胃阴;寒热错杂证宜苦辛通降;并重视调和肝胃,分清虚实、寒热、气血之异。  相似文献   

4.
痞满证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滨 《江苏中医》2001,22(3):35-36
对痞满之证,临床应详辨虚实寒热,并注意寒热虚实错杂,脏腑兼病,综合分析,灵活立法处方,寒热错杂,升降失和致痞,治宜寒热平调,虚实兼顾,用辛开苦降法,半夏泻心汤加减;肝郁胃虚,痰阻气逆致辣,治当疏肝降逆,化痰和中,方选散滞气汤,旋覆代赭汤加减,脾胃气虚,中阳不升致痞,法宜裤益脾气,升清降浊,方选补中益气汤,枳术丸加减,胃阴不足,阳土失柔致痞,治宜滋养胃阴,降胃消痞,选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如益胃汤。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脾胃病病机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天士在诊治脾胃病中提出“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之辨治要点.以寒热、虚实、升降、润燥4个方面,贯穿辨证用药全程,既简明扼要,又提纲挈领,笔者试加以阐述和探讨,以推广应用于临床.1寒热失调错杂互见 寒热失调是引起脾胃病的重要病理变化,病变中又可见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如《灵枢·小针解》云:“寒热不适,饮食不节,清生于肠胃.《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是心饥.脐以上皮热;……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胀痛”.故胃肠之热由六淫之邪人肠胃化热,或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6.
陈创荣  蔡彦  刘小虹 《河南中医》2011,31(8):829-830
<伤寒论>论述咳嗽证治,可概括为寒性咳喘、热性咳喘和痰饮咳喘三大类,临证当分清寒热虚实,随证治之.同时,必须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咳嗽的内容互参,方不致有所偏废.  相似文献   

7.
朱太平  朱彦昭  蒋丽娜 《光明中医》2010,25(8):1335-1336
<正>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乃为纯寒证和纯热证之治疗法则。若为寒热并存之证,治当寒热并治。仲师《伤寒论》一书,可谓是寒热并治之典范。无论表寒里热,下寒上热,寒热互结,寒热错杂等证,其医理之精  相似文献   

8.
寒热错杂证,此处“错杂”作“互见”之意,即寒与热证错杂互见,是临床症状多变、病机较为复杂的一类证候。病证寒热判若冰炭,而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寒热错杂者,每难辨治。《伤寒论》对此不乏简记,散见于太阳病变中痞证、上热下寒证,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等篇中,涉及的方剂有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汤、干姜黄芩黄连汤、麻黄升麻汤等。学习这方面的论述,对于提高辨证施治、临床诊治水平,有实际意义。1寒热相兼与表里上下表为阳,里为阴,上为阳,下为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辨表里上下寒热相兼,单以症候表现便可推知,可分表里寒热相兼…  相似文献   

9.
马骏教授经方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辨治慢性胃炎,首辨虚实,次分寒热,活用经方,随证加减。虚证宜黄芪建中汤或麦门冬汤,实证宜四逆散,虚实夹杂证宜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寒证宜理中汤,热证宜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寒热错杂证宜半夏泻心汤。随证变化主要有药味的变化、药量的变化、加减变化和合方。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寒热错杂,正虚邪实,其病机与厥阴病阴阳寒热虚实错杂、主血主风的病机特点相应,提出从六经之厥阴辨治慢性肾衰竭,临证辨治时注重分析血分证和风证的特点,采用"和血法"、"和风法"之和厥阴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为慢性肾衰竭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①《伤寒论》原文221条所述早期亦属于外寒内热,客寒包火,与大青龙汤证有相似之处,其脉浮紧、身重、烦躁、喘等症状与大青龙汤证类同,而所不同者,大青龙汤证恶寒、无汗,是外寒初袭,表寒较重;本证则是恶热、汗出,是外邪将尽,里热已炽。大青龙汤证是太阳表寒里热证,而本证是阳明表寒里热证;大青龙汤证以表寒重为主,而本证则是表寒将尽,里热已炽。大青龙汤证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表寒,本证宜辛凉清里,清宣里热。②阳明病的初期,应以阳明中风和阳明伤寒为多,但由于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生理特点和阳明病多热、多实的病理特征,阳明中风证和阳明伤寒证多为一过性证候。六经在体表都各有分布,都具有感受外邪的可能性,不独太阳经才能够感受外邪,只是太阳经气,也就是卫气布散于表,所分布的面积较大而偏于外侧、背部等阳位,所以太阳经感受外邪的机会也就远远的高于其它五经,太阳经的病证也以表证为多。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头身疼痛、胸闷或呼吸急促、纳差、咽痛、畏寒、腹泻、恶心或呕吐为主,无恶寒,病机与《伤寒论》所述之外感表邪,内热伤津证病机类似,属温病中“温疫”范畴。六经辨证中,COVID-19初期,患者外受温邪,津伤内热,在采用辛散解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滋阴清热药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应轻疏表邪,和解少阳;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不下、腹泻等太阴脾虚湿盛证,兼有头身疼痛等太阳表证时,则考虑太阴病里虚夹表证,应以温润脾阳,健脾利湿为治则,根据表里偏重对证施治;患者出现下利、吐、哕,甚至反复发热,并四肢厥冷时,病机为里虚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并用,顾护人体正气。患者出现精神极度衰惫的昏迷状态时,无论寒化证还是热化证,均为六经中最危重的阶段,应扶阳、育阴,寒化证扶阳时宜温补,热化证育阴时宜清里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中,COVID-19初期为卫分证候,邪在表,在上焦,病位在肺,宜用清疏宣化肺卫之剂;若余邪未及时祛除或病邪直入气分,病位在上焦或中焦,宜用清肺降气化痰、辛开理气利湿之品;气分热盛阶段,在辨脏腑病变同时,结合疾病阶段性需要,给予清热生津养阴、开窍凉血熄风之品;若出现阴竭阳脱的下焦病证,病位在肾,在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清热凉血、解毒活血、滋阴育阳类药物。COVID-19早期,结合三阳经证、卫分证、气分证早期及上焦、中焦早期病证进行辨治;COVID-19危重期,结合少阴经证,营血分证及下焦病证进行辨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历史上(1986-1989年)先人救治流行性出血热病413例的病例资料总结发现,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是以湿、热、瘀、虚为主要病因,内外因结合为本病发生与发展的决定因素;证候特点是:寒热虚实错杂、以湿热瘀证为主;主要病位在少阳三焦;治疗原则当寒温内外统一,并始终注意宣畅三焦。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表证的相关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伤寒论》中表证的相关理论,提出以下观点:①表证的定义为寒邪侵袭肌表,束缚卫气所导致的临床证候;②恶寒是表证的特征性表现,没有恶寒就不是表证;③表证的性质属寒、属表;④根据《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论述,结合温病学家叶天士《温热论》和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相关论述,可以认定温病初期不是表证,而是邪热犯肺的肺热证;⑤治疗表证不必辨寒热,只须根据有汗、无汗辨中风和伤寒;⑥现行的其他表证其实是其他证候和表证的兼挟,其治疗可以根据《伤寒论》中表里同病时表里先后缓急的原则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对解表攻里的认识非常全面深刻,解表攻里有一定的治疗原则但也有其规律性和灵活性,一般情况下有表证先解表,里急者先治里,表里同重则表里双解。在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表证长期未解,此时要先解表,表解而内自和,若兼有其他杂症,需再辨其内证,依次治疗。对于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可以分为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但是先后并不能根据表证里证的多少而决定先解表还是攻里,关键在于抓住病机,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可以结合对疾病的病位病势分析,以病机作为主要依据,准确把握疾病的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表里变化,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6.
①“热入血室”与“热入因作结胸”的“热入”似同实不同,“热入因作结胸”是病因病机,热是外来表热;而“热入血室”是证候,热是病人正邪相争时产生的热,不是外来的邪热,也不是风寒所化热,这种热进入血室,与经血相搏,形成“热入血室”证。②“无犯胃气及上二焦”,热入血室证病位在下焦胞宫,与胃气及上、中焦无关,胃气包括下焦的大小肠,所以在上二焦的基础上提出胃气加以强调,一则表明重视胃气的一贯思想,二则提示病虽在下焦,但与胃气系统的脏腑无关。(3)第148条“半在里半在外”指部分表证和阳郁的里证,并非病位;用小柴胡汤是调理枢机,疏通阳郁,而不是和解少阳;本证“可与小柴胡汤”说明不是小柴胡汤的主证,少阳的半表半里之说与本条无关。④大结胸证的形戍分别由太阳表热证、少阳热证、太阳少阳并病三者误下,致邪热入里和伤寒日久不解化热入里,与素体停痰留饮搏结而成。⑤女子胞作为奇恒之腑之一,与其他奇恒之腑“藏精而不泻”特点不同,不管是经血还是胎儿,都是要有规律的、有时限的藏泻交替,绝对不是藏而不泻。所以说《素问‘五脏别论》关于奇恒之腑特点的归纳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寒热并用"法为《伤寒论》方剂特色之一,其学价值极高,文章从上热下寒,清上温下;外寒内热,外散内清;寒热交杂,辛开苦降;寒热格拒,治宜反佐;体质与邪气寒热相异,用药标本兼顾;经脉脏腑生理病理特点;多脏腑经络同病,各适其气;正虚邪实,表里上下寒热错杂,扶正祛邪,清热温寒;去性取用;性味各取其长,互为监制等几个方面,就其组方特点做出简要论述,并提出个人临床应用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何新慧 《河南中医》2012,32(8):949-951
《伤寒论》中所述蓄血证或发于太阳病阶段,或发于阳明病阶段,均因外邪化热入里,与血互结而成.临证时可将蓄血证分为太阳蓄血轻证、太阳蓄血重证和阳明蓄血证.太阳蓄血轻证者,治疗当先解表,表邪外散后再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下瘀热;太阳蓄血重证者,当先治里,用抵当汤破血逐瘀,通下瘀热;阳明蓄血证的治疗应以祛邪为主,方用抵当汤破血逐瘀.  相似文献   

19.
吴寿善教授对"燥气大纲"有独到见解,不仅提出了有凉燥、温燥伤人、燥化寒湿、湿热伤人,并且提出燥气有"胜复"不同:化热伤津之证属燥之复气伤人,寒湿之证是燥之胜气伤人。因此,可见《温病条辨》中所列杏苏散等方,正是为治燥之胜气、治燥之正化、治燥之本病而设。所列的桑杏汤等方则是为治燥之复病、治燥之对化、治燥之标病而设,从而使燥气之本标胜复病机霍然。吴教授还强调见化气为病有寒热之别,见寒湿者自当用温化,见湿热者自当用清泄。临证时还须注意表里寒热之不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技药愈病之目的。燥伤本脏除识别复气现症外,还要选药精当。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凡见杏苏散证而有痰黏、频咳、唾出不爽者,视其轻重而选加冬瓜仁、贝母、鱼腥草、半枝莲等品,以清复热,效果较好,若见小青龙汤证而兼复气为患者,追加药物亦可仿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广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性感冒病例的流行病学、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调查方法,收集广州及周边地区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就诊的852例流行性感冒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中医四诊信息,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结果:男性患者发病后高热比例为47.8%(184/385),高于女性患者的39.8%(186/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型流感患者体温在39℃及以上的比例高于乙型流感患者(P<0.01)。流感患者的辨证分型多以风热犯卫证[甲型流感45.4%(138/304)、乙型流感43.6%(239/548)]和表寒里热证[甲型流感38.8%(118/304)、乙型流感43.8%(240/548)]为主,甲型流感的风热犯卫证比例、表寒里热证比例与乙型流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型流感患者湿热互结证比例为8.9%(27/304),高于乙型流感患者的3.1%(17/548)(P<0.01)。按照六经辨证,最多的病证为太阳病,且乙型流感患者太阳病比例高于甲型流感患者(P<0.01);按照卫气营血辨证,以卫分证和气分证为主,且甲型流感患者气分证比例高于乙型流感患者(P<0.05)。结论:男性流感患者发病后高热比例高于女性,甲型流感患者高热比例高于乙型流感。流感患者的辨证分型以风热犯卫证和表寒里热证为主,甲型流感患者湿热互结证多于乙型流感患者。乙型流感患者太阳病多于甲型流感患者,甲型流感患者气分证多于乙型流感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