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针对目前儿科临床过敏性疾病多发的特点,提出"诸证多因风作祟"的学术观点,指出特禀质小儿先天伏风内潜,易发风证,治疗应以消风法为主。提出扶正祛邪的散邪消风法、除湿消风法、凉血消风法、养血消风法、豁痰消风法、固表御风法六法,并介绍了消风法在小儿鼻鼽、风咳、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汪受传教授临证40余载,针对儿童过敏性疾病,提出"伏风"理论,临证以消风为主,配合疏散、搜剔、凉血、养血、豁痰、固表等多种治法,治疗小儿鼻鼽、风咳、哮喘、荨麻疹、异位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等多种伏风病变。  相似文献   

3.
鼻鼽发病与风有着密切联系,与鼻鼽相关的风既包括外风,又有内生之风,王士贞教授治疗鼻鼽采用祛风散寒、培土祛风、治血祛风法,临证疗效确切。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戴明  贾春华 《中医杂志》2022,(6):530-533
通过分析古代鼻鼽相关文献,认为鼻鼽生于风的这一认识可能与风的形成原理密切相关.古人认为"风"的形成原理为"冷热交通",而风的特点与鼻鼽的临床表现具有相似之处.因此,立足于风形成的原理与特征,从隐喻认知的角度,通过分析自然界中"风"的特点、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探求鼻鼽的病因病机与辨治.提出"寒热对立"是鼻鼽发病之根本病机...  相似文献   

5.
小儿鼻鼽因患儿为特禀质素有伏风内潜,加上肺、脾、肾不足,功能失调,因而易为外风、异气所伤而发病。其共同的病机为风束肺窍,又可按寒热、虚实、五脏辨证分为肺气虚寒证、肺经伏热证、脾气虚弱证、肾阳不足证四个主要证候。共用消风宣窍法,再分别同时采用温肺散寒法、清宣肺气法、益气升阳法、温补肾阳法治疗。自拟验方消风宣窍汤,临床验证表明对于小儿鼻鼽最常见的肺气虚寒证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鼻鼽(过敏性鼻炎)临床主要是以打喷嚏、流清涕、鼻塞、鼻痒为主要表现,常伴随有眼痒、流泪等鼻—眼症状。临床上治疗手段多是以抗组胺、激素等药物以及手术控制症状并减少其发作,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伴随疾病产生的所有问题,最重要的是复发率很高。本文旨在总结张教授从中医调摄方向出发治疗鼻鼽的临床思路及经验,分析中医调摄如何论治该病。中医调摄对于临床治疗鼻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可以推广从"调体质""调情志""调行为"以及"治未病"方向论治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思路,以期能提高临床上鼻鼽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临床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介绍汪受传教授临床应用麻黄治疗儿科肺系疾病的经验。汪教授认为治肺首用麻黄,有发散、消风、宣肺、通窍、止咳、平喘、利水多种功效。常临证以仲景麻黄类方加减灵活运用于鼻鼽、肺炎喘嗽、哮喘等多种儿科肺系疾病,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刘春松 《新中医》2015,47(7):310-311
<正>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1]。鼻鼽最早的记载,始见于西周《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则其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当时人们已认识到鼻鼽与气候、环境的异常有关。鼻鼽一名,首见于《素问·脉解篇》,曰:"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素问玄机原病式》:"鼽者,鼻出清涕也。"鼻鼽  相似文献   

9.
<正>鼻鼽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频作、清涕如水、鼻塞等为主要特征。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等与鼻鼽类似。肺、脾、肾三脏虚损是鼻鼽基本病机,因而补益肺、脾、肾乃治疗原则~([1])。肺脾气虚型鼻鼽较为多见,证候特点为鼻塞、鼻胀较严重,喷嚏频频,伴前额头重或眉心坠痛感,鼻腔黏膜水肿明显,或鼻甲息肉样变或中鼻道息肉,嗅觉减退,畏风怕冷,神疲气短,怯寒,肢重腹胀,纳呆便溏,舌胖淡红有齿印苔白腻,脉濡弱。检  相似文献   

10.
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鼻鼽"的范畴.鼻鼽出自《素问·脉解篇》,又名鼽嚏.临床表现以突然发作和反复的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涕、鼻腔黏膜苍白肿胀为特征.多因肺、脾、肾等脏腑虚损,感受风寒或异气,以及异物外袭而诱发.经方薯蓣丸曾有报道用于治疗慢性皮肤病、肝炎等,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报道鲜见.笔者运用该方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2例,取得较佳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中医诊疗过程中注重望闻问切,鼻鼽望诊中的望神往往不为人重视,是导致鼻鼽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及跟师从医过程中的思考,发现鼻鼽患者多伴有"神志"的变化,临床遣方用药如能注重调"神",疗效会有所提高。1鼻鼽望神重在望"肺藏魄"鼻鼽患者多肺虚或肺脾肾气虚,肺主气在志为悲忧,气以养魄,故魄藏于肺。故鼻鼽神志变化多在肺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西方生燥,在志为忧",《灵枢·本神》:"并精而出入者谓  相似文献   

12.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是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中医学“鼻鼽”、“鼽嚏”、“鼽水”等范畴。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喷嚏、鼻痒、大量水样清涕、鼻塞、嗅觉减退。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有内外两端,在内由于肺脾肾三脏虚损;在外由于风、寒等六淫之邪侵袭为患。因此在治疗上多从整体出发,并注重与局部用药相结合。笔者有幸跟师于王庆国教授。  相似文献   

13.
鼻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过敏性鼻炎,其发病与外感六淫有着密切关系。现代中医多从风寒之邪论治,以热论治比较少见。本文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对古代医家以热论治鼻鼽的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以期为现代临床预防和治疗鼻鼽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中医学有关鼻鼽的记载最早见于西周的《礼记·月令》,即:"李秋行夏令,则其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而正式称之为鼻鼽则首见于《素问·脉解》:"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1],指出鼻鼽是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本病以肺气虚寒型为多见[2-4]。早  相似文献   

15.
正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1]。鼻鼽是中医病名,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变应性鼻炎(即过敏性鼻炎)。中医学早在西周的《礼记·月令》中就有了对本病的记载:"季秋行夏令,则其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而正式称之为鼻鼽则首见于《素问·脉解篇》:"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2]随着工业化进展,现  相似文献   

16.
变应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本病病位在肺,与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通过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我们提出了"鼻塞伤脾,脾虚致鼽,脾虚为鼻鼽之宿根"的新假说。并确立了培土生金、健脾益肺为治疗鼻鼽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7.
正鼻鼽,古代又称鼽嚏、鼽鼻、鼽水、鼻流清水等,《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1]曰:"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礼记·月令》言:"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此是关于鼻鼽最早的记载。《素问·脉解》[2]:"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  相似文献   

18.
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病种,以阵发性喷嚏、鼻痒、鼻塞、流涕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病情多久治难愈,常呈阵发性或突发性。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鼽""鼽嚏"等范畴。西医治疗此病多采用避免疗法、抗组胺治疗、激素类治疗或异性免疫疗法,虽在一定程度有改善作用,但极易复发且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中医药尤其是针灸疗法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有独特的优势,且方法纷呈。本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进行评述,总结过敏性鼻炎的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9.
浅析古代医家以热论治鼻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文静  熊永伟  田理 《光明中医》2010,25(7):1156-1157
<正>有关鼻鼽的记载,最早见于西周《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则其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而正式称之为鼻鼽则首先见于《素问·脉解篇》,曰:"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此后对鼻鼽的病  相似文献   

20.
正玉屏风散出自《丹溪心法》,有益气、固表、止汗功效,其组成为黄芪、白术、防风3味。方中黄芪补脾肺之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肌表而散风御邪,全方共奏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亦称为过敏性鼻炎,属中医学"鼻鼽"范畴。《礼记·月令》中有"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的记载,《素问·脉解》中正式命名为"鼻鼽"。中医学认为本病外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